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蚕期家蚕黑尾病发生的调查

顾思恺 许善长 周咸宁 束云山
(江都县蚕桑指导所)

  我县1987年中秋蚕期不少乡镇相继发现了程度不同的家蚕黑尾病。据不完全统计,全县42个养蚕乡镇中有11个乡镇出现此病,发病蚕种张数占全县总发种张数的4.3%,其中危害最严重的锦西乡,发病张数占20.0%,有的并伴发曲霉病,蚕儿得病后不断淘汰,一般损失10~20%,损失多的30%以上。
  此病起蚕易感染,起蚕皮肤成锈色,体躯缩短,有半脱皮现象。病蚕食桑缓慢,尾部弯曲,尾角下垂。后肠有硬结粪块,排粪困难,有的排出连珠状粪,或粘在肛门处;有的脱肛或尾部溃烂。病势轻时,在一侧或两侧肛沟有线状病斑,而后扩展到整个肛板,形成一块黑斑。本病病程较长,蚕儿发病后5一7天死亡,小蚕初死时软瘪,大蚕临死时吐水,死后体皮不易破裂,内脏腐烂,尸体慢慢变黄。死后2~3天,蚕尸体都明显缩短,尾部缩小变尖,逐渐干瘪发硬,颜色变褐,尾部仍有黑色硬块。五龄发病轻时,尾部虽有黑斑,但仍能结个薄皮茧,病重时多为簇中死蚕。
  经调查分析,发病原因主要是:
  1.温高湿重。1987年我县中秋蚕从收蚁到五龄初期(8月18日至9月2日)这一段时间气候温高湿重,这16天的平均温度是26.8℃,相对湿度88.3%,降雨量170mm,其中最高温度超过32℃的有7天,昼夜平均相对湿度超过90%的有8天,在8月下旬有8天阴雨过程。在这种高温多湿条件下,造成本病病原菌——镰刀霉菌孢子的发芽和迅速繁殖。
  2.设备简陋。我县大部分共育室都是原来队房改建,据调查,这次发病共育室的房屋都已年久失修,下雨屋漏,更加重了共育室内的湿度。加之,每个共育室的饲养量多,容易造成蚕室内空气污浊。
  3.处理不当。由于共育室及设备不足,在共育期间未能按技术要求进行除沙,二眠眠中又遇高温多湿,颡沙厚,发酵蒸热。伏桑夷蚕多,导致该病大量暴发。蚕儿分到各户后,有的饲养管理不善,致使疾病继续蔓延。
  4.指导不力。在我们指导思想上,认为中秋蚕期主要是防病毒病,对黑尾病的发病规律缺乏全面详细的了解,对在共育室里如何加强预防黑尾病,思想上未能引起重视。在二龄起蚕发现病蚕后,共育室已将蚕分发到各户,虽然我们通过广播、发资料和分头到各地辅导,采取了淘汰病蚕,将有怀疑的蚕隔离饲养,加强通气,增加除沙次数,多散开燥材料,加强眠起处理,多用防僵药剂等措施,大部分蚕户的蚕儿病情在四龄末五龄初就得到了控制。但由于采取措施不够及时,仍造成了一定损失。今后应对此引起重视,防止再度发生流行。

                      (原载《江苏蚕业》198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