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高一陵
(中国蚕学会)

  近几年来,全国蚕丝生产形势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1984年-1987年,全国蚕茧产量平均年递增5%左右,1988年桑蚕茧产量总计为35.35万吨,丝绸出口创汇16.5亿美元;1989年蚕茧产量为43.46万吨,出口创汇18.4亿美元。丝绸出口创汇的大好形势令人鼓舞,但是在好形势背后也存在隐忧。茧丝绸这个传统产业目前正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一方面来自国际市场的角逐;另一方面来自国内市场出现的新矛盾。据1988年法国《每月信扎》报道:“由于世界上最大的蚕丝生产国――中国最近供货推迟,致使国际生丝原料奇缺,抢购囤积之风陡然而起……国际蚕丝协会将讨论蚕丝工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解决办法”。
     前几年导致世界抢购囤积和我国蚕茧大战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天然纤维流行,真丝绸十分畅销,货源不足,供不应求。由于丝价一涨再涨,刺激国内丝绸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争吃原料,竞相抢购。带来的后果是很不好的:一是由于竞相抢购原料茧,破坏了以干壳量按质定价的评茧办法,致使毛脚茧、劣质茧显著增多,烘折一般要比正常年份提高20%左右,鲜茧出丝率降低10%以上。据组织部门初步统计,1988年全国蚕茧产量虽比上年增长6%,但生丝产量反比上年减少8%;二是丝绸工业在市场畅销情况下,忽视了产品质量管理,丝绸质量普遍下降,不少新办丝绸企业,因丝绸质量低,产品不能出口。而加工技术和设备较好的老厂,又受原料紧缺的影响,不能完成计划出口任务,造成资源浪费和出口信誉下降,国家和企业都蒙受损失;三是由于正常的供丝合约不能按期履约交货,有些外商只得以高价购进“水发”,西欧有些丝绸企业担心今后生丝不能及时供应,也转向仿真丝产品开发。如以在意大利大部分丝绸厂都用真丝,而且只接受3A级的高级丝,现在一些厂商已开始生产人造丝和化纤绸。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因为生丝价格上涨,刺激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孟加拉、斯里兰卡及南美巴西等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蚕茧生产。随着世界仿真丝产品的增多和新发展蚕桑国家的增加,中国丝绸出口将面临新的挑战。
     国际市场丝价的上涨,虽然有刺激蚕桑生产发展的有利一面,但亦要看到丝价提得过高,带来的潜在后果在历史上是有教训的。1971年规定出口丝价要“以我为主”,一律以人民币作价,生丝提价三次,每公斤生丝提到95元,完全脱离生丝与其他纺织纤维的比价
关系,致使我国生丝难以销售而积压。1973-1974年被迫6次降价,每公斤从95元降到37元;1980-1985年生丝价格出现了空前未有的波动,1980年曾达到每吨34000美元,1981年跌到29000美元,1985年跌到谷底为23000美元。今年每吨生丝猛涨到50000美元,是否会导致世界市场生丝绸消费的下降,这是需要我们注意和力求避免的情况,1989年下半年世界丝绸市场已露出疲软,其中也有并非市场萎缩,而是我们工作未作好,存在不少问题,如丝织产品花色品种不能适应市场变化,丝价提得过高,而且价高质次,多渠道水货大量涌入冲击市场,使国外客商产生观望,影响经营的积极性。
     建国以来,蚕丝生产在不断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有失误和教训,为了使我国茧丝绸生产不重蹈大上大下的历史覆辙,在发展战略上要继续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世界丝产量仅占纤维总量的2%,我国应继续发挥蚕丝这一传统产业的优势,稳步发展蚕桑生产。从今后国内外丝绸消费的需求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特殊优良性状的蚕丝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当今天然纤维流行,日本、南朝鲜等主产国蚕茧生产急剧下降,这给我国发展蚕丝生产是极好的机遇。要在努力提高质量的前提下保持正常的发展速度,真正做到茧丝绸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只求数量,不讲质量。我国丝绸产品质量全面下降,自“蚕茧大战”以后就明显地反映出来,当时国际市场需要旺盛,国内货源供不应求,质量问题被掩盖和忽视,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由旺转疲,矛盾就暴露出来,外商因质量问题向我索赔、退货事故日益增多。当前产品质量下降是从蚕茧开始直到成品全面下降,厂丝不仅等级低,内在质量也达不到标准,绢丝更差,绸缎质量下降的情况也令人担忧,由于这几年丝绸紧俏好销而忽略了产品质量,甚至有个别出口单位还有混等混级、掺杂使假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声誉。丝绸产品在国外人们心目中是华贵高雅的,目前国际上的真丝绸正向高档化发展,目光更多地倾注于高质量、高档次的制成品,而且国外仿真丝产品研究已有重大突破,发展很快,竞争激烈,真丝绸织物只有发扬其固有优点,花色品种适应潮流的变化,才能赢得消费者和市场。
     提高茧丝绸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能力,现在已经从深刻教训中引起上下各方的重视,农、工、商、贸正在通力协作作为主攻方向来抓,首先还要从原料茧抓起,日本鲜茧出丝率近年稳定在19%左右,我国相比还相当落后,日本除了在选用良种改进饲养管理方面下功夫,特别重视抓好簇中管理,推广方格簇等优良簇具,大力推行缫丝计价茧检定制度,从蚕茧的收供、贮藏等各个环节注意提高蚕茧出丝率。近几年我国因为“蚕茧大战”,使全国平均鲜茧出丝率已降低到10%左右的最低水平,但是许多优质高产地区的经验证明,只要加强宣传教育,普及科学养蚕技术,加快推广优良蚕品种,采用方格簇等先进簇具,加强簇中管理,就能提高原料茧质量和出丝率。如果全国蚕茧出丝率能提高到15%的水平,既使不扩大桑园面积和发展数量就能再增加1/3的产丝量,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挖掘增产潜力。问题是要严格执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劣质低价的政策,今年各省已决定恢复干壳量评茧计价;从长远着想还须加快“组合售茧缫丝计价”的步伐,浙江的湖州、桐乡、海宁、加兴,江苏的吴江推行茧检定级丝计价已迈出可喜的一步。同时目前蚕茧收烘体制亦不适应提高茧质的要求,由于供力不足,售茧拥挤,场地又小,造成鲜茧日晒夜露;为节省用煤采用高温急干供茧、常使丝胶变性、解舒变劣,或嫩烘堆积霉烂等,此类损害茧质现象比比皆是,而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收茧站是以收购量来提取收购费用,存在重收购数量忽视收购质量的倾向。蚕茧收烘上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蚕茧质量的“卡脖子”薄弱环节、涉及经营体制的改革,很多省区认为要改变由供销社代收代烘而由丝绸公司直接收购为宜。近年来有些地区实行茧丝绸一条龙管理体制,由丝厂划区收购或厂、站挂钩共同收茧,不但统一了领导,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使丝厂得好茧、蚕农多得益,国家多创汇。
     目前我国丝绸产品在数量上占世界首位、但我国丝织品和服装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还薄弱,幅宽大于127公分的绸缎,意大利产每平方米卖11.8美元,南朝鲜产12.7美元、日本产是8美元、印度产是6.76美元、中国产品只有4.49美元,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幅宽小于127公分的绸缎每平方米只卖4.37美元,而意大利产品是14.3美元,南朝鲜产是8.76美元、印度产是7.02美元、中国绸价只及意大利产品1/3,主要是后处理还不过关,印染绸的质量上不去。制成品也同样,中国一条高档丝绸围巾只卖10多美元,而外商用中国材料加工的真丝围巾卖价高达二百美元;国产丝绸领带平均单价仅13.54美元,而意大利产的平均单价高达89.9美元,为此,我国丝绸工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努力提高质量和档次,才能扩大我国丝绸产品的国际市场。在目前加工技术水平还低的情况下,出口厂丝原料和半成品还是有利,但从长远看,要使我国丝绸产品立足于强手如林的世界市场,就必须过:丝绸产品竞争的严峻挑战,在深加工方面迎头赶上。
    近年来由于新区丝、绸厂有很大发展,由于技术水平低,设备陈旧,质量问题更为突出。我国商品位生丝仍保持畅销,供不应求,而低等级厂丝和绸缎出口成交呆滞、库存增加。各地正在调整产品结构,如何协调茧、丝绸新老产区的关系,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也是一个问题。我国茧丝生产基地如江苏、广东逐步向新区转移、如江苏蚕茧的70%、生丝的60%在苏北新区,而苏南老区丝绸加工技术、设备有优势,产品质量高,但原料茧不足,要靠新区支援调拨,从长远发展看,老区的丝绸生产更要在深加工上档次开发新品种新花色,提高我国丝绸产品的知名度上下功夫;新区原料充裕,关键是要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尽快改变落后面貌,但光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需要老区的支援和帮助。过去几年新老地区合作还未能真正沟通思想,统一认识,老区向新区调拨原料有困难,看来不仅在思想上更要在政策上引导相互依存,重点是搞好利益分配,如何使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由松散变成紧密联合,把老区的技术管理优势传帮带到新区,需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有的采取“联合经营、互惠互利,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办法,有的采取经济技术合作、资金资源合作、以货易货来料加工等办法。要落实茧丝绸统一经营管理的各项政策,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新老企业的合作,促使丝绸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的全面提高。
     为了确保我国蚕丝生产能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综合治理,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我国蚕丝生产能更上新台阶而努力。

(作者原任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