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秋 蚕 超 春 蚕 的 调 查
叶珍南两年夏秋蚕高产的技术分析


  专业养蚕户叶珍南,是澧县城关镇澹阳村人,女,今年三十七岁。家中四口人,三个小孩上学念书,是家中里里外外的一把手。一九八二年,她分得责任地2.06亩(其中沙地桑园1.49亩,蔬菜地0.57亩)。
  一九八二年,全年养蚕五次,饲养48克蚁量,产蚕茧365.5斤,产值596.2元,除去春季买叶和秋季嫁接苗叶的产茧部分外,平均亩桑产茧138.34斤,产值230.56元。其中春蚕饲养15克蚁量,产茧138.2斤,产值226.37元,除去买叶部分产的蚕茧外,平均亩桑产春茧61.9斤,产值117.63元。养夏秋蚕四次(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简称夏秋蚕。下同),共养33克蚁量,产劳227.3斤,产值333.83元,除开嫁接苗叶产的蚕茧外,平均亩桑产夏秋蚕茧76.44斤,产值112.93元。夏秋蚕比春蚕亩桑增产蚕茧23.48%,产值减少4.16%。
  一九八三年,全年养蚕五次,养60克蚁量,产茧393.4斤,产值583.59元,除开春季买叶和嫁接苗叶产茧部分外,平均亩桑产茧184.7斤,产值273.75元。其中春蚕养15克茧量,产茧120.4斤,产值212.02元,除开买叶部分产茧外,平均亩桑产春茧55.84斤,产值98.36元。养夏秋蚕四次,共养45克蚁量,产茧273斤,产值371.57元,除开嫁接苗叶产茧部分外,平均亩桑产夏秋蚕茧128.86斤,产值175.39元。夏秋蚕比春蚕亩桑增产蚕茧130.74%,产值增收78.31 %。由于发挥了个人技术专长,技术措施合理,亩桑产茧量远远超过了当地平均水平。笔者对叶珍南饲养夏秋蚕季季夺高产的技术分析;

       一、按照蚕儿生理特点,加强蚕期中的消毒防病工作

  两年来,该户在夏秋季处于长期干旱,桑叶含水量较少的情况下,共饲养夏秋蚕八次,平均担桑产茧6.8斤。她除在养蚕前后,认真做好蚕室、蚕具、生活用房及用品的清洗、消毒外,在蚕期中还采用了如下几条新的消毒措施:
  1.蚁蚕给二次叶前进行蚕体消毒。夏秋期气温高,收蚁给桑不及时,易造成蚕体虚弱,有害蚕儿生理。该户收蚁后,采用第二次给叶前进行蚕体消毒。小蚕食桑后,体质好,发育齐,就眠率高。试验比较表明,给二次叶前进行蚕体消毒的比撒呼出桑前进行蚕体消毒的,就眠率高39.3%,产茧量高。撒呼出桑前进行蚕体消毒的,由于蚁蚕的刚毛上附满了防殭粉末,加之适应不了这种环境,蚁蚕乱爬、打滚,体力消耗大,蚁蚕为寻食爬上叶面时,把大量的防殭粉末带上叶面,如果给0.5分的方块碎叶,桑叶便夹于防殭粉末中,蚁蚕不仅食桑少,而且大量吐丝于叶面(特别是朝霞X群芳一代杂交种,在这种环境中更易吐丝于叶面,发生伏桑夷蚕),遗失蚕多,产茧量低。据报道:蚁蚕的体水率为75%左右,当食桑24小时后即达86%左右。表明蚁蚕从卵中孵化出来后,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所以收蚁后,不要急于蚕体消毒,而要马上给桑。蚁蚕消毒的主要目的是防治殭病。白殭菌分生孢子,在适温适湿环境中,约经5-8时才逐渐膨胀,约经12小时发芽。夏秋蚕期,在日给桑五、六回育的情况下,第一次给桑到第二次给桑,只相隔四、五小时,即使孢子附在蚕体上,也还没来得及股胀,就进行了蚕体消毒。因此,第二次给桑前进行蚕体消毒,是一条既能达到消毒目的,又能提高就眠率的重要措施。

  (1) 1982年春季买叶700斤、折合产茧45.9斤、产值87.10元,秋季自产嫁按苗叶1600斤.折合产      茧113.4斤,产值165.56元;
  (2) 1983年春季买叶600斤、折合产虽37.2斤、产值65.47元。秋季自产嫁接苗叶1240
斤,折合产虽
    81斤,产值110.24元。
 
2、用0.3%的漂白粉澄清进行蚕体与桑叶消毒。为了彻底防病,夏秋期中,于给桑前,乘蚕体裸露时,因0.3%的漂白粉澄清液,把蚕体喷湿,进行蚕体消毒。因这时气温高,蚕体喷湿后体温下降5-6°F,可起到消毒,降温作用。另外,春蚕结束后蚕粪施入桑园,桑叶上病源多,用这种桑叶养蚕,蚕儿易暴发蚕病。在给桑前三十分钟,用0.3%的漂白粉澄清液将桑叶喷湿(以桑叶不滴水为度),然后给蚕吃,对防治蚕病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

            二、精选良桑,提高蚕儿食下量

  在干旱的夏秋季,空气干燥,相对湿度低,桑叶含水量少,凋萎快,但要提高桑叶的
利用率,使片片桑叶成蚕茧,该户的措施是:
  1延长塑料薄膜育的使用龄期。
  该户在饲养夏秋蚕时,一、二、三龄采用常规塑料薄膜育,即一、二龄上盖下垫,四周包褶,三龄只盖不垫。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蚕座上的桑叶凋萎快,蚕儿食桑少,四龄也进行上盖下不垫。这样,蚕座上的桑叶,由于复盖了塑料薄膜,温度接近饱和状态,不易凋萎,蚕儿随时可吃到新鲜桑叶,增加了蚕兜食下量。但大蚕对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抵抗力差,需在给桑前提前一小时揭开薄膜,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蚕儿健康。
  2.小蚕用叶“嫩老嫩”,促进群体发育齐。该产在桑园的管理中,发现一、二龄野蚕
几乎密集在枝条嫩头上吃叶,有的把所有的嫩头吃光,包括未开叶的芯子,而下部成熟的桑叶却很少有一、二龄的小野蚕。表明小蚕的生长发育需要水分。桑叶越嫩,含水量越高。在生物的启示下,该户夏秋季饲养一龄蚕,采用“嫩者嫩”的采叶标准,即采细叶脉明显外露,叶形尚未全部开展的桑叶作收蚁叶,采叶色黄带绿的第三叶为一龄用叶,将眠时又嫩一点,采第二叶。采用“嫩老嫩”的采叶方法饲养一龄蚕,不仅小蚕发育齐,眠起处理方便,大蚕生长也健壮。
  3.节约用桑,巧用水叶。五龄节约用桑是提高担桑产茧量的关键。该户认为,夏秋蚕
期,饲养“朝霞×群芳”一代杂交种,在80-81.7°F范围内,经过六天就上簇结茧。五龄头两天是“转青”阶段,体内各组织器官刚刚更新,消化吸收力差,用桑量较少,仅占五龄用桑量23.26%,五龄三、四、五三天,是快速生长绢丝腺的时期,需良桑饱食,用桑量大,占五龄用桑量61.76%,五龄五天后,用桑量减少,只占五龄用桑量14.98%,因此,五龄节约用桑,重点应摆在前期和盛食期。在此期间,为了保证桑叶新鲜,提高桑叶利用率:一是稀放、多回薄饲。夏秋天白天气温高,桑叶易凋萎,要采用“勤喂、匀饲、看叶补桑”的办法,使蚕儿吃饱。晚上凉爽时,应少回厚饲。喂叶厚度应以天亮前蚕座内见少量残叶为度,使蚕儿经常吃到新鲜桑叶;二是乘中午气温高时,用井水或冷开水,把桑叶喷湿后给蚕吃(以桑叶不滴水为度),可起降温、保鲜作用。总之,在节约用桑的前提下,尽量使蚕儿都能吃饱,生长健壮而均匀,提高担桑产茧量。

                              (向 阳 供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