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县北盛公社大江大队党支部
我们大江大队位干别阳县涝刀河上游,有八个生产队,二百一十三户,一千零五十二
人,八百四十七亩耕地。现有桑园面积一百四十七亩,成龄桑树十四万七千株。在植桑面积中有稻田四十二亩,旱土四十四亩,河滩六十四亩五分。从一九七四年队队植桑养蚕以来,共为国家提供鲜蚕茧一十二万八千七百三十三斤五两,拿回收入一十八万九千八百八十三元。今年,又有了新发展。全年共养蚕五百六十三张,产茧二万九千七百一十七斤,拿回收入四万八千五百七十五元,加上蚕桑副产物和桑苗出售收入四千四百元,总共收入五万二千九百七十五元。同七九年比较,增加蚕茧四千二百四十三斤,增加收入六千二百五十二元五角,平均亩桑产茧二百零二斤,亩桑收入三百六十元零三角五分。户平产茧一百三十九斤,户平蚕茧收入二百四十八元七角。植桑养蚕收入占全大队总收入的二十七万一千零九十二元的百分之二十点三九。
植桑养蚕彻底改变了单一经济面貌,使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集体和社员都逐步走向了富裕。七三年以前多数生产队吃粮靠统销,用钱靠贷款。七四年队队植桑养蚕以后,种粮面积虽然减少了四十七亩,而粮食总产却由七三年的九十一万六千斤上升到今年的一百三十万零九千斤。社员人平纯收入由七三年的八十多元上升到一百四十多元。七三年年终分配,社员超支三千九百多元,今年除五保户外,户户都进钱,社员乐滋滋地说:“桑园就是大江的银行。”
切实加强领导 妥善解决各种矛盾
一九六九年春,我们大队的后垅队第一个利用河洲旱土植桑,当年就获得收益,以后两年又陆续扩种,促使全队持续增产增收,一改过去缺粮、缺钱、缺肥的三缺旧貌,很快引起了我们大队党支部的高度重视,随后组织力量对后城队进行了调查解剖,认识到植桑养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等许多特点,是一项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多种经营。
经过广泛宣传发动,到七四年八个生产队都相继开展了植桑养蚕,以后几年由于一部分队重粮轻桑,重养轻培和养蚕技术力量薄弱,劳动管理混乱等原因,各种矛盾相继出现,使蚕桑生产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大队党支部专门成立了蚕桑生产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书记和各队的副队长专抓。同时成立了一个由五人组成的蚕桑科学试验小组,配备了一个技术辅导员。平时分工抓,关键时候集中力量抓。每季养蚕前召开一次饲育会,蚕期中组织检查交流技术养蚕结束后,进行总结评比,通过多种多样办法,提高群众对蚕桑生产的认识,使蚕桑生产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实践还使我们认识到,结成一个蚕茧,要通过植桑到养蚕两道环节,技术性较强,特别是养蚕这一道环节,搞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前功尽弃,“颗粒”无收。后垅生产队曾由于忽视了这一点,吃过大亏。一九七一年这个队养了八张秋蚕。由于养蚕人员季季调换,技术得不到保证,大蚕期发生严重僵病,结果只收了一斤多烂茧子,卖了二角四分钱,深刻的教训促使我们加强了技术管理,明确规定养蚕人员必须具备思想好,技术强,干劲足三个条件,一经选用就要保持相对稳定,不能轻易替换。同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以老带新的办法,先后培训了六十多名蚕桑技术员,保证了蚕桑产量稳步发展。
实行科学植桑养蚕 努力提高产量
一、科学培桑提高单产。
桑叶是养蚕的基础,量多质好的桑叶是养好蚕,多产革的前提,我们就是按照这条客观规律,用比较科学的办法来培管桑园的。每年桑园都要普遍间作绿肥,冬至过后全面进行一次剪梢,除枯桩、去弱枝和消灭越冬虫害工作,结合清洁桑园,深施一次以有机肥料为主的冬肥。夏伐过后,重施一次速效性的氮素肥料,以后再中耕二至三次,结合中耕,补施一些氮肥,使桑树常年保持生机畅旺,产叶量高。后垅队做得比较突出,三十六亩桑园,八0年平均亩施氮肥三点四担,磷肥二点一担,饼肥一担,翻理绿肥二十五担,中耕三次,抗旱两次,夺得了亩产桑叶三千八百六十一斤的高纪录。与此同时,我们还采取改土增肥等措施,改造三类桑园,促进平衡生长;坚持合理采叶,增强桑树的光合作用。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亩桑养蚕量由去年的三点四张增加到今年的三点八三张,随着桑树产叶能力的增强,计划明年养蚕七百三十五张,平均亩桑养蚕量可达五张。
二、精心饲养,实现高产优质。
首先注意严格消毒,每季养蚕前后,都要对蚕室、蚕具和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清扫洗净和用药物消毒。养蚕期中,坚持分组分室,责任到组,小蚕集中,大蚕分组,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饲养,想方设法为蚕儿创造一个无病菌的和适应蚕儿生长发育的生活环境。因此,蚕造基本稳定,批批获得高产。今年与去年同期对比,蚕茧增产四千二百四十三斤,产值增加六千二百五十二元。
三、大搞科学实验。
在学习外地先进技术的同时,我们也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发动群众大搞科学试
验。后垅队七九年秋季在接受省下达秋蚕新品种比试项目外,还自己试制了地锦草药剂,用于桑叶、蚕体消毒防病,收到了良好效果。七九年晚秋我县普遍发生蚕病,大江也受到影响,而后垅队利用自制的地锦草药剂,对桑叶、蚕体进行消毒处理,结果二十五张蚕,产茧一十二点五担,张平产茧五十斤,较其他队每张多产十五到二十斤。今年大队已普遍推广使用这个方剂,对增产增收起了较好的作用。
实行“五定一评”责任制充分调动养蚕人员积极性
近两年来,我们坚持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实行“五定一评”管理责任制。“五定”是:定产量。以张定量。春蚕八十斤,夏蚕七十斤,秋蚕六十斤;定工分。春蚕每产茧一斤记工分三分五厘,夏秋蚕每产茧一斤记工分四分,从消毒到养蚕采叶都包括在内。调入采叶时,按每采一百斤叶记工分六分,在所包工分内抽减;定劳力。一至二龄一人养五张,三龄每人养三张,四至五龄每人养二张;定用叶。春蚕每张一千三百斤,夏蚕每张一千斤,早中秋蚕每张九百斤,晚秋蚕每张一千一百斤;定成本。包括照明、蚕用药品、纸张三项,春蚕、晚秋蚕每张由队付成本费一元五角;其余各个节次每张付成本费八角。一评即评定奖罚。超产部份加记工分百分之六十,减产部份罚减工分百之三十。同时接送售蚕茧结算单进行现金奖罚。其蚕茧质量升一级的奖升级部份的百分之三十,升两级的奖升级部份的百分之五十,罚降级部价的百分之三十。这样社员养蚕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减少了劳动用工,缓和了粮蚕争劳的矛盾,又提高了蚕茧质量,增加了集体收入。例如后块生产队三十六亩桑园,七八年只养蚕七十二张,产虽四十七担,用工二千五百个,花成本二千五百元。七九年实行“五定一评”责任制后,养蚕增至一百一十四张,产茧六十八点三担,用工一千九百九十五个,花成本二千二百五十元,比七八年少花成本一十四元六角八分,亩桑产茧在七八年一百三十斤的基础上增加到一百九十五斤,用工比七八年减少百分之五十,收入比七八年增加百分之八十三点三。今年收效更加显著,十五个青年妹子,分成三个组,六个老婆婆帮助采叶。花去年同样多的工和同样多的成本,养蚕却增加到一百三十张,产茧八十担四十三斤,收入一万三千八百七十五元,分别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十七点八和百分之十六点七。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植桑养蚕是治穷致富的好门路。我们决心继续努力,采取一切科学技术措施,力争明年达到亩桑养蚕五张,产茧三百斤,产值五百元,为集体增加更多收入,为四化作出新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