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isiknorm Philosami a cyn thrilini)
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 吴冬秀
蓖麻蚕属鳞翅目天蚕蛾科,是一种无滞育、多化、杂食性吐丝昆虫。50年代初我国从印度引进蓖麻蚕饲养获得成功,随之推广于生产。至60年代发展到全国20多个省区。我国成为世界上蓖麻蚕茧产量最多的国家。蓖麻蚕茧丝产量也成为同桑蚕丝互相补充的我国蚕丝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绢纺工业的发展,活跃了国内外市场,为国家增加了出口创汇。世界新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推动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越来越要求以“个性化、优质化、时代化、时新化、舒适化”的服装来美化生活。丝绸成为在纺织纤维消费领域中的皎皎者。近年来世界上掀起“丝绸热”(Silk
Boon),就是人们要求用丝绸美化生活的具体反映。桑蚕、柞蚕和蓖麻蚕是当今世界蚕丝生产的三大资源,各具特色。蓖麻蚕茧是绢纺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蓖麻蚕丝纤维本质与性能同桑蚕丝、柞蚕丝相似,弹性好,吸湿性优,可纺性好。蓖麻蚕茧价和茧丝练减率比桑蚕茧分别低30%和50%左右。每生产100公斤绢丝耗用原料茧成本为桑蚕绢丝的二分之一。加之蓖麻蚕茧丝含胶量少,精练脱绞容易,工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整个茧丝绸行业中颇受欢迎。
一、国内外发展趋势
印度设有蓖麻蚕研究所,从事蓖麻蚕形态学、遗传育种、饲养技术、蚕病及其防治措施、蓖麻蚕茧绢纺工艺等等研究。当前已形成以家庭手工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绢纺工艺及产业。
印度蓖麻蚕茧生产,主要集中于东北部的阿萨姆邦。鲜茧产量常年保持在300吨左右,近年有所上升。
蓖麻蚕鲜茧产量:1985年555吨;1986年632吨;1987吨736吨。蓖麻蚕茧绢丝产量:1985年352吨;1986年392吨;1987年522吨。
除印度饲养蓖麻蚕外,还有埃及、罗马尼亚(70年代、80年代先后从中国引种饲养)、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日本、朝鲜、菲律宾、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在研究和饲养蓖麻蚕发展蓖麻蚕茧的绢丝生产。
50年代初期,我国从印度引种试养,获得成功。1955年在安徽农村推广,当年生产鲜茧65吨。由于蓖麻蚕饲养技术易掌握,投资少,成本低,很快成为农村一项新兴副业生产。1965年全国饲养蓖麻蚕种300多万盒、生产鲜茧达42000多吨(折合茧皮6000吨)。广东、广西两省产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其次是安徽、山东、江苏、河南、河北、福建、湖南、四川、陕西等20多省区。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区相继建立了绢纺厂10余家。蓖麻蚕茧产量和绢丝产量都远远超过印度,跃居世界之首。
随着蓖麻蚕茧生产的发展,从事蓖麻蚕科学研究的机构也多起来,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广东省蚕业研究所、湛江蓖麻蚕研究所、广西蚕业指导所、安徽农学院蚕桑系、安徽省蓖麻蚕研究所、河北省蚕业研究所、河南蚕业试验站。先后进行了蓖麻蚕饲养技术、蓖麻蚕代用饲料、蓖麻蚕越冬保种、品种选育、远缘杂交、杂种强势、蓖麻蚕病及其防治、茧丝性状.饲料栽培技术等等研究、取得了相当进展,促进了蓖麻蚕茧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全国绢纺工业的发展,也活跃了国内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70年代各地蓖麻蚕茧生产聚然下降,一部科研机构也被迫转向。
1987年以来蓖麻蚕茧生产逐渐恢复。1985年广西、山东、河南、安徽等生产蓖麻蚕达130多吨。
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对绢丝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绢丝及绢丝产品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基础较好的省区和经济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都积极恢复和发展蓖麻蚕茧的生产和绢丝的生产。
二、发展蓖麻蚕生产的有利条件
1.市场需要
蚕丝绸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优势。近两年来,绢丝和绢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绢丝价格与生丝价格相仿,互有高低。当前世界上大多数产丝国家的蚕茧生产量有减无增,或增长甚微,导致蚕丝绢纺原料更加短缺。根据中国丝绸协会预测,面向21世纪,我国丝绸生产发展必须采取长丝(生丝)与短丝(绸丝,包括可与其它纤维混纺的短丝纤维)并举的方针。作为绢纺工业重要原料之一,努力发展蓖麻蚕茧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绢纺工业潜力大
六十年代,全国拥有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绢纺厂十余家,分布于广东、广西、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区,就广西南宁、桂林、田阳三个绢纺厂,拥有26000多个锭子,1000多台织机,每年可加工蓖麻蚕茧皮2500多吨。山东莱阳绢纺厂每年也可加工茧皮500余吨,河南平顶山绢纺厂是60年代蓖麻蚕生产大发展时期兴建起来的。这些厂后因原料缺乏而停产(转产),一旦蓖麻蚕茧生产恢复起来,有了绢纺原料,即可恢复生产。
3.我国饲料资源十分丰富
前已叙,蓖麻蚕是杂食性绢丝昆虫,蓖麻木薯、红黄麻等栽培植物以及臭椿、马桑、乌柏、鹤木等野生植物的叶片都是蓖麻蚕的良好饲料。这些植物遍布全国各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6—7千万亩蓖麻蚕饲料植物。它们有的可作为经济作物综合利用(蓖麻、木薯、红黄麻等),有的是野生资源(臭椿、马桑、乌柏等),不占良田、耕地。如能尽快地利用这些丰富资源,发展蓖麻蚕生产,利国又利民。
4.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综合经济效益高,是治穷致富的好路子
我国50年代从印度引进蓖麻蚕、60年代大力发展,短短十几年,蓖麻蚕茧产量和绢丝产量超过印度,跃居世界第一位。发展这么快的原因就在于饲养蓖麻蚕投资少,见效快。可与经济作物生产和野生资源利用进行综合经营。对蓖麻、木薯、红麻等经济物在其生长期可适当采摘少量(每株可采1/4-1/3)叶片养蚕。或者7-8月份结合蓖麻疏叶,利用流下来的废叶养蚕。待种籽、根块、麻皮收割时,全部利用其绿叶养蚕,从而增大了经济作物的经济效益。在不影响蓖麻结籽前提下,二亩蓖麻地采300-350公斤叶片养一盒蓖麻蚕种(20克卵量)是完全可以的。农村中老、妇、儿童(学生假日)等半劳力均可参加养蚕。饲养18天左右,每盒蚕种可收茧皮2.5-3.5公斤,每公斤茧皮市售价20元左右(最高28-30元)这样饲养每盒种可得茧皮收入50-70元(实际投工仅7-8个工),养蚕的同时还可得鲜蚕蛹15公斤多,每公斤价1—1.6元,可收入15—24元。或者将蚕蛹进行粗加工,作鱼、鸡或牲畜饲料。蚕蛹含蛋白质16%,脂肪
6%,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加工成食品罐头出售。蚕蛹还可深加工提取复合氨基酸和人造皮肤原料等等。养一盒蚕种还可得蚕粪150公斤,相当于22.5公斤硫铵和7.5公斤过磷酸钙,是农家上等肥料(养一盒蚕种所得蚕粪可解决一亩地追肥)。从蚕粪中还可得取叶绿素铜钠盐(150公斤蚕粪可提取15公斤)或果胶(
150公斤蚕粪可提取10公斤)。所以发展蓖麻蚕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既能充分利用副产物和野生资源,由单一种植收益(种蓖麻收种籽)到用叶养蚕、获得蚕茧收益,构成了种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特种农村经济。开发的层次提高了,同时也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力,为农民增加家庭收入。其次是物质投入少。发展蓖麻蚕生产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农家现有的房屋设备条件,安排调节使用。小蚕期实行小蚕共育,大蚕期采用简易蚕台和地蚕育等养蚕方法,又可大大节省蚕用设备和物资。
5.应变能力强
由于蓖麻蚕生产不象桑柞树等多年生植物易受繁殖、栽培、养成等技术和现有面积的限制,可根据国内外市场行情(需求、价格等),随时对生产布局、生产计划进行灵活调整,而这种调整对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损失。
三、当前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蓖麻蚕茧生产的合理布局
蓖麻蚕属无滞育多化性昆虫,卵期一般只有9-11天,不适于长途运输。应当在省区内设立蚕种繁殖场就地供种养蚕。
2.茧皮加工要实现机械化
蓖麻蚕蛹期不长,农民采茧之后,如果剖茧时间拖长,将导致发蛾。另一方面剖茧占用较多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必须研制解决茧皮加工机械剖茧。
3.技术队伍培训
当前积极要求发展蓖麻蚕茧生产省区,须尽快采取各种途径培训蓖麻蚕生产技术骨干。
4.加强综合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无论是用蓖麻叶还是用马桑叶养蓖麻蚕,虽然都是副产物利用或野生植物利用,但光是茧皮收入经济效益还是不高。必须综合利用蚕粪、蛹、蛾、蚕卵、种子等。如从蚕粪提取叶绿素,蚕沙作肥料,蚕蛹加工作鸡、鱼饲料,提取蛹油。蚕卵作生物防治中间寄主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