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县棉麻烟茧公司 熊世煌
近几年来夏秋蚕饲养比例有所增长,约占全年任务的60%左右,夏秋蚕饲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全年产茧任务的完成和茧质的提高,关系到蚕农的收入和今后蚕桑生产的发
展。过去我县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教训。笔者对夏秋蚕单产低、不稳定、茧质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一是蚕病发生严重。因连续多次养蚕致使病毒、病菌积累多繁殖快。二是气候条件恶劣。夏秋蚕从六月中旬至十月底,即从初夏到晚秋,气候由霉雨、夏暑、秋热渐次变化,经常遇到高温多湿、高温干燥等不良环境,致使气候条件超出蚕的生理要求范围。三是叶质差。夏秋季气温高桑叶生长快,往往因桑园的水肥和治虫等主要工作没跟上,造成叶质硬化。现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养好夏秋蚕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加强桑园管理 改善叶质 桑叶是养蚕的基础,产叶量的多少和叶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饲养数量和产量的高低。桑树是多年生叶用植物,每年要剪伐一次和多次采叶,单靠土壤中本身含有营养物质,远远不能满足桑树的生长要求,根据夏秋气温高桑叶生长快和养分及水分要求多的特点,一般要追施三次速效性肥料。即夏伐后待新芽萌发时施一次,早秋蚕前施一次,如遇干旱,可结合抗旱进行,早秋蚕后施一次,以延长秋叶的生长期,推迟条叶硬化,确保秋叶质量,同时使桑树伏枝健壮,秋枝充实,并能为次年春叶打下增产基础。
夏秋蚕期病虫害多,为防止病虫害影啊茶叶产量和质量,要认真搞好桑园防病治虫工作,在每季养蚕前10一15天喷药一次(注意药物残效时间)。特别是七、八、九几个月桑蓟马危害桑叶严重,可用1500倍至2000倍乐果乳剂治虫(用后七天可采叶)。
二、选养优良品种,搞好蚕种运输、催青 蚕品种优劣对夏秋蚕产量和质量关系很大。近两年来,我县夏秋蚕主要选用具有孵化齐一、体质强健、饲育容易、产量较高的群芳×朝霞品种,蚕茧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
高。如1981年我们用群芳×朝霞正反交与东34×苏12正反交饲育对比试验,结果前者比后者蚕茧干壳量高2.6克,上车茧率高2%,每担均价高50.50元,每张增值17.44元。
由于夏秋季气温高,蚕种领、运要做到决领快运,运输途中还要防热、防闷、防干燥、防接触不良气体。为确保安全,最好在早晚运种为宜。
蚕种领回后,还必须合理保护,最好采用78—82°F温度进行催青,尽量避免86°F以上高度出现,催青中蚕注意补湿,干湿差保持3°F左右,当蚕卵点青后,即进行黑暗保护,促使孵化齐一。
三、彻底消毒防病 我县夏秋蚕1980—1981年蚕茧产量都不高,特别是中秋蚕由于蚕病严重发生,导致单
产只有30多斤,82年我们狠抓了夏秋蚕各期的严格消毒防病,中秋蚕比上年张产茧上升9.3斤,达到张平46.4斤,全年平均张产达55.4斤。实践教育了我们,要夺取夏秋蚕茧稳产高产,一定要重视消毒防毒防病工作,并把消毒防病工作贯穿到养蚕全过程。在消毒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扫:蚕室内外四周彻底清扫干净,二刮:蚕室墙壁及地面表上用刀铲刮去,三刷:蚕室四周及天花板用1%石灰浆粉刷一次,四洗:蚕室和蚕架、蚕盘等所有蚕具全部刷洗干净,五晒:能搬动的蚕具都应日晒进行日光消毒,六消:将洗净的蚕室蚕具用药物消毒,消毒时要认真掌握药物本身有效成分的含量和消毒药液浓度。并根据上季蚕所发蚕病的种类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消毒,以提高消毒效果。 四、改善环境条件
根据夏秋蚕期的气候特点,努力改善温湿度和空气等环境条件。夏蚕期的气候一般是高温多湿,要设法降温和通风排湿。早中秋蚕期,正值七、八、九干旱季节,常出现高温干燥,要降温补湿,同时,白天还可以喂水小中秋蚕期正处治虫盛期,空气污染严重,注
意要防止农药中毒;晚秋蚕期,白天气温在蚕的适温范围,但早晚气温低,白天黑夜气温
升差较大,俗话说:“白露秋分节,夜寒日里热”,故晚间必须升温。
五、加强饲养管理
夏秋气温高,蚕儿生长快,在饲养技术处理上,应以良桑饱食为中心,认真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收蚁和眠起处理宜早不宜迟。收蚁要求5时感光,7时收蚁,8时左右收蚁结束,避
开高温,免使蚕儿疲劳饥饿。同时各龄加眠网和饷食都要适时偏早,以满足蚕儿正常生长的生理要求。
2.蚕头宜稀不宜密。为确保蚕儿有一个居住的舒适的环境,蚕儿要稀放,因此在小蚕期每次给桑前都要认真做好扩座与匀座工作。在大蚕期还要做好分箔或匀箔工作。
3.加强桑叶管理,确保叶质。在桑叶采、运、贮方面应做到:小蚕精选适熟叶,大蚕多采露水叶,早晚阴凉突击采,中午高温避免采。桑叶采下后,要用湿布遮盖,要少装快运保新鲜。桑叶运回后,小蚕用叶最好采用缸贮法,大蚕用叶专室贮,严防桑叶枯萎保持新鲜。
4.勤喂薄饲,使蚕儿饱食良桑。在高温干燥时,桑叶容易干枯,要酌情增加给桑次数,进行多回薄饲,尽可能使蚕饱食良桑。
5.进行蚕体消毒和添食氯霉素,防止蚕病发生。为防治蚕病的发生,除在养蚕前进行彻底消毒外,在蚕期中,亦不能忽视消毒防病工作,也可考虑从三龄开始添食500单位的氯霉素,在大蚕期每天早上或晚上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对防治蚕病的发炎有较好的效果。
6.推广优良簇具,搞好簇中管理,提高蚕茧质量。根据现时农村经济条件,应普及推广结构良好的稻草折簇,创造蚕儿上簇营茧的较好环境条件。同时注意适熟上簇,适当稀上,并做好簇中温湿度的调节和加强通风排湿等工作,确保蚕茧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