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的湖南蚕种生产

             湖南省农业厅蚕种冷库 张学武

  蚕种是蚕桑生产中重要的物质资料,蚕种的多少与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蚕茧的丰歉。我省蚕种生产近几年发展很快,但与“七·五”期间蚕桑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仍
不相适应。要发展蚕桑事业,必须优先发展蚕种生产。因此,湖南蚕种生产需继续迈步,并在前进中不断提高。

                一、历史的回顾

  湖南蚕种生产的历史很早,1912年省农务总会和实业公司仿照日本风穴冷藏蚕种的办
法,在益阳浮邱山建立了我省第一个风穴蚕种冷库;1917年省蚕业讲习所繁殖一代杂交蚕种300多强;1941年省蚕丝改良场中设蚕种科,1941年生产原种18933峨区,一代杂交种1623张。当时,杨邦杰、唐维六、吴鹏博等蚕业界的知名老前辈,均为我省蚕种和蚕桑生产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但湖南蚕种生产的真正发展,是在解放后,特别是省蚕桑试验站成立后。回顾建国以来湖南蚕种生产,其发展经历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 从1950年到1959年的十年间,随着湖南蚕桑生产的恢复,蚕种生产也逐步恢复和发展。 1951年全省生产一代杂交种900张。饲养520张,其产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30%左右。1959年本省自繁一代杂交、种9300张。加外省引进的蚕种,饲养量320O0多张,基本上淘汰了群众自留的土蚕种。
  (二)停滞阶段   从1960年到1974年的十五年中,我省蚕种生产徘徊在此1959年的水平。这十五年中,省内共生产蚕种227756张,平均每年15183张,其销售蚕种244866张,平均每16324张。其中1965年前,蚕桑生产在医治三年自然灾害和“瞎指挥”的创伤,蚕种销售量少,本省蚕种可以自给。后来逐渐供不应求,需从外省引种。
  (三)发展阶段  在“五·五”期间(1975—1979年)内,湖南蚕种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蚕桑生产发展的需要,引起了领导的重视,新建和扩建了6个蚕种场,使蚕种产量由1975年的23000张,增加到1979年的10万张,为湖南蚕桑生产的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使全省蚕茧产量由1974年的7000多担,上升到1979年的42000担。
  (四)振兴阶段  “六·五”耐用(1980一1985年),是我省蚕种生产的振兴阶段。不仅新建蚕种场全部投产,而且建成了省蚕种冷库,使全省蚕种年生产能力超过了20万盒,1985年实际制种188000盒。不仅解决了本省养蚕生产用种的需要,而且还支援了兄弟省(市)。

                 二、生产现状

  目前,我省共有浏阳、湘潭、屈原、汉寿、常德、贺家山6个国营蚕种场(站),由
湖南省经济作物局统一管理,当地县(场〕农业局直接领导。桑园面积达3778亩,蚕室总面积36599平方米,总人口2389人,有专业技术骨干40多名,熟练技术工人600余人。有4个蚕种场建立在洞庭湖地区,担负着全省85%以上的制种任务,其中屈原蚕种场今年蚕种生产汇量预计可达10万盒以上。
  我省蚕种生产执行着栽桑,养蚕、制种、检验、冷藏、产供计划一条龙的管理体制。蚕种生产计划由省经济作物局统一下达,由各蚕种场按计划专业化生产。检验和销售由省蚕种冷库监督执行。这种蚕种生产管理体制,有效地保证了全省蚕种生产高质量的、平衡协调的发展。

                三、主要经验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湖南蚕种生产逐步繁荣,为发展湖南蚕桑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不断更新蚕品种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担负着全省蚕品种更新和各级原种培育任务.六十年代重点进行了春用蚕品种选育,七十年代转入夏秋用蚕品评选育。近年育成了经济性状优良,深受省内外蚕农和丝厂欢迎的夏秋蚕新品种——“芙蓉X湘晖”。同视,积极引进外省优良的蚕品种,通过全省区被鉴定,为省主管部门选定推广新品种提供依据。解放以来,湖南桑蚕品种共经历了6次更新。由于重视品种更新工作,保证了我省推广的蚕品种的经济性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繁育体系  我省家蚕良种繁育工作。从六十年代初就已实现了三级饲育、四级制种的良繁体系。由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负责繁育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部分新品种的一代杂交种。6个国营蚕种场负责生产一代杂交种。二十多年来,在蚕种生产中始终贯彻了这一生产管理体系,各级制种单位严格把关,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蚕种质量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省销往全国十多个省(市)的蚕种,普遍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
  (三)加强技术指导为了不断提高我省蚕种质量和繁育系数,省蚕种冷库在生产准备、收蚁、饲育,种茧调查、制种等关键时期,派员到各蚕种场进行巡回督促检查,同时.省委科所在生产期中派出科技人员到生产量大的骨干蚕种场住场进行技术指导。如1984年和1985年,省蚕科所派两名技术人员到屈原蚕种场住点后,使该场蚕种生产量从1983年的23000盒,增加到1985年的55000多盒,1986年将进一步上升为10万盒,克议制种量提高15%,不良卵率显著下阵。常德县蚕种场1981年桑园萎缩病发病株率达20%,通过加强技术措施,实行综合防治后,已完全消除了桑萎缩病为害,蚕种生产量由5000多盒,上升到近8万盒。
  (四)严格质量检验为了提高蚕种质量。必须建全质量检查制度。1978年省农业厅制定了《湖南省桑蚕一代杂交种生产检验办法》,并同时印发了《蚕种繁育操作技术规程》,省蚕种冷库负责蚕种质量检验,并主持和组织拿省一代杂交种的母蛾检疫工作,各蚕种场也因定专门技术员把好质量关,对卵壳、眠迟蚕、种茧调查、采种以及母蛾检疫严格按规定进行)

               四、几点建议

  根据市场发展趋势预测,“七·五”期间湖南蚕茧生产必将有一个较大发展,丝绸外贸部门预计,到1990年全省需要原料茧15万担。实现这个目标。最少需要蚕种40万张.为了进一步振兴湖南蚕种生产,以适应蚕丝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对今后蚕种生产建设提几点建议。
  (一)坚持集约专业化制种的方向  坚持集约专业化生产蚕种,是节省生产成本,提高蚕种质量的首要关键。由于麦种生产具有环节多,技术性强等特点。客观上要求蚕种生产要有一定的集约规模,盲目地将养蚕制种的单元分得过多过小,是经营中的策略性失误。就目前我省对国营蚕种场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现状而言,以一万盒或一栋专用蚕室为一个生产单元较为理想。
  (二)加强蚕种场建设  首先要加强蚕种场技术队伍的建设,除不断从大专院校毕业学生充实技术干部外,还需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现有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其次,应加强蚕种场桑园建设,增加水利设施,合理施肥、采伐,搞好病虫害防御建立足够的小蚕专用桑园,杜绝蚕种场依靠买叶制种的现象。第三,增加蚕室设备和其他设施,建立专用催青室、小蚕室和配齐采暖和降温设备。
  (三)搞好复合经营  目前,我省蚕种生产能量满足全省有余,各蚕种场要因地制宜,发展一、二项骨干副业,搞好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如蚕粪提取叶绿素、削口茧加工丝绵,桑技培植木耳,桑皮造纸和桑椹、蚕蛾酿酒等。通过复合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综合服务主要是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蚕需物资供应服务。积极组织向外省定点供应蚕种,充分发挥各种场的生产能量。设立蚕需物资供应点;为蚕种场购买蚕
药、工具等物资排忧解难;积极推广先进技术,普及塑料折簇等优良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