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县大江大队发展蚕桑生产经验调查
省农业局经济作物处
浏阳县大江大队,是个蚕桑新区,经过几年努力已成为我省粮丰桑茂的典型大队。全队有水田八百四十七亩,桑园一百四十七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和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落实,激发了干群植桑养蚕的积极性。七九年养蚕四百九十三张;比七八年的三百五十四张增加一百三十九张,产茧三百一十五担,比七八年的二百一十八担增加九十七担,收入四万五千九百九十元;比七八年的二万九千二百七十元增加百分之五十七点一。户平产茧达到了一百四十三斤,亩桑产茧二百零五斤;比七八年一百四十五斤增产六十斤。粮食总产量在去年一百二十六万三千五百九十五斤的基础上增加十五万斤。夺得了七九年蚕茧超历史,粮食大丰收,其他项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植桑养蚕彻底改变了他们专抓粮食的单一做法,坚持了以粮为主,粮桑结合同时发展的道路。使大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集体和社员都在走向富裕。七三年前舍屋生产队百分之五十是超支户,有些社员家连买十四尺五寸布的钱都没有。现在除五保户外,户户进钱、家家存款。七三年前大江除了稻田和少数旱土,其他是一片荒凉,如今是每个角落桑树成行。全大队在废虚上开劈建立的桑园面积占整个桑园的百分之五十。蚕茧收入占整个农业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人平纯收入高的队达一百七十元。群众深有感触地说:“桑园就是大江的银行。”七九年全大队超支户不到百分之五,公共积累大有提高。吃粮靠统销、用钱靠贷款的帽子已经甩掉。正是丘丘园田化处处机声隆,集体正在兴旺发达,社员已经由穷变富。购买单车、手表、缝纫机已是他们的工余之谈了。家家户户都在幸福地享受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所结出的硕果。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意义,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要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从七三年以来八个生产队队队植桑养蚕,通过几年的努力,蚕桑生产已成为他们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份。群众深有体会地说:“吃粮要靠稻田,用钱得靠桑园.”大队党支部对蚕桑生产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和科学实验小组。每季养蚕前召开一次饲育会,蚕期中组织检查交流技术。今年春蚕期驻队区委书记和大队书记亲自参加检查评比,表彰先进,找出差距。八个队队队都有一名专职养蚕负责人,并且长期固定,既抓生产管理又抓技术辅导。大队又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以老带新的办法先后培训了六十多名饲养员。这样每个队都相对稳定了一批骨干,一般不轻易换替,保证了蚕茧产量稳步发展。
二、定额管理,奖罚分明,充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七九年以来大部分队制订了奖罚制度,实行定额管理、任务到组、按产记分、超产得奖、减产受罚的办法。都根据本队的技术水平,制订出生产指标。这样减少或避免了前几年那种涡工浪费的现象,缓和了养蚕与稻田争劳力的矛盾。后垅队今年实行“五定一奖罚”的办法,从采叶到送茧一次定到组。这样充分调动了饲养员的积极性,集体收入也增加了。七八年三十六亩桑园只养七十二张种,产茧四十七担,用工二千五百个,花去成本二千五百元。七九年同样三十六亩桑园养蚕一百一十四张,产茧六十八点三担,用工一千九百九十五个,花去成本二千二百五十元。比七八年每张少花成本一十四元六角八分。亩桑产茧在七八年一百三十斤的基础上增加到一百九十斤,用工比七八年减少百分之五十,收入比七八年增加百分之八十三点三。同时发给饲养员奖金共一百八十二元,对完成任务不好、质量差的作了适当的处罚。
三、实行科学植桑养蚕,努力提高产量。
l、科学培桑提高单产。桑叶的好坏,产量的高低是养好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大江就是按照这条客观规律去用比较科学的办法对桑园进行培管的。七八年蚕期结束后,他们认真做好封园工作,开春后及时施放春肥,促进桑树早生快发。七九年全大队春蚕比七八年同期多养一十四张,产茧量比七八年同期增加八百六十五点五斤。他们的做法是:“立足全年很抓当季。”主要抓了三个方面。①桑园肥培管理及时,使桑树发芽早、多;枝条粗壮,生长茂盛,产叶量高。整个桑园今年普遍翻埋一次绿肥,进行了2——3次中耕、除草、追肥。后垅队三十六亩桑园七九年施氮素肥料一百二十担,磷素肥料七十五担,饼肥三十担,翻埋绿肥约达九百担,中耕除草三次,抗旱二次,夺得了全年亩产茶叶三千一百一十斤的高记录。②很抓了三类桑园,促进全面平衡,同时建立一批骨干桑园。③做到合理采伐,不浪费一片叶,做到增产增收。七九年亩桑养蚕三点四张,比七八年增养一张。亩产茧二百零五千斤。
2、精管细养夺丰收。每季养蚕结束或开始,他们都是对蚕室蚕具进行一次严格地消毒,在养蚕过程中坚持分组分室、责任到组;小蚕集中、大蚕分组,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饲养。因此,七九年蚕造稳定,除晚秋部份煤气中毒外批批高产。年平均张产茧六十四斤,产值一百一十五元。庙背生产队春蚕张产一百零三斤,每担茧价达到二百二十五元。
3、大搞科学试验。他们在努力学习外地先进技术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动群众大搞科学试验。后垅队七九年秋季在接受省下达秋蚕新品种比试项目外,还自己试制了地锦草药剂,用于桑叶、蚕体消毒防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七九年晚秋我省蚕病发生普遍,有些地方造成严重减产。大江也受到影响,而后垅队则不一样。他们利用自制的地锦草药剂,对桑叶、蚕体和病蚕进行多次消毒处理,结果使病蚕恢复健康,好蚕发育正常。二十五张蚕,产茧一十二点五担,每张平均产茧五十斤,较其他队每张多产十五至二十斤。挽回了减产局面。大队打算从八O年开始,这种方法向全大队推广使用。同时准备试制氯霉素用于养蚕防病消毒。七九年在全县蚕桑生产会议以后,他们又制订了八O年产蚕四百担的科学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目前我省象大江这样的大队还不多,而象大江这样的条件能够植桑养蚕的地方,不管山丘、平湖、东南西北到处都有,并且有的地方还远远超过了大江的条件。我们认为:今后我省发展蚕桑生产要以大队、生产队为主,并且充分发动社员群众利用多边和一些空评隙地、屋前屋后栽桑养蚕。如果能够在全省发展三百个大江式的大队,或者一千四百五十个后垅式的生产队,那么我省的产茧量就可以突破十万担。一个年产万担茧的基地县,光靠一两个专业场不行,还要发挥生产队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学习四川经验,发动社员私人宅旁栽桑养蚕。这样才能把我省的蚕桑生产更快地搞上去。
七九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