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蚕桑科研所技术开发部 我国是世界蚕桑生产的发源地,养蚕历史悠久,丝绸产品闻名全球;但其养蚕技术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蚕箔平面饲育方法。建国40年来,小蚕(1—3)龄饲育方法的发展经历了50年代推广的高温多回薄饲育技术,60年代广泛采用的防干纸和塑料薄膜覆盖少回育技术。70年代以来普及的炕床育、炕房少回育技术等一系列改革。每日结桑次数由50年代初期多达10—12回,到现在已经减少到了3—4回,较大地提高了劳动工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蚕工效,简化操作手续,革新养蚕技术,1985一1987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与江苏省武进县多营局技术指导站及常州市多管局桑茶果指导站,在江苏省丝绸总公司的支持下,研究并共同改进、示范推广出一种新的饲育技术方法—小蚕片叶立体育。
一、研究及试养进展
1985年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李奕仁副研究员等综合现行养蚕技术方法的特点后,在试验室内进行小蚕片叶立体育的试验研究,并获得成功。同年在江苏省蚕桑学会年会上发表了“推蚕片叶立体育试验初报”。
1986年,江苏省武进县多管局蚕桑指导站在万绥乡农村组织试养,取得满意效果,写出“小蚕立体育试养简报”。
1987年,列入江苏省丝绸总公司、江苏省农林厅农业技术改进推广项目,由武进县蚕桑指导站负责,中国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与常德县多管局桑茶果指导站参加,共同承担改进完善与示范推广任务;同年10月中国蚕学会养蚕专业委员会在江苏唯阳市召开“自编方格簇及养蚕技术”研讨会,会上号召在全国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于1987年12月通过江苏省省级技术鉴定。
1987年以来先后在江苏、四川、山东、浙江、云南和湖南等省部份地区试养推广。我省在津市市渡口镇民主、新湖村的20多养蚕农户进行试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989年3月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受农业部委托在广州举办了为期五天的全国小蚕片叶育技术培训及交流活动。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50多名代表参加了培训交流活动,预计1989年全国将有更多蚕区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技术。
二、应用特点和效益
小蚕片叶立体育是采用抽屉式框架蚕具或其他类似厢、会代替原来的蚕箔,将桑叶串穿连成串,垂直搁挂的方法,使蚕座呈立体状态,蚕粪自然落下与桑叶分离,改变了几千年来启用的平面饲育小蚕的传统方法的一种新的小蚕饲养技术。
“小蚕片叶育”具有“三省两高”的特点,即省力、省工、省叶,劳动效率高,经济效益高。采用小蚕片叶立体育,桑叶不易萎凋,食桑尽、残桑少,与平面育相比,l—3龄作业时间总数和用桑量节省约30%;蚕座面积缩小约55%;1—3龄节省劳动时间60%,每天只需给桑一次,符合目前农林商品经济发展后劳力转移的实际。
采用小蚕片叶立体育,蚕儿的发育经过、蚕体重、蚕的整齐度、减蚕率、蚕茧产量和质量、产值与平面育基本一致,在养蚕技术较薄弱的地区产茧量可提高5—10%,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由于小蚕片叶立体育使蚕座呈立体状态,桑叶与蚕类分离,蚕儿发病率较低。同时由于操作简便,蚕农易于接受,有利于小蚕共育技术的推广。
三、饲育操作技术要点
小蚕片叶立体育与平面育方式不同,其技术操作有以下特点:
(一)准备保温防干饲蚕用具
小蚕片叶立体育饲育容器,本着规格一致,取材和制作容易,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的原则,采用木制和竹制框架60×40×18cm,用塑料薄膜围垫,张种1——3龄需要6只框架,90根长41cm的竹制或铅丝穿叶捧,养蚕前采用药物浸渍或熏蒸方法消毒。
(二)操作技术要点
1.补催青和收蚁
采用小蚕片叶立体育,更加要求收蚁批次少,补催青工作一定要做好。收蚁时,先用连脉全叶(张种20一30片)在叶柄处打孔,并切划成5爪叶后,平辅在蚁蚕体上,经半小时待蚁蚕爬移到叶片上后,按1张带蚕叶夹隔2片新桑叶的要求,用串择穿连起来,搁挂在饲育器中。
2.严格选采桑叶
小蚕片叶立体育,要求蚕儿眠起齐一,如采叶老嫩不一,蚕儿发育不齐,其操作十分麻烦。所以严格选采桑叶是小蚕片叶立体育的关键操作技术环节,1—2龄蚕选采桑叶比平面育偏嫩,1龄采第2叶,叶色黄中带绿;2龄采第3叶,叶色绿中带黄;3龄采第4-5叶,春蚕也可直接采用三眼叶。采叶时要留叶柄,随采随叠。
3.给桑方法采用串捧将整片的桑叶穿连成串(叶柄朝上,叶尖朝下),l龄时一张有蚕叶夹2张,新鲜叶片穿连,叶片之间面对面,背对背。2龄时,采取一串“连蚕残叶”夹一串新桑叶,叶串间以左右相反为宜。3龄时,采用一串有蚕叶夹l-2串新鲜叶。各龄给桑量1龄0.6—0.7公斤,2龄2.3—2.5公斤,3龄13—15公斤。
4.消毒防病措施
(1)给桑,消除蚕粪,调换框架,进行中间消毒。
(2)每个龄期饷食时可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撒防僵粉时将叶串挂起稍倾斜。
(3)夏秋添食氯霉素,将串好的片叶放在药液里浸湿,沥干后喂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