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科
(屈原农场蚕种场)
屈原农场蚕种场的前身是屈原农场六分场的一个生产队。1976年开始植桑,1980年定为蚕种场,1981年开始繁育一代杂交蚕种,1984年建成蚕茧收烘灶,收烘本农场范围内的一代杂交蚕的鲜茧。1986年种场共754人,其中行政和技术管理干部27人,农业职工320人。耕地1300多亩,其中桑园754亩,工农业总产值78.13万元,养蚕制种室8000m2,固定资产95万多元。1989年800绪缫丝厂投产,当年冬季省农业厅经作局与省丝绸公司经实地考察,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屈原农场建立以蚕种场为核心的蚕桑生产基地。屈原农场党委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将屈原农场六分场的七、八、九、十生产队划归蚕种场,定蚕种场为屈原农场的一个分场(科级)单位,干部增加到29人,耕地增加为6600亩。预计到1992年时,人口将增加到3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650人,桑园将发展到5000亩,使我场成为初具规模的植桑、养蚕、制种、收烘茧、缫丝一条龙生产的基地。
我场地处洞庭湖畔,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质肥沃,水、热、肥、光能满足桑树生长的需求,因此,桑园产叶量高、叶质好,是我国最优蚕桑生产区之一。但在1986年以前,我场蚕种生产量每年在2—4万盒徘徊,工农业总产值在20—40万元之间,优裕的自然优势不能变成生产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究其原因除了受到苎麻热冲击和蚕种、蚕茧价格不合理外,很大程度上与我场原先改革不彻底、管理不完善以及没有按照蚕种生产的特殊性来制定相应的措施有关。1986年以后,全场干部职工痛定思痛,齐心协力找差距、想办法,千方百计寻求自身发展。根据蚕种生产的特点,结合我场的优势,把握蚕种生产的契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摸索出了适合我场情况的发展蚕种生产的新路子,制定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从而使我场在桑园面积800余亩、人口
700余人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蚕种从1985年5500余盒,增加到1989年的117000余盒,蚕种和蚕茧产值从33.05万元,上升到177.06万元;亩桑产值从393元,上升到2148.78元;人平收入从347元,上升到1933元,工农业总产值从54.09万元,上升到402.3万元。从1989年全场蚕种生产情况的剖析中可以看出我场蚕种生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大。1989年春制苏5×苏68402盒,芙蓉×朝晖62745盒;秋繁芙蓉×湘晖25968盒,新九×朝霞20135盒,全年共制种117250盒占全省蚕种生产量的64.5%。二是单产高。春制芙蓉、湘晖收蚁4018.6克,平均克蚁制种15.61盒,高出全省同品种产量15%以上。其中芙蓉平均为16.06盒,湘晖15.16盒。二队胡三保组该品种正反交的克蚁制种量平均达17.05盒,一队胡雄飞组平均克蚁制种量达
16.6盒,芙蓉、湘晖用叶制种桑园 643亩,亩平制种96.8盒。秋季制种芙蓉、湘晖收以5573.8克,平均克蚁制种量为6.52盒,新九、朝霞收蚁1639克,克蚁制种量为12.3盒。三队韩国祥组芙蓉、湘晖克蚁制种量达8.6盒。一队陈纯新组新九、朝霞克蚁制种量达14盒。全场秋季芙蓉、湘晖每亩桑园平均制种42盒,新九、朝霞亩平制种98盒。三是质量好。通过镜检,未发现微粒子病,一代杂交种好养。1990年在特大干旱,温度高,叶质差的情况下,夏秋丝茧育盒种产茧平均25公斤,最高盒产量达37.5公斤。浙江海宁从我场购进的中秋蚕种盒平均产茧29公斤,较兰天、白云高一公斤,深受省内外广大蚕农的欢迎。四是经济效益高。在蚕种生产为龙头的带动下,近几年我场各项生产均迈上一个新台阶,使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为屈原农场的富裕典型。目前已有85%以上的农户达到了小康水平。修了新楼房,被誉为农场的经济特区,1989年我场被农业部农业司评为全国蚕种生产先进单位。
我场是如何抓住蚕种生产的契机,走出低谷,迈上新台阶的呢?我们总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预测形势,把握机遇
1986年正当“麻疯病”盛行之时,蚕桑生产形势每况愈下,蚕种生产也极端困难。但是我们根据掌握的情报及对形势的分析,认定低潮过去会有高潮、冬天过了必有春天的道理。全场干部一条心,认为我场的蚕种生产不能下马,桑树不能毁,养蚕制种设备不能毁。因此,从1986年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场部领导和技术干部反复做好蚕农的思想工作,稳定情绪。同时我们还向有关方面求援,贷款几十万元解决蚕农的生活和生产困难。把我场的蚕种生产从没发可危的边缘保住了。
二、根据蚕种生产特点,完善生产责任制
10年来,我场走过一段崎岖的道路,也有惨痛的教训。我们深深感到党的富民政策,必须依靠完善的生产责任制及其他管理措施的严格执行才能实现。而蚕种生产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按照粮棉生产那样分户生产而不保证质量;也不能走大集体式的老路而不讲效益。因此,从1983年起,我们把桑园面积分到户承包15年不变,按照当年桑叶产量计算其收益;同时又把制种任务定到组,优化组合一年不变,不准单户制种。这样农户在桑园培管上舍得花力气,花投入,从而收益也高;在蚕种生产上由干有小范围内的集体合作也能把握质量关。谁的组蚕种质量不合格坚决退回,并承担经济责任。原二队杨高华户因失误,蚕种产卵时不受精卵多,一次退回100盒,直接损失1000多元;原三队杨德平户优化不进组而强硬制种,所制蚕种一粒也不收,本人不服上告,我们仍然坚持按规定办。他一气之下毁桑8亩多而被判刑,至今仍为蚕种场的穷困户。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蚕种繁育任务按桑园面积定到队,队按蚕室定面积分任务,4间蚕室一个组。
2.每两间蚕室饲养一个品种,严防混杂。
3.技术员在制种期间坚守蚕室,随时进行技术指导。
4.发蛾开始后,技术员具体按组编好蛾盒、蚕种纸号码,统一规定收蛾送种时间,统
一收种检验质量。
5.蚕种送交省蚕种冷库后,由冷库对蚕种质量再进行鉴定,质量不合格的退回,由生产组负责经济损失。
6.对弄虚作假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由于各制种组经济效益的悬殊,个人收入的多寡,广大职工自觉钻研制种技术,相互竞争的风气已蔚然成风。同时,我们还打破了蚕种场人人都能制种的惯例,计个别技术差的农户,规定他们只能进行丝茧育,待技术素质提高、条件成熟以后再允许其参加蚕种生产。
三、抓基础、做好桑园培管
养蚕制种桑为基础,没有优质高产的桑叶,就没有蚕种生产的优质高产。具体做法是:
1.选栽优良品种,建立小蚕专用桑园。
1986年以前,我场各桑树品种插花栽植,由于各桑树品种成熟和老化、养分成分不一致,不能根据蚕儿的生理需要给予优质桑叶。从1987年开始将桑树品种合理搭配,并分片栽植,同时根据桑树新品种“7920”发芽早,春叶成熟快的特点,1987年后开始大量栽植。成为我场的当家品种之一。另外我场还建有小蚕专用桑园140多亩,保证了小蚕用叶的需要。
2.抓建设,改善桑园灌溉条件。我场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组织群众,平整土地,兴修道路沟渠,大力进行桑园基础建设。目前已有600余亩桑园(占桑园面积的75%)具备灌溉的条件。
3.增加投入,提高桑园肥力。我们在桑园培管上贯彻出力、花钱、花时间的原则。既要求不误农时做好桑园的耕地、剪伐、修枝、整拳等管理工作;又要求桑园进行合理施肥。施肥贯彻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原则。每年桑园内要施用大量的桑夷沙、河塘泥、绿肥和枯饼。在化肥的施用上,按增施磷、钾肥,合理配施氮肥进行。目前我场每亩桑园每年平均施用的肥料氮素15-25公斤,磷素25公斤,钾素10-15公斤。
4.抓联防联治,减少桑树病虫为害。桑园虽然分到农户管理,但每年的防病治虫工作,全场统一时间,统一步署,进行联防联治,以提高治虫防病效果,避免因用药时间不一而造成蚕儿中毒等不必要的损失。
四、改善蚕室条件
自从采取桑园单户承包,制种优化组合的责任制以后,随着养蚕制种数量的增加,蚕室制种室严重不足,加之原先大集体时的大栋蚕室已不适宜于目前新形式下的生产需要,农户的宿舍又不具备养蚕制种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我场从各方面挤出资金几十万元,兴建了一批小型简易蚕室。这批蚕室既能满足分组、分品种养蚕制种的需求,又能保证蚕种质量,且造价比较低,经济适用,是当前蚕种生产中解决蚕室不足困难的有效途径。
五、严把消毒防病关
近年来,我场曾经历过因蚕儿暴发脓病、软化病等蚕病而导致养蚕制种失败的挫折,也经历了因农药和其他有害药物导致蚕儿中毒发病造成减收的教训。因此,我们把严格消毒防病作为领导和技术员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养蚕前、后按照扫:蚕室前后、室内全面清扫;刮:蚕室内污物刮净;洗:蚕室、蚕具全面洗刷,晒:洗净的蚕具充分暴晒;消:洗净后的蚕室、蚕具全面彻底消毒1—3次的步骤进行。蚕期中建立了常规的防病卫生制度。洗手给桑,换鞋入室已成为广大蚕农的自觉行动。每龄蚕期用漂白粉澄清液消毒一次;大蚕期的贮桑室每天坚持用0.3
%的漂白粉澄清液消毒一次,对蚁蚕、起蚕、熟蚕使用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从三龄饱食开始添食氯霉素。有病时每天添食一次,并固定经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进行迟眠蚕镜检,严防微粒子病发生。由于防病工作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我场未发现微粒子病,其他蚕病损失率也由原来的11%左右下降到8%左右。真正达到了无病、优质、高产的目的。
六,精心饲并管理、把好质量关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蚕儿健壮无病,是夺取蚕种优质高产的关键一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让蚕农技术员熟悉品种性状和饲养技术要点。每个蚕品种都有其特定性状和饲养上的技术难点。有的孵化不够集中,有的老熟不齐一,有的杂交时容易散对等。蚕农和技术人员如果不熟悉这些情况,就很难夺取蚕种优质高产。因此,每饲养一对新品种,我们都组织蚕农和技术员反复学习,掌握其特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掌握其饲养技术要点。年终时请有经验的同志讲授自己的丰产经验,以达到全面掌握品种特性,普及技术,促进平衡增产。
2.坚持集中催青、小蚕共育。多年来,我场始终坚持全场集中催青,小蚕分组专室共
有。每年的蚁蚕孵化率一般在90%以上,一日收蚁率达80%左右。
3.保证良桑饱食。促进眠起齐一。小蚕用叶严格掌握标准,不喂过嫩过老叶。根据气候特点和蚕体发育情况,灵活掌握桑品种的选用。在“蚕等叶”的情况下,小蚕以早、中生桑为主;在“桑等蚕”的情况下,则选用晚生桑为主,以利营养充实,养好小蚕。
4加强簇中管理,重视蛹期保护。现行多丝量品种,茧层厚,通气性差,往往造成簇中多湿,不结茧蚕增多,死笼率高,病死蛹增多。为克服这些蔽端,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上簇前做到簇室、簇具、环境三干燥;二是上簇时严格进行熟蚕消毒,三是做到熟蚕老熟齐一,上簇密度、室内光线均匀;四是适时早采茧,严格选茧,注意削茧不伤蛹体;五是加强蛹期管理,防止死蛹,减少损失。
我场的蚕种生产虽然已走出低谷,迈上了新台阶。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在蚕种质量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迫切希望上级和同行专家对我场给予支持和批评帮助。
一九九○年十二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