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1989年夏蚕失利原因初析 
及秋蚕饲养补救措施探讨


                           刘 欣
                 (澧县农业局)
                              一、夏蚕饲养概况
     今年夏蚕饲养后期,我县城关、红湖等主产蚕区蚕农纷纷告急,说蚕儿突然停止食桑,行动迟缓,身体萎缩瘫软,出现大量病死蚕;老熟蚕上簇后两天都不结茧并下了山;部分熟蚕不吐丝就直接化了干蛹。并怀疑这批蚕种本身带病,或者是在制种过程中种场使用了蚕用蜕皮激素,影响了蚕儿生命周期,造成了我县前所未有过的失败局面,要求追究责任。为此我局邀请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澧县供销社、农委、多经办、救灾办的领导及科技人员,于7月19日至25日,前往受灾蚕区考察,并将灾情向省蚕业主管部门作了汇报,其发病受失情况是:
     1.全县共饲养复种1480盒,其中1430盒属屈原蚕种场生产的“湘晖×芙蓉”品种,于7月20日在长沙蚕种冷库出库,7月28、29日基本孵化完毕,大面调查情况表明,第一次孵化率在75%以上,整个龄期发育基本整齐,五龄前期食桑较正常。
     2.五龄后期突发蚕病,病死蚕多,蚕茧产量低,官垸蚕桑总场一分场王迪成养种3.5盒,蚕儿在五龄第四天开始病死,总产茧只1.6公斤;大围抬兴及东港桑基鱼塘养种133盒,五龄第五天上簇前减缓食桑,蚕体大部分感病瘫软,不上簇结茧,共只产茧790公斤。
     3.官垸蚕场颜学渊个别反映,所饲养的夏蚕在7月16日三龄起蚕开始出现发育不整齐并有病态现象,四、五龄出现大批死蚕,5盒种只产茧9.15公斤。
     4.熟蚕上簇后不结茧,蚕体萎缩,部分直接化干蛹。常德市劳动模范、县蚕桑科技示范户李二英,夏蚕养种6盒,直至上簇时,蚕体发育均属正常,上簇两天后仍在吐闲丝,并有部分熟蚕直接变成了裸蛹,盒种产茧4.35公斤,共产茧26.1公斤,卖得茧款234.9元,比正常情况下减产蚕茧185公斤,减收1700元。
     5.山丘区彭家、澧南、码头和平原区张公庙等主产区,近400盒蚕种,蚕体发育基本正常,平均盒种产茧25公斤以上。
     我们通过对病死蚕现场鉴定和实验室组织解剖确定,这些病蚕,为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细菌病的综合危害所致。根据调查估计,全县约有1100盒蚕种受到了严重危害,发病失收率在75%以上,减收蚕茧30000公斤,直接经济损失在35万元以上,是我县养蚕史上罕见的重大灾害。
           二、失利原因初析
     我们根据调查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一致认为导致这场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
几个方面:
     1.提前到来的持续高温闷热天气,是这场病灾的主要诱导因素。正常年景下,我县夏秋高温天气一般在立秋前后的20多天,即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而今年的高温天气提前了近10天,从7月13日开始持续到7月24日共12天。正值夏蚕大蚕期、五龄后期及上簇时的7月17日至22日,各天的最高气温分别为36.9℃、35.8℃、35.6℃、37.2℃、38℃、38.6℃相对湿度70%左右,空气干燥,气候闷热,不适于蚕体生理要求,削弱了蚕体对不良环境和病菌的抵抗能力。
     2.长期养蚕,蚕农忽视消毒防病工作,病菌大量存在是这场灾害的潜伏因素。我县主产蚕区为多年多季养蚕的老蚕区,由于近两年天顺人心,气候较好,加上蚕茧价格上升后出现的丰收景象,麻痹了不少蚕农的思想,忽视了消毒防病工作。有的蚕农养完了春蚕,不搞回山消毒接着就养夏蚕,有的即使消毒,药剂也达不到份量,消毒不彻底,在整个饲养期除了使用石灰粉和漂白粉外,舍不得花钱使用其它的先进防病药剂,大部分蚕农没有专门的蚕沙处置场所,开门就往外边倒蚕沙,微风一吹,含病菌的蚕沙四处飞扬,严重污染饲养环境等等。在一定条件下,蚕室内潜伏的大量带病蚕体,在高温干燥、叶质老化等不良因素诱发下,导致蚕病的暴发。
     3.蚕农养蚕技术水平不一致,思想认识跟不上,缺乏对不良环境的应变力。我们在虾子塘蚕桑组调查发现,由于蚕室低矮,通风不畅,部分蚕农为了降低蚕座和簇中温度,竟在其上放置厚厚一层鲜树枝,没意识到此作等于是在一个被烧热了的炉锅上盖上一床湿棉
絮,更加剧了室内的闷热。部分蚕农在眠起处理中不分批,大蚕小蚕一起养;在蚕座中出现病死蚕后,不采取除沙消毒与药物添食等应急措施,而是任其漫延,死了检,捡了又死,使蚕体不断染病。另外忽视桑园治虫工作,自承包责任制后,一年难得打一次药,有的是你打他不打,致使桑园病虫危害严重,为造成家蚕与昆虫病毒的交叉感染创造了条件。
     4.湖区特殊的小气候环境,造成了与山丘、平原蚕区的饲养差别。由于湖区沟港交织,河湖密布,夏秋季节昼夜温差较小,日平均气温较平原地区高0.5~1.8。通过实验表明,同时出库,同时孵化的夏蚕种,在自然温湿条件下,其全龄期发育经过湖区较平原区超前2天8小时成熟,这样山丘、平原区因蚕体壮实,抗病力较强,加之受高温闷热影响较小,发病的机率相对减少。这就是为什么我县山丘、平原区夏蚕没有出现失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5.夏季推迟时间养蚕和应用复式冷藏种在生产实践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县近年推广
的四季养蚕制度,春夏蚕均往后推迟了一个星期左右。春蚕5月1日收蚁,6月上旬才能结
束。夏蚕6月下旬就要开始饲养,除对夏伐桑树生长不利外,由于农村养蚕条件的限制;很
难有效避开高温季节危害,我县夏蚕若能提前一个星期养种,有可能避开提前早来的高温天气,而不致造成如此严重的损失。
     据查,我县夏蚕病灾区所使用的“湘晖×芙蓉”,均属复式冷藏种,该品种经复式冷藏后,其白死卵增多,发育不一致,收蚁批次较多。木文第一部分第3点反映的三龄开始蚕体发育不整齐现象,乃属多批次蚕混养所造成。大、小蚕同在一个蚕座内,致使消毒防病措施跟不上,遇高温病毒感染所致,并非蚕种本身系带病毒。蚕种场制种是不允许使用蜕皮激素的,可见,蚕种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综上所述,由于饲养环境积累病源较多,消毒防病措施跟不上,遇到持续高温闷热气候影响后,蚕体虚弱,加之管理粗放,蚕儿抵抗不了病源的侵染和侵染后在蚕体内的繁殖,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这场蚕病的突然发作,而其中第(1)、(2)两个因素又是此次夏蚕发病的主导因素。
          三、养好秋蚕,弥补夏蚕损失的几条措施
     夏蚕损失秋季补,为了总结夏蚕失败经验,努力养好秋蚕,应着手以下工作:
     1.认真做好蚕农思想工作,吸取夏蚕失败教训,稳定蚕农思想情绪,做好抗大灾的思想准备。基层蚕桑服务部门要加强技术指导,培训技术力量,做好新技术推广普及应用工作,努力提高蚕农的植桑养蚕技术水平。
     2.夏蚕结束后,与中秋蚕饲养前的间隔有20多天,对夏蚕残局要严格处理,各主产蚕区应有组织的将蚕沙及病死蚕实行远离蚕室,集中深埋。所使用过的蜈蚣簇具,要彻焚烧,极大限度地减少病源积累和扩散。蚕室蚕具消毒要严格按照扫、洗、刮、刷、消的步骤,努力推广行之有效的全村统一消毒方法,使用药剂用含1%有效氯漂白粉,或1000陪蚕季安加2%新鲜石灰混合液消毒,或使用其它熏蒸剂等,要求配药准确,药灵用足,喷洒均匀,一件不漏,一次消完。 
  3.努力扭转蚕农重蚕轻桑思想,加强桑园陪管工作,施好肥,治好虫,保好桑。在秋季旱情况下,搞好桑园灌溉,追施速效肥,如亩施尿素15公斤或碳铵30公斤等,促使提高桑叶产质量。各主产蚕区应统一用药种类,统一喷药时间,统一用药剂量,对桑园普治一次病虫。使用药剂选择高效、广普低毒农药,如 80%敌敌畏乳剂1500~2000倍液,20%乐果乳剂500一1000倍液,50%的马拉松乳剂等,杀灭桑园病虫,减少昆虫病毒的交叉感染.
     4.加强蚕期中饲养管理,养好1一4龄蚕,防病保蚕头。四龄之前的眠期中,除养蚕前消毒外,蚕体蚕座消毒要掌握要领,常规消毒不能松,发现蚕病后要狠消,根据不同蚕病选用不同蚕药。有针对性地使用氯霉素添食,以增强抗病力。对秋季干燥高温等不良气候的调节要早做准备,屋前搭凉棚,屋顶泼凉水,闷热时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