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继芳 (湘潭市农业局) 一、历史和现状。
我市发展植桑养蚕的历史悠久,据《湖南通志》记载,宋代封建统治者要农民以丝还税,规定湘乡县农户每年交纳蚕丝1298斤(折合鲜蚕640多担)。据1942年
《湖南农业调查报告》统计,湘乡县养蚕农户占总农户的10%。1934年湘乡在可心事建有蚕桑试验站,湘潭在杨梅洲建有蚕桑场,可以推测我市在解放前蚕桑生产就具有
一定的规模,尔后因生丝的主要消费国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加上日本侵略、破坏,外销顿减,丝价下跌,蚕农苦无出路,纷纷毁桑改种。据年报统计,湘潭市1949年仅产蚕茧4担。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蚕桑生产非常重视,对茧价进行多次调整,蚕桑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64年中央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同志来湘潭县梅林公社办点,利用多边隙地栽桑养蚕成功,带动了湘江、涟水、涓水一带10多个公社利用边地和河洲栽桑养蚕,为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1973年王震同志来湘潭考察时,对湘潭蚕桑生产作了重要指示,促进了我市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1978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9000多亩,总产蚕茧2183.8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蚕桑生产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2年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13873亩,年总产蚕茧4537.5担,为我市历史上产茧最高年,加上
桑枝和蚕副产品,这年全市农户蚕桑总收入125万元。湘潭县歇马乡石湖村石塘和石丰两个村民组,20户92人共栽桑16.8亩, 1986年苗桑收入 500元,加粮食和其他收入,人平纯收入350元,比本村未植桑的村民组人平纯收入200元增加150元,这两个村民组今年户平蚕桑收入1500元,
人平纯收入700元,比周围来植桑的农户增收一倍。村民朱先云,全家七口人,植桑1.2亩,今年他家粮食收入3000元,蚕桑收入2000元,养猪收入1000元,外出抓副业收入1000元,人平纯收入上千元,一跃成为贫困乡村里的富裕户。今年蚕农增收,是在多家争购的情况下管不住市场价格而得利的。现农民非常耽心政策不稳,美景不长,因为前几年蚕茧市场未能放开,生产逐年下降,全市的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1983年为8537.5亩、3684.7担;1984年为9239亩、3584.8担;1985年为6486亩、3083.5担;1986年为6156亩、2614.8担;1987年为5200亩,2757.7担,五年时间全市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下降160%和64%。
二、蚕桑生产下降原因剖析。
丝绸产品深受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丝绸产品在国际和国内市场都十分行销,而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的现今,市场的抢手货竟日趋萎缩,真令人深省。特别是今年春夏秋三季蚕茧,由于供不应求而带来了“抢购风”,为制止“蚕茧大战”,各有关部门抓紧召开蚕茧收购工作会议,层层定出条条框框,对流通渠道和蚕茧价格进而卡死,美其名
曰保证蚕桑的正常发展,但实际造成了生产的连年下降,一切是非曲直,只能用生产力标准衡量。
最近,我们到蚕区听取了部分蚕农和基层干部的意见,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找到了我市蚕茧下降的几个主要原因。
1.流通领域改革不彻底,市场未放开。
我市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均已进行多年,各种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均已放开,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向前发展,如水果流通渠道放开后五年增长三倍,就是关系到人们天天要吃的粮食也采用双轨制的办法实行放开,保证了粮食的稳定发展,唯独蚕茧只准一个市场、一家经营,多层次的环节一个也未砍掉,这可谓是农副产品流通领域里放不开的死角,就连乡办企业苏坡
缫丝厂也不能直接收购农户生产的蚕茧。今年,我市蚕区基层农技站和苏被缫丝厂根据省内蚕茧行情第一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插手参与流通,而有关部门对农业部门和加工部门参与流通,控告什么“搞乱了”、“搞糟了”,依靠各级行政手段,采取强硬制止措施。为什么蚕茧的流通渠道硬不能放开呢?实践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这是改革的阻力,改革是多难啊!
2.茧价不合理,不能运用价值规律指导生产。
近年来我市每公斤蚕茧收购的均价1983年为3.24元,1984年为3.42元,1985年为3.38元,1986年为3.50元,1987年4.94元。我市1987年平均亩桑产茧26.5公斤,平均每亩桑园产值132.5元,其中有50%的面积亩桑产茧40公斤,亩平收入只200元。在成本耗费方面,我们调查了亩桑产茧已过100公斤的湘乡市莲花乡连长村养蚕能手刘梅俊,他家的桑园1987年亩施人畜粪1000公斤、碳
氨111公斤,钙镁磷50公斤,尿素72.4公斤,亩产桑叶2744公斤,亩平产蚕茧已达100公斤,亩平收入500元,光肥料成本就花去150元,每亩纯收入350元。而且养蚕需要通过植桑和饲养两道工序,花工较多,如果按照1987年的收购价格,养蚕不如种粮,养蚕不如搞其他副业生产,将会导致蚕桑的继续萎缩。这种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实行市场价格,蚕农交售蚕茧实行国家指导价格的不合理的价格体制,既背离了价值,也背离了市场需求。我市湘江、涟水、涓水一带梅林、易俗河、河口、古塘桥、古城、峡山口、横洲、东郊、东山等宜桑老蚕区的桑树已基本挖光,其道理也就在这里。现在,我市蚕桑的生产区相当集中,移向了湘潭县的青山桥区和湘乡市的于塘区,该两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市蚕茧总产量
的80%,因该两区是边远山区,多属贫困乡村,农民从事的副业门路较少,只好用廉价的劳动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蚕桑生产。看不到这一特点,不了解各种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劳动耗费,人为地限价,违背了价值规律,是导致蚕茧下降的主要原因。
3.部门分割,各自强调本身利益。
为适应蚕桑生产的发展,在七十年代我市已分别建有蚕种场、收烘站、缫丝厂和织绸厂,就整体而言,全市已实行了制种、植桑、养蚕、收烘、缫丝、织绸、出口一条龙的独立自成体系,促进了生产的快速发展。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各有关部门从上到下实行部门分割,长期以来各自强调自身利益,时而发生了经济上的磨擦,斗来斗去,其结果落在农民吃亏。如1986年湘潭县青山桥区供销社,以每50公斤470元的价格向苏坡丝厂销售干茧,苏坡丝厂只同意每50公斤468元,就因每50公斤相距2元没有定妥,青山桥供销社只好将蚕茧销售给
浏阳,每50公斤售价491元,比苏坡丝厂定价高出23元。供销社的同志说:“如果我们不将蚕茧销到浏阳,丝厂压我们,我们就会压农民”。今年湘乡市农产品公司将15吨干
茧销往外省,由于苏坡丝厂得不到蚕茧,为求生存,动员职工自行收购,工商两家发生了纠纷多起。今春省人民政府规定蚕茧市场在省内放开,我市蚕区基层农技站根据省内各丝厂的行情,春茧以每公斤9.6到10.0元,夏秋茧每公斤14元的价格向蚕农收购,由于突破了每公斤7.0和8.0元的限价,各有关部门向农业部门群起而攻之。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省内各丝厂可以出得的经营价格而在我市硬不能放开,为农民增收是违法吗?根本原因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争,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标准。
4.农民需要的各种社会化服务难以保证。
农民植桑养蚕,在物资上需要蚕种、桑苗蚕具、化肥、农药、农膜和消毒药物;在技术上需要良种、良法、防病、治病、优质高产,以保证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资金上需要生产扶植资金和生产周转资金;在产品销售上需要价格合理的畅通渠道。早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地县各级均有多种经营办公室,并由掌管
财金和物资的行政领导负责抓管,非常重视对蚕桑生产的投入,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农业和供销外贸等部门紧密配合,致力于抓生产,以保证蚕桑发展的物资、技术和资金的需要。可近年来在蚕桑生产问题上不仅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各部门为生产服务的人员、资金和物资显著减少,
农业部门不能开展有偿技术和物资产品相结合的经营服务,难以壮大自身力。去扩大技术服务,各种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很不健全,对农民在产品上伸手,在服务上缩手,这种情况时出现,归根结底是
在经济体制改革之中,扶植蚕桑生产的旧的生产服务体系被打烂了,旧的流通体制尚未变更,新的生产服务体系和流通体制均未建立,这也是蚕桑生产难以上去的又一原因。
三、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对策。
针对蚕茧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对策。
1.坚持生产力际准指导生产。
坚持用生产力标准明辩是非,统一思想,是发展我市蚕桑生产的根本前提。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府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
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又说:“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因而是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或者是社会主义所允许的。
一切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是违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所不允许的。”多年的实践证明,用上级有关部门的“条条”、“框框”指导生产,必然导致生产的萎缩,我们应把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看它是促进生产力的还是束缚生产力的,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赵紫阳同志谈
《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时指出:“解放思想的实质是实事求是,对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由于这样那样的考虑而不敢肯定,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事情,由于这样那样的考虑而不敢革除,都叫做不实事求是,或者说思想不解放”。多年来束缚我市蚕桑生产的种种弊端为什么不敢革除呢?为什么还要有这样或那样的考虑呢?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政策,以中央的改革精神统揽全局,善
于把中央的精神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用足用够用活政策,以促进蚕桑生产大力发展。
2.运用价值规律发展生产。
蚕茧的价格太低,种桑不如种其他,这是农民毁桑的根本原因。求大于供,市场行销,茧价看好,预示着蚕丝经济兴旺发达的光辉前景。据有关部门资料统计,世界丝绸销售量1979年比1974年增加67%,1982年比1979年增加40%,1984年比1983年增加13%,以后每年销
售的增长幅度均在13%以上。我国丝绸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1987年我国丝绸出口计划13亿美元,实际完成15亿美元,我省计划出口800万美元,实际只完成600多万美元,其产品主销香港、
日本、意大利等国。丝绸服装穿着舒适美观,对人体健康无害,国际国内的销售量均显著猛增,如我省1987年的丝绸出口,其中丝绸服装占127万美元。我省九家缫丝厂,十家织绸厂,年总需蚕茧12万担,1987年只产3.1万担,我市苏坡
缫丝厂按现设备有能力,年需鲜茧1万担,而我市1987年只生产2757担。现今是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黄金时期。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未来预测,按价值规律办事,我市到2000年可发展蚕茧2万担,按现行场价格计算,全市农户一年蚕茧收入可上1400万元,占全市经济作物总收入的10%,可加工生丝160吨,按现行价格计算为3200万元可初次加工增值1800万元,如通过织绸和加工服装出口,全市可再加
工增值2000万元以上,是一项振兴湘潭经济很有发展前途的生产项目。要正确理解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必须把市场信息编入国家指标计划,促进蚕桑生产的发展,决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国家控制流通市场而不顾生产的发展。各经营企业单位,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在市场的引导下提高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决不能单纯地依靠行政命令来保护本部门利益而不顾生产的发展。
价格和市场紧密相关,要放开放活蚕茧价格,必须放开搞活流通市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流通体系,应该是放开的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只有把市场和价格均放开了,才能充分运用价值规律的作用促进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联结点,是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内在的,必然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把生产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经济手段发展经济。
3.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促进生产。
我市已建立了植桑、养蚕、制种、收烘、缫丝、织绸一条龙的生产、流通、加工体系,这是我市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优势,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各自强调自身利益而使优势变成了劣势,在深化改革中,必须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合理配置生产、流通、加工各部门的经济利益,劣势又能变成优势.而怎样正确处理呢?
①蚕茧既是商业的货源基地,又是工厂的原料基地,各部门都要齐心协力服务生产,培植货源,在获得自己正常利益的情况下,都要让利或返利于蚕农,以促进生产的快速发展。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农业部门要积极向蚕农传授科学技术,及时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为壮大农业部门自身开展技术服务的能力,应允许蚕区的基层农技站实行技术和物资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服务,以适当的经营经济效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供销社在人力、物力、资金、设备等方面有经营蚕茧的优势,是经营的主渠道。应砍掉中间环节,改县、区、乡三级经营为主产区供销社一级经营。主渠道的优势,应体现在多渠道经营中保证了蚕农的最佳经济效益。
④缫丝加工是物质的再生产,也是蚕茧基础物质生产发展的可靠保证,又是织绸和出口创汇的生产部门,为支持本市苏坡缫丝厂,在蚕茧市场蚕茧价格省内开放的同等条件厂,市内各蚕茧经营单位应优先将蚕茧交售给苏坡丝厂,丝厂要不断提高技术和改进经营管理,以提高市场竞斗能力。在同等价格下如本市蚕茧经营部门不将蚕茧交售给苏坡丝厂,应允许给厂直接向农民收购,以保证丝厂正常生产。
⑤如果市内有关部门再度向蚕农卡收压价,为使蚕农不受经济损失,应允许蚕农联营经营,将自己生产的蚕茧直销丝厂。
以上各项制约,是克服农、工、商务会关部门相互排挤而产生对峙局面,促进其开展横向联合的必备条件。各有关部门联合后,应走出章程,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相互监督,服务生产。这样做,能使各部门的优势重新发挥,我市的蚕茧市场也能统而不死,活而不乱,能有力地促进蚕茧生产的向前发展。
一九八八年九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