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滩栽桑技术调查

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湖南桑谚:“近水栽桑”。全省河流纵横,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和一个洞庭湖,还有许多江河小水,流经之处,淤积了极其广泛的河滩外洲,水肥丰富,适宜栽桑。气候亦温和,全年平均气温1718C°。无霜期270300天。常年平均降雨量14001500毫米,雨水充沛,有利桑树生长。

 过去桑树多集中在洞庭滨湖地区,蚕茧产量,占全省的60%左右。五十年代后期,因逐年向湖边围堤,扩种棉粮,迫使桑树面积缩小了。七十年代,桑树迅速向丘陵地带发展。部分上山外,主要沿江河外滩栽植。目前较为成片集中的是湘东、岳阳的泥砂河,平江的汨罗江,浏阳的捞刀河,涞水两岸的酃县、茶陵、攸县、衡东等。(图一)都是利用河滩栽桑因为河沙疏松,桑树生长快,栽植三、五年后,加强管理,即可达到亩产100斤蚕。河滩栽桑,经过多年来实践,已积累了一些技术经验。

         1、围堤抗洪

     丘陵地带的河流,秋、冬是枯水季节,春季水势也不大,夏季暴雨,洪水来势猛。外洲作物,往往救急流冲走。但雨后一、二天,水势即退。河滩栽桑,如何防止供水冲击?这是首要措施。一般是先围堤,后栽桑。围堤档水,减轻水势冲击。围堤方法:即在河滩近水外侧,筑一道堤,将桑园围起来。为了防止因围堤抬高水位,压垮堤身,设计在围堤的下端不封口,让流水缓缓进入桑园内。这样不仅不抬高水位,且肥水淤泥,在桑园内沉淀可增加肥力。

 

(图二)茶陵县湖口公社石井大队,有外滩600亩, 65年栽过一次桑,被洪水冲走了。74年重新栽桑。这个大队在栽桑前在河滩筑了1180米的长堤。垒土方40090方共用去6万多工。围堤后,栽桑300亩,没有受到洪水冲毁,当年养了晚秋蚕。

         2、砂石掺泥

  河滩栽桑,除了围堤外,还要做到“砂石掺泥”。凡距河流愈近,流势愈急,沉积下来的砂石愈多。据长沙县春华山公社东林大队在捞刀河外滩栽桑时,调查河滩砂石的含泥成分,结果为表一

 

只有在砂中掺入泥土,桑根才有立足之地,才能抗旱保肥。因此东林大队的社员,在栽桑前,挖成方穴,每穴倒一担泥土。平江县献钟公社黄花大队在砂滩栽桑前,先挖成栽植沟,在沟中倒入泥土,然后栽桑。

    3、幼苗抗旱防冻

    河滩栽桑后的第一年,因根系未深入土层,吸不到地下水,易遭旱害。尤其78月的阳光曝晒,河砂的表层砂温达到62C,空气干燥,湿度极低,相对湿度只有27%。砂层的水分蒸发量大,使沙层含水率极度降低。当时作了以下调查:

                砂层      010厘米       含水率4

                         1020厘米       含水率8

这说明20厘米表层的细根,处于死亡状态(夜间有回潮现象)。桑树主干距地面10厘米的地方温度为40C,干内的天牛幼虫,亦被高温烫死。部分桑树经过15天的持续干旱,落叶率达30-60%。这时候如果不防水抗旱,就会造成苗木大部分死亡。如何帮助幼苗根系向砂层20厘米以下的深度进展,以达到地下水能供应树苗水分,那只有靠天下雨和灌水抗旱。据我们调查:

 

    东林大队桑园,灌水一次(每株灌水一桶),可使砂层保持湿润6天。大面积抗旱,还是用水泵抽水灌溉为便。平江县黄花大队桑园,用薄膜铺成渠道,把河水引进桑园内抗旱,夺取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的丰收。当然,第二年就不怕旱害了,因为根系已深入地下水层。
    近年河滩栽桑,发现有小块的桑树(幼令),在春季开叶几片后,叶片即形调萎,继之,枝条韧皮部与木质部分离。将病态树挖出来观察,根系色泽黄明新鲜,无他异状。夏伐后又生长正常。我们在平江汨罗江的练埠桑园现场勘察,看到病树复活的伤害处,主干高地面10厘米左右,桑树皮层裂烂。但发现桑树皮层裂烂的地方,均在树干的南边,而不在北边。这说明树干的南边,接受阳光时间多,又距地面砂层较近,冬季太阳,在中午照射地面,砂温急剧增高,桑树皮层水分活跃,韧皮部膨胀。到了夜间,气温骤然下降,甚至到零度,使水分较多的韧皮细胞,遭到冰冻损害,而根系深藏地层,未受到冻害,所以夏伐时,把病干截去,又能正常生长。   

  为了防御冻害,尚未采取措施。因为桑树三年生以后,没有这种严重情况。今后可采用熏烟或盐水石灰涂白减少冻害。
   4、重栽抗淤
   河滩栽桑后,缓慢了水流速度,洪水泥沙,遂渐在桑园内沉积下来。淤积的泥沙厚度不一,多的一次可淤积 4厘米,一年三次洪水,可淤积12厘米。少的一年可淤积 4厘米(表三)。淤沙程度,有深有浅,并非整个桑园一致

 

  由于桑园被泥沙淤积,桑树主干深深埋入泥沙中。当主干深埋在泥沙中一米左右时,根系远离地表层,根系在湿冷环境。地表层虽然生了一些须根,但数量少,远远不能吸收养分,满足上方枝条生长。因此枝条短叶片小(图三)。

 

     将深砂中桑树挖出来观察,主干上都生有不同程度的细根。饶有兴味的栽桑20年后在砂中的主干,有规则的每相距10多厘米处,生有较多侧根。说明每年洪水淤砂量相差不大。如洪流量每年次数多,泥沙淤积过快时、主根来不及生倒根,成了光干插条。而表层上(20厘米)没有须根的桑树,就无法生长大量的枝条、叶片。这样,就只有毁去老桑重栽新桑。
     5、密植矮拳
     河滩栽桑的株行距离,一般稀植为宜,养成高于桑,以适应洪流泥沙淤积。待泥沙淤积较厚,滩位地势抬高了,不易淹水,再改稀植为密植。例如澧县澧水南门洲桑园,第一次稀栽,亩植18株(过稀);第二次改为密植,亩栽400株。捞刀河东林桑园,第一次南栽120株,13年后改为亩植600-1000株。

 

为了便于牛或拖拉机中耕,目前趋向于宽行密植。但除了栽植时关于行距、株距各有设计外,对培养树型的主干、支平的剪定方法,对行间的影响,亦大有关系。

  我们调查了几种不伺型式的主干、支干剪定,对接受阳光、通风、中耕等,各有不同影响。(图四)
  说明: A型 6 X 4尺,亩植250株; B型6 X 4尺,亩植250株, C型 8 XI.5尺、亩植500株; D型12X 4尺,亩植125株。
    从四个不同型剪定的主干、支干、调查支干斜度,对行间障碍,是否便干牛耕或机耕?又树冠在行间荫蔽,来说明枝叶接受阳光与通风良否?
  首先谈枝干对行间碍障:D型的行宽12尺,当然机耕方便。但亩植只有120株。B型行距6尺,亩植虽增加了一倍,但拳位过高,拳的倾斜度亦大,畦间两行树的拳,因倾斜占去畦面5·2尺,拖拉机不易通过。
  A、 C型都是矮拳,但A型行距 6尺,亩值只有250株,且拳干的倾斜度大,一畦两行树拳,因倾斜占去畦间 4尺,拖拉机行不通。 C型行距 8尺,株距1.5尺,亩植500株。 C型特点,是主干低,为0.9尺,第一支干0.5尺,第二支干1.6尺,由于第一支干只有0.5尺,影响到第二支干不会过分张开。一畦两行树拳,向空间倾斜,占畦面只有2尺,树矮、行宽便于机耕。且一树有5-6拳,亩地总条数,可达到助8000根。
  其次对高产桑园来说,要求单位树冠相接,枝叶交叉,达到充分利用阳光。成林桑园交叉指数,要求在1.0以上,1.2—1·3为好,1·4以上时,由于枝叶间相互遮荫,影响生长和叶质。我们作了树冠与荫蔽关系(表四)

 

    从枝条交叉指数来看,B型为1·5,枝叶相互遮荫,仅中午12点的1个小时外,畦间见不到太阳。D型交叉指数只有0.5,浪费阳光。A、C型交叉指数为1·0左右,从8—14时,树的东西两侧,都能受到阳光。这是 6月份调查, 7月份后,枝条交叉指数,当然超过此数。但6月份是阳光充足,雨水较多,桑树生长关键时刻。对比起来,C型最好。
    河滩栽桑,在湖南具有广阔的前途。有关施肥管理,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