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桐 银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八十年代以来,我省的澧县、汉寿,安乡、华容、常德等滨湖区,在进行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时,将低洼湖田,改建成桑基鱼塘。虽刚起步,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随着我省商品经济的大发展,便带有浓厚的自然经济色彩的
桑基鱼塘明显地暴露了与当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使洞庭湖区的桑基鱼塘得到科学的、合理的开发利用,提高经济、生态效益,尽快使农民富裕起来。笔者就目前如何加强洞庭湖区桑基鱼
塘建设,从发展优势、效益、模式及措施等方面作些粗浅的论述。
一、洞庭湖区发展桑基鱼塘的优势
1.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洞庭湖区是以洞庭湖的湖盆为中心,土壤资源十分丰富,土地类型多,耕地集中连片,发展桑基鱼塘的土地广阔而肥沃。据华容县调查:现有90%的桑园土壤PH6.4—8.3,有机质1.7—3.6%,速效氮、磷、钾分别为126PPm、25PPm和118PP。以上,同时由于湖区地处半亚热带,具有热量光照充分,水源充足的有利条件。据华容县、澧县等地观察,8-9月桑树新梢日平均增长2厘米左右,每3天可增加一片成熟叶,年亩桑产叶达2500-3000公斤。养蚕从4月中旬开始,可持续到10月上旬。一般亩桑产茧100一150公斤,高的可产200公斤。据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资料,湖区每亩水面可产鲜鱼200-400公斤,高的可达500公斤以上。洞庭湖区物产十分富饶,一年可以三熟,素有“鱼米之乡”的誉称,是湖南省最重要的粮、棉、麻、茧、鱼生产基地。
2.悠久的蚕业历史,丰富的生产经验.湖南蚕桑生产已有了2000多年历史。据澧县、华容等县蚕桑生产考察报告:洞庭湖区的蚕桑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长期的蚕桑生产实践中,湖区的蚕农积累了丰富的育苗、栽桑、养蚕经验。解放后又陆续建成了一批集中成片、良种密植、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蚕桑基地(蚕桑
场、蚕种场)。在普及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的基础上,推广应用新蚕品种及养蚕新技术,更好地发挥了蚕桑生产的优势,提高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收入。1985年洞庭湖区产蚕茧4.2万多担,占全省总产
茧量的70%以上。
3.良好的丝绸工业基础。湖南的丝绸工业大部集中在该地区,有8个丝绸厂,10000绪缫丝机,1000台织机,担负着全省80%的丝绸生产、90%出口丝和外销绸的任务。如按现有设备能力,年需原料茧8-10万担。现只能满足二分之一。
4.具有完整的蚕桑科研、教育、推广及桑蚕良种繁育体系。省蚕科所和省属长沙农校蚕桑专业都设在该区,有三个蚕种场,年制种能力20万盒以上,自给有余。
二、桑基鱼塘生态系统效益
1.桑基鱼塘的由来。桑基鱼塘,是我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及江苏太湖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当地水陆资源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耕种方法。人们为了减轻水涝灾害,以利农耕,将易
积水的洼地,挖塘筑基,塘里养鱼,塘基栽桑,塘坡种草,桑叶养蚕,蚕粪及草养鱼。冬季清塘捕鱼后,挖取塘泥上基,给桑树提供优质肥料,从而形成了桑基鱼塘的生产形式。
2.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桑基鱼塘的栽桑、养蚕、养鱼,是从栽桑开始而结束于养鱼。桑、蚕、鱼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桑是生产者,蚕是第一消费者,鱼是第二消费者,而
塘里的微生物则是还愿者。桑基鱼塘系统是较完整的生态农业。
3.桑基鱼塘的经济效益高。种桑一亩,如培管好,三年后,亩产叶可达2000—3000公斤,以100公斤桑叶(芽叶)养蚕产茧6公斤,则可产茧120—180公斤。养蚕可得蚕
沙1000—1500公斤,若每10公斤蚕沙粪养1公斤鱼,可得鱼100—150公斤。仅蚕茧和鱼,亩产收入可达632—948元(每公斤茧价3.6元,每公斤鱼价2.00元计)
。另外还有桑枝条、桑地间种蔬菜、草莓、中草药材、栽培食用菌等收入。还有桑塘区的农民,除了种桑、养蚕、养鱼外,还利用沟渠和部分鱼塘水面,养殖水花生、水浮莲等作物,作猪的饲料,既可利用猪粪作
塘鱼的饲料,又可以作桑肥,使桑基鱼塘连环性生产更臻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经济效益。如澧县大围乡东港村原是一个地势低洼的湖滩,易受渍涝,往年种粮,难于糊口
。随着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1981年冬,乡政府在这里创办了桑基鱼场,用36.22亩鱼塘养鱼,17.52亩桑苗栽桑。1985年亩产茧109.66公斤,
茧与鱼的每亩产值达892元,闯出了一条改造低产、低洼湖田的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又据《湖南科技》报导:一九八七年常德地区成功地创造并推广了亩纯收入千元的七种生产模式之一的桑鱼间作套种即桑基鱼塘,全区面积500亩,亩均纯收入1100元。
4.桑基鱼塘的生态效益好。桑基鱼塘的主要生态效益是调节桑塘基小气候(温湿度),提高光能利用率。使桑、茧、鱼高产。鱼生产最适温度是22-27℃,而桑树
生长则喜湿耐高温,每年7-9月的高温季节,桑基上的桑树已枝长叶茂,林荫复盖了桑基,给水面挡住了干热风。据调查:盛夏能降低温度3-5℃,调节了塘水温度;鱼塘通风条件好,保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能满足桑叶光合作用的需要,使桑树生
长茂盛。鱼塘水面又能给桑园吹送湿润风,桑园干旱时,便于用塘水灌溉,这样温湿互相调剂,有利于鱼和桑叶的生长。
三、桑鱼结合的模式
1.桑基鱼塘农业结构的模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下列几种:
①桑——蚕——鱼。
②桑——蚕(青草、夏种豆科绿肥、冬蔬菜绿肥)—鱼。
③桑—蚕——猪(利用猪尿粪)——鱼。
④桑——蚕——果、药、菌(葡萄、草莓、中草药、食用菌)——鱼。
我省洞庭湖区的澧县、汉寿等地农村,利用桑基和蚕室栽培平菇、银耳等食用菌。笔者认为可将食用菌与原来的桑、蚕、鱼、棉、畜等合理搭配。具体做法是:先用棉籽壳、棉杆、桑枝和厩肥培养食用菌,再把菌料渣饲养蚯蚓,用蚯蚓喂猪、鸡等。然后把畜禽粪及枯枝败叶等投入
沼气池内发酵制作沼气供照明、燃料用,最后把发酵过的沼气渣投入塘里养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改变成“桑——蚕——沼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不仅为农村解决了能源,而且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基和塘的模式结构。基和塔的结构。实质就是水陆结构。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直到晚清才总结出以“四水六基”或“三水七基”的比例,进行连环性生产。目前有的50%是塘,50%是基,称为5水5基;有的60%是塘,40%是基,称为6水4基,同样类推有4水6基等等。根据生产实践认为:在洞庭湖区采用一亩桑基、一亩鱼塘的比例较为恰当。
3.塘水中鱼类结构模式。鱼类在塘水中分布有一定规律,也形成一个鱼类生态系统。在同一鱼塘中分为上、中、下三层。放养草、鲫、鲢、鲤等鱼,使中层鱼吃了蚕沙后排出的粪繁殖浮游生物给上层的鱼吃,吃剩的蚕
沙和浮游生物沉到塘底是下层鱼和底栖动物的食料。应掌握好鱼类在塘水中合理搭配。一般草鱼占30-40%,鲢鱼20-30%,鳙鱼10%,鲤鱼10%,鲫鱼及其他鱼20—25%,混合投放,使水体得到充分利用,使饲料得到综合利用,增加鱼量提高鱼质。
四、洞庭湖区桑基鱼塘发展前景预测
1.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在洞庭湖区发展桑基鱼塘。据省农业区划研究所通过考察认为洞庭湖区至少可栽桑50万亩,产茧75万担以上。笔者认为应将洞庭湖区作为湖南蚕桑生产发展的重点基地。可先在低产、低洼的稻田区(种稻嫌水深,养鱼又嫌水浅的浅湖地),采用等量开挖
桑基鱼塘,即挖取等量的土,填等量高的塘基。这样可达到退田还湖,调蓄水量,利于水土综合开发利用,又可减少或省去能源费的开支等,提高蚕业经济和生态效益。据此预测:1988一1990年,洞庭湖区可建设桑基鱼塘3—一5万亩。1991—2000年,洞庭湖区可建设桑基鱼塘15-20万亩。
2.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依靠蚕业、鱼业等科学技术振兴蚕业、鱼业经济。桑基鱼塘的社会、经济效益以亩产值过千元为目标,是完全可以达到的。本世纪末如果在洞庭湖区发展20万桑基鱼塘,就可为我省国民经济创值2亿元左右,如发展200万亩可创产值20亿元。
五、建好桑基鱼塘的技术措施
1.建好桑基鱼塘。新开鱼塘的规格,应是长方形,长100米,宽40—45米,东西走向,基高距水面1米,塘水深2.5—3米,基面宽10至15米,桑基应占基塘总面积的45-50%,塘面占基塘总面积的50-55%。新塘开挖季节应选
择枯水季,少雨的秋末冬初为宜。挖好的新塘要先晒几天,再施些有机粪肥或肥水,然后放水养鱼。
2.新塘基桑园高产栽桑技术措施。采用“深耕、多肥,壮苗、密植、精管”十字栽桑措施。这是我省洞庭湖区栽桑高产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夺取桑基鱼塘上蚕茧和鱼双丰收的先决条件。
3.塘基栽桑的品种,一般以湖桑197、199、32号,团头荷叶白及7920为宜,还应栽植15%左右的早、中生品种。
我省洞庭湖区的桑基鱼塘,在农民承包责任制下,如按照生态循环的模式,组成多种学科的系列化生态,形成良性循环生态农业,使低洼易受渍涝的湖田、洲土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妇幼老弱的劳力得到安排,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蚕业生产的产值就会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