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经济给我所带来生机和活力
——近几年改革的回顾

                                           靳永年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科技工作如何面向经济,与生产密切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点,也是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形成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总体发展目标服务。近几年来,在“依靠”“面向”的战略方针指引下,随着改革步伐的深入,我所的面貌和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回顾近几年的改革历程,总结初步取得的一些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探索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途径,坚定信心,自觉做好改革和发展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见成效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点,进行探索和实践,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加快了科学研究的进展步伐
      1985年至1990年,全所取得获奖科研成果共12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科技情报成果三等奖1项。在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中,我所与澧县酒厂联合研制的营养滋补饮料—-桑椹健美乐,1988年5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营养食品展评会评比,获“熊猫杯”银奖。此外,还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中国专利证书,另一项科研成果已经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局初审,并收到了该局发给的审查合格决定权通知书。若以转轨变形的1985年为时限,与改革前五年(1980-1984年)相比,获奖科研成果增加一倍多。而且,科研后劲也得到加强,一些未来将获得较高水平的成果,目前正孕育在科研工作之中。
     2.经济效益逐年明显增加
     在全所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共同努力下,创收的效益一年比一年显著。1985年全所总收入为13.6万元,1987年为20.9万元,1989年为58.8万元,1989年较1985年增长了332.3%,今年预计可达85万元,创收所得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事业费紧张的矛盾。同时,也使职工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科技人员和其他职工的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步使广大职工的思想观念有了较大的改变,尤其是科技人员普遍增强了商品观念、市场观念和效益观念,有力地促使我所由过去的单纯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目前,我所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得到增加。
                   二、主要措施
     几年来,我们在改革尝试中,采取了以下几条主要措施:
     1.根据蚕桑生产发展需要,调整研究方向任务,使科技工作进一步面向经济建设。
     过去,我所的科研技术力量,大部分集中在桑树和家蚕的育种上,与生产发展实际需要不相适应。1985年以来,围绕我省蚕桑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逐步调整了技术力量和科研课题。洞庭湖区是湖南的主要产茧区,产茧量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三,但栽桑养蚕技术水平低、单产低、质量差、生产发展缓慢。从1986年起,新设“洞庭湖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课题,通过三年的攻关研究,试验和总结出一套快速、高产、地质、低耗、增收的科学栽桑养蚕的规范化技术。近两年来,这一科研成果在洞庭湖地区大面积推广,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87年以来,蚕丝在国际市场销售明显畅旺,茧价大幅度上升,各地纷纷掀起了扩栽新桑,增加养蚕的热潮,为解决桑苗供不应求的矛盾,开设了“桑树快速育苗”和“杂交桑栽培和制种技术的研究”课题,以求研究出快速繁殖普通桑苗和提高杂交桑制种单产的新技术。开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是使蚕桑副产物身价百倍,实现蚕桑生产经济效益倍增的重要途径。为此,近年又新设了“桑园及蚕桑副产物生产食用菌的应用”和“桑椹饮料——桑椹健美乐的研制”的课题。桑树萎缩病在我省主要蚕区不少地方经常暴发蔓延,致使大片成林桑园迅速衰败,而导致前功尽弃,严重威胁着我省桑园基地的巩固和发展。为有效控制这一毁灭性病害的为害,今年初,我所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通过协议,决定联合攻关,协作开展“桑树萎缩病防治技术及其抗病机理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来,面向生产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科研任务方向以后,研究内容和领域大大拓宽,激励了更多的科技人员投入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来,同时也更有利于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加强开发,积极创收,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我所现有干部、职工181人,其中离退休人员占43人,长期以来,我所的事业费一直短缺,今年省农业厅下达我所的事业费为26.2万元,平均每人事业费只有1447.5元。事业费的严重短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求生存、求发展,在保证完成科研任务的前提下,以开发蚕种繁育为主,组织一切可能组织的力量,积极创收。
     我所蚕种繁育的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生产设施比较先进,同时80年代中期,我所又有成了抗逆性强,出丝率高,茧丝质全面优良的夏秋蚕新品种“芙蓉×湘晖”。所有这些技术优势,为我所开发“芙蓉”、“湘晖”各级原种及其一代杂交种的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几年来,通过不断挖掘潜力,加强经营管理及提高技术水平,使蚕种的总产量和产值逐年增加。1985年全所蚕种收入为8.6万元,1987年为12.2万元,1989年为44.4万元,1990年为67.1万元,较1985年增长了680.2%。为了进一步扩大蚕种的开发,今年春季,有三个研究室派出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津市市和澧县的蚕区,开拓四个原蚕繁育基地,指导蚕农饲养原蚕,繁制一代杂交蚕种,并获得了丰收。我所繁殖的蚕种,除部分向本省销售外,大部分远销浙江、广东、四川、广西、江西等省,受到省内外蚕种场、蚕农和缫丝厂的好评。
     通过加强开发,积极创收,一方面使我所的科研成果更快的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开发本所的科研成果取得可观的经济收入,更能促进科技人员瞄准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动态,主动调整科研任务,促进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
     3.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近几年来,我所对科研课题试行了承包核算制;对生产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对服务性企业取消事业费,实行经费自立、自负盈亏,按规定从纯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为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开发,发展技术服务,可从纯收入中提成20%以内的金额作酬金,不计算入年度奖金额内。行政管理人员实行定岗位、定任务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按全所平均奖金的85%发奖金。由于把竞争机制引入各科室(组),实行单位(个人)的利益与对单位的贡献和创收效益直接挂钩,坚持多献多得的原则,从而大大调动了全所科技人员和其他职工的积极性。同时,也推动了科技与经济、与社会密切结合。
     4.兴办经济实体,面向全省实行全方位的服务。
     1987年3月,省农业厅以湘农业(1987)人字第43号文件,批准我所成立蚕业技术开发综合服务部,要求该部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单独核算、经费自立、经营有利、服务事业、促进经济。组建时由本所各科、室、厂抽调三十名干部、职工组成,下设蚕业技术开发组,蚕需物资供应站,试验丝绸厂,预制构件厂和综合服务商店门市部等五个单位。当时所里规定该部主要有四项任务,一是技术服务,面向蚕区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二是信息服务,为全省提供蚕业生产和蚕桑产品流通的信息;三是蚕需物资供应服务,向蚕区供应桑苗、蚕药、蚕具为主的各种蚕需物资;四是蚕茧流通服务,受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委托,组织并指导全省14个农口茧站的蚕茧收烘和蚕茧流通工作(1988年起,因省政府规定蚕茧实行由省丝绸公司委托经营。故中止了此项服务工作)。
     该部从1987年3月成立时起,至1989年12月底,三年的经营和服务,从该部取得的自身经济效益来看,除解决了30名干部职工的全部固定工资、福利、奖金(其中包括技术开发组6人承担“洞庭湖地区蚕桑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的开发研究”课题的经费开支)以外,还向所部上交利润3.2万元,用于新建仓库、投入新增固定资产建设费2.75万元,同时提留企业专用基金3.75万元,基本实现了既经营有利,又服务事业的目的。
     5.建立实验示范基地,带动面上生产发展
     为了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省蚕桑生产的发展,从1987年起,我们派出部分技术人员,在津市市郊区长期蹲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987年以前,津市市郊区原来只有100余亩桑园,产茧不足100担。建立基地工作开始后,蹲点的科技人员,一手抓栽桑养蚕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试验和示范;另一手抓扩新桑,发展成片的蚕桑生产基地。通过1987年以来连续近四年的开发,至今年年初,津市市蚕桑基地的桑园面积已达4500亩(含去冬今春扩植的新桑2380亩),成为目前我省集中连片规模较大的蚕桑基地之一。桑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该市渡口镇的新湖、民主、新民三个村和保河堤镇的中心村。新建的桑园,成林快速、效益显著。1988年这个基地的蚕茧产量开始突破1000担(实产茧1048担),1989年产茧突破2000担(实产2346担),1990年虽然秋季遇到严重干旱,全年产茧量仍达3634担。其中新湖村,现有桑园1700亩(含去冬今春扩值的新桑580亩),全年产茧2234担。津市市蚕桑基地的建立,给我省快速建成蚕桑基地做出了样板。近一年多来,各地(市)、县派去参观学习不断增多,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各地扩桑养蚕的发展。今年五月,省顾委主任万达同志到津市市视察工作,在市委负责同志的陪同下,专程到蚕桑基地视察,对基地近年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勉励蹲点的科技人员继续努力,为把津市市建成万亩蚕桑基地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照中央对深化改革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改革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所的巩固,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事业费紧缺。省农业厅每年下拨我所事业费长期处于十分紧缺的状态,近十年来下拨我所的事业费基数均变动不大。据查,1980-1984年,每年下拨我所的事业费基数在16万元至19万元之间,1985年实行工资改革后,由于进行过几次工资调整,随着固定工资额的增加,事业费基数才按增资额相应提高。今年,我所事业费基数为26.2万元,若减去增资额,实质是维持在80年代前期的水平。由于事业费长期紧缺,致使科研和生产设施和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严重地影响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效益的发挥。为保证工资和奖金的正常发放及其他基本费用的支付,使所领导分散了大量的精力为“钱”奔忙。
     2.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和技术有偿转化难。一项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常常需要一定
的资金或配套的其他条件。而目前国家在这方面对农业科研单位既无供应政策保证,又无其他解决问题的门路,技术成果尚无转化载体。其次,我国农村商品经济不发达,加上农民经济收入少,无力购买科技成果和支付有偿服务费,困此,向农民有偿转让技术成果的难度很大。
     3.对科技人员急待增加智力投资。人才是科研单位成果出效益的保证。目前我所存在人才青黄不接和科技骨干缺少的现象,十年“文革”造成的人才断层很难弥补。对于中青年科技骨干,需要下大力气有计划进行重点培养,不断使他们补充新知识,提高素质,以逐渐形成学科带头人和管理专门人才的梯队,以保证我所不断壮大和发展,为达到此目的,又需要相当多的经费。
     4.近年改革制定的一些政策确实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但也刺激了一些人对名
权、利的追逐,一切向钱看,不顾全大局的思想滋长蔓延,致使常常出现部分科、室之间,课题组之间及个人之间发生矛盾而又不易缓解,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良传统逐渐被淡化。

一九九○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