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自治蚕桑试验站 我州马桑资源十分丰富,分布面积广,州内各县市均有成片分布,利用其马桑资源饲养马桑蚕是山区发展经济,开辟农村付业的好门路,它投资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适于千家万户饲养。不需占专门劳力。一个农户一批可养 2—3盒,一个月时间,折合工日20—30个,收入80—120元,平均每个劳动4元,全年可养2—3批,收入240—360元,同时每盒蚕获蚕粪3担,收鲜蚕蛹30多斤。马桑蚕丝是最好的绢纺原料,能与棉、麻毛、丝混纺,并能与其取长补短。其产品很受外商欢迎,原料茧更是外商的抢手货,其丝的价格超过了长丝的价格。1988年全州原计划饲养1.6万盒,产茧皮10.5吨。实际养原种968盒;制生产种9560盒,产虽皮6200公斤,其中永顺县养原种321盒,制生产种1900盒,产茧皮1200公斤;桑植县养原种300盒,制生产种1200盒,产茧皮1000公斤保靖县养原种340盒,制生产种3363盒,产虽皮4000公斤。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未完成年初计划,但较之前几年,速度还是快一。1986年养蚕200多盒,产茧皮150公斤,987年养蚕1000盒,产茧皮850公斤,饲养量和产茧量,1987年是1986年的6倍,1988年又是1987年的7倍。1988年的成绩取得主要是: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为了使马桑蚕生产真正成为我州脱贫致富的途径,领导十分重视,有一支强有力的班子抓,农业局党组确定了一名付局长主管马桑蚕生产,并下发了《1988年马桑蚕生产意见》的一号文件。各重点县相应地确立了一名付局长主管,经作站长主抓。根据任务大小确定了2—3名专干;保靖县农业局除一名付局长主管外,经作站的2个站长亲自抓这一事业,一个抓大面积饲养,一个抓制种,并聘请了10个农民技术员进行大面积技术指导。永顺县农业局经作站将整个经作干部都调动起来,把发展马桑蚕生产列为每个经作干部1988年工作岗位责任制,从州、县直到区、乡农技站都形成了一套,抓马桑蚕的技术队伍,做到了马桑蚕生产层层有人抓。
二、抓种站建设。要发展马桑蚕必须首先要有种子生产基地,要建立种子站须有大笔资金投入购买制种设备和房屋,在无资金投入建立种子站的情况下,将已确立重点发展马桑蚕的各区乡农技站,利用农技站的现有房屋,因陋就简。州蚕桑站在上级单位的支持下,拨出了一定的资金购买制种的必需设备,先后在州内建立了桑植县的陈家河农技站和县农科所、永顺县的石堤农技站和泽家农技站、保靖县农场等5个马桑蚕制种站,并都投入了生产。这些种子站起到了马桑蚕的种子供应和技术服务的作用。
三、抓原种供应。1987年由于制种、养蚕房屋紧张,越冬的原原种苗不多,难以满足各县对原种的需要,州蚕桑站派出2人先后到广西蚕业指导所、广东省蚕研所等单位联系,求得这些单位的支援,另一方面我们集中州站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早春饲养了7盒原原种。收种茧104.5公斤,制种331盒,从时间上由往年4月中旬开始养蚕,提前到3月31日收蚁,提前了半个月。1988年共从外地调进原种598盒,州站制原种374盒。基本满足了各县对原种的需求,为了保证1989年春季原种自给。1988年州站养了19盒越冬蚕,挂种茧246.4公斤,1989年春制种400盒,基本上保证了春季原种自给。
四、抓技术培训。马桑蚕在州内虽不是什么新兴事业,但间隔已有一定的时间了,加上千家万户,分布面较广,技术性较强,必须要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州站先后办了2期训练班,各县又以县为单位举办训练班,除此以外,并以各种方式宣讲养蚕技术,各县参加各种方式培训的人员不下5000人次。部份群众已经掌握了饲养技术,并获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如永顺县抚字乡抚字村村民丁超富,9月下旬饲养一盒原种, 11月3日交种茧26.6公斤,收入现金133元;保靖县拔茅乡李志安盒种产茧皮3.2公斤,折合价款64元;隆头乡的朱明翠春季养2盒原种,产茧39.2公斤,收入茧款101.92元。这些事例说明了马桑蚕确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据1987年饲养情况所总结的经验,养蚕虽不占主要劳力,但与农忙时的劳力还是有一定的冲突,1988年我们把饲养的重点放在6、7、8三个月,这时正是学校放假、单季稻地区的农事不紧张的时候,这样既解决学生的学费问题,又避过了前后期低温阴雨、技术难掌握的困难。
五、以州蚕桑站为龙头、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从种子生产、种子发放、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咨询直到产品收购、产品销售,基本从州到县已形成了系列化服务体系,改变了以往农业部门只管生产,不管收购的局面,调动了农业部门的积极性。
虽然1988年抓了以上工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还是未完成年初产量计划,其原因是。
1.制种站不稳定而又窄小。我们所建的制种站均是利用现在农技站的房子,因陋就简建立起来的,这些房子基本上是农技干部下队蹲点而腾出来的一间或两间房子,很窄小。蹲点回站后,制种站又得搬家。如永顺县1987年的制种站在万评和城郊, 1988年又搬到石堤和泽`家,这样搬来搬去,制种工具年年要添制,制种工作不能保证,给种子生产带来影响。就是站里腾出来的房子也是很窄小,如保靖县制种站1988年用租用的120m2房屋一次挂种1950公斤(按正常应是5公斤/m2,由于过于密集,通气条件差,给种子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2.持续高温,影响了种子生产。7月份出现了我州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期高温干旱,特别是7月中下旬,气温连续15天处于35℃以上的高温,7月20日这天,气温达到了39.5℃。在这样的高温下,蚕蛾很难羽化和交尾。如保靖县制种站7月份收种茧2000多公斤,预计可制种5000盒,由于高温,造成大量死蛹,羽化率只有40%,羽化出来的蛾难交尾。即使能交,也很快因温高造成离对,产卵很少,并大多为不受精卵而报废。这是造成今年未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但也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在时间安排上要尽量减少或避过高温季节制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重点制种站增添一些降温设备,并建议有关部门拨出一定专款,在州内建立一部分生产种制种站和原种站,以保证种子的生产,使马桑蚕生产为自治州人民的脱贫致富发挥其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