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际铜
(常德市农业局)
蚕丝历来被誉为“纤维皇后”,其织物做内衣时,光滑柔软舒适,深受人们喜爱。蚕丝是轻纺工业的主要原料,生丝和绸缎是外贸出口的传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威信。目前,我国的丝绸出口创汇形势很好,1987年创汇13.4亿美元,1988年创汇16.5亿美元,1989年创汇18.4亿美元。且供不应求。同时,在国内市场上,绸缎也很紧俏,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本人就我市蚕桑生产发展的条件,谈谈看法。
一、植桑养蚕历史悠久
我市植桑养蚕,据史料记载,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1983年在德山昔阳坡二号楚墓(约公元前280—290年)中出土了丝绸残块和丝绳。1980年在临浬县九里一号楚墓和1986年汉寿县株木山二十一号楚墓(战国中期),均出土有绢(平纹)锦(有花纹)、绮(编织有格子)的丝织品残件。有丝织品就说明有蚕茧生产。唐朝初期,沅水一带每个男子有能力向朝廷交纳税丝,并以“织绵绣为业”。说明当时植桑养蚕、织绵已发展到家家户户,已有相当可观的产茧量。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速度很缓慢,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产茧最多的1986年也只675吨,桑园1.2万亩,亩产56.3公斤;1988年,面积下降到0.92万亩,产茧只565吨,亩产61.4公斤。这一形势,远远不能满足我市缫丝织绸和市场的要求。因此,把发展蚕桑生产,列为我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重点项目来抓,是很有必要。
二、自然条件适宜,生产条件优厚
1.自然条件适宜
我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濒西洞庭湖,北接鄂西山地,西邻湘西自治洲,南连益阳地区。地理座标介于北纬28°24’31”-30°7’53”、东经110°27’33”-112°17’52”之间,区境东西极长179.4公里,南北极宽190.8公里,总面积2730.32万亩,占全省的8.6%。地貌构成大体是“三分丘岗二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山丘平湖俱全。
全市辖二区六县和六个国营农场,1988年设31个区、254个乡(镇)、4195个村和45255个小组总户数150.78万户,其中农业户122.48万户,总人口551.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70.8万人口。耕地679.85万亩,其中水田609.76万亩,旱地170.09万亩。素称“洞庭鱼米之乡”。本市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7℃,≥10℃的活动积温5298℃,无霜期272天,年降雨量1246mm,年日照为1700小时。土壤质地较好,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PH值在5.5-6.5,均能适合桑树的生长和养蚕的要求。桑树一年在我市的长叶时期在220—230天,成林桑树的桑叶亩产可达2500—3500公斤,年可养蚕4—5季蚕。
2.生产条件优厚
①植桑的土地广阔。沅、浬两水及其支流的外洲,废提、池塘四周以及丘陵地区的缓坡可利用植桑的土地达50万亩以上。由于桑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对酸碱度的适应性广,只要能“近水栽桑”,就能高产。如能利用以上土地的40—50%,就可植桑20万亩以上。
②增产潜力大。我市现有的1万多亩桑园,平均每亩产茧50—60公斤。但高产的县桑园每亩产虽已过100公斤,低的只40公斤左右。如单产都能达100公斤,产茧量将翻一番。
③蚕种生产能力强。市内现有汉寿、鼎城两个蚕种场,年可生产蚕种8-10万张。
④蚕茧加工能力初具规模。津市市缫丝厂有缫丝机4000绪,浬县丝绸厂400绪。另加桃源县八公桥乡的缫丝厂,年需鲜茧2000吨左右。靠本市现有的鲜茧,只能生产4个月。
⑤交通运输方便。全市现有公路通车里程为7312公里,99%的乡(镇)和90%以上的村通了公路,有98%的乡(镇)通了客班车。水运通航里程是2311公里,其中常年通航987公里。沉、浬两水流经各区、县(市)连洞庭湖通长江。此外,还有穿越浬县、临浬、石门三县的铁路100公里,常长铁路干线也纳入了国家“八五”建设计划。中型飞机场正在兴建中,水、陆、空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为蚕茧和丝绸的运输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长沙农校蚕桑专业办在浬县:省蚕桑科学研究所,1980年以来为我市蚕桑生产培养不少科技人员。1980年前,全市只桃源县农业部门有蚕桑技术干部,1980年后,有蚕桑生产任务的区、县(市)逐步配备了农业技术干部。目前,从事蚕桑生产技术干部共24个,其中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0人,他们能承担全市的蚕桑生产技术指导。
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为振兴常德蚕业出力,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1981年起,由市科委下达科研课题,浬县科委、供销社的有关同志与省蚕科所协作,在浬县官垸、余家台、城关等地的桑园,连续四年进行速生密植高产综合技术试验示范,选用良种桑,亩栽1500株,通过综合措施,三年后亩产蚕茧达150公斤。该项目
1985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汉寿县科委、农业局、棉麻公司联合推广大蚕室外育技术,同年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安乡、汉寿、浬县、鼎城区经作站的蚕桑技术干部又分别进行“蚕桑高产配套技术”、“桑基渔塘高产高效益综合技术”、“全年四季养蚕丰产综合技术”以及“桑树萎缩病防治技术”的推广,均已报“市丰收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这些科研成果的研究与应用,将会促进我市蚕桑生产的发展。
四、高产典型对广大农民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发展蚕桑生产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高产高效益的典型,对广大农民有一定吸引力。
全市单产最高的安乡县,现有桑园1350亩,其中受益面积1090亩。1989年产蚕茧130.5吨,接受益桑园计算,亩产119.7公斤,亩平收入1244.88元。该县的安造乡蚕桑场,26户128人,有桑园面积105亩,1988年产茧20吨,亩平190.5公斤,1989年产劳24.55吨,产值26万元,户平收入达1万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四周农民都自发地发展蚕桑,全县计划1990年发展桑园1000亩以上。澧县官垸乡蚕桑总场,现有桑园500亩,1989年养蚕1828张,产茧44吨,收入44万元。汉寿县围堤湖蚕场蚕农梅国航,全家6人,2个劳力,承包好27.6亩土地,其中桑园20亩(含桑基2亩),鱼塘面积7.6亩。1989年,在省蚕科所的帮助下,春季制普通蚕种1000张,利润分成总收入27320元,夏蚕、晚秋养蚕31张,产劳茧850公斤,收入11700元,除去生产成本及上交10685元,全年养蚕纯收入28335元。人平纯收入4722.5元,劳平14167.5元。这些高产高效益的典型极大地影响着其他农民,认为现在蚕茧价格合理,是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时期,机不可失。
五、克服不利因素,大力发展蚕桑
日前,蚕桑生产形势很好,条件有利。但也不是没有问题,主要表现在:
1.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应有的重视,发展速度不快。
由于蚕桑生产在我市农业生产中,占比例太小,没有引起各级领导应有的重视。如发展规划,建立苗木基地,都没有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来,致使任其自由发展,发展速度不快。
2.蚕种供应渠道混乱
蚕种,作为农业生产用种子,没有归口管理,有的地方甚至个人组织供应,造成价格混乱,供应不及时或运输保管中,出技术上的问题,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桑树萎缩病发生严重
我市桑树萎缩病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蔓延较快。八十年代初,此病发生严重,使部分蚕场面临“倒闭”,也使其他农民害怕栽桑。
笔者认为,我市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很多,只要领导重视,统筹兼顾,在3-5年内,面积发展到5万亩以上,产茧5000吨是完全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