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本 蚕 丝 业 的 近 况

王 章 娥
(申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一、日本蚕丝业的基本情况

    日本蚕丝业从昭和初期到目前为止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年代,大概可分成五个时期,即昭和初期(1927~1936年)、战中期(1937~1945年)、复兴期(1946—1958年)、近代期(1959—1976年)、现代期(1977~现在)。
    现代用(1977—1986年)是日本蚕丝业持续下降时期,详见表1。

  1986年日本的养蚕农户仅8万7千户,桑园不断地改值和荒废,桑田面积仅89千公顷,
比1985年减少10%,大规模养蚕农家数(指全年上茧收茧量在1吨以上的养蚕农户)8311
户,比1985年减少12%,因此全年产茧量仅4万1千吨,比1985年减产12%。
  1987年蚕茧生产比1986年减产22%。茧生产量降低的原因.是由于标准茧价大幅度下
降。1987年茧价为1日元(每kg),而蚕农的实际茧生产费为3116日元(1kg),这差额
要蚕农自己负担,因此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大大降低,再加上早春遇到霜害和干旱,蚕业生产不景气,到1987年12月为止,缫丝工厂有8家倒闭。近年来,由于从其他产业离退职人员回乡从事农业的高龄者不断增加,因此农业就业人口当中,高龄者比例比较高,蚕业也如此,从事养蚕业的最大问题是年龄高龄化。据1985年统计,全国从事养蚕的男劳动力19—29岁占13.8%,30-49岁的占31.5%,50-59岁占25.3%,60—64岁占10.7%,65岁以上占18.7%,即50岁以上的占男劳动力的55%。女劳动力中,60岁以上占31%,养蚕业者日趋老龄化,女性化。39岁以下,全年在100天以上从事养蚕的仅占8.6%,实际上养蚕业后继乏人。
      养蚕农家的经营方式,1980—1985五年当中,养蚕单一经营的占农家比例25%,养蚕
复合经营占55%,全国养蚕农家,平均每户2.5个劳动力,他们又经营水稻、种植果树等,每年养蚕5次,年收茧量可达1463公斤。
  1986年每公斤上茧的生产费(包括蚕种费、肥料费,桑叶费,蚕室蚕具材料费、劳动力费等等)要达3387日元,每10公顷桑园生产费达26万5千日元,而每10公顷桑园的粗收入只有14万5千日元,每公斤上茧平均价格为1846日元,县养蚕农户的实际收入减少。与经营其他农作物的收益比较,每10公顷桑园,茧收益为55,773日元,水稻收益为88,595日元,每户一天的劳动报酬茧是1,530日元,水稻为7239日元,一天养蚕收益只有种植水稻收益的五分之一。
      总之,近年来日本养蚕人员年龄老龄化、妇女代,养蚕经营收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因而蚕农的实际收入减少,蚕农养蚕积极性降低,这是日本近几年来养蚕业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生丝和丝织物的生产及供需情况

     1975以后,日本的生丝生产量和生丝的需要量都逐年下降,详见表2。

    1985年以后日元升值,生丝输入减少,而丝织品的输入量有所上升,生丝和茧价低落,因此生丝的流通量和消费大大地缩小,1980~1987年生丝和茧稳定标准价格变化如表3。丝织物生产量的变化如表4。

   


       丝织物从日本的国内需要量来看,同样每年都是缩小的倾向,据总务厅统计局的调查
(3万户)如表5:


    以1986年为例,全国每人的被服资为67.615日元。比前年增加1.4%,而和服和妇女穿丝绸的要比前年减少1.9%,妇女穿丝织品仅0.01843件。
      日本绢纺丝的生产量:1986年生产量为38967包,比1985年减产4%,而绢纺丝的输入量为20953包,比前年增加3%。

                    三、蚕品种

     (1)蚕种制造规模和制种数量:
        日本全国蚕种制造企业,有制丝兼营的大企业,也有中小型企业(如农业协同组织、蚕种专业会社、制丝兼营会社),原蚕种制造所有44个,普通蚕种制造所56个,历年的蚕种制造数量如表6:

     从农家饲养的品种来看,以1986年普通种制造数量为例,适用于春用蚕品种:朝·日×
东·海占32.6%,其次春岭×钟月,占 23.2%,两个品种占55.8%,第三位是(朝1号·日1号)×(东1号·海 1号)占8%。但1987年和1988年朝·日×东·海的蚕种数量有所下降,1988年朝·日×东·海,占28.6%,而太平1号×长安1号有所增加,占5.8%。夏秋用蚕品种:锦秋×钟和占37.1%,芙·蓉×东·海占28.8%,二者占67%,第三位是(芙1号·蓉 1号)×(东 1号·海 1号),占7.9%。
      (2)蚕品种制造比例
   ①春蚕用(表7略)②夏秋蚕用(表8略)
    

                 四、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和普及

       1977—1986年十年中,稚蚕人工饲料育的普及率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稚蚕人工饲料育39万2千盒,普及率达33.4%,占全国饲育量的三分之一。同时原蚕稚蚕人工饲料育也得到发展,1986年原蚕稚蚕人工饲料育的收蚁量3994盒,是原蚕总收蚁量的
38.4%,详见表17、表18。目前为止,全国被指定的蚕品种有68个品种,其中适合稚蚕人工饲料育的春蚕用品14个,夏秋用13个,合计有27个品种。
      目前人工饲料育存在的问题:
       1)稚蚕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比较,茧、丝质有变劣的倾向,人工饲料育茧的生丝强力和伸度差,因此对制丝性能有所影响。
        2)目前实用的人工饲料,由桑叶粉末和脱脂大豆粉末、淀粉、蔗糖等多种成份组成。
饲料是蚕营养的供给源,人工饲料必须具备蚕生长发育和茧生产的必要营养素,因此人工饲料的组成与茧丝质有密切的关系,必须改善人工饲料,一方面要降低饲料成本,另一方面对茧丝质有所改善,最近蚕丝试验场作了这方面的研究。

                五、蚕丝业研究的动向

     近年来由于日本的消费生活多样化和高水准化,食料和衣料等的需要动向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衣料需要的动向来看,合成纤维扩大,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的复合材料有新的开发.在以上蚕业形势和背景下,有关蚕丝业的研究的方向,以蚕丝生产和加工利用作为长期技术革新的出发点,进行各方面的研究。
    日本蚕丝业的研究,以日本蚕丝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为中心,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
究:
       1)优良桑品种的育成和高生产效率的栽桑技术研究。
       2)优良蚕品种的育成和高效率的蚕种制造技术研究。
      3)蚕的人工饲料育技术的研究。
       4)生丝效率的生产技术开发研究。
      5)高效率的养蚕技术体系的建立。
       6)丝的衣料性能提高技术和材料开发研究。
     另外还有几个特别研究课题:①利用生物工程进行新育种法的开发。②绢丝新的性状和新用途的开发研究,丝和其他纤维复合的新生丝及编织物的开发。
     目前主要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情况:
    (1)新育种法的开发和新品种的育成:为了适应丝的新用途的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已经选育了“大鹫”,“萌·翔”、“曙”并已指定为高产优质及特殊用途的细纤度品种。
     1988年指定的一个四元新品种即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育成的日02号、中02号与蚕品种研究所育成的精1号和选1号组成的四元种。
     新蚕品种育种素材的建立,为了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进行广食性系统的选拔,据说广食性蚕品程(泽J),能吃甘兰菜、苹果等,广食性品种的育成为扩大人工饲料育和降低人工饲料成本提供条件。
     在新育种方法上有了新的开发研究:
     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在家蚕的受精卵发生初期注入DNA的卵,孵化率显著提高。
     另外,限性黄茧品种的转座染色体附着状态已经搞清楚,并利用传座染色体的过剩部分切断进行品种改良已初见成效,现已初步有成了染色体切断系。
    (2)高效率养蚕技术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养蚕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茧的品质对各种激素活性物质的机能解明和利用进行了研究。保幼激素,抗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活性物质机能作用已进一步阐明抗保幼激素的应用可以扩大细纤度生丝的生产,保幼激素的应用可以增加卵量和增大卵粒。蜕皮激素活性物质的应用可促使不吐丝蚕吐丝。实际上激素在蚕业上已得到应用,这方面研究在日本蚕丝试验场,九州大学、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等做了大量工作。
     (3)蚕的人工饲料育技术研究:
     为确保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安全和降低成本为目的,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试验场利用线性计划法进行新的人工饲料的设计,利用家畜用饲料原料作为家蚕人工饲料的原料,含有各种营养素,如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等一般成份及必须的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进行测定,制成了LPY(1-4)饲料进行5龄期的饲育试验,饲育成绩良好,产卵成绩也良好。试验结果证明,线性计划法配制的原蚕人工饲料,各种饲料原料的配比合理,大大降低了饲料的价格,特别对5龄用饲料开发利用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4)丝的衣料性能提高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开发:
       日本人的衣着生活的高级化、多样化丝不仅用在制作和服上,而且扩大到制作西装方
面,对衣料要求具有伸缩性、耐磨性、耐洗性,并防止变黄,染色要牢固不易退色。为了
解决以上问题,进行新性状生丝的研究。化学纤维和生丝的复合丝,即尼龙周围用茧丝包裹的包芯丝,现已研制成功。

                            (原载《国外农学·蚕业》1989年第2期,本刊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