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正 国
(四川省江油县丝绸公司) 关于桑园产量的高限问题,即产叶量的上限究竟能达到多少?目前亩产8000斤是否已到顶?这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关于作物产量上限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作物总干物数量的直接测定法。
(2)作物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效率。
(8)从作物的光合生产率进行推算。
(7)据整株作物含N量变化进行推算。
(5)靠育种培养“最优株型”的高生产力折一算。
在上述计算方法中,(1)、(4)、(5)在原树上则难以应用,唯(2)、(3)可供桑树上试用。 一、桑园高产的理论上限 (一)从光能利用率进行计算
作物的光合潜力系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作物,利用投射其上的太阳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在太阳辐射总量中,约50%的可见光部分(波长400~700毫微米)方能直接为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称之为“有效光辐射”。据资料,理想的作物群体的吸光率为90%左右,有效光能利用率约12%。
刘(1985)按上述指标计算华北地区桑园产量的上限,可达2.3万斤以上。
江油地区桑树生长季节( 4~10月)的太阳辐射.总量为4.28
× 103千卡/亩,其中有效光能为 2.14亿千卡/亩,能被桑园接受的为1.93亿千卡/亩;光能利用率按12%计,折合每亩桑园的光合贮能总量为2311万千卡,换算成干物质亩产达10,505斤(换算系数4.4千卡),折算为鲜叶产量,每亩高达1.85万斤(经济系数为0.44;含水率75%)
(二)按最高的光合生产量推算
据Loonis等计算,植物光合生产量的理论值为77克/米2/天,折合亩产为102.6斤/天。浜田(1961)调查,幼桑叶生长量在20~30℃变温条件下,比25℃恒温下的值高37%。可见在此温度范围内桑叶的光合生产力最高。
本县≥20℃的天数为120来天,乘以Loonis的高值,折合亩产干物质的总量达1.23万元,仍按九折换算,亩产鲜叶量达1.94万斤。
以上方法所算的产量高限,为目前普通高产力4.7倍。然而,在实际生产上是不可能达到理论指标的。但角田(1966)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到“良种理想株型十最优化栽培”,作物的光能利用率可以达到5%,乃至9%。据此,我县桑园能够达到的上限产量为0.72~1.39万斤/亩。现已有亩产8000斤的例子,这说明角田的推论比较切合实际。 二、桑园光能利用率的实态 招龚垒(1977)介绍,
桑园光能利用率可用下式计算:
EU=〔(K/△·W)÷S〕÷100%
EU为光能利用率,K为桑园年内生物学干△物质生产总量(克/亩);△为桑叶换算系数(0.44),W为换算系数(4.0千卡/亩);
S为桑树生长季节的太阳辐射能总量(千卡/亩)。
按上式计算本县桑园的光能利用率:全县平均仅0.58%(亩产2000斤).中产园为1.17%(亩产4000斤),最高达2.34%(亩产8000斤)。目前,南京地区亩桑产叶5000斤的低于桑园.光能利用率为1.15%,日本的桑园为1.0~3.0%左右。我县桑园光能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桑园群体结构不够合理,漏光损失大。其次是人工采伐造成光能的大量浪费,以及环境中不良因素的限制所致(张,1986)。只要通过栽培技术的改进,达到角田推论产量的6~7成,即亩产叶达到0.5~0.9万斤,确是可以做到的。 三、通过栽培技术增产的途径 栽培技术措施是人为的满足桑树生长所需,亦是调节其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只有当各项农技措施组合达到“最优化”程度时,才能提高作物光合产物向经济产量的转化率,促进桑园稳产高民
(一)施肥与水分
我县桑园单产低大多系施肥量不足和管理粗放所致。全县平均亩施N素16~24斤,亩产叶2000斤左右,敬文忠亩施N素146斤,产叶7860斤。因此说,增施肥料是增产桑叶的有力措施之一。
据笔者(1985)对三年生南1号密植春伐桑作的氮肥增产效应试验,得出在目前桑园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较低,以及桑园群体结构长相较好条件下,亩施氮肥20~100斤范围内,亩产量与施氮量存在渐线性关系,其肥效的一元回归方程式(Y=a+bx)为.
Y= 711斤十61.2斤x
式中Y为亩产叶量, a和b的常数为711和61.2,x为的纯氮量。经数例生产验证,本方程的吻合率达83~95%。当然,三要素应按比例配施和改进施肥技术.也是提高肥效的常规高产措施。
水分是桑树生长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若以土壤持水量70~80%时的桑叶光合强度的指数为100,当上镶水分少于五分之二,光合强度亦下降40%(10位叶的测定值。牛岛,1967)。又以叶片饱水时的光合强在值的指数为100.叶片减重10%,光强度约下降25%,叶片缺水20%以上时,则光合作用基本停止(田崎
,1973)。
由此表明,土壤缺水导致叶片水分亏缺,对桑生理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这也直接反映在桑叶的产量方面。1985年夏末秋初,本县出现连续三周的干旱,裸地桑园出现新梢封顶和技条下部叶黄化的现象。由于试验桑园在春期就实行地膜覆盖,遇到干旱时,新梢仍能继续生长,且增叶23~26%
(二)加强耕作,合理采伐,增壮树势
本县矮化桑园大多在技术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建立的,其根系大半分布在距地表30厘米深的范围内,加之采伐造成根毛的损伤,对自然条件的抗性较弱.若施行深翻土壤结合多施有机肥,改善下层土壤理化性质,则可促进报系向纵深伸展,地上部亦生长良好。
实践证用,在肥水等条件应充足情况下,能明显促进绿色叶面积的迅速扩大,当叶面积指数(LAI)达到最佳的6~9时,群体光合生产量亦高,亩产叶量可达2100~2700斤左右。但LAI超过 9以上时.由于园内光照气流条件恶劣,非但产量上不去,反而消化光合产物,时间一长,中下部叶片则黄化自落。此时,可采取隔畦轮换采叶措施,控LAI的过大发展.改善光照气流条件.可增产桑叶10~20%,且叶质优良(罗泰昌,1961)。
人工采伐是造成根系生理损伤和光能浪费的主要原因.若采用留叶伐条收获,则可明显减轻其影响。大山(1972)调查,夏伐时每根新稍留1~2叶伐条,其再生枝叶的生长量明显比不留叶伐条区为高。招1985年笔者对密植桑的留叶伐条试验,比“剃光头”增产12~21%的秋叶.
伐条时留叶的重要作用在于:由于留叶保持了伐条后到形成新的同化器官这段时期的光合作用得以继续进行,从而减轻了“剃光头”对根系的损伤和再生枝叶对贮藏养分的依赖程度,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三)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当前,密植桑园是速成栽培的有效形式,但决不是唯一的途径。有资料表明(矢口,1979;沈等,1983),在亩植1000~3000株范围栽植初期的,群体产量有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之为“渐线性”相关,但经四年后,各密度间群体的产量则逐渐出现拉平趋势,这种现象称之为“群体的自动调节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去探求经济而有效的栽植密度和树形养成的形式,即合理的群体结构问题。
图1表明,个体占有营养面积与个体产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即: Y= a+bx
图1略
Y为个体产量, x为个体占有的营养面积. a和b为常数。
方程说明,群体产量的差异奠基于个体的产量变化,而个体占有的营养面积自栽桑后就是一个不变数(x),故个体产量(Y)的变化主要决定于b值的大小。b值越大,X之间差异就大,不同密度间群体产量差异便小;b值愈小,则个体产量间差幅便小,群体的产量就有随密度增大而提高的趋势。这也是不同密度间的群体,其产量有随着生物学年龄增长而逐渐接近的原因。但随着b值增大,个体产量之间的差异大大超过个体数的差异.会出现高密度群体产量反而低于低密度的产量,这也说明密度不能过密的原因,应合理密植。
然而,桑树个体间的生长发育有它的上限和下限,其程度因品种、树形的不同而异.但总的说来,个体既不可能随占有营养面积的增大而无限度的生长,也不可能在不足以维持它生命活动最低要求的营养面积中生长发展。据实践(表1),个体营养面积保持在0.4~1.0m2范围(亩植660~1660株),通过改进树形养成技术调控树冠的立体面积,是能够获得速成高产效果的。
(四)因地制宜,科学培管
报各地栽培经验,桑叶高产,只有在品种优良、环境适宜和各项农业技术措施科学地最优化组合下才能达到(表3),而不是单靠增施肥料或栽植密度就能实现的。因此,尽管各地桑园低产的原因各异,只要因地制宜科学培管抓住关键技术措施的实施,乃是高产稳
产的重要“秘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