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官垸乡蚕桑总场共分四个分场。一、二分场地处防洪大堤内,三、四分场地处防洪大堤外围,共156户,538人,耕地面积712亩。1986年以来采桑园面积稳定在500亩以上,棉花110亩左右,麻类30亩,水田15亩,菜园地41亩。全场于1981年冬季栽桑,但由于三、四分场地处防洪大堤外围,1983年桑树全部波洪水淹死,1983年各三、四分
场重新栽桑220亩。经过大灾后,三、四分场到1985年欠国家贷款7.54万元,80%的农户住在1983年洪患中冲毁,到1986年有65%的农户住在大堤上芦柴草房里,是远
近闻名的穷场。1986年以来,湖南省蚕桑学研究所蚕桑技术开发研究课题组,把三、四分场作为洞庭湖地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开发研究基地,经过三年的努力,充分显示出科学就是生产力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三、四分场的亩桑产茧量由1985年的41.6公斤,
到1987年提高到153公斤,预计1988年可达175公斤,人平养蚕收入由三1985年103.11元,到1987年上升到852.94元,预计1988年可达1818.34元。
由于1986年以来,开展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的研究,全场蚕农科学栽桑养蚕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近三年的蚕桑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尤其三、四分场增长幅度更大。全场1986、1987匆1988三年,亩桑产茧分别达到65.18、137.18扣156.66公斤,亩桑产值分别为256.2、856.5和1893.13元,人平养蚕收入分别为;212.12、703.89和1502.22元。
科学栽桑养蚕给我场三、四分场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原来住草房的农民搬进了砖瓦房,原来往旧房的农民搬进了新房。从1986年现在共新建砖瓦423间,人平达1.5间。三年来购进高档家电用品45万元,50%的农户新添了电视机,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从1986年到今年春蚕结束时还国家贷款5万元,年底可以全部还清所欠国家贷款7.45万元。
三、四分场近三年来栽桑养蚕致富的原因,首先是省蚕科所蚕桑技术开发研究组给我们带来了科学技术,技术人员三年来长期住在蚕农家进里,经常逐户上门指导技术,把蚕种和蚕需物资送到蚕农手中。其次是我们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抓了以下几个
方面的工作:
1.在桑园培管上下功夫,对桑园投肥量逐年增加。1986年来亩桑施碳铵200公斤或尿素80—110公斤左右,亩桑产叶量在3000公斤以上,饲养蚕种在4.5盒以上。我场地处
桑萎缩病重病区,近几年来,与三、四分场相邻的其他蚕桑场萎缩病发生率逐年大幅度上升,而三、四分场由于坚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桑萎缩病的蔓延。
2.增加养蚕设备投入,重视消毒防病工作。1986年前,养蚕农户住房十分紧张,更谈不上专用蚕室。现在已经有80%的农户共新修了188间专用蚕室,投资达8万多元。购进塑料折
簇11000多条,及大批蚕药与其他养蚕用具。由于蚕房和设备、簇具得到大大改善,消毒药物准备充足,为夺取养蚕高产稳产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普及推广省办养蚕技术。我场桑园面积大,春蚕和中秋蚕养种量大,三、四分场人平养种达到一盒半左右,大蚕期劳动力特别紧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采用了蚕台育、免除沙和自动上簇技术,春蚕四龄第二天开始采用条桑育等。不仅节省劳力40%,也减少了养蚕设备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
此外,我场为了改变前几年卖茧难,茧价低,蚕用物资供应无人管的局面,在省蚕科所技术开发研究组的帮助下,场里办起了蚕茧收烘服务站,既收烘鲜茧,又负责技术指导,受到蚕农的欢迎。
(澧县官垸乡蚕桑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