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体温与环境温度差异动态变化


王雄鹰  吴鹏传
(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

摘要
    在不同的环境温度下测定五龄幼虫体温与环境温度之差,发现环境温度小于30℃时,蚕体温高于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越低,差数越大;但环境温度低于20℃时,差数反而缩小。当环境温度大于30℃时,蚕体温低于环境温度,温度越高,差数越大。各环境温度下幼虫体温与其之差的绝对值随五龄天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认为家蚕具有一定的体温主动调节能力和一生理适温点(供试品种在30℃左右)。这种调节能力龄初和龄中较强,龄末最弱。测定家蚕品种的生理适温点,可作为确定其饲育适温的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家蚕,体温,环境温度,差异;变化。
    家蚕属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一般认为,家蚕幼虫在适温饲养下,体温与环境温度差异在1℃左右,但适温外饲养的情形如何,国内少见报道。本试验在较大范围内多温点测定,研究了蚕体温与环境温度差异之动态变化,并对家蚕体温调节及其机制作了初步探讨。
    材料与方法
    供试家蚕品种为新九×7532。用1—4龄常规标准饲育的五龄蚕,分别置于17℃、20℃、24℃、27℃、30℃、33℃和36℃下饲养,每天给桑四次。各处理饲育环境用 FR—SP多单元气候箱(日产,华南农业大学人工气候室提供)摸拟,除目的温度外,湿度均为70%,光强1000勒克斯,12小时明,12小时暗,箱内具自动换气装置,气流0.3米/秒。用触点式温差测定仪在五龄期每天测定一次;各处理每次测定幼虫10头。
    结果与分析
    家蚕五龄幼虫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差异因环境温度不同而不同。当环境温度在30℃以下时,蚕体温度高于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越低,差数越大。如:当环境温度为30℃时,蚕体温度比环境温度高0.7℃;27℃时,高0.8℃;24℃时,高2.2℃;20℃时,高6.7℃但环境温度低于20℃度时,差数反而缩小。如:17℃时,仅高1.7℃。
    当环境温度在30℃以上时,蚕体温度低于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越高,差数越大。如:环境温度为33℃时,蚕体温度比环境温度低0.3℃,36℃时,低1.4℃。
    另外,各种环境温度下,五龄蚕蚕体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的绝对值,总的趋势是随五龄天数增加而减少,从而形成一束以X轴为中心的渐近线。
    讨论与结论
    在非适温环境下,昆虫体温与环境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前人也有报导。如:Nacheles(1924)发现蜜蜂在55℃下,体温平均高于气温4.7℃;但在较高的温度下,虫体温度就低于气温,如蜚蠊在高于22℃的气温中,就会产生上述现象,如果在32℃以上的气温中,体温低于气温的现象就更加明显。因此有人认为昆虫也具有一定的恒温动物所具有的体温调节能力。
    从本研究结果看来,家蚕具有一定的体温调节能力,即在低温环境中,能一定程度地升高体温;在高温环境中,能一定程度地降低体温。因此,家蚕体温与环境温度存在一等温点,在此温度下体温与环境温度基本一致,本供试品种的等温点大约在30℃附近。当家蚕在等温点以外的温度下饲养时,会尽量向等温点调节体温。但这种自调作用有一定的温度范围,当温度低于20℃时,自调能力降低。另外,家蚕五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体温调节能力,龄初和龄中较强,龄末较弱。
   目前一般认为,虫体体温调节主要通过蒸发散热,但从本研究结果看,家蚕并不仅此一种调节体温的被动方式,似乎还具有一定的主动调节能力。如果将本试验所测数据以另一角度理解,家蚕似乎象恒温动物一样,体温有一“生理适温点”(可能接近等温点),当虫体处于异于该温度的环境中,会尽量保持该生理温度,即尽量向该温点调节体温,但由于调节能力弱,不能完全调至生理温度;各时期调节能力也不相同,于是形成一束渐近线。
    如果这种主动调节能力存在,那么本供试蚕品种生理适温点均在30℃,即该品种五龄蚕体温应维持在30℃左右。同时进行的其它试验表明,该品种五龄蚕用30℃饲养生长发育最快;全茧量、茧层量在该温度附近出现第二个“峰”;对于干物粗蛋白的食下、消化量增加;酸性磷酸酶活力最强,这些指标可能与本试验有一定联系。另从理论上讲,动物在生理适温下,生理机能最协调,用来调节体温所消耗的能量最低,有利于营养积累和生长发育。
   我们认为,测定家蚕品种不同龄期及同龄期不同阶段的生理适温点,可作为确定该品种各蚕期饲育适温的重要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