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沈汝禄
最近三年,我们在常德县丹洲蚕桑场和澧县渲阳蚕桑大队住点,并先后考察了郧县、茶陵、攸县、衡东、浏阳、平江和湘西的永顺、吉首、沪溪、辰溪、溆浦等县的养蚕基地,采取了当地养蚕农户蚕室地泥,作蚁蚕添食鉴定,检出病原种类(表1)。
据检定结果,这些蚕区的蚕病以中肠型蚕病较普遍,血型脓病居次,僵病亦较严重(蚕病分布图)。
中肠型脓病的病症:潜伏期长,在3,4龄期感染后,可拖延到5龄上簇前一日发病,
俗喊“五日病”,亮胸,似熟蚕,不结茧,肛门排白汁,死后恶臭。此病发生在秋蚕期多,目前无特效药治疗,蚕农反映说:“栽桑容易养蚕难”。
一、蚕病发生的原因 1.消毒不彻底
(l)消毒法不当。目前农村养蚕消毒,主要用漂白粉水(含有效氯1%)。但消毒时
一定要用喷雾器喷射。而农村多用漂白粉水盛在缸内,漂洗蚕具消毒。此法消毒效果低。据渐江省蚕桑研究所试验:在1%有效氯漂白粉水中,连续浸债或淋洗蚕具4次,有效氯降到0.26%;连续淋洗6次,有效氯仅0.08%了。由于漂白粉的氯,附着在蚕具表面而失效,达不到l%有效氯的消毒要求。
(2)遗漏消毒,病源扩散。养蚕后,病毒尘埃,处处污染.如果消毒不周到,遗漏一处不消毒,则这一处病源,可以附着尘埃飘浮扩散,为害蚕群。我们调查了4户,消毒时遗漏消毒物有:一户蚕室糊的报纸本消毒;一户结过茧的簇具未消毒;悬挂在蚕房附近;一户蚕室地面未彻底消毒,一户蚕妇衣着不卫生。结果,这4户养蚕均减产(表2)
(3)忽视大蚕期消毒。一般人认为“养好小蚕一半收。”只要把小蚕养好了,大蚕期
就不会发病了。实际蚕的4龄期抗腐力还是很弱的,到了5龄期,抗病力才较强。举个例子
说:1981年常德丹洲蚕桑场新建4栋小蚕共育专用蚕室、饲养春、夏蚕后,养早秋蚕前,消
毒十分认真彻底,小蚕共育期,几乎没有发病,但分到蚕户饲养后,就发起病来了,我们
调查了同在共育室饲养的小蚕,分到户后,产量仍不高(表3)。
大蚕期发病,是否是小蚕共育时潜伏下来的呢?在中秋蚕期,当小蚕共育到3龄后,分
散到社员家饲养时,我们随机取4户的蚕各50头,继续在无菌室饲养,与取样的蚕户的作对照。结果成绩(表4)。
说明大蚕饲育室的消毒工作,十分重要。只强调小蚕饲育室的消毒工作,养蚕的丰产,还没有保证。
2.多丝量蚕品种与中肠型脓病的关系。近年秋蚕推广多丝量蚕品种。但多丝量蚕
品种,对中肠型脓病抗病力较弱,易发蚕病。1983年早秋,就多丝量不同蚕品种,作了抗病力的测验。方法是:将夏蚕期的典型中肠型胶病的液对,稀释成300倍,涂抹桑叶上,给3龄、4龄、5龄起蚕添食,测验结果表5。
从表上可以看出,品种的茧层率愈高,伴之发病率也愈高。所以推广多丝量品种,要结合当地养蚕技术水平和饲料环境来定。譬如晚秋蚕期,气候温和,适于养蚕,但叶质老化,也可诱发中胸型脓病。 1982年晚秋,浏阳推广春用品种东肥X华合,由于不同地区的叶质差异,平均单产量,悬殊甚大。见表6
丘陵红壤,易遭秋旱,叶质老化早,5龄期大面积诱发了中肠型脓病;河洲桑园,地下水位高;山区桑园,表层水分充足,虽然秋旱,桑叶仍然长得旺盛,良桑饱食,获得丰产。 二、蚕室结构与蚕病关系
蚕室的温度、湿度和空气与蚕病有密切关系。尤其秋蚕,其病源多来自有病毒的尘埃。防尘工作特别重要。通风换气,能排除室内的病毒尘埃,至少可以稀释病毒浓度。我们作了两年调查,同是有30年的养蚕经验的蚕户,同样蚕前认真消毒,仅蚕宝结构不同,结果,其中三户季季丰收,其他三户年年减产。表7,
蚕室有南北窗,上有遮灰篾席,下有水泥地最好。有南窗,无北窗通风不良,难以丰
产。泥土地面,和蚕宝顶上堆放杂物,而无灰幔隔离尘灰的,无法彻底消毒,极难保不发
病。上述的减产户, 1983年虽作重点技术指导,也无法制止其不发病。
三、蚕病综合防治对策
1.认真消毒
凡养蚕房屋、蚕具,均须周到消毒。尤其不是水泥地的蚕室,要求养一次蚕,铲除表
土,填补新土;蚕室门前,不能堆放蚕粪,须送入蚕沙坑内。
含l%有效氯漂白粉水,对脓病、僵病、曲霉菌、细菌等微生物,都有强烈消毒作用。
但须用喷雾器喷洒消毒;1%石灰浆对病毒病的病原物,消毒效果显著。秋蚕期经常用石对
浆撒在蚕室地面,可以减少病毒尘埃飞扬。
2.添食氯霉素
氯霉素可以抑制蚕的中肠内细菌繁殖。增强抗病能力。而且可以降低中肠型脓病的发生率。从3龄起蚕开始,每龄添食二次。粉剂氯霉素一片(或水剂一瓶)兑水3斤,均匀喷湿桑叶给蚕食。
3.熏烟防僵
阴雨天气,环境潮湿,容易发生僵病。可于早晚在蚕室内关上门窗,用艾叶、或柏枝
叶、或杂草等熏烟。烟雾愈浓愈好,熏半小时后,开放门窗,放烟出去。熏烟可使僵病孢子受到刺激而萎缩,抑制僵病繁殖。当开放门窗放烟时,室内水分子也随同烟雾排出室外,起到排湿的作用。
4.提倡小蚕专用蚕室
小蚕专用蚕室,是隔离病源,保证小蚕体质强健,提高抗病能力的有效手段。小蚕专用蚕室,最好选择距离蚕户稠密的地方较远,建立小蚕共育室。以小村为单位,小蚕孵化后,集中在小蚕专用蚕室内饲养。这样可使蚕户在饲养小蚕期有充分的时间.去处理蚕粪和蚕具的消毒工作。
5.秋蚕慎重选用抗病力强的蚕品种
我省农村养蚕技术,除部分地方比较稳产外,但整个形势来讲,远远落后于省外的先进地方。因此,秋蚕品种要求容易饲养,抗病力强的品种,偏重茧层率高而忽视产量,会损害蚕农的积极性。目前秋蚕品种,暂稳定朝霞X群芳(正反交),再配合其他一、二个品种作辅助品种。作为一个县来讲,也应采用两个品种,结合当地叶质、饲养技术、房屋设备,推广适应的蚕品种,这样使农民有选择和比较的余地。
6推广通风、防尘蚕室
病原的来源,70%来自蚕室的泥土。水泥地的蚕室,易于冲洗消毒。蚕室顶面,复盖篾席,可以防止空间病毒尘埃沉降到蚕室来。同时蚕室应有南北窗,遇到冷湿、或高温多湿,空气郁滞,不良气体,利用南北窗户,引入新鲜空气,对养蚕有利。
7.秋蚕运种途中,或催育期间,避免28℃或30℃的高温。高温催青,容易诱发中肠型脓病发生。
预防蚕病,对蚕茧增产的潜力很大。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推广小蚕专用蚕室饲育,大蚕期防尘、通风的措施,和添食氯霉素增强蚕体抗病力,效果显著。 1981年常德县丹洲蚕桑场夏秋蚕比 1980年增产42.
76%;其后渲阳蚕桑大队在预防蚕病工作上,也获得较好成绩。1982年的夏秋蚕较1981年的增产47.16%;1983年夏秋蚕较1981年增产36%,说明养蚕防病是有重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