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学会蓖麻蚕基地建设及科技开发学术讨论会干1988年7月28日至8月1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广西、广东、湖南、河北、山东、四川、吉林、安徽等省、自治区的有关院校、研究所、农业厅(局)、丝绸公司、蚕业场站和4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等单位的代表共36人。会议共收到论文资料23篇。在交流中广西蚕学会和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的代表向会议分别作了关于广西蓖麻蚕基地建设、科技开发情况与经验和关于蓖麻蚕绢丝产销发展趋势与国际市场前景分析的专题发言,并有20位代表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和研究报告。
广西是我国蓖麻蚕重点产区之一,1965年茧皮生产量最高达1641吨,但至八十年代初几乎已完全停产。1986年3月中国蚕学会在湖南省大庸市召开全国蓖麻蚕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精神引起了广西有关领导的重视,通过宣传发动,部分农村开始恢复饲养蓖麻蚕(木薯蚕)。1987年生产茧皮30吨,1988年预计可产50吨以上。经过不断努力,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已起步。广西的做法是:反复宣传当地蓖麻蚕生产的优势和恢复养蓖麻蚕对扶贫、创汇的积极意义;按照价值规律逐步理顺蚕茧收购价格,调动农民养蚕的积极性;有计划、有重点的扶持蚕种场(站),组织恢复蚕种生产使与农村养蚕相适应;农业部门实行科技、生产、管理和服务性经营一体化协作组,联合开发蓖麻蚕生产。自治区和主产地、县分别成立开发蓖麻蚕生产服务部(组)。服务部是一个经济实体,按照“立足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推广”的原则,为蓖麻蚕基地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通过实践,已初见成效。与会代表反映广西的经验很有启发,对其他正在恢复发展的地区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在会议交流、讨论中,代表们对我国蓖麻蚕生产的现状与前景,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的必要与可能,近期和长远发展规划与有关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争鸣和分析讨论。尤其对蚕茧收购价格、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农、工、贸协调问题等,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认真。
会议主要论点和意见综述如下:
一、我国蓖麻蚕生产发展潜力巨大,前途宽广
会议指出,我国适宜养蓖麻蚕(含木薯蚕、马桑蚕)的地域很广,饲料资源十分丰富。据与会交流的8个省、自治区报告统计,现有蓖麻种植面积200万亩以上(其中吉林省成片集中种植有120万亩);木薯400万亩以上(其中广西200多万亩);马桑100万亩以上(其中湖南省60多万亩)等等。这些饲料的分布或种植,多不占用粮田(不少属野生资源),且当年种植,当年就可利用养蚕,尤其在一些经济比较贫困的地区,开发蓖麻蚕饲养业,是一项脱贫致富的“造血型”生产项目,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与其他农副生产项目比较,发展蓖麻蚕生产不仅投资相对较少,生产周期短,技术简易,不用整强劳力,而且可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节生产布局和产量,应变能力较强。轻纺专家认为;蓖麻蚕茧丝是理想的天然纤维和绢纺原料,其纤度均匀,延伸性好,吸湿透气快,可纺性优,产品质量稳定。特别是用于与其他纤维混纺,但织物具有更加完美的服用性能,使传统丝绸产品的花色品种更加丰富,不断出新。当今世界对这类混纺织物的开发兴趣极大,产品十分风行。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对绢丝、绢纺产品的求旺增,货源奇缺,不但供不应求,而且出口价格已超过桑蚕厂丝。因此,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国家创汇能力这些方面来看,振兴蓖麻蚕生产也是顺乎时势,合乎国情,不失为“短、平、快”的优异项目之一。
二、蓖麻蚕资源综合利用条件优越,大有可为
会议认为,近几年全国各地对蚕桑综合利用的研究开发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和效果,但所付出的代价和努力也是不小的。相对而言,开展蓖麻蚕的综合利用则有独特之处:种蓖麻采籽榨油,用其叶片养蚕;种木薯而薯,茧双收,这本身就是增产增值的综合利用。蓖麻蚕茧必须经剖削加工绢纺,可得大量鲜活蚕蛹,在利用上则明显优于桑蚕或榨蚕。此外,其籽杆、薯及蚕的卵、蛾、蚕沙等无一不是值得开展利用的宝贵资源。
讨论中还认为,现已取得的蚕桑综合利用研究成果,有许多可移植到蓖麻蚕方面来,如从蚕沙提取叶绿素铜钠盐、铁钠盐、钻钠盐和类胡萝卜素等;用蚕蛹制取复合氨基酸、蛹蛋白等营养制剂;用蚕蛾精制补酒等等。只需从各地的实际条件情况出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要,积极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是大有可为的。
三、立足本地资源,建设蓖麻蚕商品基地
会议指出,蓖麻蚕食性较杂,经试验已发现有多种植物叶子能饲养蓖麻蚕,饲料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最大宗的有蓖麻、木薯和马桑。同时,利用不同的饲料养蓖麻蚕,其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地在规划发展时必须立足本地的饲料资源,紧密结合当地其他有关资源条件(如劳力、物财力、技术基础、市场、信息等)综合分析论证,从有利于集中指导、集中投资、集中加工,即着眼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一总的要求出发,逐步建设成稳定坚实的蓖麻蚕商品生产基地。
建立商品基地,是发展商品生产的有效途径,也是实行科学技术指导,把农民的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完成国家任务指标的有效措施之一。会议认为,基地建设必须实行统一规划,适当集中,未养过蚕的地方宜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到面,稳步发展,使其逐步形成一定的产业及效益规模。同时,为适应生产的发展,蚕种繁殖、技术队伍和服务网络等要相应配套,原料的加工、流通及有关技术经济政策也要紧紧跟上。这样,基地的建设才能发展。
四、重视和加强蓖麻蚕专业研究及科技开发
会议认为,我国蓖麻蚕的饲养、加工以及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和进展,有的并已达到或领先于国家水平,但与桑蚕、柞蚕相比,毕竟还较年青,且面临的困难较多。如关于蓖麻蚕高产、优质、省力配套技术的进一步试验示范和推广;关于蓖麻蚕绢纺产品的开发,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的研究,关于蓖麻蚕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的开发研究;蓖麻、木薯、马桑品种,蓖麻蚕品种选育改良以及关于加快蓖麻蚕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规模效益等多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必须积极认真努力突破。各地区,各单位在从事蓖麻蚕科技开发方面要坚待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形成特色。当前,迫切需要研究探讨的课题主要有:提高叶丝转化率的综合技术措施;现有蚕品种提纯复壮、品种改良;蚕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削茧机的研制以及绢丝、绢绸、印染、加工和适销产品设计研制等,有待组织分工,协作攻关。
五、关于蓖麻蚕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的设想与建议
会议讨论提出,为加快蓖麻蚕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必须实行科教与生产紧密结合,农、工、贸通力合作。
1.建立蓖麻蚕基地建设和科技开发联络网点组织。建议由农业部农业局领导,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为联络中心。具体组织为:
(1)以蓖麻叶饲料为主的产区,建议由安徽农学院蚕桑系、山东省丝绸公司负责联系;
(2)以木薯叶饲料为主的产区,由广西蚕业指导所、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场负责联系;
(3)以马桑叶饲料为主的产区,由湖南省蚕业研究所(含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农牧
局)负责牵头和联系;
(4)蓖麻蚕科教方面,由巾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负责牵头。组织全国有关院、
校、科研单位开展协作和联系。
以上分工组织,每年定期召开一次碰头会议,以求沟通信息,相互支持,加快进展。
2.为了保护和发展目前蓖麻蚕生产出现的好势头,增强后劲,稳步发展,会议建议:
(1)请农业部、纺织工业部、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重视和加强宏观管理,把蓖麻蚕茧、丝生产纳入国家计划和基地建设规划;增加投入,给科技开发和组织生产优惠政策;明确生产指导方针,合理调整农、工、贸的责、权、利分配;统一组织制订生产发展布局、计划和长远目标规划。
(2)采取价格保护政策,让农民养蓖麻蚕有比较合理的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建议蓖麻蚕茧皮收购与桑蚕削口茧价相平或略低;允许合理浮动和地区差价,并以购销合同形式,稳定蚕茧的生产和销售。同时,明确规定在蚕茧购销合同未完成之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插手到产区收购蓖麻蚕茧,防止桑蚕“蚕茧大战”的重演。
(3)加强蚕种场的建设。为与生产相适应,各地要努力巩固现有蚕种场(站)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新场(站);继续贯彻分级制种和质量管理,严防微粒子病的发生和扩散。鉴于蚕种场(站)大多数离城镇较远,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建议国家和地方尽量安排一些基本建设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鼓励场站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有偿服务来调节充实自己,扩大再生产。
(4)建议农业部和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按照各自的渠道,扶持蓖麻蚕的开发研究,尤其是品种保育、良种选育和综合利用等课题,分别列为近期科技攻关项目,落实主持协作单位,搞好“三书”计划,下达专项经费,并予检查督促,组织实施。
中国蚕学会 1988年8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