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定国 吴正忠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培育和推广农用动植物优良品种,是发展农业生产最经济最有效的增产手段。在蚕业生产中,加强蚕品种改良,充分发挥蚕品种的内在增产潜力,不仅可以提高和稳定蚕茧产量,增加蚕农收入,而且可以改善原料茧的缫丝工艺品质。因此,不断改良和推广家蚕良种,是蚕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早已引起国内外蚕业界的重视,被列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一、家蚕品种改良,在我国和先进蚕业国中已很重视,并取用很大成就。日本早在1911年就建立了国家原蚕种制造所,运用法制手段,统一育种法规,由国家统一管理蚕种,配发原蚕种。有种机构健全,手段先进,保存了2000多个品种资源,已育成茧层量超过 1克、丝长超过3000米的多丝量品种及强健性特强、茧层率特高、纤度特粗或特细等基础品种,居世界领先地位。近几年他们十分重视多元杂交种、限性蚕品种以及人工饲料蚕品种的培育,指定了23对多元杂交种。茧层率高达25-26%,出丝率达18-20%。
我国自建国以来,对蚕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推广工作也非常重视。五十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品种鉴定工作,一九六O年以后,各主产省、区都开展了品种的区域性试验和鉴定工作,并选育和推广了一批适合本地区特定条件的优良蚕品种。1980年国家成立了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由农业部和中国丝绸总公司联合制定桑蚕品种国家审定条例,统一了育种的目标和鉴定方法。在全国选定了八个省的蚕研所或农业大学蚕桑系和八家缫丝厂,承担桑蚕新品种区试和丝质鉴定工作,使蚕品种选育工作逐步纳入国家统一管理轨道。
我省在五十年代初大量收集土种整理培育的同时,开始蚕品种引进、鉴定、推广工作。一九七九年农业厅、轻工局、供销社联合组成湖南省桑蚕新品种区试鉴定审定小组,在农村设立区试基点,积极进行桑蚕新品种鉴定及推广工作。建国三十多年来,我省的桑蚕春用品种和夏秋用品种分别经历三次和四次较大规模换代。其春用品种:五十年代用瀛汗×华八和瀛汗×华九,六十年代用川一×华十,七一年起用华合×东肥或华合×(671东肥)。夏秋用蚕品种,五十年代用瀛文×华十,部分地区同306×华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用川-×华十及东34×苏12,1980年至1983年用群芳×朝霞,1984年起用芙蓉×湘晖。
通过三、四次蚕品种换代,饲育经过春用品种由25-26天缩短到23-24天,夏秋用品种由25天缩短到20一21天;茧层率春用品种由19-20%提高到23%,夏秋用品种由18%提高到22%;单茧丝长夏秋用品种由800米增长到1100米;出丝率春用品种由15%提高到18%,夏秋用品种由11%提高到15%;净度由90分左右提高到95分以上。产茧量比较稳定,春用品种一般平均每盒种产茧35公斤以上,夏秋用品种的盒种产茧量一般在25公斤以上(见表1一3)。
我省以夏秋蚕品种更换周期短、迅速,主要性状指标提高明显。在夏秋蚕品种的四次换代中,以第三次换代为转折,八年时间内两次换代,饲育经过缩短3—4天,盒种产茧量提高48%,担桑产茧量提高61%,茧层率提高12%,单茧丝长增长32%,出丝率提高39%。据省主管部门统计,一九八二年饲养第三代夏秋品种群芳×朝霞78218盒,占全省夏秋蚕发种量的90.70%,共产茧1550吨,因茧层率高而提高茧价蚕农增加茧款收入约89万元,工厂因每担鲜上茧出丝率提高而多产生丝增加产值约150万元,共增值239万元。目前我省推广应用的第四代夏秋蚕优良品种是我所育成的芙蓉×湘晖,该对品种在全国鉴定的实绩中,有六项反映蚕体体质和丝量、丝质的主要成绩刷新了我国历年参加国家秋蚕品种鉴定单项成绩的纪录,其主要经济性状水平,在目前国内推广的早秋蚕品种中居领先地位。1983—1988年共推广该品种23万多盒,由于盒种产茧量一般较原推广的较优良的品种群芳×朝霞提高18%左右,茧层率和出丝率分别净高1%和1.5%,养蚕和缫丝共增值2276.99万元。
二、为适应蚕茧生产和缫丝工业不断发展的形势需要,不断更新我省的蚕品种。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生产者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会提出新的要求,丝纺工业对原料茧会提出更高的指标。所以,一代家蚕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期是有限的,必然被新的更优良品种取代。如我省目前春用主要品种华合×(671·东肥),虽然具有杂种优势强、好饲养、产茧量较高、茧丝质较优良等优点,自推广以来对稳定和提高我省春茧产量和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与兄弟省当前推广应用的春用品种比较,存在着茧层率低、出丝率不高等缺点,加之华合严重退化,已跟不上蚕桑生产和缫丝工业发展形势的需要。为了更新我省的春蚕品种,提高春茧产量和质量,近两年我们进行了春蚕品种的引进比试鉴定工作,初步测选,以春蕾×镇珠、中新一号×日新一号等两对,杂种优势强、好饲养、产量高、茧丝质优良(见表4-5)。
三、在桑蚕品种更新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掌握全国各省(区)新蚕品种育成和推广动态,发现新的优良品种,及时引进进行区试鉴定。
2.加强桑蚕新品种实验室比试鉴定和农村生产区试鉴定工作。每年在农村生产区试鉴定期间,应派出科技人员,加强各比试点的检查和技术铺导,提高鉴定的准确性,使新品种的生产性能和经济价值得到科学的评价。
3.一个新的优良蚕品种往往并不是十全十美,应正确对待其缺点和不足。引进、鉴定的新品种,如果因存在某些缺点,就得不到推广和应用,那么,我们的老品种将永远得不到更新。我们应该只要求关健性的主要性状比对照种好一些,对其非关健性的缺点设法逐步改进。
4.我们所引进、鉴定推广的新品种,其丝质要适应纺织工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动化程度提高,高速织机对丝的强伸力等指标要求尤其严格。
5.在推广新蚕品种的同时,注意良种良法并举。良种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而良法又是农业生产获得丰收的关键,优良蚕品种的诸多性状,只有通过良好的饲草技术饲育才能得到表现。因此,对于我省养蚕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来说,良种加良法,经济效益会更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