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 蚕 业 技 术 改 造 途 径

高一陵
(中 国 蚕 学 会)

            (-)发展重点户、专业户形成规模效益

  现代蚕业的生产结构将是从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生产逐步向生产能手转移,以便形成适当的规模,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利用自家房屋设备和全家男女老少劳力,从而达到增加净收入的目的。但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一阶段,对桑田承包平均分摊,过于分散,不足一亩的居多;有的只有几十株桑树,只能养1/4或1/2张蚕种,形不成生产项目,也有些从未养过蚕的户,既无设备又无技术,承包桑园困难很多。江苏如皋县何庄乡范岔村70亩桑田,由于每户包桑面积太少,去冬今春挖掉32亩,有三个组已株桑不留;桑田承包到期不愿承包,而转包又无人接受,以致抛荒和毁桑改种的都有发生。为此在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各地对分得过散的桑园,正适当调整,积极发展和扶助蚕桑重点户和专业户,使一些无力经营或转营他业的承包户,通过转让承包,调换地块或其他补偿形式,集中到有经营能力的养蚕能手手中。并把承包期延长到15年以上.有利于蚕业的集约经营,鼓励增加桑园投资,增添蚕室蚕具,采用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取得规模效益。南通市如皋县新光乡专业户刘加兴,承包桑田 4.73亩,全年养蚕23张,产茧1844斤,茧款收入4022元,田产茧389斤,亩产值850元。浙江临安县对31户蚕桑重点户调查统计,平均每户承包桑田为5亩,产茧580斤,产值1250元。由于有相当规模,思想上重视,技术上讲究,因而亩产茧平均在120斤以上,比全县平均数高出54%,亩产茧值253元,比全县平均数高出66%,重点户担茧生产成本开支相对减少。为了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少地区认为一般五口之家,有二个主要劳力,经营口粮或少量任务田的兼业养蚕户,目前条件下以承包桑田1~3亩年产150~450斤茧为适宜,重点户以5~10亩为最佳经营规模,将来进一步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发展以经营蚕桑为主的专业大户,如湖南汉寿县养蚕专业户梅园舫承包围堤桑园19亩,亩桑产叶五千斤左右,86年亩产茧263.3斤,全年四季养蚕77张蚕种,共产茧5003斤,总收入12000余元。山东文登县侯家寨村侯显水一家承包21.6亩桑园,全年养蚕86.5张蚕种,产茧4259斤,收入9396元,扣除各项开支,净收入3188元。江苏省海安县蚕桑专业户居志忠,承包本村林蚕场桑园15.6亩,养蚕59盒种,产茧4917斤,亩产茧315斤,亩产值676元.收入茧款10724元,支出2637元,纯收入8087元。随着高材率的新法养蚕技术的推广,养蚕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产食产后服务系统的健全,经营规模技大的养蚕专业户会逐渐增多,最近我国已出现年产茧二吨以上的会经营、懂管理、有技术的养蚕专业大户。养蚕经营的生产效能和经营规模有很大关系,表现饲育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的相关性日本近十年来办大力扶持年产茧一吨以上的养蚕农户,占养蚕农户7~ 8%,平均每户桑园面积12亩,收茧量480公斤,最大的专业养蚕户沥木县横岛定男1983年经营67亩桑园,年可产茧7.37吨,亩产茧超过200斤,曾获“天皇环”奖励,但经营规模过大,蚕室蚕具设备投资及人工费用要增加,如果劳力设备不足,也会造成粗放饲育,单产降低,导致担茧成本的增加,亩桑产值下降。总之适度的养蚕规模应按家庭的土地、劳力、房屋设备、养蚕技术水平及流动资金等具体条件而有所不同。根据江苏省几个典型村的实践经验,蚕桑专业户的桑田面积一般要占全部土地总面积的50%以上,蚕桑经济收入占全产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

               (二)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建立茧丝绸一龙生产基地

  养蚕业从栽桑、养蚕到蚕茧加工的整个过程,既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特点,又有和丝绸工业密切结合的特点,还要与产品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相衔接,构成蚕业系统工程。蚕茧属于多层次增值的商品,经过缫丝、织绸、印染和服装加工等环节,很可在原有茧价基础上再增加产值6~8倍。在农业结构调整向商品化发展,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综合经营过程中,为了便于加强栽桑、养蚕、缫丝、织调、印染、服装生产一条龙的领导和管理,全国主产区都有计划有目标的择优建立茧丝绸一条龙生产基地。浙江省杭嘉湖的十二个县是浙江省蚕茧重点产区,1983年桑园面积为86万多亩,占全省的67.5%,蚕茧产量为95万担,占全省的76.9%,其中10万担以上的县有4个,5~10万担的3个,1~5万担2个,亩桑养蚕1.5张蚕种。亩桑产茧110.5斤,比其他蚕区高60%,经营蚕桑农户达八十余万户.占总农户数的60%,其中七个高产县占总农户数83%。这一地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粮、桑.鱼、畜综合经营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体系。在蚕桑生产发展的同时,杭嘉湖地区的丝绸工业也得到同步发展,仅嘉兴、湖州两市1981年就有丝绸绢纺厂237家,从业人员6.8万人,产值5.7亿元,占两市工业总产值15.4%。调整布局,适当集中,建设茧丝绸生产基地,亦是江苏省的一条经验。实行开放政策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新情况,原来蚕桑很发达的近大城市的农村如长江三角洲的无锡县、吴县,由于乡镇企业发达,副业门路多,经营其他项目比蚕桑收益高,农村劳力转移,栽桑养蚕农户逐年减少,相反有的地区乡镇企业不够发达,工副业门路不多,而土地劳力资源充足,自然气候条件适宜,蚕桑生产在经济效益上与其他相比具有优势,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50年代初江苏太湖平原产区产茧量占全省95%,苏北只占全省产茧量的 5%,到1985年苏北已占全省产茧的69.5%,其中海安、东台、如皋产量各在10万担左右。全省5~10万担的有4个县,3万担以上的县16个,占全省产量的75%。商品茧生产基地是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从重点户专业户起步,直到形成专业村。江苏正大力发展年产茧万担的乡、千担的村、百担的组,专业村也要实行一业为主综合经营,桑田面积一股占全村耕地总面积30%左右,蚕桑经济收入占全村农副业总收入60%以上。吴江县的庙港乡开弦弓村年产茧50吨,可算专业村,桑田扩大到696亩,占全村耕地23.5%,蚕茧收入23.8万元,开弦弓村有缫丝厂,蚕茧就地加工增值达到48.8万元。吴江县临近上海大城市,蚕桑生产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发展,主要是蚕桑相对集中具备一定规模效益,已经成为骨干副业,在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通过发展城乡丝绸工业,就地加工,实行增值,吴江县属丝绸企业12家.1985年实现利润2484万元。
  1985年江苏茧丝绸行业协调发展实现同步增长、均衡发展.在改革中抓了经营决定,力求多消化蚕茧、多消化厂丝、多出口创汇,蚕茧产量达到145万担,比1984年增长11.6%,蚕茧都能缫成丝、织成绸,做到自我消化平衡,没有库存积压,丝绸产品出口创汇2.17亿元,居全国首位,比1984年增长11%;丝绸内销商品总额2.85亿元,比1984年增长11.6%。江苏自省丝绸总公司成立后,发挥了农、工、贸合一的经营体制的优势,理顺茧丝绸内部的经济关系,改善经营管理。从有利扩大出口和内销,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出发,真正扭成一股绳.明确蚕茧生产是第一车间,丝绸加工是第二车间。农村大力提高原料茧 品质,为丝厂提供优质原料。他们改革蚕茧收烘办法,全面实行干茧进仓验收计价,全年鲜茧平均价为196元,比1984年增加4.15元,上茧平均价为204元,比1984年增加4.13元,对具备条件并经过批准把烘茧、缫丝逐步下放给乡镇企业经营,已在吴江、东台等县十个乡搞了蚕桑生产、蚕茧收烘、缫丝一条龙试点,有利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费用,并从加工中获得增值,使每担鲜茧可增加近50元收入,丝厂多 得益部分按投茧数量返利蚕农,“以工补农”。为了使丝绸企业进一步搞活,还采取了一些变革和经济扶持措施,丝绸出口任务按指令性计划下达,做到计划、原料、产品、交货四落实,产品由各市支公司统一收购,外贸出口由省统一成交,香港丝绸市场没有江苏“水货”,对紧销产品及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利润较低的进行价外补贴;对出口任务完成好的进行奖励;并给丝绸企业有一定活力,在安排内销计划时给丝绸厂一定的机动权,产品可以自销,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对蚕茧成本价格和内销织绸用丝价格亏蚀部分从出口盈利中补贴,还进口人造丝化纤原料一万七千余吨支持丝绸企业生产。有的乡镇企业与国营丝绸厂实行联营,利润分成或按比例返利,如苏南丝绸工业基础好,原料不足,苏北原料茧多,没法消化,由苏南丝绸厂帮助苏北上真丝绸。

                     (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蚕桑生产在农村商品生产中的竞争能力,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提高养蚕业经济效益。由于养蚕重点户和专业户,桑园承包面积大,养蚕数量多,而栽桑养蚕是劳动密集型项目,花工多,一般蚕茧生产成本费包括蚕种、共育费、桑园、肥料、农药、蚕室、蚕具折旧、劳动费等,其中劳动技占整个费用开支的60%。因此革新养蚕技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费用,显得更为重要。会经营的具有新素质的养蚕专业户容易接受并采用省工,低耗、多收的新法养蚕技术体系,使先进的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作用。不少地方的养蚕专业户,如前述海安县养蚕大户居志忠,已改多回育为少回育,改蚕匾养蚕为塑料编织布蚕台养蚕,改抬网除沙为卷网除沙;改手工拣热蚕为方格簇双速自动上簇,这样养蚕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一般每个劳力可养五龄蚕3~4盒蚕种,比老法养蚕提高工效2~3倍。桑园高产省力栽培技术据农科院蚕研所试验,采用隔行春夏轮伐,年中一次施肥,行间机耕,株间用除草剂,全年亩产茶桑桑叶达五千余斤,工效可提高2~4倍;养蚕改片叶育为条桑育可节约用桑10%,节约劳动力40%。
  我国桑园面积已有800万亩,“七五”期间主要努力方向是提高桑园土地生产率,养蚕劳动生产率,现在全国亩桑产茧平均约在80斤左右,依靠技术进步.还有很大增产潜力。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睢宁县姚集乡和宿迁县丁咀乡蚕桑示范基地,已出现当年栽桑亩桑产茧100斤,次年200斤,第三年300斤的快速高产典型,八个试验村2435亩桑园,亩产茧由90斤提高一倍,统茧出丝率由9%提高到15%, 1983~1985年总产茧7830担,其中因技术进步因素增产茧3005担。示范基点村应用成套的现有科学技术获得显著经济效益,达到三提高:推广速成密植桑园显著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坚持小蚕共育节约劳力、桑叶,减少蚕病危害,大蚕分户饲养普遍采用活动蚕台,比蚕匾育省工、成本低,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推广方格簇和秋养春种,提高了茧质和出丝率。
  当前为促进蚕桑技术改造,集中产区的县、乡两级正逐步建立服务组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提供良种和小包装消毒药品及蚕用配套物资,加强技术指导,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的乡服务公司还经营收烘蚕茧业务,办成经济实体,改供销社收购为乡服务公司收购,有利正确执行茧价政策,提高收烘质量,减少中间环节。蚕桑生产技术性强,养蚕农户素来有互助合作习惯,诸如蚕种共同催青,小蚕共育,共同防病消毒等,实行家庭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建立了蚕桑生产服务站,以小蚕共育定为中心,蚕桑辅导员为骨干,重点户专业户为示范的技术指导网。有的地方由技术较高、有一定设备的专业户或养蚕能手开办小蚕店,出卖小蚕给一般养蚕农户,实行“三包”,深受群众欢迎。由于养蚕、栽桑、防病等方面技术的进步,我国张种的收茧量和亩桑产茧量都比解放初提高了一倍以上,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当前要着重普及能提高蚕茧出丝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技术。日本鲜茧出丝率可达18%以上,我国平均不过12%,低于日本1/3。日本制造一斤生丝仅需5.4斤茧,而我国要8.3斤茧.我国夏秋茧出丝率比起春茧更显著低于日本,近几年有些省已重视春蚕和中秋蚕增养多丝量品种,压缩早秋蚕,并改进簇具和簇中管理。日本普遍采用回转方格簇,并推行鲜茧绝丝计价,促进了蚕茧质量的显著提高。我国有些地区推广方格簇后也证明出丝率可提高到16%可上,如全国都能达到这个水平,一年可增产生丝一万余吨。但由于黄板纸方格簇蚕农一次性投资较多,而影响了推广速度。如果能扶持蚕农使用方格簇给予补助或贷款,可促使农民提高蚕茧质量,不难使出丝率逐步提高到先进水平。
  蚕桑生产包括栽桑、养蚕两个方面,主要是手工操作,与其他农作物经济作物相比,有土地净生产率高而劳动生产率低的特点。日本从1957~1978年推广省力化全年条桑育为中心的技术体系,使养蚕劳动生产率约提高2.8倍。我国四川资中县龙结公社二队二个养蚕能手,从1972年开始采用大蚕地面条桑育,包括采条桑在内,每人每季可养5张蚕种,生产一公斤茧只需2.05小时,每人年产茧1530斤。江、浙集中产区为解决大蚕期劳力不足也有地蚕条桑育提高工效2~3倍的经验。研究现代化养蚕技术体系,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要和我国历史经验相结合,使传统的技术向现代化科学技术转化。养蚕技术改造现阶段技术指标设想是紧紧围绕提高养蚕经济效益,向亩桑蚕茧150斤以上,上茧率95%以上,出丝率16%以上,每个养蚕劳力年产茧千斤以上努力,这个经济技术指标也就是经过“七五”规划希望达到的奋斗目标。
  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还要开展综合利用,养蚕农户可以利用桑园养鸡,在桑树落叶后和桑树发芽前利用桑园行间种一季蔬菜。蚕蛹有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可食用及作饲料,可提蛹油及蛹蛋白,还可制药,江苏无锡丝厂综合利用蚕蛹年产值达百万元。广东已将蚕蛹打入香港市场,由于营养丰富,颇为畅销。另外蚕沙、桑椹、桑皮、蚕蛾等在医药化工等方面也有多种用途,开发蚕桑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是大有可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