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农业委员会 彭信军 近四十年来,澧县传统的蚕业经济得到了不断的恢复和发展。但就现有生产规模来说,纵向比较,还不及历史上1941年的年产鲜茧6000担的水平;横向比较,在本省已远远落后于对年代才开始起步的华容县;交叉比较。不但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对市场的需求,而且远远滞后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优势没能很好的转变为商品经济优势。为拓展澧县蚕业经济,作者谨以此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近四十年来蚕业经济发展轨迹描述及产生动因分析
1.从总体来看,澧县蚕业经济是向前发展的,但速度缓慢,规模小,整体效益发挥不
足。从蚕茧产量及桑园面积变化分析,二者几乎同步地形成了两条有周期的锯齿波形轨迹。其持征是,曲线总体随时间推移,呈斜向上升。但波动变幅较大,出现周期在十五年左右。既每经过十年左右的向前发展,蚕茧产量和桑园面积形成一次高峰,接着便是五年左右的滑坡,在跌入谷底之后,再就重复这一过程。第一个周期,1950年——1959年——1963年。面积变化:730亩——8000亩——2260亩其年平均递增和递减速度分别为27.05%和27.1%。蚕茧产量变化为200担——1197担——541担,其年平均递增和递减速度分别为19.6%和18.01%;第二个周期,1964年——1973年——1978年。面积变化:2260亩——5555亩——3100亩,其年平均递增和递减速度分别为8.61%和11.01%。蚕茧产量变化为541担——2432担——1600担。其年平均递增和速减速度分别为11.22%和8.03% 第三个周期,1979——1987年——?。蚕茧产量按年平均递增14.5%的速度上升到了1987年的5460担,创最新水平。桑园面积则在1984年就超前形成了高峰,达到6980亩。尔后,迅速下滑,跌至3600亩。1988年开始,全县桑园面积虽处于徘徊状态。但蚕茧产量已出现周期性下滑的势头。
2.上述轨迹形成的动因,不是市场价值规律的真实作用,而是政府统制经济下,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1984年以前,蚕茧是置于国家统派购制度控制之下的,其价格全权由政府部门制定,并辅之进行有阶段性间隔的提高调整,扩大生产主要依赖国家政策性投入资金和能源。详细分析,一方面蚕业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偏低的蚕茧价格还不足以刺激栽桑养蚕基础的发展。我们一直沿用的是建国初期农业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的方法,把原料茧价压得过低,致使栽桑养蚕效益比较差,获利少。在生丝成本中,我国原料茧所占的比例不到40殊,而日本原料茧则高达80%。在利益分配上,农工贸各环节的比例为12:31:57,呈倒宝塔形结构。这种利益分配不公的作法,制约了蚕桑生产力的进步。更没有启动系统快速发展的引擎。另一方面,产生锯齿波动的原因则是多重机制的作用。首先,是蚕茧价格调高变化效应。如在1970年和1979年,我省曾两次调高了蚕茧基准价格,并相应增加了基础投入。这样,刺激了生产,酿成了1973年和1984年两个生产发展高峰。但随着时间推移,比较效益差别重新拉大,提价作用消失,加上其它投入减少,对蚕桑基础反哺不够,便又出现了松驰现象,并迅速滑向谷底。其次,是政府工作短期行为影响。表现在发展上,叫临时抱佛脚。蚕业经济出现危机,基础发生动摇时就订政策,搞投入,抓发展。一阵火热之后,又不闻不问高枕无忧;表现在思想上,是重扩桑,轻养蚕,认为发展了桑园就上了生产和产品。结果很多地方的桑园是栽了毁,毁了又栽,栽桑没养蚕,也不受益。几经起落,巩固不了。再次,是扶植不力。一是国家投入资金运用效果差,人力拔高。心想少花钱。多办事,结果一点胡椒面,满盘撒,重点没保证,大面也没突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二是县级财政无力而为。由于澧县蚕业经济比重小,加上县办丝绸工业制约,系统效益不明显,财政受益不多。因此,当蚕业生产需要政策投入,予以扶植时,县里办显得微弱无力。如1984年,澧县桑园面积曾发展到6980亩,但后来由于茧价低。国家投入减少,加上生产物资价格上升,蚕农收不抵支,毁桑四起。面对这一情况。县里只能爱莫能助。结果,桑园直线下滑到了1987年的3600亩。三是服务工作落不到实处,特别是新桑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跟不上。由于蚕业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部门经济底子薄弱,向群众直接服务不够,蚕农技术缺乏。桑蚕产量低,效益差,造成生产的不稳定。
二、拓展蚕业经获优势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障碍因子
1.拓展澧县蚕业经济的优势在于四点。第一,生产基础较好。一方面,现有3600亩桑
园,面积集中,立地条件不错,增产潜力很大。若亩平产茧只突过200斤,总产就可达7200
担。这一技术条件是完全具备的。一是有一批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并可投靠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作后盾;二是我们有一套高产工程技术。如“双一、二、三”工程(栽桑第一、二、三
年,亩桑分别产茧一、二、三担);“一、三、二”工程(一亩桑、产三担茧、收入二千
元);“户产一吨茧”工程和“桑基鱼塘”工程等等。另一方面,加工能力能够踢得上。一是收烘技术过关,设备齐全;二是县内丝绸加工企业有发展条件,只需加以改造和扩建,即可达到2400绪的生产能力,年消化蚕茧12000但以上。第二,自然条件优越。一是气候条件好。县境内温度、湿度、光照、降水等都宜桑宜蚕,可与苏、杭媲美。桑树生长期有218天,亩桑产叶是高达6000斤,且叶质好,符合蚕体生理需要。一年养四批蚕,亩桑产茧最高可突破400斤,一般可产250斤。二是植桑土地丰富。桑树对土壤要求不高,外洲,河堤沟港是植桑的好地方,四旁隙地及荒边余塌也可发展。澧县目前有近6万亩土地可以开发利用,植桑养蚕。三是就业劳力充足,全县目前的剩余劳力不下10万人。把蚕业经济系统作为其载体之一,完全可以吸收消化其中的一部分,并不分男女老幼。第三,市场前景广阔。当前,随着世界性“自然纤维消费热”的兴起,被誉为“纤维是后”的蚕丝及其织成品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我国有十一亿人口,如果人均年供给一件真丝绸衬衣,需要生丝6.6万吨。1987年,全国产茧39.7万吨,缫取生丝4.95万吨,就全部用于内贸也不能满足这一要求。何况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优势和潜力都还很大。全世界50亿人口,年消费生丝用量可达30万吨,现世界总产量还不到其四分之一。世界蚕丝主产因为我国和日本,其它如南朝鲜、印度、巴西、苏联产量不多。而日本蚕丝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年产量仅为我国的七分之一。也需依赖进口。国内蚕丝主产区,除四川以外,江浙、广东等省则由于其二、三产业的迅速兴起,劳务价格不断增长,栽桑养蚕已日渐萎缩。这样,为我们内地发展蚕业经济就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第四,社会效益高。如年生产一万担蚕茧,只需高产桑园3300亩,可缫取生丝60吨。直接用于出口收入为27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26万元。若织成真丝绸,收入可增加到1600多万元。其付产品的利用价值也极高。如80吨蚕蛹,其蛋白含量相当于68吨猪肉,或77吨鸡蛋。既可加工成食品,也可提取蛹油并作其它动物的蛋白饲料;38吨茧丝下脚料,可生产丝棉片17吨;此外, 1500吨蚕粪,既可生产叶绿素和提取植物激素,也可作畜禽饲料或农作物肥料,5万担桑树枝条,不仅是造纸工业的优质原料,也是生产防腐纤维板的好材料。保守地估计:一万担蚕茧系统最终可创造的社会总收入为 1900万元,吸收就业劳力1800人,创造纯利250万元,税收100万元。按耕地亩平可创收入5700多元,人平可创收入一万余元。
2.拓展澧县蚕业经济当前的障碍因子有五个。1.环节分割,部门不协调。表现在生产、收购、加工、出口各环节及其农、工、贸管理部门之间整体观念淡薄,强求个人或部门利益,形成相互封锁、相互欺骗。不讲产品质量,不求经营信誉,甚至投机钻营,弄虚作假。损害了国家和集体,影响出口创汇,阻止系统前进。2.桑园基础动摇。据普查,全县有之40%的桑园面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桑树萎缩病。严重的桑园,病株率在90%以上,构成了毁灭性灾害。如不迅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病毒的扩展和蔓延,全县蚕桑就有失去生存的危险,蚕业经济则有崩溃的可能。3.丝绸工业落后。县办丝绸厂,虽说建厂时间长,但由于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效益落后。生产已举步艰难。同样的原料茧,同样的价格,外地丝厂可以消化。而县办丝绸厂则连年亏损,企业内耗惊人。如缫取1吨生丝,一般干茧消耗为2.8—3吨,工本1.2万元。而县丝绸厂干茧消耗在3.5吨以上,工本超过2万元,且缫不成优质丝。把原料优势不能转化为产品优势,形成了蚕业经济的阻塞区。4.归口经营,造成思想不稳。1984年起,放开蚕茧流通,形成了多家经营。1987年出现蚕茧大战,1988年达到白热化程度。这主要是由于市场发育不良,缺乏控制机制所导致的。在这一问题上,政府采取归口经营和限制价格的对策,也就是说重新走上了原来的经营管理老路。这样一来,是否会象过去独家经营一样,复发官商作风和压低收购价格,出现扼制生产的现象,由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忧,造成思想不稳定,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不利。 5.规模过小,领导忽视。全县粮、棉、油生产最核心,是重头,蚕桑生产是搭头。占不到耕地面积的1%,在领导心目中容易引起忽视和疏露。领导不要紧,生产缺乏主导,发展也不快。
三、蚕业经济的拓展战略及具体措施
1.拓展蚕业经济是振兴澧县经济的突破口之一。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创汇农业的希望所在。笔者认为,拓展澧县蚕业经济应该确定这样的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市场,主攻产品质量:形成群体规漠,转化资源优势,增加出口创汇,发挥系统效益。既以市场为向导,下大决心尽快把茧、丝绸产品质量搞上去。并努力增加花色和品种。以化制胜,扫入国内和外贸市场。在“八五”时期,走巩固、发展提高的道路。一是把桑园面积稳步扩大到一万亩以上,产茧量上升到2.5万担。二是依靠社会力量配套扩充茧丝、绸加工能力,并加强企业内部挖潜,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达到年产高品位生丝150吨的实力。同时搞好丝绸织品的深度加工,力争年出口创汇收入550万美元。三是全面开发利用桑、蚕、茧付产品,提高系统效益,总计社会收入达到0.5亿元。
2.拓展澧县蚕业经济的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澧县蚕业公司(或蚕业局)。把现有的生产及技术部门、蚕茧加工购销部门、丝绸加工企业统一管理起来,改现在以经济利益为扭带的横向分块管理体制为以产品递进开发为扭带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鞭的管理体制,做到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实行产业协调发展。2.桑园基地布局在不与粮、棉、林争地的前提下,以东部滨湖区沙洲、沟港废堤植桑为主,适当发展山区近水植桑和农户四旁植桑。尽量做到生产集中,技术集中,服务集中。实行百亩一村、千亩一片、吨茧一户。坚持自繁、自育、自栽方针,搞好速成密植桑园,结合发展桑基鱼塘。3.改造配套扩建现有丝绸加工企业。以搞活资金、革新技术、淘汰设备、强化管理、配套扩建为重点,赶上和超过国内同行先进水平。当前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紧缺,横向投靠是一个解决办法,向国家争取投资也有可能。但同时还要看到,依靠自力更生,实行企业股份化,一是发动现有职工集资,二是吸收蚕区劳力进厂就业,做到“两带”(带资金入股、带原料加工),不仅可以解决资金困难,而且便于企业发展和管理。4.实施产品期货贸易。茧、丝、绸、贸易各环节相互签订期货贸易合同,内容包括分时期、分批次供、销的产品数量,交换条件等等。使生产、加工、销售的经营行为稳定化、长期化、法律化,以保证整个系统经济健康顺利地发展。5.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系统效益。当前及更长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控制桑树萎缩病;研究推广高产蚕桑技术;全面提高茧、丝、绸质量;组织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产出率。充分综合利用蚕桑付产品,深度挖掘系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