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
1988年9月农业部委托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主持召开了全国蚕业研究所所长会议,总结交流了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蚕业科研、成果管理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成就和经验,探讨了促进我国蚕业科学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技术关键问题,并提出了若干重要建议,有力地促进了我所的蚕业科研和成果推广工作。时隔二年,再次召开全国蚕业研究所所长和院校系主任联席会议,进一步探讨我国蚕业生产、科研、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诸问题,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我所参加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继续向各兄弟单位学习蚕业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改革和发展经验,寻求落实第一次全国所长会议若干重要建议的良策,同时简要汇报一下两年来我所科研生产的基本情况及“八五”的打算,期望得到各兄弟单位的指导、帮助,以便在振兴我国蚕业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基本情况
我所是浙江省农科院下属的一个专业研究所,建于1958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石桥路48号。党政、人事及主要后勤由院统一管理。研究所以科研、生产为主。
1990年全所共有职工84人,其中科技人员51人,行政1人,技术工人32人,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20人,高:中:初比例为1:1.1:1.3。全所设有办公室、栽桑室、蚕种室、养蚕室、蚕病室、制丝组6个室(组)。建有家蚕生理生化、桑树生理生化、蚕病、桑病虫害、计算机等实验室。拥有养蚕、制种、制丝、实验室等科研用房7000平方米。试验桑园170亩。保存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蚕品种资源150余份,桑品种资源360余份。
全所1989年总经费78.40万元,其中:
1.事业费19.50万元,平均每人2321元,主要用于基本工资和各种政策性补助。
2.科研经费24.50万元,科技人员平均每人约4804元,主要用于科研日常开支。
3.蚕业改进费23.10万元,其中15万元为破旧蚕室改建费,其他为未列上省级以上课题的补助资金。
4.开发净收入11.30万元,主要是蚕种收入,平均每人创收1345元。
二、“七五”承担的科研任务
我所“七五”期间,承担国家、部、省及横向科技项目22项,其中国家级攻关2项,农业部3项(二项为桑、蚕品种鉴定),航天部1项,省重点6项,省农业厅资助课题9项,本院资助课题1项,都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尤其是国家和部省级攻关项目均已按期或超额完成合同所规定的技术及经济指标。
国家攻关和省重点项目“桑蚕优良品种选育”课题,已育成了浙蕾×春晓、繁花×春梅两对春用蚕品种和芳山×星·明、兰天×白云、芝江×新潮三对夏秋品种,并分别通过了省级鉴定或国家级鉴定,其中浙蕾×春晓、兰天×白云、芳山×星·明已开始推广应用,超额完成了国家和省科技专项合同所规定的研究任务。
国家级攻关项目“提高长江流域原料茧品质的综合养蚕技术研究”,1989年提前一年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定的8大指标。亩产茧从86.5公斤提高到146.3公斤(指标115公斤)亩产值从330元提高到1530元(指标为410元)蚕病损失率从12%下降到4.33%(指标5%)桑虫损失率从12%下降到1.10%(指标5%)夏秋张产值由127.5元提高到328.7元,上茧率从80%提高到95%(指标90%),解舒率从52%提高到71.13%(指标58%),鲜茧出丝率从13%提高到16.5%(指标16%)。1990年该课题扩大覆盖面,即将进行全面总结验收。
农业部和省重点科研项目“桑树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已育成农桑8号、农桑9号、之江2号、薪一园等优良品种,其中农桑8号经过区域试验,亩桑产叶量显著超过对照种荷叶白,养蚕成绩相仿,抗桑萎缩病、桑疫病均强,已通过验收鉴定,将在生产中逐步推广应
用。
航天部上海航天局课题“偏二甲姘污水对主要蔬菜的影响”,进展较好,污水浇灌对蔬菜产量、生理无不良影响,但对番茄及冬季蔬菜不宜灌浇。
省重点科技项目“扩大一条龙式联户售茧缥丝计价试点”,1989年均已全面达到和超额完成合同所规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解舒率净增19.22%(指标10%),鲜茧出丝率净增2.48%,(指标2%),茧价提高19.33%(指标10%),吨丝单位利润测算提高13.86%(指标8%)。该课题深受试点乡、村群众的欢迎。1990年扩大了覆盖面。目前已通过省级验收。
省科委项目“电子计算机在家蚕育种中的配套应用”、“评茧新技术”、“蚕副产物加工利用”分别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电算机的配套应用研究已获1989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所除“七五”伊始就进行以上国家、部、省级攻关项目外, 1989年后,还先后接受
了省科委、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蚕病药剂的改进
和开发利用”、“桑树三倍体育种研究”、“家蚕表面几丁质的性质、作用及利用研究”
“家蚕病毒病及微粒子原虫资源的利用调查研究”、“应用生物工程育种法培育桑树新品
种”、“外源基因转移技术在家蚕育种中的应用研究”、“桑树品种资源调查、评价及利用”)都进入了实质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三、主要科技成果与推广应用
(一)科技成果
1980-1989年10年中,我所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成果27项,其中有国家技术进步H等奖3
项(昆虫激素、汉字信息系统工程、系列化桑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国家专利一项
(多功能自控计数器),部级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系列化桑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部省技术进步H等奖5项(《家蚕遗传育种学》、 DS—84型茧丝检测机、春蚕杂交饲养
技术标准、桑蚕茧丰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防病一号推广和应用),部、省级科技进
步三等奖14项(蚕品种东34 X 603的有成、东34 X(603 X苏12)三元杂交种选配和应用、
家蚕起源和分化研究、电子计算机在蚕业上的应用、桑树品种资源调查研究、桑树花药培养研究、桑树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桑疾病病原研究、防病一号的研制、“蚕病净”的研制、防病一号的推广和应用、蚕座蚕具消毒剂1231石灰浆的研制等);省技术进步善等奖4项(防病消毒剂、灭蚕蝇改革使用方法、双效磷农药防治桑虫的研究、7013废气对蚕桑生产的影响研究、桑园综合经营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在1985一1989年5年中全所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 179篇,编写
或参加编写并已出版的著作9种。
(二)成果推广应用:
近10年来,我所取得了许多实用成果,并在生产上获得了广泛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振兴蚕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八十年代以来,我所先后育成了春用蚕品种浙蕾×春晓和夏秋蚕品种新杭×科明、兰天
×白云、芳山×星·明。由于好养、高产、优质、出丝率高,平均饲养量已占省总饲养量的
30%,1989年饲养98.5万盒,平均每盒蚕种增值按60元计算,则年社会总经济效益达到591O万元。
由我所主持选育出的桑树四大良种有荷叶白、团头荷叶白、桐乡青、湖桑197,已成为全国主栽桑树品种,据1986年统计全国栽种面积达385.10万亩,约占全国桑园总面积60多以上,根据“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利用的经济评价”中的公式计算,每亩净增值33.29--78.84元,则年社会经济效益1亿元。
我所研制的蚕体蚕座消毒剂“防病一号”、“蚕座净”、“蚕季安”等,因高效、广谱、安全、成本低,现被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广泛应用,每年受益蚕种占全国总饲养量约25啸(全国年饲养蚕种1989年为1570万盒),如果每盒蚕种按增产(或减少损失)蚕茧5斤计算,则可多收蚕茧约20万担,每担按500元计算,则年经济效益约1亿元。
此外,我所开发的DS—8410型茧丝检测机已被全国蚕业院校、研究所采用,桑蚕茧优
质高产配套技术、荧光评茧技术、春蚕饲养技术标准、桑树速生高产技术、桑病虫害防治技术、数控成绞机、蚕副产物加工利用技术等,均已由点到面推广应用,所创经济效益年均达1000万元以上。
据估计,我所目前年创社会经济效益达2.6910亿元以上,平均每人年创经济效益约
320.40万元。
四、“八五”科研计划申报概况
目前,我省的蚕业生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1)人多地少,不可能依靠扩大桑园面
积的办法来增产蚕茧。(2)我省亩桑产茧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要进一步提高单产,难
度很大。(3)由于“蚕茧大战”的影响,近年蚕茧质量大幅度下降,与世界先进水平(日
本)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上苗率低,解舒差,出丝率低,等外茧多,严重影响茧丝质量和外贸出口。(4)主要蚕区养蚕环境被严重污染,氟化物、农药中毒频频发生,蚕桑病虫害
抬头,对蚕桑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而又无法进行战略转移蚕桑基地。因而我所在“八五”期间的课题以提高质量(叶质、茧质、丝质)、单产(亩桑产茧量、盒种产茧量)和经济效益(低耗、高效)为中心,继续以应用技术为主,适当开展基础研究。通过努力现已有6个课题分别列入省科委“八五”攻关或重点计划。
(1)优良蚕品种的选育研究:选育优质、多丝量春蚕品种,强健、优质、高产夏秋
蚕品种和进行育种新技术的探索。
(2)优质高产桑品种的选育研究: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迟硬化的晚熟桑品种和高
产、优质、抗病的早熟桑品种,并探讨组织培养在桑树育种上的应用。
(3)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选用适合于人工饲料的蚕品种、研制低成本小蚕用人工饲
料及养蚕技术研究。
(4)广谱、高效、低毒的蚕室、蚕具或蚕体蚕座消毒药剂的研制。
(5)荧光一数模评茧法及其配套测试仪的研究:利用微机对荧光进行蚕品种评茧数
学模型的研究。
(6)提高夏秋茧质的综合养蚕技术的研究。
五、问题和建议
(一)问题:在近十年中我所获得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如前所述,1989年达到了2.6910亿元,人均创益达320.40万元,对蚕业生产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作为蚕业科研单位的本身却经济困难重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事业费少,难以资助研究:
据对我所1986—1989年由上级拨事业费和开支情况统计分析:国家所拨事业费主要用于职工工资(占71.48%)和政策性副食福利补贴(占13.55%),总占支出85.03%,而用于公业务仅占1.7%,少得可怜,资助课题分文没有,因而我所事业费十分紧缺,难以发展事业。
2.科研经费难以争取:
目前的研究经费只有列上课题才有,一些生产和学科本身发展所需的经常性、长期性课题,如养蚕技术、桑树栽培、病虫防治、蚕和桑的生理变化、遗传等方面很难对上课题,则也就很难得到经费,工作难以开展,若非得开展,只得私下说情,请生产部门资助,有的确因没有经费,只得暂停。课题经费不但列上才有,而是列几年有几年,也没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打算。“七五”将要结束,“八五”到底有多少经费,研究所无法判断,毫无主动权,研究所的“长期计划”、“远景规划”好象是肥皂泡。
3.成果无偿转让:
1988年全国所长会议曾反应了,科研搞得越多,成果出得也多,社会效益越大,科研单位消耗越大,经济愈困难,希望改变这种现象。但至今还是老样子。我所主持选育的桑树良种、优良蚕品种、高效低成本的蚕药等已在生产中大面积应用,每年可创社会效益2.6910亿元,目前我省正在推广的蚕茧优质高产配套技术成果,吉本省有半数蚕茧按此技术实施,以收购5万吨鲜上茧,鲜毛茧出丝率提高2.48%测算,可增产1.24万吨生丝,每吨生丝按15万元计算,则价值18.60亿元。但以上这些社会效益,科研单位不但分文没有,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劳力,例如1989年我所蚕品种和桑品种选育课题,消耗15万元,占用房屋4000米,还需要25名科技人员和工人参加研究。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科研单位搞科研、出成果的积极性。
(二)建议:有了政治就有方向,有了经济就有活力,从上面问题不难看出,目前蚕业科研单位经济依然困难重重,影响事业的发展,没有活力。为此,我们再次呼吁:
(1)增加蚕业科研事业费
为了确保职工基本工资和各种政策性补助,同时又能资助经常性、长期性必要科研项
目,使研究所能够远近结合,稳步发展,建议在现有事业费的基础上增拨50%科研发展基
金。
(2)筹集蚕业科研发展基金
1988年全国所长会议提议筹集蚕业科研发展基金,在目前蚕桑改进费的基础上,另增加0.5%的蚕桑技术改进费,或从丝绸出口创汇中,每一美元额度扣取一分人民币,作为蚕业科研的发展基金,主要是资助全国和各省的重大科技攻关和基础研究,并对蚕业机构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资助,望能及早落实。
(3)成果实行有偿服务
凡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机构鉴定或已在生产中取得经济效益推广应用的新蚕品种,在现有蚕种单价基础上收取蚕种价的5%,作为香品种科技成果返回费,对其他类似成果在生产中已推广应用的,也应收取l—5多的有偿服务费。蚕种返回费应从蚕种款中收取,由省蚕种公司统一办理,办理单位可收取10%手续费,余下返回给新品种选育单位。其他成果返回费由经营单位支付给成果提供单位。以上返回经费主要用于改善科研条件和职工生活。
1990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