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子溶生产队栽桑当年亩平收入170元
桃源县蚕桑办 颜送责 彭长庚 桃源县尧河公社福庆山大队犁子溶生产队,位于沅水之中吴家洲上,全队31户、125
人、172亩耕地。地势低,最高高程43M。水位39M,水淹面积50%,水位上涨到41M,水淹150亩,水位涨到42M,只剩下屋基,所以这里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蚕桑产区。
但是,过来片面的强调粮棉生产,强令种植棉花,年年开花现蕾遭水淹,五年四不
收,吃饭靠减免,用钱靠贷款,成为尧河公社有名的后进队。1982年水涨得不大,全队
也只产皮棉7463斤,亩产43斤,收入9120元,亩平收入52.21元,队长吴宏基一家,棉地地势较低,种棉8.4亩,总产皮棉150斤,亩产不到20斤,总收入185元,但成本花掉225元,还倒找40元。穷则思变。失败歉收激发了人们恢复蚕桑生产的决心,1983年春,这个生产队在县、区、社各级领导支持下,利用用39M以下的低洼地栽桑80亩,当年养蚕三季51张,产茧24担,茧款收入3875元,桑园中间作桑苗32亩,出苗39.2万株,收入6574元,其余48亩间作黄豆、花生,收入3200元,三项总收入13649元,亩平收入170.61元,获得了第一个好收成,社员高兴地说:“尊重自然规律,用科学种田越种越有钱,违背客观条件,靠蛮干越干越吃亏。”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一、尊重自规律,恢复蚕桑生产。他们深深懂得顺天时,应地力,趋利避害是提高经济效益,夺取农业高产丰收的关键,根据历年水来水去的特点,改棉花为桑园,由水害变成了水利,因为涨水时间不长,一般2-3天,对桑园没有引响,反而增加淤泥。
二、靠科学技术,发展蚕桑生产。他们把科学技术看成是生产力,一方面从外地请进蚕桑技术员辅导栽桑养蚕技术,一方面,推广外地成功的新技术,利用桑园行间地育苗、苗叶养蚕、小蚕共育……。
三、以短养长,巩固蚕桑生产。他们针对蚕桑生产当充收入低的特点,坚持抓间作,
(一)在新桑园行中种植花生、黄豆48亩,冬季种植萝卜、白菜和绿肥,亩平收入60
元。
(二)桑树行间育桑苗32亩,亩平收入205元,既保证了当年收入,又促进了桑园培
管。
四、抓生产责任制,促进蚕桑生产。他们以家庭为承包单位,调整土地、以户集中连片,全队规格化、田园化,并一次把栽桑、育苗、养蚕、上交任务落实到户,明确规定长期不变,因而大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现在,这个队掀起了蚕桑生产热潮,今年又高标准扩建桑园50亩,规划今年产茧100担,育苗100万株,亩平收入翻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