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蚕种场一九八八年蚕种生产剖析


        1988年我省计划生产蚕种6.5万盒,实际完成12.1794万盒。 1989年元月19日至21日,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蚕种生产会议,各蚕种场畅谈了当前蚕种生产的好形势,认真总结了1988年的生产经验,但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以屈原蚕种场的情况较具代表性,现整理如下:
           一、生产成本
       湖南省屈原农场蚕种场是我省规模最大的种场,1978年建场,1981年开始生产蚕种。目前全场干部14人,职工325人。桑园面积930亩。1988年省农业厅下达该场一代杂交种生产任务22000盒,实际完成66272盒,平均每亩桑园制种71.2盒。春季收蚁4462.5克,制种46496盒,克蚁制种10.4盒,其中芙蓉×湘晖及其反交克蚁制种10.9盒;中秋收蚁2232.8克,制种19713盒,克蚁制种8.8盒。春、秋共收蚁6695.3克,平均克蚁制种9.89盒。
    蚕种生产成本34.4842万元,平均每盒种成本6.2元。其中原种款3.6384万元,修堤水利费2.6万元,上交场部11.89万元,房屋工具维修与折旧费2.986万元,原材料消耗12.6409万元,零工工资开支0.7289万元。
        二、经济效益
        全场蚕茧与蚕种收入126万元,平均每亩桑园产值1354.8元。其中种款收入56.17万元,平均每盒种价8.476元,每亩桑园种款收入603.9元;产茧皮4249公斤,平均每公斤30.52元;饲养普通蚕1223盒,平均每亩桑园1.31盒。产鲜茧4097公斤,平均每亩桑园44公斤。鲜茧产值56.86万元,每公斤均价13.89元,每亩桑园611.39元。全场总收入减去生产总成本34.4842万元后,余91.5158万元,平均每个职工2699元,是建场以来制种最多、收入最好、效益最高的一年。
          三、问题与要求
        1.集体负债重。由于前几年蚕茧和蚕种价格偏低,蚕需物资大幅度涨价,群众对养蚕制种生产积极性不高,产量低,效益差,集体买桑苗、建蚕室、置蚕具等所负债款,至今还有43.7万元未还清。1988年虽然效益较好,但在家庭承包的体制下,群众收入增加了,公共积累却增加不多,还债成了全场干部的包袱。
    2.物资紧张。该场的蚕室和蚕具大部是1978年集体购置的,经十年使用,损坏十分严重。维修、添制所需竹木、钢材、水泥、玻璃等,当地不出产,国家无计划,连国家规定的蚕茧奖售化肥,这几年种场地也没有了,全靠议价购买,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易买到,群众常常为购买这些物资到处奔波,急盼国家给予一定的计划指标。
    3.生产资金紧张。从宏观来分析,屈原蚕种场1988年生产收入多,生产资金应该比较充裕。而实际情况是生产资金十分紧张。其原因:一是中国丝绸公司规定1%的蚕桑改进费用于蚕种场的政策,在湖南没有落实,不仅蚕种场没有蚕桑改进费,近两年来全省的蚕桑改进费都没有了;其二是主管全省蚕种场生产与销售的省蚕种冷库周转金不足,要等蚕种卖出去后,才能给各蚕种场兑现种款。而蚕种有相当一部分是头年生产、第二年春夏才销售的,以致蚕种场的场长、会计,于蚕种会议散会后,还在省蚕种冷库坐等该库借钱预付少量种款,供种场群众解决春节花销,更谈不上准备生产资金。急盼省主管部门落实蚕桑改进费的政策,给省蚕种冷库增拨周转资金,蚕种场才可望交种付钱、解决生产费用。
    4.生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屈原蚕种场88年平均克蚁制种9.89盒,每亩桑园制种67盒,产茧41.37公斤,离我省每亩桑园100盒蚕种、50公斤茧相差远,与浙江省87年桑园平均制种137.8盒、克蚁制种15.44盒的差距更远,有待进一步挖掘潜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