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军
(山东省日照市丝绸公司)
逆出蚕,群众又叫顶壳蚕、戴帽蚕、即蚕在孵化时只脱出尾部而头部未脱出仍顶着卵壳到处乱爬,几日后因不能取食而死亡。近年来我市饲养散卵种后,逆出蚕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特别是1987年晚秋近300余盒蚕种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逆出蚕,多者发生率达20%,少者也有2—3%,严重地影响了孵化率和盒种产茧量,给蚕农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
逆出蚕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高温干燥
补催青温湿度对蚕卵的孵化影响很大,一般情况下,蚁蚕孵化是在胚子发育完成以后,先在卵孔附近吐出碱性肠液,使卵壳膨软,再用口器在卵壳上划定刻痕,并用头部压使卵壳破裂,然后用上腭从破裂处咬成碎片咽下,逐步形成一个孵化孔,于是头部先从孔中伸出,接着全身逐渐脱出壳外。食破卵壳和从卵壳脱出的过程,因受某些条件的影响,会受到中断。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卵内营养物质消耗多,胚体虚弱,特别是胚子发育成蚁蚕后,包围胚胎的浆膜已被吞下,着此时遇到高温干燥,卵内水分极易丧失,卵壳也较为坚硬,蚁蚕咬破卵壳所消耗的体力也就较大,从而造成蚁蚕咬破卵壳而不孵化,即成为逆出蚕。1987年我市晚秋蚕收蚁时间正处于干燥的大气环境中,大气相对湿度只有65%,而且收蚁时期也正处于秋收秋种的农忙时期,因许多蚕户忙于秋种,忽视了补催青工作,致使逆出蚕的发生率增多。如红旗村晚秋共发放蚕种29盒,其中19盒蚕种在一个房里共有,由于都忙于秋收秋种,补催青工作管理粗放,注意了加温而忽视了补湿,室内过于干燥,干湿差达 4.4℃,相对湿度为62%,19盒蚕种均出现蚁蚕顶壳现象,逆出蚕发生率平均达10%,而本村张世松等4人共育的10盒蚕种由于严格按标准补催青,结果孵化整齐,没有逆出蚕发生。
二、蚁体移位
机械振动、撞击、摩擦、卵粒积压也是造成逆出蚕的主要原因。补催青时胚体在卵壳内受外界环境的刺激易发生移位,特别是刚咬破卵壳时,若受到外界的振动或撞击,蚁体移位,就易造成逆出蚕。
三、蚕种的种质差
卵质不充实,良卵率低,也易发生逆出蚕。为了减少和杜绝逆出蚕的发生,提高实用
孵化率。
1.加强蚕种的质量管理,认真把好蚕种质检关,发放的蚕种必须符合蚕种质量的有关规定。
2.认真做好补催青工作。对催青工作一般各县都有专人负责比较重视,而发种后的补催青工作蚕农往往忽视。因此,切实加强补催青的管理是减少和杜绝逆出蚕发生的关键。蚕卵转青后,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弱,在领运种时以早晨或傍晚为好,要坚持“四防“三不”制度,即防剧烈振动,防高温闷热,防日晒雨淋,防农药中毒,不用未消毒的工具装种,不用塑料薄膜包种,不用手提包拿种。蚕种到达共育室之前,要做好室内的加温补湿工作,蚕种领回后,温度要逐渐升高,当天至第2天傍晚前温度持24℃,之后再加温到1--25.5℃,干湿差 1—1.5℃。在补催青时,温湿度不可变动太大,力求平衡。尤其要注意补湿,可在火源上放水盆,空匾喷湿覆盖在辅蚕卵的匾上,或在蚕架四周围湿布等。
(原载《蚕桑通报》1988年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