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茧购销中出现的问题不容忽视

            ·岳阳市棉麻蚕茧公司   罗芳筠

   近三年内我市毁桑严重,桑园面积骤减。到1986年底,全市仅剩成林桑园8905亩,严重束缚了养蚕业的发展。1987年度养种量大幅度减少,产茧量也相应降低,蚕茧市场出现供不应求、多家竞争收购的局面。据业务统计,当年全市共发种24037张,产茧11740担,其中本市商业部门收购9507担,农业部门收购1915担,外流他地318担,蚕茧收购均价285.44元/担。竞争促进销售,促使价格的提高。能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是件好事。但是,在竞争的某一个侧面又出现了某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收购中忽视蚕茧质量。一些单位在收购鲜茧时,不注重蚕茧质量,手感目测,统货收茧。致使原来在蚕农心目中形成的适时采茧,选茧出售的科学操作规程蒙上了阴影,收购员多年才掌握到的“干壳量检验法”也被搁置脑后。蚕农交毛脚茧、交潮茧、交上次下混装茧等现象大量发生,收购员收“人情茧”也屡见不鲜。败坏了国家标准的声望,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按科学方法烘茧和贮存,人为破坏茧质。原料茧的供应偏紧,外省厂家峰涌湖南求购蚕茧,且价高质松。这样,我市有些蚕茧收烘单位钻这个空子,在烘茧时,采取高温急干或低温长烘的办法.结果造成干茧老嫩不匀或偏嫩过嫩,而且,为了等价销售,打热包,就地靠墙高层堆放,用没有防潮、防鼠条件的仓库盲目贮存,致使所贮茧中绝大部分霉烂变质、虫伤鼠咬,人为地破坏了茧质,给国家利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由于多家竞争收购蚕茧,淡薄了为蚕农生产服务的思想。蚕农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得到先进的养蚕技术指导和蚕需物资的供应。养蚕操作粗放,蚕体发病率提高,使得蚕业生产潜伏着危机。
  四、大量原料茧外流,造成我市丝厂原料得不到满足供应,影响了地方工业的发展。
  据此,笔者建议:1.改革蚕桑生产管理体制,健全产购销、加工、服务管理体系,2.大抓桑园基础建设,充实蚕桑发展后劲,3.更新改造我市丝绸行业现有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积极稳健地发展地方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