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越年蚕种质量检验方法的初步研究

 
          徐世清 季建忠 王家荣 桑前 刘建潮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江苏省盐城市丝绸公司)
               胡福胜  张以俭
           (江苏省浒关蚕种场)(江苏省淮阴市丝绸公司)

     对家蚕越年种冬季冷藏中的不良卵发生率、特定催青条件下的孵化率、蚕卵大小、微毒率、杂交率、蚁蚕绝食生命时数、蚁蚕抗高温能力和抗病力、特殊配方人工饲料育的稚蚕发育整齐度等9项指标作为蚕种质量检测项目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依据前5个指标作为基本检测项目,结合成品包装等项目,运用综合积分方法进行统计,依据积分高低确定蚕种级别的蚕种质量检测方法。
      关键词:家蚕卵 质量 检验
 
    蚕种质量事关蚕桑生产的稳定和发展,这.早已受到蚕种生产者和主管部门的重视。然而,由于没有精确与合理的蚕种质量检测办法,蚕种不论质量优劣,统货统价,使得蚕种生产者缺乏质量管理的动力,主管部门缺少抓质量管理精确尺度。从另一方面讲,蚕种作为一种商品,应该有比较精确的质量指标。各级领导和蚕种工作者对这一问题已高度重视,并已着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笔者在过去几年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些研究,现将试验思路和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一、蚕种质量检测项目的研究
     1、不良卵发生
     不良卵发生率是蚕种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这早已被蚕种工作者所认可。过去,在蚕种质量管理上,只在蚕种入库及冷藏中抽查,对残存不良卵率高的蚕种,人为剔除不良卵至很低的残存率,这显然不能反映蚕种的内在质量。为此,笔者在两个蚕种冷库,对100余批蚕种进行抽检,采用可比性较强的冬季相同冷藏时间内的不良卵发生率作为指标。从调查结果看,同品种、同季节生产的蚕种,在冷藏30日时,不同批次蚕种的不良卵发生率之间已出现明显开差,至60日或120日,其开差更大,完全可以进行统计和分析(表1)。


     笔者抽取冷藏中不良卵发生率较高和较低的蚕种进行孵化、饲养及抗逆性、抗病性鉴定,证明冷藏中不良卵发生率的高低与它们有高度的相关性(结果后述),说明冷藏中不良卵发生率作为蚕种质量检测指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2、孵化率
     孵化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是蚕种生产及保存全过程的集中反映,是蚕种质量的直观表现。生产用催青条件,因充分考虑到照顾蚕卵胚子的发育生理,考虑到减少蚕卵消耗,所以,即使质量上有一定差异的蚕种,在这种催青环境下,其孵化率或孵化整齐度也不一定会表现出明显差异。生产出的蚕种,其质量一般都有一定的保证,在绝大多数蚕种批次之间,其质量开差不会悬殊。因此,用温和的环境往往不易检查出问题,或者检测结果很不稳定,只有考虑以恶劣环境方能把我们正常情况下所见的差异放大。从而较容易看出蚕种质量的好坏。从另一角度讲,所谓质量好,就是发生事故的概率小,特别是遇到不良环境等意外时发生事故的概率小,所以用恶劣环境预知蚕种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者是说检测蚕种质量的好坏应该是合理的。从孵化率看,经调整催青方法后,同品种不同批次蚕种的实用孵化率开差最大已超过5%,可以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并且发现,实用孵化率的高低与冷藏中死卵发生率的相关性很高(表2)。


     3、稚蚕发育整齐度
     稚蚕发育整齐度直接影响生产,它也是蚁蚕在整个胚胎所处营养环境和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志,或者说它与蚕种质量关系密切,这一点已被蚕业界所公认。稚蚕的发育整齐度可用收蚁后一定时间内疏毛率来表示。考虑到桑叶本身的不均质性及季节性限制,笔者用人工饲料进行检测,并不断调整饲料配方,现已研制成了能比较准确地预知其发育整齐度的饲料配方,用这种配方的饲料检测同品种不同批次的蚕种,收蚁后48小时的疏毛率开差最大可达20%以上,而且,测定结果比较稳定,容易进行比较分析(表3)。


     4、蚁蚕绝食生命时数
     蚁蚕绝食生命时数是蚁蚕体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直接影响蚕作的安定性,同时,它也是蚕种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表4)。


     从表4结果可见,蚁蚕绝食后,半数死亡时间(LT50)的长短与饲养中减蚕率的高低有较高的吻合性,说明用蚁蚕绝食生命时数作为蚕种质量的检测指标,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5、蚁蚕抗高温及抗病能力
     蚁蚕抗高温及抗病能力是试验工作中常用的检测和选拔蚕体强健性的方法。从蚁蚕高温冲击后的存活率看,它与蚕种冷藏中的不良卵发生率吻合性较强(表5)。

      为了综合检验前述各检测指标的检测可靠性,分别选取了冷藏中不良卵发生率高与低的蚕种进行综合鉴定,并增加了抗病力试验,结果发现,前述各检测项目对蚕种质量好坏的反应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反应都比较强(仅LT50开差较小)(表 6)。值得一提的是,这

两批蚕种虽然质量上已检测出有一定开差,但在正常环境下,农村生产的实绩开差并不显著。笔者认为虽然如此,这两批蚕种的质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仍不可否认。
     6、蚕卵大小
     蚕卵大小首先与遗传有关,但在遗传基础相同的条件下,蚕卵的大小,往往就是蚕期营养和全龄保护环境的集中表现。由于造成蚕卵大小的原因不同,对卵质影响也不相同,但一般来说,大卵往往比小卵积累的营养多,对胚胎及孵化后蚁蚕的体质有利。从另一方面讲,大卵由于克卵粒数少,张种孵地的蚁蚕数比同样重量的小卵少,这将影响张种单产。大卵与小卵由于活化时间有异,催青积温要求也不同,往往大卵比小卵孵化迟。总而言之,蚕卵大小对农村生产的影响与种茧大小对蚕种生产的影响相似。从蚕种质量管理的角度讲,应模拟对种茧大小控制的方法,给蚕卵大小(克卵粒数)按蚕品种、生产季节订出标准范围,以此作为蚕种质量检测的一个指标,超出标准范围后的蚕卵,按其超出程度给与不同幅度的减分。
     7、杂交率
     杂交率是杂种优势能否正常发挥的标志,是优良蚕品种的生产性能能否得到良好表现的标志,而且,杂交率低时,原种型蚕与杂交种型蚕混饲,由于原蚕(原种型蚕)发育慢,体质弱,往往首先发病,成为重要的蚕座传染源,影响生产成绩。但是,蚕的雌雄鉴别工作量大、时间紧,鉴别工作完全不出差错是绝难做到,据我们对蚕种场生产实际测算和全省蚕种的普查结果。蚕种场一般能控制杂交率在98%以上,而这个标准对农村生产一般也不会产生严重影响。
     8、微毒率
    微毒对蚕桑生产影响很大,现行一代杂交种的微毒率合格标准是小于0.5%,应该说微毒率在0.5%以内的蚕种对蚕茧生产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应指出的是这个微毒率是以单蛾检查时从样本毒蛾率推测的总体毒蛾率;采用集团检查方法时,假如总体毒蛾率不超过0.5%,则样本毒蛾率计算时由于每个有毒集团(30只蛾)中2只以上母蛾有毒的概率很小,因此每个有毒集团1只母蛾有毒近似难算样本毒蛾率,并以此推测总本毒蛾率是较接近实际的,但事实上,集团检查不仅是总体,而且连样本实际毒蛾率都无法得到,因此在样本实际毒蛾率超过0.5%时,仍以此法计算毒蛾率,计算结果样本的毒蛾率往往很难超过0.5%,这对蚕茧生产是有潜在甚至是有直接影响的。为此,笔者等正在研究更为精确的母蛾集团检查的毒蛾率估算方法。
     二、蚕种质量检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蚕种质量检验是对蚕种这种商品的成品检验,它不包括蚕种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监督项目。合格的成品蚕种首先应该是外观包装(包括卵量、标签等)符合要求;从蚕种品质方面讲,优质蚕种应该是品种纯正(杂交型式符合要求、杂交率高),卵质充实、匀整,良卵率高,孵化率高,孵化整齐,微毒率低。蚕种品质检测项目,不仅应充分体现卵质的优劣,同时还应具备简单易行、测定精确的特点,从这二个基本要求出发,审视前述的检测项目,虽然它们都具有比较充分地体现蚕件品质的特点,但其中的抗高温、抗病能力与蚁蚕绝食生命时数有重复检测的地方,而且这几个指示的检测费时费力、与第二个要求有悖,不宜作为检测的基本项目。
     冷藏中不良卵发生率的测定比较方便,在蚕种入库后抽取一定数量的蚕种,查出不良卵发生基数,经过一定时间后(如单式种经60日、复式种经120日后)再去一次,用其增长率作为冷藏中的不良卵发生率。这样做并未给冷库工作增加多少负担、工作完全可由冷库现有工作人员承担。
    杂交率已成为现行检测项目,杂交率检测现阶段仅只能依靠幼虫检测,检测费时、成本高,而且要在发种之前得到检测结果还有一定困难。但以杂交率对生产的重要性和该项目的独特性,杂交率是一项不可不用的检测项目。
     孵化率的测定可结合试催青工作进行,从时间上和工作量方面也无大的问题。蚕卵的孵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日孵化率更受见点时间和见点后处理的影响,我们已摸索出一套基本避免催青过程影响,能直接体现蚕卵品质的催育和孵化率调查方法。
     蚕卵大小的测定,可以在蚕种冬季冷藏过程中进行,以克卵粒数作为指标,调查也很方便。越年蚕种的微毒率为现行检测项目,作为检测指标也无大问题。
     在所提的几项基本检测指标中,一批蚕种可能在其中的表现不完全一致,即在大多数项目中表现较差(或较好),而在个别项目中表现较好(或较差),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造成蚕种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表现也必然多种多样,解决这一问题可用综合积分的方法,即将各检测指标按其与蚕种质量的相关性大小或对生产影响的大小,给以一定的分值范围,以全部检测项目积分的高低来表示蚕种质量的好坏,并可依此给蚕种定级。综合积分计算时首先应考虑的基本项目是冷藏中不良卵增长率(而不是不良卵率),特定催青条件下的试催青孵化率,蚕卵大小,微毒率及杂交率。另外,对检测出的低积分蚕种,可进一步进行其它项目的检测(如稚蚕发育整齐度、抗逆性等),或结合农村生产实际调整积分。


                          (转自《江苏蚕业》1993年第2期 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