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县农业局 郭瑞鹏 汉寿县最早的蚕业记载是清光绪元年(1875)版的《龙阳县志》“大历十四年(766)武陵郡贡贮、练十端”。这里的练指白色熟绢丝织物,距今1200多年。
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汉寿故索,阳嘉三年(134)更名。”从秦代至今,汉寿县名和地域范围几经变动。西汉置索县,东汉置汉寿县,三国分吴寿县、龙阳县,晋置汉寿县(吴县改),隋并临沅、沅南、汉寿为武陵县,割汉寿之半入龙阳县。宋大观中(1107至1110年)改名辰阳,绍兴三年(1133)复名龙阳直至清末,民国二年(1913)改龙阳为汉寿。是考汉寿蚕业史,弓l用《龙阳县志》之故。
又据南朝(420一479)梁日方《达异记》载:“洞庭湖多桑宁”,以此为据,汉寿蚕桑生产已有1500年历史。
唐代是我国蚕业的鼎盛时期,其赋役法称;“··…岁输绢或绫、施共二丈,绵三两……每丁定役二十日,不役则日为绢三尺”,见《龙阳县志·食贷一》。这里的绢、绫、施都是丝织物。这样的政策无疑对当时的蚕业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唐朝发展了我国的蚕业生产,但汉寿县其时蚕业并不发达,宋、元时代也发展不
快,到了明代据《常德府志》载(洪武24年):“民向有不可为田者,令民植桑而薄其征”。即使如此,汉寿蚕业也发展不快,因为据《龙阳县志·食贷一》(1391)载;“龙阳县夏税:……丝三千二百九十八两四钱六分,折绢一百五十九匹三丈四尺……秋粮…··农桑丝一百五十八两一钱一分,折绢七匹二文七只零”。按理汉寿蚕业至此应十分兴旺。但《龙阳县志》接着载;“按贺奇曰:农桑丝本地原不产,旧例谓地不宜桑,任以他树栽种,而税如之,总名曰“农桑丝”。此额一定,流而折绢,县属俱于他处买办,以供蚕额,而解费国元。我朝俱行折色,积国始苏矣。”这段话说明农桑丝本地不产,定额下达后,只好“折绢”“买办”“以供贡”,侧面的说明了汉寿县当时蚕业萧条。
“旧例谓地不宜桑”当然是前人流传下来的一句实践总结,可能是几经失败后告诫后人的,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汉寿素称泽国,可能当时的桑品种不适宜水份过多的土壤环境,故“不宜桑”;其二,汉寿累遭洪水,影响了桑树生存。据《海国见闻录》载:“因接秧毕而黄河水至,苗随水长,水尺苗尺,水丈苗丈,无劳(涝)伤之患,水退而稻熟矣。”“邑亦有谷种与此相类,名泅水糯,然无高一丈者”(《龙阳县志·食货二》)说明当时的水利条件极坏,水稻选出了耐涝品种,而桑则不行,故“不宜桑”。又据《龙阳县志·食贷三、家祥》载:“从淳熙三年(1176)至延裕元年(1314)的138年间,平均17年一次特大洪水,如淳熙十五年大水,十六年山洪暴溢,没城丈有五尺;元贞元年(1295)大水。大德元年(1297)大水”。在此种情况下,鉴如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很难安生养息植桑。又据《龙阳县志·职宦三》载:树植宅下桑,屡成千林玉兔(洪武24年、五月初一日),是说“屋旁栽种的桑树,屡被洪水淹没,成为千林映月的景象;”即是洪水影响桑树生存的作证。
同时,“农桑丝”是在“秋粮”后提出来的,此时才说“农桑丝本地原不产”,而前面提到“夏税丝”时,没有提需“买办”,故说明汉寿县在此之前每年只养蚕一季,因春蚕,夏丝需春茧之故。
清朝初,汉寿的蚕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龙阳县志·食货一》载:“康熙四十八年,县境上原额地二百一顷八十三亩七分一厘零,内麦地一百九十八顷六十七亩四分九厘八毫,桑地三顷一十六亩二分二厘六毫六丝零,每亩科桑丝五钱。”这里的一顷为100亩。说明当时汉寿县旱地只种大、小麦和桑。且此数是向省上报之数。据《龙阳县志》载:“四十八年(1710)复准湖南欺隐田地……严饰地方官方晓谕百姓,将私垦田地在限期内尽行首报。这里说的地是原额地,是偏小的数,故可信。说明汉寿当时有了成片栽植的桑园,所以,此时才进入了汉寿县蚕业生产的鼐盛时期,并掌握了桑树的人工栽培之法,成片栽植了桑林,桑园占地比例也较大。此时距今300多年。
又据《湖南通志》载:“原坍卸大围堤、南港等区实额田……除实额并减则外,实成熟粮……县税桑丝三百一十二斤四两七钱一分零。”坍卸大围堤、南港等区指康熙二年(1663)(《龙阳县志》栽):“大水,怒涛汹涌,围堤决,溺死堤内居民甚众”,说明大小之后汉寿县仍获农业丰收。所缴夏税桑丝没有再提“买办”,且比上述栽桑年限只早几十年,而三百多斤桑丝,按当时的技术需要近五千斤茧。仅税就如此,说明当时汉寿桑园至少多于三顷。这也反映汉寿的蚕业至清朝初年才是盛产年。比南方蚕业的鼐盛时期明朝初年晚了200多年。
《龙阳县志》成书于 1875年,而只字未提有丝、绢,也未提及桑林,说明清末汉寿蚕业又萧条了。
民国时期阳南塘的柴杉嘴是我县利用野生桑养蚕起丝的典型地域之一,当时每户农家可产茧一二百斤,土丝六七斤,拿到南嘴山换粮食。此外,还有鸭子港乡文蔚垸(现文蔚乡)毛家滩乡等地也有野桑饲蚕自起土丝、自留蚕种,每年养一季的养蚕历史。
解放后,自60年代开始家栽良桑,建立桑园,生产商品茧,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了以县蚕种场为技术主体,围堤桑园为骨干桑园的蚕桑生产体系,蚕桑生产技术向多批次、立体开发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年产茧均在1600担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