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结 茧 蚕 的 发 生 与 对 策

西南农业大学蚕学系 覃明和

  构成蚕茧高产两个因素,一是结茧头数,二是茧的个体大小,然而蚕结茧头数的多少又重于茧的大小。饲养一定量的蚕种,蚕儿结茧头数多的,产量才高。
  近年来,农村有部分蚕农在养蚕生产中,出了不少劳力和成本,蚕长大了,发现有一定数量的熟蚕在簇具上乱爬,不吐丝结茧和变态,几天后就死掉了,极少数能变成裸蛹;也有的蚕体肥大,环节肿胀,体色带黄,老是不入簇,只吐平板丝;有的作一个薄皮茧;还有的蚕结成一层薄茧后从茧的一孔爬走。由于发生不结蚕茧,有的蚕农损失达20—30%,这样给养蚕户在经济上和心理上带来很大的压抑。
  在养蚕生产中,为什么蚕子熟了不吐丝结茧呢?为了蚕作安全为目的,有必要对不结茧蚕的发生遗传特征、生理机制、环境影响等的规律性及其防范作进一步研究探讨。
  实践证明,不结茧蚕的发生,多反映在幼虫丝腺的机能障碍或异状。丝腺异常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吐丝管部分因畸形而闭塞;有的中部丝腺粗大,而后部丝腺萎缩;有的全部丝腺萎缩;有的因中部丝腺的中区生缢,甚至强度畸形呈纽状或链珠状,因此丝物质不能向前移动;有的后部丝腺显著退化屈曲数极少;还有的因为丝腺生长不良,腺细
胞核不发达,气管分布减少,丝腺内含水率减少等所造成的不吐丝蚕。据调查:由于蚕的中部丝腺异常,不能顺利吐丝,丝腺内绢丝物质残留在体内,引起蛋白质中毒,因而多数的不结茧蚕都不能顺利完成变态而死亡。一般只有1/6~1/4的个体能化蛹,即使能完成化蛹,蛹的体态也是严重畸形,表现为节间膜松驰,环节拉长,翅向两侧展开.多数蛹不能羽化成蛾。即使个别的蛹能羽化,其蛾翅小体长,不能产卵或产少量的卵。其不结茧蚕完成变态的情况如下表。

  不结茧蚕的发生与蚕品种有关。我省培育的南三、锦、绫号、七字号等多丝量品种,有的品系易出现不结茧浙江培育的春4春用种,如处于簇中间热条件下,不结茧蚕出现最多。据此查,一般一个簇上也有200头左右的不结茧蚕。其杂交种春4×春3。不结茧蚕高达30%。753×754也在20%左右,华合×东肥发生不给茧蚕少。
  不给茧蚕的发生还与蚕的内分泌有关,如黄色(1978)研究,四眠蚕品种在四龄初期摘出咽侧体就变成早熟三眠蚕。如果进行手术后在25℃中保护30—40小时,再移植进咽测体或脑一心侧体一咽测体联合体,则其中大约半数个体发生眠性变化,成为早熟的三眠蚕。另外半数个体仍为四眠蚕,而其中约有1/3的个体成为中部丝腺有缢的不结茧蚕。如摘除咽测体后经48小时,再植入咽侧体,则多数蛋仍变为三眠蚕,少数成为四眠蚕。由此说明三眠蚕与不结茧蚕,都是体内缺乏保幼激素引起的。体内保幼激素水平低到某一限值以下,四眠蚕就可以越出轨道成为三眠蚕;而保幼激素水平严重下降,如还未低到成为三眠蚕程度的个体,就成为中部丝腺有缢的不结茧蚕。
  养蚕中,喷布蚕体的保幼激素过量也能诱发不结茧蚕。笔者曾使用保幼激素738,喷布时间迟,剂量过大,不结茧蚕发生较多,如喷布浓度在20-30ppm以上,喷布时间在五龄饷食96小时后均出现较多的不结茧蚕。
  不结茧蚕的发生与蚕的性别有关。有的蚕品种,雌蚕中发生较多的不结茧蚕,雄蚕基本不出现;也有的蚕品种,不论雌雄都发生相当多的不结茧蚕,而雌蚕出现的不结茧蚕高于雄蚕。如雌蚕或雄蚕的Z染色体上都持有十Lm中熟基因,那么Lme早熟基因就没有表现的机会,就不会出现不结茧蚕。如在雌蚕的半数或全部个体中Lme早熟基因有表现的机会, Lme就能促进脑大量分泌脑激素,并通过咽侧体放入体液中,从而抑制了咽测体分泌保幼激素的能力。田于保幼激素分泌的量少,故使幼虫体内的保幼激素处于低水平状态,因而出现相当数量的不结茧蚕。如Lme早熟基因在半数雌雄个体中有表现其作用的机会,故不论雌蚕或是雄蚕,都有相当数量的不结茧蚕发生,但由于雌蚕体重较重,单位体重的保幼激素水平低于雄蚕,因而不结茧蚕率都高于推蚕。
  不结茧蚕的发生还与环境有关。蚕在不良的环境下,易诱发不结茧蚕。在20℃低温健青,稚蚕期高温饲育易发生不结茧蚕和三眼蚕;有的蚕品种春期1—3龄高温29.5℃,4—5龄24~26℃的条件下,易出现三眠蚕和不结茧蚕。如1一2龄高温或仅1龄或仅2龄高温,多发生三眠蚕;当1—3龄高温或2—4龄高温,或仅4龄高温时,则发生较多的不结茧蚕。又1龄25℃,2— 5龄29—30℃大大促进不结茧蚕的发生。
  桑叶的质量与不结茧蚕也有关系。1—3龄在26—27℃的温度条件下,以普通桑叶养蚕,不结茧蚕均少;如给以嫩叶养蚕,多出现不结茧蚕;稚蚕期采用发育迟缓的桑叶养蚕,三眠蚕和四眠蚕发生率均高。又五龄蚕食桑不足或者食蒸叶,不结茧蚕发生率在20%以上。所以不结茧蚕的发生,主要是稚蚕期连续感受高温,其次是叶质。

  还有,如煤气、氨气、大蒜、酒精等不良气体,蚕病农药中毒等也是诱步不结茧蚕的发生。蚕儿一旦吸入酒精等不良气体后,左右前部丝腺粘连变成褐色,吐丝机能受妨碍,引起不结茧蚕的发生。遭受农药杀虫双中毒的蚕呈麻痹瘫痪症状,轻度中毒的,瘫痹数小时或1天后苏醒,吃叶逐渐恢复正常,仍能吐丝结茧,5龄后期中毒,只吐平板丝不结茧。
  氟化物污染严重的地区的桑叶喂蚕,也易发生不结茧蚕。当1龄食下平均含氟化物57.3PPm的桑叶时,蚕儿当龄即表现大小不匀,发育不齐,就眠缓慢,1龄延长4小时;随着蚕龄增大,食用含氟桑叶,时间延长,中毒日益严重,全龄经过比用无毒叶延长3天9时。进入5龄的蚕儿,龄期延长至10日至14小时,蚕儿生长极差,食桑少,无明显盛食期,部分蚕拒食呆伏在蚕座上,少量蚕发病死亡,上簇后不结茧蚕和下茧比率增高。
  蚕病也易导致不结茧蚕的发生,如脓病的多角体在蚕的吐丝口附近的肌肉和神经、气管等处形成,使吐丝机能发生紊乱而形成不结茧蚕。其它如蝇蛆的寄生等也会发生不结茧蚕。
  为了获得蚕茧丰收,提高经济效益,应要采取措施,防止不结茧蚕的发生。首先应选育不结茧蚕发生少的优良品种。蚕种催青中要求高温、明亮的条件,特别是胚子发育到反转期,此时脑已形成,对外界环境感受最敏感,更要防止温度激变。蚕前要作好蚕室、蚕具的彻底消毒,杀灭病原,在养蚕中保持目的温度,尤其是稚蚕期,特别是1一2龄期避免过高的温度。桑叶要适熟,切忌嫩叶养蚕。要通风排湿防止闷热,捉熟蚕时动作要轻,还要切断农药污染的途径,即使桑树要治病虫,应采用速效,残效期短的农药。在工业发达、氟污染严重的养蚕地区,应采取综合防氟技术措施,选用抗氟力强的蚕品种。在水泥工厂附近的桑园的桑叶,用水洗,可降低桑叶含氟量,但对于已进入叶片内部的氟化物,水洗效果不显著。如发现蚕有轻度氟化物中毒时,小蚕可用2—3%;大蚕不低于4—5%的石灰浆添食,添食的关键时间是3—4龄蚕,5龄期可停止添食,这样大部分蚕可以上策结茧。
  如已发生一定数量的不结茧蚕,可用石灰氯霉素浆处理,效果就好。其配料:鲜石灰粉150克,氯霉素(25万单位)1粒,痢特灵(200mg)2粒,维生素(100mg)2粒,双氢克尿塞(25mg)2粒,水500ml将其配料拌匀,可将上簇后的不结茧蚕,放置在溶液中反复拌和均匀,静置10—15分钟后,捞出放在2%的食盐水溶液清洗掉石灰浆,再取出放在鲜石灰粉中拌合,并在蚕体上盖一层,约20分钟蚕自行爬出,捉在簇上结茧。

                      (原载《四川蚕业》 198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