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 中田徽
台湾的蚕业是明代末,即1661年郑成功开始从大陆把蚕种传入的。清代1886年台北的
林维源氏正式开始栽桑、养蚕、制丝。1895年日本侵入台湾,次年冈田真一郎氏被派遣开始养蚕试验,蚕业逐渐发展。 1937年产茧量达到了106吨。战后,经过多次波折,自1973年创建“蚕业生产专业区”以来,使蚕桑技术得到飞跃发展,1980年在1973年产蚕123吨的基础上提高到1824吨,能保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是由于向日本大量出口干茧。以后,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台湾岛内出口原料向加工产品转化,大力发展了缫丝、织绸工业,现在已出现了原料茧和生丝的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的局面,而需要进口蚕茧了。
台湾蚕业的现状
1.养蚕业。
台湾的气候适宜养蚕,平均气温20—30℃一年中除一月、二月外,其它各月份都能养
蚕。桑树发育早,利用终年不落叶的山桑系统,一年可养蚕7-8次,自1973年创建“蚕业生产专业区”以后,养蚕业从过去利用自生的野桑的个体经营,过渡到大规模的专业桑园经营,并对集中平地栽桑养蚕进行了机械化养蚕的技术开发,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推行了稚蚕共育,改造了饲养设备,进行了蚕和桑品种的改良,同时还举办了技术培训,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特别是南台湾(嘉羲、台南),有很多亩桑产茧100公斤以上的农户。在蚕业生产专业区设置八年后的1980年,桑园面积达59266亩,养蚕农户3109户,产茧量达到1824吨。此后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村劳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蚕桑生产开始衰退,蚕茧已不能满足岛内需要。目前,台湾当局的农业部门,正在考虑利用台湾有利的经济条件和生产潜力,对蚕桑生产作适当的调整。所以,除大量搞好丝茧生产外,要充分利用种蚕作平面茧,其余丝茧尽量缫丝,以确保原料茧的供应,保证缫丝、织绸一条龙配套。
2.蚕种制造业。
由于台湾气候条件适宜,蚕的饲育期长,又没有微粒子病,所以,台湾目前都是自己制种,向蚕农大量供种,但台湾的蚕业制种,首先是靠日本,1933年,日本的蚕种制造业开始向台湾传播并获得大发展,41个企业生产了20万箱以上的蚕种,在台湾南部屏东、昭荣,中部的苗栗地区都设立了制种场。以后,台湾的制种业不断发展,1980-1982年,出口了蚕种3万箱。1982年开始试验饲育四元杂交种,比芙蓉×东海,锦秋×锤和等品种虽然茧层量和出丝率稍差,但幼虫发育经过早一天半,蚕儿健壮,容易饲育,效果很好。
3.缫丝纺织业。
近年来,由于台湾经济逐渐向加工出口型发展,在岛内的加工业迅速发展,缫丝机械几乎全是从日本进口。随着养蚕业的衰退,生丝需要大量进口,进口的生丝质量好,适宜机械化维丝,使缫丝业不断振兴。
纺织业,近年来丝绸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生产着各种绢织品,除满足岛内需要外,台湾丝绸已打入国际市场。其中作为台湾独特的利用平面茧生产的长纤维被褥,其国际价格比纯棉被褥高出一倍以上。
蚕业生产的展望:
台湾位于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桑树发育早,蚕的饲育期长,同时也不必人工补温。台湾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有检查防止因进口原种而传人蚕病的良好地理条件,因此有发展蚕业的良好条件。不仅丝茧生产如此,而且作为蚕种制造基地,试验研究基地都是很有希望的。
就蚕种制造业看台湾有很多优点:台湾本地的桑品种属山桑系统,含水份不多,适宜原蚕饲育。无微粒子病,也没有多化性蚕蛆蝇的危害。因为能够连续长期饲育,就可按照蚕种需要期生产。燃料费支出少,可以低成本供应蚕种。
当开展蚕种的试验研究,培育新品系品种时,台湾能在短期内育成多世代品种,适应
通年饲育的需要,岛内的中央山脉海拔高,也可按不同需要在各海拔高度设署制种场,因
此,1936年日本农林省蚕丝试验场在大湖设置“台湾饲育所”,出了很多的成果。战后,这个设施继续用来搞蚕的试验研究,变成了蚕业改良制种场.
生产规模的扩大,岛内设置了五个蚕业生产专业区,这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而且减少了生丝进口,节约了外汇,今后可以向蚕茧生产和加工产业一条龙发展,因为岛内纺织品需要量不断增多,且畅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今后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由化纤品向高级蚕丝织品转化。丝织品消费不断扩大,所以必须做好扩大蚕业生产基地和培养蚕业人才的准备。
大湖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是台湾唯一设置的蚕丝科高校,自1925年创建以来,已有2000多名毕业生活跃在各个不同工作岗位上,目前正在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私立大学,工业技术学院、台北高专等也设置了有关蚕桑的专业课,希望这一些学校能更进一步培养蚕丝业人才。
肖盛亨 文士葵 译自〔日〕《蚕丝科学与技术》1988年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