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经济作物局 胡跃龙
近年来我省蚕桑生产在不断发展着。可是苗桑产茧量和茧质仍然没有跨入先进水平的行列,这就影响了发展速度。仅此,谈些看法。
一、桑园管理与桑叶产量
桑叶是养蚕的基础。桑叶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反映到蚕茧的产量、质量上来。产量和质量最终表现的是经济效果。产、质量高,经济效果就好。否则亦然。经济效果的好坏,又决定着蚕桑生产能否发展和发展速度的快慢,要使蚕桑得以迅速发展,关键要抓住蚕茧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呢?首先要从桑这个基础抓起。华容县护城公社环城大队桑场就是重视了桑园的培育管理,全场80亩桑园,一九八三年获得了亩桑产茧207斤,收入398元的较高水平。农民尝到了甜头,桑树就更加得到了重视。
一个农户的桑园面积毕竟是有限的,但在单位面积上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我省现有10万亩桑园,都象环城桑场那样重视桑园管理,平均亩桑只要产茧100斤,就可突破10万担。目前我省少数地方仍然片面地追求单盒蚕种产茧量,而不问亩桑产茧量多少,导致重蚕轻桑。结果是几亩桑养一盒种,产量上不来,收入又低,经济效果不好。积极的办法是在桑园肥培管理上下功夫,提高亩桑产叶量,使几亩桑养一盒种改为一亩桑养几盒种,这样产茧量就会大大提高,效果显著,发展速度就会自然加快。
二、消毒防病与蚕茧高产 桑园承包到户后,千家万户养蚕。由于小蚕共育还没有很好普及,蚕室很难做到专用,这样给消毒工作带来困难。蚕茧要高产,消毒防病是关键。由于为害家蚕的微生物种类多,存活时间长,繁殖快,传染途径多,所以,凡是上期养过蚕的地方及蚕具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养蚕期间,病原微生物还会通过各种途径重新带入蚕室,需要继续注意防病。病原微生物的存在肉眼看不见,一般只能在蚕儿的健康程度上反映出来,而且往往是蚕巳发病了才能发现。蚕儿一旦发病,可以说,损失巳经造成。所以,必须抓好消毒工作,力求把病菌、病毒消灭在扩散之前。蚕期要坚持各龄的蚕体、蚕座消毒与氯霉素500万单位添食,抑制真菌与细菌的繁殖。大蚕期采食虫口叶,可用0.3%的漂粉澄清进行叶面消毒,减少桑树虫害病原感染的机会。饲养人员要坚持洗手给桑,以防病原传入。贮桑室也要经常用1%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叶面消毒,防止病菌繁殖。要注意桑夷沙的处理,必须等桑夷沙腐熟后再施入桑园,不要在蚕室周围随便乱堆或乱撒,以防病原传入蚕室。
三、饲养管理与采叶用叶 为了增强蚕儿体质,提高产茧量,从催青收蚁到上簇采茧,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技术处理工作。
(-)掌握合理的温湿度。蚕儿的每个生长阶段对温湿度都有一个最适范围,这是蚕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在这个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越快,单位时间内桑叶的食下、消化和吸收也随之增加,发育经过快,体重重,体质强。超出这个范围,蚕儿体内失去正常平衡,其生长发育就会受影响。一般情况下,催青后期的温湿度要控制在77-79° F和82%左右,小蚕期控制在79~82°F,五龄和上簇室以75°F为好。
(二)加强收蚁当天的饲育管理,小蚕期是蚕儿充实体质的阶段。要养好小蚕,首先要抓好收蚁和收蚁后24小时的处理。为了防止伏桑夷,确保头数,必须避免用叶偏老,给桑过厚,消毒不合理等情况。因此,一龄期1-2天用叶要适当偏嫩,叶色绿中带黄,含水率含蛋白质率要稍高。偏嫩叶能使蚕儿食桑均匀,发育齐一,眠起齐,生长快。在给桑技术上,收蚁后第l~2次叶要切成小方块或小长条,喂叶要薄而均匀。
(三)加强眠起处理。早上桑,迟饷食。在各龄将眠提青时,要求分批彻底、及时。不要让蚕蛾眠,也不要采取多次撒叶让蚕陆续在同一箔中就眠。这样把迟眠蚕,体质虚弱病小蚕都眠在一起,容易使下龄诱发蚕病。同时眠起和起齐个体之间开差大,不便于技术处理,易造成早起蚕饥饿,迟起蚕过早食桑损折上颚锯齿,影响健康。先进的经验是1-2龄蚕加眠网宁早勿迟,3—4龄蚕宁迟勿早,对于迟眠与不眠小蚕予以淘汰,不能机械地强调条蚕必保夺高产。因为混养不健康的体弱小蚕会带来病祸,结果是减产的。各龄蚕饷食,春蚕以95%,夏秋蚕以90%蚕的头部呈褐色为适时,饷食叶要喂得薄而匀,使之发育齐、饷食叶与将眠叶适熟偏嫩。各龄眠中要遮光保持安静,减少蚕体消耗,温度掌握两头高中间低,使之眠起齐一。
四、簇具选择与簇中保护 上簇是整个蚕期劳力最集中的时候,是决定蚕茧品质的关键时刻,同时也影响着产量和经济收入,因此,必须选择优良簇具,加强簇中管理。
目前农村采用的簇具有塑料折簇、草折簇、蜈蚣簇,还有用竹枝、油菜杆、棉杆等上簇的。据省蚕科所在渲阳村调查的结果表明,用塑料折簇上簇的成绩最好。上茧率为93.57%,其次草析簇89.34%,竹枝簇类最差,只有77.05%。担茧价格,也是塑料折簇最高,一般平均每担茧比草折簇高15元,比竹枝簇要高20-30元。可见选择优良簇具极为重要。
簇中保护,要以通风、控制好目的温湿度为重点。先进的经验是:簇中经常保持空气新鲜,光线均匀,温湿度适中,上簇蚕老熟均匀,不偏生,蚕头密度均匀,不偏密,以利提高茧质,增加出丝量,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