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柏
戴宗智
(常德市棉麻蚕茧公司) 养蚕缫丝我国先于世界各国,是世界上蚕桑生产的起源地,这是众所周知的。常德市的养蚕、缫丝、织棉始于何时?目前尚不够清楚。对此问题,想借《湖南蚕桑》一角谈一点看法,与全市各位蚕桑工作者们共同商讨。
首先,谈谈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开始利用蚕丝?
据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在安乡县汤家岗遗址和一九七九年在安乡县度家岗遗址出土了属于屈家岭文化时期(约5000多年前)原始社会的遗物彩陶纺轮,一九八O年又在澧县三元宫遗址出土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彩陶纺轮和蚕茧一个(已碳化)。根据《蚕桑通报》一九八四年第四期所载江巨林同志《湖北蚕业概况》认为:“这种彩陶轮(湖北京山县屈家岭出土的)很可能是我们的祖先从事丝纺劳动的遗物。”据考证,这个蚕茧是属野蚕茧。可能在当时我们这个地方的树林里,生长着一些野蚕,我们的祖先把这些野蚕茧采摘回来缫成丝,用纺轮织成线或绳。
这些遗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已经认识到蚕茧的作用,掌握了缓丝技术,开始利用蚕丝了。
其次,谈谈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开始制丝织品?
成书于战国记述西周之事的《禹贡》记载:荆州“厥篚玄熏玑组。”古代,常德属于荆州之战。组是丝带。古代旗帜上都用丝带装饰。玄是黑色。熏是浅红色。
一九八三年在德山昔阳坡二号楚墓(约公元前280-290年)中,出土了丝绸残块和丝绳。一九八O年在临澧县九里一号楚墓和一九八六年汉寿县林木山二十一号楚墓(战国中期)均出土有绢(平纹)、锦(有花纹)、绮(编制有格子)的丝织品残件。
作为古代属荆州之地的常德原来就有茧,会缫丝,这些《禹贡》中所记载的黑色、浅红色的丝带,不能说就没有常德的。况且,《禹贡》中所述的荆州绝非只指荆州市内,而是指荆州整个行政区划之内。而澧县离荆州市又那么近,在社会发展上是有联系的。因此,我们认为,到西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会制丝织品了。大量的丝织品的出土,表明到战国中期,我们的祖先不仅会制丝制品,而目能织成平纹、布花纹和编织有格子等多种花色的丝织品了。再者,这些丝织品的出土同文学记载是相符的,符合丝纺业发展过程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制丝织品需要大量的蚕茧,再靠采野蚕茧是满足不了需要的。在这个时期(战国)可能已经开始植桑养蚕了。
再次,谈谈在什么时候常德的蚕桑生产和丝纺织业发展较大?
据清嘉庆《常德府志》记载:“居民务本勤于耕织,自贞观(公元627年)以来,制锦绣为业,但色鲜妍不减成都锦官。”又《武陵县志·田赋》(武陵县即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古代名称)记载:“唐……每丁岁输绢或绫、(古代一种粗绸子)共二丈,锦三两。”《唐书·地理志》记载:“澧州土贡纹绫练缚巾。”
据以上记载,到唐朝初期,沅水一带每个男子才能力向朝廷交纳税丝,并以“制锦绣为业。”说明植桑养蚕、织锦已发展到家家户户,已有相当可观的产茧量。“其色鲜妍不减成都锦官,”则说明沅水一带产的锦的质量同当时的名锦成都锦不相上下。“澧州土贡纹绫练缚巾”说明澧水一带所产的丝织品品质优良,已成为贡品。沅澧两岸所产锦的质量这样好,那末,蚕茧质量、缫丝技术水平也就不言而愈了。
注:1.文物出土资料来源于常德市文物工作队。
2.彩陶仿轮存放在澧县、安乡两县文物管理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