酃县多种经营办公室
一年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政策的落实,狠抓了蚕桑生产的关键措施,夺取了今年蚕桑生产在多灾之年的较好收成。今年,我县在十一个公社、四十八个大队、六十八个生产队的范围内植了桑,桑园面积达二千九百六十亩,今春嫁接桑苗二十万株左右,有实生苗六十万株。七月份从四川、广东参观学习回来后,为了加快蚕桑生产发展的速度,从河南省调进一千斤桑籽试育秋苗二百七十亩,后因遇干旱影响,实存一百亩左右,预计可出实生苗二百万株左右。全县一百零九个单位植桑,其中公社场一个,桑园面积五十三亩;大队场三十八个,一千二百七十二亩;生产队六十八个,面积九百一十三亩。共养蚕二千四百五十八张,产茧一千四百一十四点七担,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七点二,蚕茧总产值二十三万零六十四元二角,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四十九点六。全县有十一个单位亩桑产茧超过一担以上,还出现了亩桑产茧超过二百斤以上的单位。原来比较高产的三河公社西台大队桑场,中村公社桥上生产队更高产了,一些原来低产的单位也赶上来了。特别是今春新扩桑园的单位,由于桑园管理较好,达到当年植桑当年养蚕夺高产。如三河公社新田大队第十一生产队今春植桑六亩,从秋季开始养蚕,养蚕三批共十一张,产茧五百七十八点四斤,当年亩桑产茧九十六点四斤,亩桑收入一百五十八元一角六分。
回顾一年来蚕桑生产的历程,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了领导,把蚕桑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上:县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蚕桑生产,并将蚕桑生产列为我县发展六大优势项目之一来抓,七月份县委研究决定由县革委付主任段寿宜同志亲自带队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去四川、广东参观学习蚕桑丝绸生产经验。回来以后,常委、公社党委都听取了汇报,并研究确定三河、河西、塘田、城东、河渡、龙溪、水口、中村等八个公社为我县发展蚕桑生产的重点公社,每个公社配备两名(公社一名、供销社一名)专职蚕桑生产干部。县农业局设立蚕桑股,配备五名技术干部负责全县蚕桑技术指导工作,推广先进技术。供销部门负责收购蚕茧,组织种子、种苗、工具、药剂、肥料等物资的供应,帮助社队发展蚕桑生产。
二、加强经营管理,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建立了定额记工联产计酬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培桑养蚕生产上,多数单位实行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专业人经营,按四定一奖联产(产值)计算报酬。这种办法比较好,它能科学地考核社员劳动,把生产成果和分配联系在一起,经济职责明确,较好地克服了平均主义,社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工作责任性越来越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中村公社心田大队桥上生产队,去年将二十亩桑园划分到组,管理到户,签订承包合同,实行定面积、定产叶量(每亩老园二千八百斤、新园七百斤),定成本(每亩培桑成本三十元),定报酬(每百斤桑叶工分二十三分)。由于他们采取了这种培桑联产计酬的办法,今年桑园培管比往年及时,生长较好。平均每亩产桑叶四千斤以上。多的高达五千斤以上。大大地超过了以往的产叶量。今年这个队蚕桑一项收入达七千元,人平蚕桑收入七十多元。三河公社西合大队蚕桑场和各个生产队的培桑养蚕都实行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使今年的蚕桑生产获得了增产增收,产蚕茧二百九十七点四担。比一九七九年增加一百二十八点五担,增长百分之七十六点六。蚕茧总产值达五万零三百七十四元一角,比一九七九年增加茧款二万二千六百三十七元二角,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一点六。水口公社水西大队松山下生产队为加快蚕桑发展速度,将春播和秋播的桑苗到人管理,按出苗株数计算报酬,桑苗生长良好。为今冬扩建桑园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加强科学培桑养蚕,夺取蚕桑高产丰收。
1、狠抓培桑,解决养蚕的物质基础。桑叶是养蚕的物质基础,只有提高桑叶产量,改
进桑叶品质,才能多产蚕茧,提高丝质。我们认真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今年强调了科学培桑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提高亩桑产叶量的技术措施,抓了深耕改土,合理施肥,合理剪伐,提早夏伐,搞好桑园排灌方面的工作。如西台大队桑场建在米水河滩地,沙性重,不保水,不保肥,去冬他们用一台大型拖拉机拉黄泥改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保水、保肥能力增强了。产叶量比往年增加,平均产叶量达二千五百多斤,高的达五千斤以上。城东公社东风大队第五生产队由于培桑培得好,桑树生长特别好,枝条长达三米多。
2、以消毒防病为重点,抓好养蚕技术关。我县养蚕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很多单位缺
乏养蚕技术,为了把养蚕技术推广好,县、社多次举办技术训练班,光春蚕饲养就培训了二百多人次,并且在每养完一批蚕后,又召开各公社抓蚕桑的培植员和师傅碰头。总结养蚕的经验教训,研究增产措施,这样效果很好。
蚕桑生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少数单位对蚕桑生产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培桑养蚕班子不稳定,有的场队养蚕人员全部换班,由于技术不熟悉,造成减产。有的消毒防病工作做得不彻底。全县五百三十张晚秋蚕种只产茧一百九十三点三担,张产只有三十六点四斤。九十个饲养单位中有十七个单位失收或基本失败。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蚕桑生产上的深刻教训。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加快蚕桑生产发展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