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不 眠 蚕 的 连 锁 研 究

 伴野丰  土井良宏  河口丰
(九州大学农学系)

  蚕儿虽然正常孵化,可是,在1龄的l-2日发育迟,在这种情祝下出.1龄幼虫经过要7一10天,结果,不能眠而致死。统称为不眠蚕,是一群变异体,这种变异体现保存的有nm(梅谷、唐泽,1930;清水等, 1980),nm-g(清水,1983),nm-m(清水等,1983),nm-d(土井良等,1984),nm-b(伴野等, 1985)。著者今次发现了类似这些类型的突变体,进行了连锁分析。
  材料与方法 用九州大学保存的e34系统和W23系统作杂交。在B1F3代进行单蛾育的1个区中,第一眠时出现多的迟蚕(迟蚕52头,正常蚕217头)。迟蚕不活泼虽能继续食桑,但一龄以1一2天左右的发育状态,至孵化后第8天前后全部死亡。该区与正常蚕互相交配,次代饲育8蛾区时,其中有5蛾区发生同样的不眠蚕,调查当中3区的结果。正常蚕与不眠蚕分别呈302:84,218:87,266:82的分离。用分离出这种不眠蚕蛾区的正常蚕互相交配,在次代12蛾区中有4区分离不眠蚕,并在任何一区正常蚕的性比都是1:1。因此,判断本不眠致死性状是受位于常染色体的一个隐性基因支配的,将它仅设为nm-k而进行连锁分析。所用的标志性状是P(2),Ee(3),L(4),oc(5),EEe(6),g(7),st(8)Ia(9),W-1(10),k(11), CI(12),Ch(13),U(14),cts(16),bts(17),mln(18),nb(19),oh(20),tus(23),oy(25)。nm-k因为是纯合致死的,所以与其它系统杂交时必须用杂合作,其确认用再交检测法(土井良等,1973)。
  结果与考察用Ee,EEe,Ia,K,CI,U显性标志性状连锁检素时,调查各个杂交F1的雌与+/nm-K雄交配区的生存个体(+nm-k)的性状分离,任何一个标志性状与正常性状大致呈相等数目的分离,所以判定与nm-k独立遗传。且为用P,oc,g,st,w-1,ch,cts, bts,m1n, nb,oh, tub, oy隐性性状作为标志时,调查杂交F2代生存个体(+nm-k)的性状分离,结果所有都表现出正常个体与隐性标志个体成3:1的分离,故判断与nm-k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另一方面,与第4连锁中L杂交的F1雌跟nm-k系统的雄交配时,在所得的3个区中,生存蚕幼虫斑纹与L与+的分离分别为93:52,104:47,47:25。假如nm-k与L是独立遗传的话L:+的分离比应该为1:1,然而3个区的分离却近乎2:1,这跟两个基因连锁时的理论比是级相一致的。L与nm-k存在连锁,在这反杂交区里的正常(+L)的个体应全部是杂合体的nm-k。于是用表现型正常的个体互相交配,调查其次代的10个蛾区时,所有的区都看到有nm-k从这些结果来看,确证nm-k与L连锁。nm-k虽跟已知的不眠蚕的性状特征类似,但在第4连锁群支配类似本突变体性状的基因是以往所未发现的,故确定为新发生的突变。在此将nm-k这一假称定名为K不眠蚕nom-moltingk,基因记号写作nm-k。
  小结 本次发现了纯合体在一龄发育至1-2天的状态下,生存7-10天不得脱皮而致死的突变体,定名为K不眠蚕(nm-k),经连锁检索的结果确认nm-k基因属于第4连锁群。

                     (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林健荣译自《九州蚕丝》No 16,1985.唐维六教授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