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技 兴 农 及 研 究 开 发

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

     “七五”期间为支持我省蚕业生产的振兴,发挥我系在师资、设备及全体职工的积极性。迎着改革、开放的新风,运用对外开放的条件,靠科技兴蚕,研究开发,使我系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创出一个新局面。
             一、支持我省新蚕区的的发展和巩固
     1987年蚕茧作为三类产品,珠江三角洲老蚕区产茧量出现明显下降,省委、省政府及省丝绸公司对发展新蚕区作出战略性的转移,将蚕桑发展转向粤西、粤北等新区。加以“蚕茧大战”的出现造成一些混乱现象,发展和巩固新蚕区的关键是技术力量的培训。为此,我系调整了师资力量协助省公司举办各类型培训班及中专、专业证书班等。在87-90年间培训3000多人不同层次的蚕桑技术干部及技术员,对发展和巩固新蚕区起到重要作用。
     办学的形式有,蚕学专业班二年制,36人,对象是蚕种场站的领导及技术骨干;蚕桑中专班二年制16人,培训专业的技术干部,以上是脱产或半脱产培训。重点在面向各主要新区的基层举办栽桑、制种的短训班25期,受到培训的农民技术人员3000人次。同时,结合每年毕业实践,到基层开展蚕桑生产技术讲座,技术咨询及答疑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系的师资队伍32人,负担本科、研究生、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及办专科等任务,
教学任务是相当紧张的。为了支持省蚕桑事业的发展,以各教研室为主将师资进行合理调配,让中青年教师多承担任务,分工负责上课及到基层去办班;结合专业如桑树新品种、推广抗青枯病品种及其繁殖技术等由课题组织人力去办班,同时也为课题的开展相结合;如推广广蚕三号×7532及抗一×抗二的新品种等,由课题组织人力到基层去作技术指导,既推广技术又培养了基层的技术力量起到较好的作用。
     在经济上给予适当报酬,采取教研室及教师本人相适应,以教师本人为主,做到同一课程的老师既搞好本科的工作又能发挥潜力搞好新增加的教学任务,还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报酬。
              二、科技支农、扶贫,成绩显著
     1986年以来,在学校扶贫办的统一领导下分别到英德、高要县,在县丝绸公司的支持下开展科技扶贫,经过共同努力取得成效,受到县及省领导及宣传媒介的表扬。
     扶贫要选中方向,在英德、高要县,领导认为兴办蚕桑,时间短,见效快,群众欢迎,是作为扶贫的“火车头”。我们配合扶贫任务时将每年的毕业实习,适当地分派到扶贫基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建立桑树新品种示范点,养蚕技术指导中心以及推广热空气防治微粒子病技术等,通过基点的活动吸引广大蚕农的参观及办班,使技术能很快推广并取得成效。如英德县明迳、岩背乡使基层蚕茧丰收,平均单张产值129.10元,平均亩桑产值677.50元,较1986年翻了一番。从而使养蚕生产得以逐年巩固和扩展。在新品种的示范和推广方面也是通过与英德、高要、罗定及阳春县建立试养基点,将有关品种性状及饲养技术通过学生实习及办班的方式让蚕农及基层干部掌握,如明迳乡的城下村及坑坝村连续两年饲养本系育成的新品种广蚕三×7532与现行品种新九×7532比较,单张产值分别增加 9~18%。共发新种6584张,累计增收92241.84元。在罗定县与县蚕种场合作扩大生产,1990年推广5万张以上,应用基因工程选育的抗脓核病品种在阳春县试养2000张,专门派研究生到基点石望乡进行指导,亦收到较好的成绩。同时,使学生受到农村生产的实践的锻炼。
     在扶贫基点推广新技术养蚕是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首先抓技术培训班,配合县公司印发科普的种桑养蚕技术资料,用广播方式宣讲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对专业户及养蚕人员分别举办技术骨干培训1000人次,办了短期培训班7期,培训农村养蚕户饲养员共1600余人,在养蚕季节巡回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科技咨询,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使同学们认识到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真正为生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巩固专业思想。
         三、全面规划,争取各方的支持,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
     系党政领导意识到八十年代是新学科、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要更好完成教学及科研的任务,要有新的突破,“七五”期间争取承担农业及重点项目4项,国家及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丝绸公司下达任务14项以及自选课题16项,会计立项的课题 41项,提供科研经费 76万元,平均每年15万元左右。组织力量进行科研是相当艰巨的工作,由于教学任务相当繁重又无专职科研编制,必须进行思想动员,调整力量,协力攻关。主要是抓基础研究及面向生产的课题。
     1.以攻关内容为中心,加强横向联系承担农业部生物技术项目由于基础薄弱设备及技术力量不足,我们实行以课题攻关内容为核心,主动加强横向联系,争取外援,培养自己的骨干队伍。如在抗菌肽基因合成技术与复旦大学遗传所合作得以顺利完成,抗菌肽基因转入植物的技术,在北京大学植物基因工程实验室的帮助下得以实现。在校内取得遗传工程研究中心大力协作使家蚕的基因操作逐步完善,为培育新抗病品种创造十分有利条件。为了建立昆虫免疫技术,先后向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军医大及广东微生物所的前辈及同行学习,借助他们的技术为昆虫免疫研究建立自己的实验技术、经过努力在蚕的基因工程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特点,培养了以中青年为骨干基因工程研究队伍,较好地完成“七五”任务,顺利通过验收。
     2.从实际出发,解决生产关键。
    “七五”期间根据省蚕桑生产的急需开展科研,以解决生产上的关键问题。桑树抗青枯病品种选育及推广。桑青枯病是我省毁灭性病害,自湛江市蚕研所培育抗青10号以来巨大面积推广,但无性繁殖困难,成本高,难以普遍推广,我们试行采用杂交一代的方式选育抗青枯病品种又提高其产量及叶质的研究。已筛选出两个有希望的杂交组合,如“试八×农二”已参加1990年全省抗青枯病品种比较试检。同时建立了桑青枯病的诊断及检疫技术体系,为预防青枯病种苗的传病作出贡献。
     肇庆市推广小蚕片叶立体育过程。我校扶贫工作队积极支持这一活动,共同创立一、二、三龄一回育的饲养技术,对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推广“植宝18”喷桑对增产桑叶有一定作用,及贯彻科学养蚕二十字措施,解决蚕病稳产的问题,增收蚕茧190担。
     笋围镇桑地面积由370亩增加到500余亩,扶持两个新的管理区使种桑养蚕效益比其他作物更明显,如一户新植桑当年亩桑产值超1500元。
     蚕品种的选育,以抗逆高产为主攻对象。七五期间,成功地培育新品种广蚕三号及其配对杂交组合广蚕三× 7532,已通过技术鉴定在全省推广应用,取得单张产茧提高17.35%,担桑产值增加16.5%的效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运用基因工程选育的抗脓核病品种,抗一、抗二及抗一×抗二已参加省1990年的品种评比,并在顺德、阳春等推广4500余张,在抗脓核病方面取得较好的结果。
     为掌握我省蚕病发生规律,与省丝绸公司、省蚕研所等有关单位合作进行为期三年的蚕病调查,对摸清我省蚕病发生的种类,分布、发病规律和损失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提出有效而实用的综合防治措施,受到业务部门及基层的欢迎,同时,积累了蚕病调查的经验,为今后掌握蚕病发生和流行规律,提供可靠的材料。
     微粒子病的防治,在贯彻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强原蚕区防疫制度,研究改进普通种母蛾集团检验方法,研制GD—1500型磨蛾机,推广热空气处理蚕卵防治微粒子病的技术及配合新药物的应用等,为我省预防微粒子病的发生与蔓延起到重要作用。1989年全国微粒子病抬头的严重局面,而广东则能基本控制疫情,主要是掌握完整的预防技术,建立蚕种质检站,将普通种母蛾集中检验和淘汰病卵、应用热空气处理等,将及格的蚕种中残存的病卵消灭在发种之前,避免病源散发到蚕户及环境之中,这是生产上行之有效的措施。
     3.发挥科技优势,开拓新领域。
     在蚕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发挥技术潜力,立足于本系,推动各地的蚕桑综合利用的发展,1984-1990年间中国蚕学会的支持和推动、协助召开了五次全国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学术讨论会以及1988在北京举办全国蚕桑综合利用展览。主编《全国蚕业资源综合利用资料汇编》,第一集1986年出版50万字,第二集1990年出版25万字。1990年撰写《蚕桑综合利用》高校教材,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及编著《蚕桑综合利用》科普读物,1986年由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协助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蚕室》科教电影,宣传蚕桑综合利用的成就和发展。通过学术活动、展览、读物、电影宣传及普及以及推动全国蚕桑综合利用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七五”期间先后协助四川垫江、闽中、浙江杭州市、江苏中东丹阳、湖北罗田、河南信阳、黑龙江哈尔滨及辽宁丹东市等进行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规划及技术培训、技术咨询。
     在本系开展蚕沙提取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及果胶的研究以及柞蚕蛹提取蛹溶菌酶的研究,积累基础数据及研究新工艺。在蚕沙生产果胶及柞蚕蛹生产溶菌酶已申请专利并于授理公布,特别柞蚕蛹作为生物工程载体方面的研究与有关部门协作亦取得进展。
     蚕用消毒药物方面主动与有关方面开展新药剂在蚕业上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如研制高效、广谱、价廉的新蚕药已取得进展,将两种新的消毒剂进行复配,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效正进行示范试验。
     在空气消毒剂方面与有关部门合作,提取莉莎有效成分,进行抑菌杀菌试验及安全性检测,生产工艺及中试工作正在进行,预期不久将可以在生产上作为空气消毒剂,以洁净空气环境,在卫生、公共场所及禽畜饲养场的消毒应用。与顺德化生所合作进行“万家康”消毒剂在蚕业上应用的研究。
     4.“七五”期间的科研成果
     七五期间我系的科研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果,共有11项获奖。
     获奖的成果已部分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广蚕三×7532品种在罗定、英德等县市推广达 5万张,抗一×抗二抗病品种亦示范推广4500张收到一定的成效。 GD—1500型磨蛾机及热空气处理技术在防治微粒子病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在鄂、湘、皖、赣、滇、陕等省应用。蚕沙生产果胶及柞蚕蛹生产溶菌酶已在山东进行中试并与辽宁省溶菌技术转让。九龙泉雄蚕蛾酒在韶关投产获得新产品许可证,莉莎消毒剂已进入中试阶段。
     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初步建立了蚕的基因工程实验技术实验基点及组织培养的基点,为今后的研究创造较好的基础。
               四、“八五”规划及今后的设想
     蚕业科学研究要根据国家、省的规划及我校、系的实际情况,突出攻关的重点,发挥优势,树立特色,为解决生产及基础研究而努力。
     1.桑、蚕新品种的选育
     根据亚热带蚕业的要求选育抗逆性,高产优质的桑、蚕品种作为特色。
     (1)桑品种培育通过杂交组合选育抗病高产优质的桑品种,在原有试11的基础上进
行。
     (2)抗青枯病桑品种的选育,通过外源基因转导及研究抗病机理入手进行选育。
     (3)蚕的抗逆高产品种,通过常规育种技术,同杂交形式及发掘地方品种资源进行。
     (4)抗氟性蚕品种的遗传规律及生理特征。
     (5)抗病毒病蚕品种的选育,用基因工程技术转入外源基因或遗传物质诱导变异。
     2.生物技术在蚕业的基础研究及应用
     (1)抗菌肽基因工程在酵母中表达,发展为新的抗菌素。
     (2)抗菌肽基因在作物中转导培养抗青枯病的作物品种及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
     (3)Ribozyme的设计及抗NPV蚕品种的基因工程。
     (4)抗脓核病蚕品种选育的基因工程。
     (5)家蚕或柞蚕蛹作为生物工程载体的研究与应用。
     (6)家蚕性别调控生物技术。
     (7)家蚕茧长发育的调控及消化生理的研究。
     3.热带亚热带栽桑养蚕丰产技术情况针对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栽桑养蚕丰产、稳产技术的研究以及适度规模经济模式。
     (1)热带亚热带地区桑树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主要施肥的计算机调控及收获法的改进。
     (2)热带亚热带养蚕技术,主要是抗高温多湿环境及综合防病措施相结合的省力化养蚕法。
     (3)养蚕规模经济模式系统工程学研究。
     (4)提高蚕种质量及滞育卵随时孵化研究。
     4.蚕病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
     (1)热带亚热带蚕病流行规律及损失估计。
     (2)微粒子病防治研究及实用化免疫学技术的检验。
     (3)中肠型脓病的防治疫苗的制作及综合防病技术。
     (4)新蚕药的筛选及推广。
     5.蚕业资源综合利用
     (1)以柞蚕、家蚕为宿主生产珍稀蛋白的基因工程工厂的建立,与美国及香港合作。
     (2)蚕桑综合利用的新产品、新用途的开发。
     6.蚕桑机具改革:主要是簇具、制种、浸酸机械及示波评茧机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