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地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
开发研究报告(摘要)

               (1986——1988)
              洞庭湖地区蚕桑技术开发研究组*

     一、开题原因和基地概况
  洞庭湖北连长江,横跨湘鄂两省,与湖北江汉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属于湖南的部份有18个县(市)和15个国营农场。地理位置居东经111°3'一113°35',北纬28°30'一29°50’,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广泛分布着冲积壤 土和沙壤土。水资源充足,连接长江中下游,容纳湘、资、沅、澧四水,并布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条泄洪道。总面积315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11万亩,耕地1274.3万亩,另 外还有230多万亩河滩荒洲和30多万亩农作物不易保收的甩亩。该地区水、土、热、光等生态条件极适宜植桑养蚕。1985年桑园面积52115亩。大茧42367担。桑园面积占全省的46.1%,产茧量占全省的75.65%。但是,与杭嘉湖、太湖地区比较起来差距甚远,单产低、茧质差,效益低的“三低”情况严重存在。1986年以前,洞庭湖蚕区成林桑亩产茧不到50公斤,产值140元 左右;张种产茧仅20公斤左右,产值徘徊在70元;统茧出丝率10%左右,因此,开展洞庭湖地区蚕兼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宜同庭湖地区快速、高产、优质、低耗、增收的科学栽桑养蚕规范化技术体系,树立高 产优质样板。对稳定湖南蚕业生产和足进洞庭湖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J
  洞庭湖地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开发研究这一课题的试验区设置在常德地区澧县官垸乡蚕场3、4分场和津市市渡口镇新湖村,并在澧县设置了示范推广区和对照区。研究基地年平均气温为16.7—16.9℃,无霜期为254—276天。稳定通过110℃以上的时间为239天,活动积温达5267.5℃。全年总日照平均为1757.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0.1%。全年降雨量为1214mm。;月雨量分布不均,春、夏雨多,秋、 冬雨少。土壤机械组成以粉砂粒为主,占60%一72%,粉粒占0-11%,土壤PH值为6.6-7.2,有机质和含氮量分别为1.4—1.7%、0.46%,速效P、K缺乏,分别为17.OPPm和58PPm。
  由于基地农家缺少必要的养蚕设备和科学养蚕技术,造成桑园投肥量和投肥结构不合理,采伐不当,桑萎缩病发生较为普遍,从而影响桑园产叶量。又因未做到彻底消毒防病,蚕病发生严重。饲养中由于房屋,设备不足, 簇具差,技术处理不当等导致单产低,茧质差、效益低。1985年澧县、津市市平均成林桑。亩产茧仅45.5公斤,张种产茧21.7公斤,统茧出丝率9.8%。
  二、攻关目标和执行结果
  根据课题设计要求攻关指标有如下四项;
  1.亩桑产茧量从45公斤提高到100公斤;
  2.亩桑产茧值从140元上升为350元;
  3.统茧出丝率从9.8%提高到13%;
  4.在试验区发展桑园1000亩。
  现将试验区三年的指标数、完成数和完成率,列入表1。试验区、对照区攻关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经1986——1987年执行结果和1988年预计,均超额完成了各项攻关指标,发展桑园完成1581亩,超指标58.1%,成林桑园亩产茧三年来分别超指标129.4%、131.7%、139.5%;平均每年递增率为123.9%;统 茧出丝率分别超指标13.5%、34%;亩桑产值分别超指标46.9%、85.8%、258.6%,平均每年递增率为123.9%;统茧出丝率分别超指标13.5%、11.3%、7.3%,平均每年递增率为10.5%。三年 攻关结果试验区比别照区亩产茧分别提高65.9%,94.3%、85.0%;产值增加69.5%、105.l%,89.5%。示范区也比对照区重产茧分别提高22.5%、30.7%、28.4%,产值上升24.4%、34.8%和29.8%。
  三、研究内容和结果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采取以试验为先导并吸取成熟的技术和经验进行组装配套,对影响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以及增加养蚕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探索研究。同时以培训骨干与普及技术相结合,培养“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 益)典型与专项技术相结合,试验、示范与先进技术推广相结合等方法,经过三年努力,现已基本研究出适合洞庭湖地区栽桑养蚕一整套配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该地区发展蚕桑生产 中的技术关键和薄弱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高产桑园栽培技术的研究
  本研究的内容包括新桑园栽植技术,桑园合理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
  1.新桑园高产栽植技术的探讨;新植桑园在选用适应性强,丰产性能好的优良桑品种前提下,采用科学方法栽植,对桑树的生长以及养蚕效益影响极大。1986、1987两年本组在新湖村栽植新桑园时,选择两亩作为试验地,进行不同栽植方法对比研究分析。
  试验区栽桑方法为,按级选苗,深耕土地(挖植桑沟30mm深)、施足基肥(亩桑100担土杂肥),栽桑当年采用增条措施。对照区采用当地传统方法栽桑。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栽桑当年枝条多而长,亩桑产叶量和产 茧量分别比对照区增加54.1% 和63.3%。第二年提高55.7%和60.4%。
  2.桑园施肥技术的研究:通过对基点村组桑园进行土壤肥力测定,计算出耕作层(深20cm)三要素含量,以一亩桑地计算,官 垸蚕场土壤全氮平均为149.7公斤,速效NPK平均分别为19.10、2.40和5.4公斤,速效N、P.K含量比例分别为7:1:2.4。高产农户亩桑施N量在50-60公斤,N、P、K比例为6:1:1.2。桑园N转化率为34.7一36.3公斤桑叶,据此计算亩桑产3000、4000公斤桑叶,需施N标准范围为67—80公斤,磷11—14公斤,钾20—25公斤。氮、磷、钾投入比例不得少于6:l:2。
  3.桑树病虫害发生动态及防治:据本组近年对试验区及邻近蚕区桑树病虫发生动态的普查,试验区地处桑萎缩病重病区,试验区的官垸3、4分场1985、1986和1987三年 桑萎缩病发病率分别为11.4%、12.8%和13.9%;相邻的官垸蚕桑场1、2分场和安乡安凝蚕场的桑萎缩病发病率平均为17.6%、38.9%、69.4%。
  分析造成桑萎缩病大量发生的原因,除品种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治上不力,没有及时挖除病树,过度采伐和肥水管理不当所致。试验区官垸3、4分场桑萎缩病的蔓延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1)及时挖除病株。(2)重视防治媒介昆虫。 菱纹叶蝉在试验区里一年发生四代,第一代若虫发生期在四月中旬,第二代发生或在六月下旬,第三代发生或在八月上旬,第四代成虫发生在十月上旬。试验区每年重点抓2、3代 若虫防治,在夏伐后半个月(6月20日前后)用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杀虫,8月初用80%敌敌畏2000倍治虫,冬季(春节前)剪梢减少越冬虫卵。(3)合理采伐。秋蚕期每季结束时,保证枝条上留叶8片以 上,夏伐桑园不搞早春重剪梢。春蚕采用大蚕条桑育,边采叶边伐条,做到蚕上簇,条伐光,不伐六月条。(4)在肥水管理上,采用氮、磷、钾三要素配合使用,配合比例为6:1.5:2,同时春季桑园注意开沟排渍。
  (二)高产优质省力养蚕技术的研究
  本研究包括改进收蚁技术,小蚕专业化饲育或寄育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方法研究。因地制宜用木架、麻杆蚕台架、绳索架等饲育大蚕,并进行大蚕室外育,免除沙和自动上簇技术的试验及推广。
  1.小蚕联户共育和饲育技术
  近三年来已在试验区推广适合小蚕生理需要的炕房育和薄膜蚕台育技术,采用联户共育方式,由5-10个养蚕产约50盒蚕种为一组,选择饲育技术和蚕房较好的户作为小蚕共 育室,三龄趋蚕后分到各户饲养。在共育形式上,选两名有养蚕经验的蚕农具体负责到底,各户轮留派一个劳力值班。燃料、设备由共育户共同负但。蚕种、蚕匾、桑叶等均由各户承担。并根据小蚕生理特点,进行了以下技术改革:(1)改进收蚁方式。采用统——一批收蚁法,通过黑暗保护补催青,使一日孵化率达到90%以上;(2)专人轮留到户按标准采叶;(3)每天给桑3—4次,实行定面积,定量给桑。盒种用桑一般一龄1.7公斤,二龄3.8公斤,三龄19公斤;(4)按照技术标准化要求。严格控制温湿度。
  采用上述小蚕联户共育形式,既可避免分蚕矛盾,又可节省专用小蚕房投资,还能提高劳动工效32%,节约小蚕用桑24%,节省加温燃料开支39.5%,减少蚕病危害,提高盒种产茧量15.4%,盒种净增产值38.6元。
  2.大蚕省力化、简易化饲育技术
  大蚕省力化、简易化饲育技术的研究从简化蚕具,革新技术入手,包括以下三个项目。
  (1)室内蚕台育。采用木架做蚕架,利用红黄麻杆,竹片,芦苇杆编织长廉,制成大蚕活动蚕台,进行就地研制,就地示范推广,根据蚕房大小制作适当大小蚕座,一般为1.40×2.50米。大蚕蚕台 育与蚕匾有相比,蚕台有容易撤装,方便操作,利于消毒、便于保管,具有省工、省力、投资少、成本低等优点,蚕具一次性投资可节省62%,养蚕成本费降低59%。
  (2)大蚕室料棚架育。洞庭湖蚕区多属专业蚕场,养蚕专业户7000多个,春季和中秋蚕多的每户要养30多盒种,平均每户5盒种左右,蚕房和设备矛盾突出。据试验,在春季和中秋蚕期选择座北朝南屋后和林间,用木棒或竹 杆扎宽1米的棚架设备,分地、中、上三层养蚕,棚顶用塑料彩色布加稻草帘,蚕桑上铺盖黄红麻杆或芦柴或竹片作蚕台,大蚕室外棚架育,通风良好,便于消毒防病;1986年春蚕和中秋蚕期,在官 垸和新湖各选一个农户,进行大蚕室外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屋外育蚕病少,产茧量和丝质比室内育均有所提高。春蚕产茧量提高11%,中秋蚕提高14%,蚕茧解舒率春季增加12%,中秋增加15%。同时,大蚕室外棚架育还能减少物化和能源消耗,降低养蚕成本56.8%,但要加强管理,防除敌害。
  (3)条桑育、免除沙、自动上簇技术。春蚕五龄第二天后到见熟前采用条桑(新梢)育,见熟后给片叶,蚕座上枝条间隙凹凸经2—3次给桑平展,以减少自动上簇后的簇座底层茧。条桑 育期间一般不除沙,但蚕座枝条厚度超5寸以上,要抽去底层枝条。夏秋蚕敬从4龄第二天后上大蚕活动蚕台,5龄起蚕除一次沙后不再除沙。上簇采用自动上簇技术。春蚕见熟15%时喷施蜕皮激素,夏秋蚕见 熟5%时使用蜕皮激素,以保证蚕儿老熟齐一。放簇前根据气温,蚕儿老熟程度适当给一层叶,然后放塑料折簇于蚕座上,春蚕经72小时,夏秋蚕经60小时将蚕簇取出,晾 于竹蒿或蚕架上,以保全蚕茧质量。推广条桑育,免除沙和自动上簇技术,可节省桑叶20.5%,提高工效53%。
  (三)调整全年养蚕布局的研究
  洞庭湖地区过去全年养春蚕、夏蚕、早秋、中秋、晚秋和晚晚秋5-6季蚕。这种养蚕布局与洞庭湖地区的气侯、桑树生长、养蚕消毒防病和农事安排相矛盾。本组开展养蚕布局的研究,是根据洞庭湖地区蚕茧主产县、市(常德、岳阳、华容、 澧县、津市市)30年(1956年一198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并通过对该地区桑树生长,农事活动和过去养蚕布局特点调查分析,以及湘乡、华容、浏阳等县近几年 三秋改两秋的经验,针对试验基地的养蚕情况,于1986年初提出三秋改两秋的全年养蚕布局初步方案。新的养蚕布局方案,在四季收蚁日期上与过去或相比具有“两迟、两 早、一不”的特点,即推迟春、夏蚕,提早中、晚秋蚕,不养早秋蚕。春蚕推迟在五月初收蚁,比过去退10天左右,这样既能避开四月下旬的低温,又与桑叶生长高峰期相吻合,可增养蚕种10一20%。夏蚕推迟在6月下旬收 蚁,可增养蚕种50%以上,到全年最高气温(大暑前后)之前蚕能上簇结茧,对茧丝质量影响不大。中秋蚕提早在8月上旬(立秋前后)收蚁,养种量占春蚕的85%左右,不仅可以克服因不作早秋蚕出现的桑叶硬化矛盾,还可为提早 养晚秋蚕作好准备。晚秋蚕很早在9月上旬收蚁,气温较高,小蚕可避开9月中下旬的寒露风,减少加温成本,扩大春种秋养量;也能提高产茧量;维持桑树树势,为来年提高桑叶 产量作准备。
  养蚕布局的研究还包括各个蚕期饲养蚕品种的搭配,本组开展了春种秋养试验和推广,在试验区推广春种秋养,盒种产茧增加20%左右,上茧率约提高8%,统茧出丝率净增2%以上。
  (四)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彻底消毒是杜绝蚕病传染、夺取蚕茧优质高产的重要环节。我们在试验区对蚕病综合防治的重点是抓好小蚕共育室及蚕具的彻底消毒。共育蚕宝消毒把好“扫、泡、填、洗、刷、 消六个关口,蚕具消毒掌握“扫、泡、刷、晒、消”五个步骤。同时将消毒防病贯穿于养蚕全过程,蚕期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地面隔天用漂白粉液消毒,蚕期结束后进行回山消毒。三年来,在试验区建立防病消毒示范 户6个,贯彻综合防治措施,其增产幅度达15.6%一36%,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推广先进簇具
  采用优良蚕簇是提高蚕茧质量最简便而有效的措施。试验基点,1985年蜈蚣簇占71%,麻杆竹枝等其他不良簇具占21.9%,塑料折簇仅占7.1%。1986年开展不同簇具对蚕茧质量的对比试验,并在基点示范推广,使 蚕农认识到塑料折簇的优越性。三年来,试验基点共调进塑料折簇15400条,在基地先进簇具普及率达90%左右,10%保留蜈蚣簇。塑料折簇上茧率达90.53%,比 蜈蚣簇增加5.21%,比麻杆等不良簇具提高38.2%,盒种产值净增84.5元。
   (六)建立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体系的探索
  本课题开展研究之际,正值我省蚕桑生产大萎缩之时,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进展顺利和稳定洞庭湖地区蚕桑生产,我组开展了建立蚕桑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的探讨,以图从组织种苗、辅导生产技术,到组织蚕需物资供应和蚕茧收烘流通建立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并举办各种短期技术培训班7次,参加蚕农达1200人次,上课约500小时。
  为了长期保证蚕桑生产服务不脱节,1986年,我们向上级生产主管部门积极建议建立农口蚕茧收烘服务站,1986年以来下盘负责指导澧县官垸乡、官垸蚕场、津市市度口镇建立了五个蚕茧收烘服务站;并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委托牵头组织全省农口蚕茧站(共15个)搞 好蚕茧收洪流通,承担生产和收烘技术指导及蚕用物资供应服务。1986年全省农口茧站共收购鲜茧8625但,1987年达到12200但,1988年预计可超过15000担。农口蚕茧 站收购价格比相邻其他茧站提高10%左右,节省成本27.3%。农口茧站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过去蚕农卖茧难的问题,稳定了茧价,控制住毁桑局面。而且由于农口茧站人员来自当地蚕桑 技术员或养蚕能手,蚕农信得过,他们既收烘蚕茧,又指导当地生产技术,还组织蚕需物资供应,成为各蚕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中心;受到蚕农的一致拥护。
  四、经济效益分析
  试验区1936—1988年共增产蚕茧1657.7担,总增产值71.196万元。其中技术增产蚕茧1154.1担,是总增产的71·7%,技术增值40.217万元,是总增值的62.7%。试验 区出丝率已由1985年的9.8%上升到1988年13.94%。1986年产茧619.3担,净增出丝率2.68%;1987年产茧864.3捏,净增出丝率4.11%;1988年产茧1258.3担,净增出丝率4.41%。如按增加1%出丝率以30元计算,出丝率提高可增值33.774万元,产量和出丝率两项合计增值104.97万元。
  示范区1986-1988年总增产837.9担蚕茧,总增值39.314万元。其中技术增产蚕茧155.1担,占总增产的26.5%;技术增值10.303万元,占总增值的19.8%出丝率以每年1.5%左右递增,共增值18.404万元。产量和出丝率两项合计增值57.717万元。试验区和示范区总增值达162.68万元。
  五、结语和讨论
  洞庭湖地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开发研究,是选定在蚕桑生产有一定基础,生产水平在本地区有一定代表性的澧县官垸乡蚕场三、四分场和津市市渡口镇新湖村为试验基地,提高这 一基地蚕茧产量和质量及经济效益,总结出一套因地制宜的配套技术是本研究课题的中心任务。三年攻关指标是针对这一基地的特定条件,提出发展新桑园1000亩,亩桑产茧 由45公斤增加到100公斤,亩桑产值由140元增加到350元以上,总产茧量和产值提高2倍以上,出丝率由9.8%提高到13%以上。其技术路线是采取成功的技术经验进行组装配套,对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开展研究。
  在高产桑园栽培技术研究方面,开展了新桑园栽植技术,桑园合理施肥技术和桑园杂草病虫害防治技术时研究。在省力高产优质养蚕技术研究方面,进行了改进收蚁技术,制订适合当地不同季节饲育技术标准表。开展小蚕专业化或寄养 共育技术的探讨。从低耗省力出发采用木架、麻杆蚕台饲育大蚕,并进行大蚕室外育,免除沙和自动上簇技术的试验和推广,获得提高工效53%,提高蚕房利用率30%,节省投资62%的良好效果。同时还进行了养蚕布局 和春种秋养多丝量品种的研究,蚕病综合防治的研究,以及示范推广塑料折簇,提高茧丝质量的研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本研究在正确技术路线指引下,在桑、蚕、茧三个方面选准了技术关键,探明了夺取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系列配套技术,有效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三年来完成了各项攻关指标,桑面积由1985年的385亩发展到1967亩,增加了5.1倍;亩产茧 由45.5公斤提高到139.5公斤,增加了3.1%,年总产茧由351.3担上升为1253.8担,增加了3.6倍,亩产值实际增加了8.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为3.1倍)。试验区和示范区总增值为162.68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洞庭湖地区,不但土地面积广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光热条件适于桑树生长发育,而且基础较好。但目前由于科学栽桑养蚕技术尚未完全普及,还存在施肥结构不合理,有机肥较少,养蚕设备不足,桑树萎缩病害较为普遍,部分地区蚕病发生较重,蚕茧产量不高, 茧质较差等问题。本研究经过三年攻关取得的成果,为这一地区蚕桑沿着“三高”(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适用而有效的技术经验。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洞庭湖地区将会建设成为我国蚕茧生产的重要基地。

       研究组成员:吴若云 杨大庆 符保军 姚德球 杨世水 彭世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