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蚕桑研究所付研究员 蒋酞龙
家蚕的起源和分化是家蚕遗传育种工作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一般历史学家所关心的问题,它的任务在于阐明桑蚕如何经驯化而为家蚕,它们原始类型的遗传结构、各类型之间亲缘关系以及类型进化的趋势,以此规律性来指导有种实践,并可明确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内饲养蚕品种的性状要求。
关于家蚕的起源和分化,在我国史籍上有不少记载,民间有不少传说,我们必须从其历史背景作科学的分析,给以一定的评价,使之纳入科学的范畴。
科学上明确家蚕由桑蚕进化而来的有日本学者川日荣作等。近代吉武成美(1967)运
用血液、皮肤等酯酶、酸性磷酸酶等同工酶的测定,并根据苏联学者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提出了家蚕从一化到多化并仅从一地起源的所谓一中心说,为今世学术界所引用。蒲生卓磨(1980)根据蚕血液蛋白质多型的特点,对几百个地方品种进行分析,结论基本上同意吉武的观点。作成简图如下:


蒲生的意见是:蚕品种首先是在中国形成了一化性种,然后形成欧洲种,以后又形成中国二化性种,从而又分化为东南亚种和日本种,又因日本一化性种处在与中国二化种相接近的距离,因此推测是先形成日本一化性种,然后才形成日本二化性种,这是与吉武不同之处。
这二位学者运用生化方法进行研究,工作量是巨大的,对亲缘关系找到一定的根据。
作者根据我国史料和近代发掘的文物以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与上相反的见解,即家蚕从多化到一化演化,并且驯养桑蚕有好几个起源,即家蚕从多化到一化的多中心起源说,作成简图如下:

l、中国北方、浙江和广东都有文物证明养蚕并未经过相互的交流而兴起,其间可能有
断续。此外,国外还有驯化桑蚕的记载,所以,今日所见家蚕决非一棵树上的各个分枝,而是人类在不同的时期、驯化不同的桑蚕、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杂合种群,此后更由于地理隔离而分化或通过杂交而融合,形成几种主要的类型。
2、我国桑蚕现今仍为多化,五千多年前我国气候温暖,当然一年世代更多,由此驯化
的家蚕必为多化性。此后由于我国北方和华中气候变冷,加强滞育性,同时由于人们向滞育性强的个体选择,化性向二化、一化演变。多化性为原始型,我国古代北方有不少饲养多代性蚕的记载,它们是当地的品种,决非南方多化性种的北上。
3、日本学者用现今的地方品种作材料有局限性,不能代表古代品种,所以只能说明左
右的关系,不能说明先后的关系。吉武引用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说,有不足处。
4、从本人对家蚕起源和分化的理解,家蚕的进化虽人工选择占有重要作用,但其性状
是否适于生存和发挥,还取决于形成其性状的生态条件。因此,我们育成品种或农村推广品种,必须研究蚕的生活习性,确定合适的经济指标。盲目的过高要求,只会带来生产上的祸害。
5、在有条件地区,创造适于特定品种的饲养环境可发挥其优良性状,即所谓“良种良
法”,品种(内因)和环境(外因)求得统一,才能构成养蚕丰产、高产。
(本文是作者在湖南省蚕桑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上所作学术报告的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