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桑树萎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桑树萎缩病是危害桑树最严重的病害,该病在我省洞庭湖区主产蚕区的常德、桃源、汉寿、澧县、华容等县均有发生。据省蚕桑学会1982年组织考察,在33527亩桑园中,发生萎缩病的面积占11.8%。近年来,该病还在不断扩大蔓延,如省 贺家山蚕种站450亩桑园,1982年发病率仅30%,1985年上升到60%,由于桑萎缩病为害严重,1986年春全部挖除,改种了棉花。另据省蚕科所资料报导,汉寿县 蚕种场400亩桑园,1987年秋季桑萎缩病发病率达26.5-88.3%;安乡县安凝乡蚕桑场700亩桑园,1987年春季桑萎缩病发病率10%,当年夏伐后猛增到40%;澧县官垸乡蚕桑场二分场100亩桑园,1987年春发病率20—25%,当年夏伐后猛增到80%。据统计,我省桑园实有面积已由1983年的12.6万亩,减少到了1987年的百万余亩,究其原因,这中间除部分桑园因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不佳而改种其它经济作物外,桑树萎缩病发生严重而毁园 挖桑是一主要因素。由上可知,桑树萎缩病已成为当前我省发展蚕桑生产的严重障碍,本文拟从理论到实践的结合上,论述桑树萎缩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一、关于桑树萎缩病的病原
  桑树萎缩病分三种病型:花叶型、黄化型和萎缩型。花叶型是病毒所致,黄化型和萎缩型是类菌原(质)体与病毒复合为害所致。
  1967年,日本土居养二等利用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对桑萎缩病进行了研究,发现感病植株韧皮部筛管细胞中,存在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类新病原,其形态结构与动物病的支原体或菌原体极为相似,所以称为类菌原体(Mycoplasma—like Qrganisms)。用四环素族抗生素治疗,可使病害症状抑制或消失。类菌原体的结构,比病毒复杂,比细菌简单,没有细胞壁,以厚度8—12毫微米的三单位膜为界限。内外两层为蛋白质膜,中间为脂肪膜组成。菌体内充满大量双链脱氧核糖核酸链(如图1)。


  类菌原体通过二均分裂,颗粒形状和丝状体生长在植物韧皮部薄壁细胞质筛管液体中繁殖(如图2)。


  1972年,国内研究报导,将黄花型萎缩病和萎缩型萎缩病的病组织做成超薄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看到类菌质体颗粒。在病组织分离液中,观察到一种类似植物线状病毒的质粒,在花叶型萎缩病的病组织中,只看到线状病毒质粒。
  病毒是比细菌、类菌质体小,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大多数病毒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只有少数较大的病毒除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有脂类、多糖等。 现已知道很多病毒具有共同的结构,构成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衣壳的中心包含着病毒的核爆即核体。衣壳和核体合称核衣壳。有些核衣壳是裸露的,有些病毒在核衣壳外还有被膜。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病毒称病毒粒子 。这样的结构具有高度稳定性,保护病毒,使核酸不致在细胞外的环境中受到破坏。病毒不具备它繁殖所需结构,必须依赖于宿主细胞而进行复制。脱离宿主便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代谢,在体外不具备任何生命特征(如图3)

  二、介体与非介体传播
  (一)介体昆虫传播
  桑树萎缩病的发生与介体昆虫的传播密切相关,田间桑树通过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传染发病。通过电镜观察(国内1972),在拟菱纹叶蝉的唾液腺中观察到典型的类菌原体。介体昆虫在病株上吸食获毒。病毒随同唾液吸入肠道,渗透过肠壁经过增殖进入血液,再回到唾液腺,如在健 株上饲食,“即可将唾液腺的病原传入植株的韧皮部、维管束、筛管以及细胞中的液泡和内质网,而致使植株发病(1965, Herod和Munz)。
  (二)非介体传播
  从病树传播到健全桑树的非介体是:
  1.机械接种和修剪嫁接的工具。
  2.嫁接桑苗剪取病株枝条做接穗。
  3.无性繁殖剪取病株枝条做扦插。
  4.引进病区的种子和苗木。
  三。重蚕轻桑,导致桑树萎缩病成灾
  在自然条件下,有些野生桑可生长数百年。据资料:四川省峨眉山上一株古桑,树龄已近千年。可是人为栽培的桑树,由于采伐枝叶和病虫为害等原因,寿命较短,只有数十年。栽桑的目的为了养蚕,养蚕时间从四月下旬到十一月中旬为止,包括春蚕、 夏蚕、早、中、晚秋蚕,有的地区还养晚晚秋蚕。由于大家思想上普遍存在着重蚕轻桑,对桑树只采不培,忽视管理,采取掠夺式的经营,使桑树生理结构失去承受能力,导致桑树外部形态畸变,枝条细小,桑叶变薄。内部器官各个组织的细胞遭受破坏,细胞质的内质网失去制造核糖核蛋白体,高尔基体没有营养物质转运,线粒体没有能量代谢,导管、筛管不能吸收养分和营养物质上下运输交换。对病原抵抗力减弱,致使桑树萎缩病害成灾,桑树生长周期,有的只有三、五年。
  桑树是多年生利用营养器官的叶用植物.是蚕的唯一饲料。可以采用剪伐来控制桑树生理机能,促使休眠芽或潜伏芽萌发,控制树型高度,养成一定的树型,减少花果,充分发挥桑树生长阶段的丰产性能。以获得营养器官生长的经济价值。但是,这种损伤又是违反生物特有的新陈代谢物质运动规律的。只有按照桑树本身的规律,因势利导,才能获得正常健康的发展,违反了它的规律,必将造成发病和死亡。如果单一采用夏伐,一年连续不断地采叶,对生物有机体连年不断损伤,而在营养上得不偿失,养分又不协调,使新陈代谢失去平衡,将导致侧枝丛生,引起细小紊乱的无效分枝,加之,桑枝夏伐后,突然中断了地上部营养器官进行光和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迫使同化作用暂时停止,营养得不到补充,而使生理储藏的营养失调,造成地下部嫩根枯萎,根毛变黄 萎凋脱落而削弱树势的健壮,短时难以恢复抵抗能力。当桑萎缩病的介体昆虫菱纹叶蝉和其它煤介害虫为害桑叶时,就将桑萎缩病的病毒和类菌原体带入桑树,使桑树发生萎缩病。如采用春、夏轮伐,控制养蚕次数,不要过度采叶,进行有效的防病治虫打药,对桑树萎缩病有控制的效能。因此,根据桑树生理特点和实践的经验教训,防治桑树萎缩病,必须从思想上克服重蚕轻桑,加强桑树培管,对桑树采取 春、夏轮伐或者提早夏伐,并注意合理采叶.
  四、防治措施
  桑树萎缩病,是极为复杂的病害,采用单一的防治方法效果很小,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1.有计划地培育无病桑苗,吸取过去大量从江苏、浙江等萎缩病区购买桑苗,导致桑树萎缩病到处传播的教训,必须就地建立培苗基地,政府对培苗基地要给予适当扶植。
  2.利用发芽早、产量高、质量好、抗病强的桑树品种建立母本桑园。如湖桑7号、湖桑197号、育2号、7920号等桑树品种。
  3.培苗基地应选择水源近的沙质壤土或壤土,引种的桑苗或接穗,不论有无病原,都要用200单位四环素药液浸苗根和接穗18小时才能栽植和嫁接。
  4.防治病虫害。药剂防治分四段,春季和夏伐后各打二次药,饲养夏蚕后喷一次药,冬季修剪结合刮卵块,采用石灰调拌废紫油,进行树干刷白。桑树要翻耕、施肥、除净杂草,不给害虫留有栖息隐身产卵的植被。
  5.发现病株,立即挖掉烧毁,清除病株地下桑根,用石灰拌农药对病株的土壤消毒。或对已发病株。用药物治疗,据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试验,对黄化型萎缩病,用300单位土霉素 ;萎缩型萎缩病,用200单位四环素均有一定效果。花叶型萎缩病,用100单位硫脲嘧啶药液(配法:一克硫脲嘧啶溶解于40毫升的氨水中,再用清水稀释到20斤即可),于5月上、中旬喷雾枝叶两次也有效。
  6.采用春、夏轮伐或者提早夏伐,不要过度采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