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 南 蚕 桑 生 产 发 展 措 施 探 索

                           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万继武

  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我省处于长江中游以南,五岭以北,位于108°47'—114°15'E和24°39'—30°08N之间,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全省土地面积31777.35万亩,其中平原3983.55万亩,占12.54%,岗地3771.15万亩,占11.90%,丘陵7595.85,占23.90%,山地占16224.45万亩,占46.32%,宜农荒地多。全省有大小河洲5300多条,沙洲河滩面积达300余万亩。这些都给蚕桑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地资源。
  我省自然土壤,由于高温多湿的影响和植被的不同,形成了各种类型。滨湖平原区和山丘沿河谷地为冲积土,土层较厚,土质优良,水肥条件较好,有利于桑树生长,栽后宜速成高产。广大的沙洲河滩,水来水去、种植农作物不能保收;只要洪水停留时间不长,是栽植桑树的好地方。山丘地区多为红、黄壤,土壤酸性,PH值多在6以下,桑树仍然能生长良好,但为了搞高肥效,应加改良,同时做好水土保持。
  全省有105个县(市),5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613.5万,耕地5168万亩,人均1.12亩,人多耕地少,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巨大劳动潜力。
  我省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mm,雨量多集中在4~9月(为全年的降水量65—70%),年平均气温在16—18℃,无霜期270—310天,全年光能资源充足,年日照在1700—1800小时。为桑树生长和蚕的发育提供了优良的光、热、水的气候因子。
  我省地貌复杂,植物资源丰富,木本植物就有2000多种,广大的山丘地区,竹木茂盛,终年长青,为发展蚕桑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蚕室,蚕具原料。

              二、蚕桑生产的历史和现状

  我省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远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名著《山海经》中,就有
“衡山其上多桑”的记载,到了汉朝,得到很大的发展,唐朝已相当发达了,到宋朝,全
省有65个县栽桑养蚕,每年上交税丝17112斤(折合鲜茧2000多担),到1933年,是我省蚕
桑生产的最盛时期,产茧约10万担左右。当时所以蚕桑生产发展较快,主要是栽桑养蚕收入稳定,人们需要,又要用蚕丝进行贸易和纳税。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蚕桑教育也逐渐兴起,1912年,由留学日本的向氏在长沙创办了“省立蚕业讲习所”和“省立女子蚕业讲
习所”,自任所长,以后又改名为“甲等蚕业学校”和“乙等蚕业学校”,其性质相当于现在的中等专业学校,到1917年,在校人数达到230人,他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繁殖推广了不少改良蚕种,对当时的蚕桑生产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反动政府的破坏和日本帝国王义的摧残,到解放前夕,蚕茧产量只有1200担。
  解放后。蚕桑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9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了12万亩,
产茧10747担,比1949年增加了7.7倍。以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不因地制宜,盲目建立大的蚕桑基地,加上天灾粮食歉收,农民毁桑种粮,到1961年,桑园面积下降到5400亩,蚕茧产量只有1800多担,1963年,桑园面积6400亩,产茧1277担,1964年以后,虽然得到了一些发展,但极左思潮影响仍然严重,办大桑场成风,桑树栽植和管理又不讲科学,因此,从1964年到1974年的十一年间,蚕茧产量一直不超过万担, 1975年开始突破万
担,以后年产蚕茧逐年递增,1981年全省产茧46000担,1983年全省共有桑园97000亩,产茧52000担,产茧量虽自然逐年提高,但仍然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三、蚕桑生长发展措施探索

  我省蚕桑生产是发展的趋势,但按照目前每年递增几千担,万把担的速度,到2000年也只有20多万担,要加快发展速度,拟应抓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发动广大农户植桑养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蚕桑生产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不断出现,全省养蚕专业
户,重点户迅速增加,私人种桑养蚕或集体桑园私人承包,桑树精心培育,蚕茧产量和产值成倍增加。
  湘乡县洪塘乡大乐村,地处涟水河岸,全村42户,172人,1978年利用河堤栽桑33.5亩,蚕茧连年增产。1983年养蚕232.5合,产茧12808.6斤,产值20008.27元,亩平产茧
382.35斤,产值597.26元,户平产茧305斤,产值476.38元。
  双峰县神冲乡沙漆村贺培根,因病致残只有半劳力,1982年开始,承包集体桑园1100
株,由于他精心培管, 1983年养蚕9合半,产茧589.6斤,收入1012.42元。
  全省有1000多万农户,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农户栽桑养蚕和专业承包集体桑园,每户平均产茧40斤,全省就可产茧40万担,将为我省蚕茧产量翻二番提供了可靠保证。
  发动千家万户利用屋前屋后,塘边地拐,荒山坡地,大量栽桑,谁栽谁有,不受侵犯。承包集体桑园也应长期稳定不变,使承包者精心培管,大力投肥,改善水利设施和条件。
  (二)狠抓桑园建设
  桑树是养蚕的基础。要使全省蚕茧产量达到40万担,就要建立一批高产稳产的骨干桑
园。目前,我省平均亩桑产茧只有五十多斤,与全国平均亩桑产茧70多斤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很多桑园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性,产叶量低。
  当前,在桑园建设中,一方面要抓好现有桑园管理、改造,又要积极发动群众扩种桑树。
  1.改稀植为密植:我省亩桑产茧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亩栽株数少,产叶量低。亩栽株数大多在四、五百株,三、四百株或更少,今后无论老桑园改造或建立新桑园,应立足于适当密植,一般每亩1000-1500株好,低干养成。江河洲土、滩地,水来水去的地方栽桑,密度可稍稀,树干养成可适当提高。澧县官垸公社蚕桑场,1982年栽桑73亩,每亩1500株,当年亩桑产茧101斤,1983年亩产茧超过了200斤。当然密植后各项技术措施也应跟上。在发展密植桑园中,需要大量桑苗,这些桑苗不应大量从外省、外地调入,以防病虫害传播蔓延,应发动农家自繁自用,采当地实生桑、野生桑的种子,播种育苗作砧木,国家有组织地调给良种接穗,作好技术指导。
  2.提高桑园施肥水平:目前我省桑园产叶量低的原因之一,就是施肥水平太低。桑树是多年生木本植物,一年中要多次采叶,伐条,因而,不但在栽植时要施足基肥,成林后,每年也应施足春、夏、秋、冬肥,要重施夏肥,在满足N肥的情况下,应多施P肥、 K肥。桑园应提倡大种绿肥,以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降低培桑成本。
  3.加强桑园病虫害“联防”:目前,我省许多地方对桑树病虫害防治缺乏应有的知识,各个农户防治桑树病虫害不够及时,时间又不统一,以致效果不好,蚕儿农药中毒事故经常发生,因此,应提倡“联防”。可考虑每村选定l~2人为植保员,派他们学习桑园一般的病虫害调查、测报和药物防治知识,经常深入桑园检查病虫害发生情况,抓住时机,统一防治。为了加强责任感,植保员也可与养蚕农户签定合同,实行专业承包,保证防治质量。
  4.桑树栽植因地制宜:根据我省蚕桑区划,全省划分为四个蚕桑区,即洞庭湖平原蚕
桑区、湘东丘陵蚕桑区、湘西沅水、澧水上游蚕桑区、湘江、资江上中游蚕桑区。滨湖平原蚕桑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阳光充足,桑树栽植后易速成高产;但早春多寒潮、大风,秋季寒露风来得较早,因此桑树应低于密植较好。本地区桑萎缩病危害比较严重,在桑树栽培管理上,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
  湘、资、沅、没澧水系流域蚕桑区,由于水源充足,在品种选择上应以湖桑为主。
  山丘蚕桑区,丘陵坡地大多较瘠薄,肥力较差,水源条件不好,在桑树栽植时,应强调选坡,最好做成梯田,并且深挖深栽,施足基肥,嫁接桑苗时,应考虑以当地实生桑,野桑为砧木,以加强桑树的适应性和抗力。
  (三)调整全年养蚕布局
  我省处于云贵高原到江南丘陵、南岭山地到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区。全省山河起伏交连,地貌类型多样,因此,构成了农业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地域的差异性,在一般情况下,我省山丘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春季气温上升较早,但易发生秋旱,这些地区应考虑桑树春伐,适当推迟春蚕饲养时期,同时可以多养夏蚕和中晚秋蚕,不养早秋蚕。滨湖平原区,由于早春寒潮较多,气温低且多大风,桑树发芽较迟,可适当推迟春蚕饲育时间,养足春蚕,夏铙后少养夏蚕,多养早、中秋蚕。又因本地区秋寒早,九、十月份已开始出现寒露风,桑树提早封顶,所以,应少养晚秋蚕。
  (四)大力推广集中催青、小蚕共育
  我省在社队集体培桑养蚕时,催青多集中进行,小蚕生产队集体饲育,现在大多以养蚕农户为单位经营,催青和小蚕饲育,一般都在各农家进行,有的甚至大小蚕同室饲养。不但成本高,开支大,同时,不能严格贯彻技术措施,消毒防病不彻底,蚕病发生严重,蚕茧产量低,质量差。为了确保农家养蚕蚕作安全,提高蚕茧产量和茧质,应大力推广集中催青、小蚕共育。
  我省挑源县喜雨乡剪市村,1983年推广小蚕共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春蚕单产比分散饲养提高39%,秋蚕单产提高75%。
  (五)严格防病制度
  蚕病是蚕桑生产的大敌,严重影响着蚕茧的产量和茧质,特别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分户养蚕,蚕室多用住房,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给养蚕前的消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上各养蚕户相距较近,只要一户不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就会影响周围各户,甚至会使病害扩大到全社,危害十分严重。
  要防治蚕病,先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养蚕农家明白消毒防病的重要性,同时要制定出严格的消毒防病制度,提倡“联防”,统一供应消毒药物,统一消毒时间,消毒后由村民委员会、技术员组成检查小组,认真检查,不消毒或消毒马虎的,一律不供应蚕种。蚕期中严禁把病死蚕乱倒,更不能把蚕粪直接施入桑园,定出乡规民约,大家共同遵守。蚕区应大力提倡使用沼气,把蚕粪、残叶倒入沼气池,既可杀灭病原物;杜绝蚕病的传播,又提高了蚕粪的肥效,还可用沼气点灯,煮饭,解决农村部分烧柴问题。
  (六)注意提高茧质
  我省蚕桑生产是大发展的趋势,在大发展中,容易只注意蚕茧产量而忽视茧质。全省从1962年以来,蚕茧质量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上茧率比起国内蚕茧主产省区仍然较低,出丝率平均只达10%左右,影响了产值的增加。要改变这种局面,一要加强防病消毒,减少蚕病危害,二要选用优良簇具,三要注意簇中保护,严防簇中高温多湿、闷气,四要分级采茧分级售茧,并要严格收茧技术标准。如果上茧率能提高10%,年产10万担茧,就等于增产1万担,蚕农可增加 2百万元收入,丝厂可多出100多吨生丝。
  (七)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
  我省蚕桑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和外省相比差距较大,这是造成我省蚕桑生产发展缓慢
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省有60多个养蚕县,六个国营蚕种场,还有国营农场蚕桑专业场、队和几万户养蚕农家,都迫切需要蚕桑技术人员。目前,省里要办好中专的蚕业教育,培养国家蚕桑技术干部;还应抓好短期的技术培训工作,除省里有计划的组织培训班外,各地、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春季培苗、春蚕期,夏秋蚕期及冬季,开办各种形式的训练班,时间可长可短,以期尽快地在我省把蚕桑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蚕桑生产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