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天
(湘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11400)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之后,蚕茧生产的兴衰很大程度取决于蚕茧生产经营效益的好坏,而决定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标志是亩桑产茧量。
亩桑产茧量,是蚕桑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既包含着土地产出率,光能利用率这两个重要内容,也包含着桑园栽培技术、收获方法、病虫害防治、优良品种、乃至养蚕技术诸多因素,基本上体现了蚕桑生产的全过程。亩桑产茧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蚕桑生产的总体水平,只有首先提高亩桑产茧量,才能增加蚕业的总体经营效益。
一、提高亩桑产茧量的技术途经
亩桑产茧量的提高,涉及栽桑与养蚕这二大技术过程。其主要技术路线是在促进桑树
长、减少桑叶损失、增加桑叶产量的基础上,确保蚕作安全,提高叶(茧)转化率。其技术途经首先是改进桑园栽培技术,提高亩桑产叶量。然后是确保这些桑叶通过养蚕过程,顺利转化成蚕茧。
(一)优化桑园群体结构,增加着叶数量。提高亩桑产茧量,首先要增加桑叶的着生数量。枝条是桑叶的着生基础,要提高亩桑产叶量必须创造合理的桑园群体结构,通过植株、桑拳和枝条的合理布局,适当增加单位面积桑园的枝条数和枝条长,以充分利用地力、光能和空间。合理的桑园群体结构,包括每亩栽桑株数、留拳数、条数与条长。而关键是养成适当的条数与条长。根据我们小面积高产典型总结的局部经验认为,每亩产茧150公斤(全年亩产桑叶2500公斤)的桑园的群体结构:嫁接湖桑亩栽1000株,拳面高60—80厘米,亩拳高2700-3000个,夏秋亩条数7500条左右,平均条长1.7米,总条长12000米左右(产夏秋叶1350公斤,产茧90余公斤),冬季剪稍后留条8000米左右(产春芽叶1150公斤,产春茧70公斤左右)。更高的产量,对桑园群体结构要求更高。
(二)提高施肥水平,促进桑叶生长。桑叶生长所需要养分主要来源于肥料,高产桑园的养分需求不仅在于枝叶产出物数量的增加,还在于桑树旺盛生长,多次采摘桑叶带来的树体本身能量消耗的增加,再加上增施肥料总量的增加,养分的吸收利用率相对下降,因此,高产桑园的施肥量必须大大高于一般桑园。如果光从单位施肥量的桑叶产出量看,高产桑园的施肥效益是不及一般桑园的,但从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量看,则重肥投入还是能提高经营效益的。道理很简单,土地资源有限,难以通过人为努力而增加,而肥料则不同,特别是化肥,其来源较丰富。从我市实际出发,通过重肥投入是合理的,可行的。此外,在施肥方法和种类上,成份配合上也需要加以改进,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持地力和满足桑树生长的生理需要。
(三)选择桑树良种,提高产出率。不同的桑树品种,其光合效率、生长速度、桑叶产出率乃至桑叶生长质量都大有不同。选栽优良的桑树品种,不仅能提高桑叶产量,而且能改善叶质,更能适应高水平的栽植技术,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形成更多的桑叶产出。选栽优良桑品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是提高亩桑产叶量一条有效而简捷的途经。
(四)调整布局,合理收获提高产量。根据桑树生长规律,当桑园叶面积指数达到一定水平时,桑树生长就会缓慢,下部叶片出现黄落;但另一方面,桑园叶面积指数常处于低水平时。桑叶的生长量也少,如何合理地调整养蚕布局,合理地采摘桑叶,不仅能直接增加桑叶的收获量,而且能促进桑树的生长,形成更多更好的产出。
(五)加强病虫防治,减少桑叶损失。亩桑产叶量的提高,不仅是取决于桑叶生长量的增加,同样也取决于桑叶损失量的减少,加强桑树病虫害的防治,不仅能显著减少因病虫发生而造成的桑叶损失,提高桑叶品质,而且对减少野外昆虫病源,减少蚕病感染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提高养蚕水平,确保叶茧转化。亩桑产叶量是亩桑产茧量的基础,但要实现从叶到茧的转化,必须通过养蚕的过程才能达到,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养蚕水平有两个作用:一是确保从叶转化为茧,二是提高转化率,使桑叶转化出更多更好的茧。提高养蚕技术水平是提高亩桑产茧量一条必不可少的途经。
二、提高亩桑产茧量的技术措施
从总体上说,提高亩桑产茧量的技术途经有上述六条,但各地基础不同,还有一个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的问题。就我市实际情况,在实施常规栽培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对现有成林桑园亩桑产茧量的提高,需着重采取以下具体技术措施。
(一)分次施肥,重肥促高产
1、重肥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根据桑树枝叶养分理论值和其他消耗因素推算,结合我市农村高产桑园施肥量调查,亩桑产叶量2250一2500公斤的桑园,年施氮素(N)一般应达70公斤、磷(P2O5)20公斤,钾(K2O)25公斤左右。这个施氮量标准虽比一般理论测算标准高得多,但这是符合农村高产桑园的施肥实际水平的。
2、科学施肥,磷钾肥、有机肥配合施。在高氮肥投入的情况下,配施磷钾肥和有机肥尤为重要,特别是推行蚕沙垃圾、塘泥河泥土桑地,种植绿肥,和稻草覆盖桑园,对改良桑园土壤.不断培肥地力,有很大好处。同时,要根据桑树不同的生长期,长势来决定施肥品种和施用量。冬、夏肥突出以有机肥为主,夏肥强调要增施磷肥,春肥和秋肥以增叶为目的,多施速效肥、夏秋肥要注意少施化肥,多施有机肥,避免因桑树生长过旺而产生细弱枝,7月底施适量尿素,从而达到“稳长8月,嫩过9月”的效果,此外,增施锌肥,可以促进桑树对氮、磷、钾的吸收。
3、“三改一延长”,提高肥料利用率。一改一次施为多次分施,春肥、夏肥均分两次施,春肥第一次于3月中旬至下旬施入,施用量为春肥的70%左右;第二次于4月中旬施入,施用量占春肥的30%左右。夏肥第一次在夏伐后立即施入,约占夏肥总量的60%。第二次在疏芽后施占夏肥总量以40%。秋肥于8月至9月中旬分次施。二改重施春肥为重施夏肥,使夏肥占全年总量的30%一40%,夏伐后立即施入抽条肥,条件许可的,可同时在桑树下铺盖麦杆、稻草,增加桑园有机质。三改施肥方法,提高肥效。根据桑树根系分布和吸肥特点,在施肥方法上三改,一改近施为远施,在离根40—50厘米处施肥,以避免桑树根系灼伤和减少肥分的损耗;二改浅施为深施,从10厘米增深到20—25厘米,由于根系多分布在上层20—40厘米深处,深施有利于桑根吸收养分;三改单一穴施为穴施与面施相结合;第二次春肥,第二次夏肥及秋肥,由于枝叶封行,枝叶生长快,需肥量大,为满足桑树需要,节约用工,避免损伤和伤根系,改穴施肥料为面施尿素。一延长,就是延长施肥时限。由于树势增强,生长期延长,因此增加的第二次春肥施用时间延至4月中旬,秋肥延长到8月底或9月初保证后期生长的养分供给。
(二)合理夏伐,早伐促枝壮
夏伐是桑树年生长周期的开始,夏伐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桑树在该生长周期内产叶量影响很大。
l、注意剪伐技术。在密植低干模式养成的基础上,桑树夏伐重点抓好:齐拳剪定。坚持从枝条基部剪伐,同时修除枯桩,保证桑拳平整光滑;补空增拳。对桑拳分布不合理和拳数少的桑树,选择适当位置的粗壮枝条,用提高剪定,或攀伏绑扎的方法来增加桑拳;定芽修剪。在树型养成和增拳过程中,根据好芽位置适当提高或降低剪伐位置,保证剪定部位最上面一个芽是好芽,使每亩桑有桑拳2700—3000个,大部分桑园拳数适宜,拳型整齐,空间分布合理。
2、挤时间夏伐,力争在5月底完成。保春蚕发育进度,推广小蚕共育,力争在5月24日前后春蚕上簇;推广“边吃边伐技术”,力争夏伐与上簇同步结束。据试验,夏伐在5月底以后伐完的,每延迟10天伐完,每亩将减产200多公斤桑叶。
3、“一伐就管”。充分利用上簇后到售茧前的时间突击施肥、治虫、中耕除草,铺草保湿。
(三)多留迟疏,重修剪。
优化桑园群体结构,增加条数和条长是桑园高产的基础。对现有的成林桑园,很难在短时间内增加栽植密度和改变养成型式。为此,采取多留迟疏的办法,即在夏伐后流芽时尽量多留条,一般夏蚕流芽后留条9000根左右,后期弱条推迟到前秋蚕时再疏去,从而达到留足壮条,增加条数条长的目的,使有效条达7500根左右,形成高产桑园的群体结构。为提高翌年春发芽率和增长新梢叶的比例,特别是对2米以上的枝长,冬季需重剪梢,剪去枝条的二分之一,一般枝条应剪去三分之一,平均条长剪留1.1米左右,使每亩总条长保诗8000米左右。
(四) 加强桑园病虫防治
我市夏秋期间桑蓟马危害猖撅,导致秋叶干、瘦、老、硬,叶质差。近年来,桑毛虫、桑蛀虫、桑天牛发生量增多,逐步危害加剧。桑萎缩病也在少数地方发生。因此,要抓好桑园病虫防治,确保桑树正常生长。
(五)调整养蚕布理,合理采摘桑叶
合理的养蚕布局,可使桑叶尽可能增多产出,是提高亩桑产叶产茧的途经之一。为了增产优质蚕茧,我市对养蚕布局,先后进行了两次调整,一是在80年代后期,适当推迟早秋(调整为前秋)和中秋(调整为后秋)的收蚁时间,并拉长各蚕期的间隔时间。不养晚秋,改三秋为二秋,取得了增产效果。二是适当推迟春蚕收蚁时间,从1992年开始,将春蚕收蚁时间从原来的4月23日前后推迟至4月28日前后,使用叶高峰与桑叶生长高峰基本相吻合,发挥了桑叶增产潜力,增加了春叶产量。养蚕市局调整后,发种布局应注意,养足春蚕和后秋,利用疏芽叶合理养夏蚕,“养”、“用”结合,适当控制养前秋,重点发挥春蚕和后秋蚕的产量和质量优势。
(六)提高养蚕技术水平
1、采用预防为主的配套消毒防病措施,确保蚕作安全无病高产。在继续抓好各项常规消毒防病技术的基础上,主要抓三条改进措施:小蚕蚕室蚕具由一次消毒改为两次消毒;蚕室蚕具消毒用漂白粉改为用腐蚀性较小,而药效较稳定的蚕康宁、蚕季安、消特灵等消毒药品消毒,解除“怕腐蚀”的顾虑,以扩大对住房、家具的消毒范围,进一步提高消毒质量,铲除传染源;建立消毒地,改蚕具喷雾消毒为浸渍消毒.使蚕具隐蔽部病源杀灭效果由20%左右提高到90%以上。
2、重视催育管理,提高孵化率和一日孵化率。春蚕种继续推广普及全县集中电热自控催青,切实抓好加温为主的保温保湿管理。夏秋蚕种催青要切实注重补湿为主的降温保湿措施。
3、推广小蚕共育和试点小蚕专业化饲养,以便普遍贯彻精养小蚕的各项技术措施,养好小蚕,奠定蚕茧优质高产的基础。
4、保温保湿保日眠,养好小蚕打基础。所谓日眠,就是蚕儿在白天就眠,一般当上午8时左右开始见有个体就眠,14—17时入眠达高峰,以后单位时间内,就眠率下降,一般至21时左右即可眠齐称日眠。促进蚕儿日眠将节约桑叶,群体发育整齐,蚕体健康,提高工效。眠前温度比当龄龄中偏高0.5℃,选择偏嫩叶,促蚕儿饱食就眠。眠中温度比龄中降低l-1.5℃,湿度,止桑至脱皮前干湿差1.5一2℃,蜕皮至饷食干湿差1℃。饷食时间:收蚁,春、夏秋蚕均在7-8时。第二龄饷食,春蚕在第4天16时,夏秋蚕在第4天14时。第三龄饷食,春蚕在第7天21时,夏秋蚕在第7天9-10时。饷食处理:时间上宁迟勿早,叶质宁嫩勿老,给桑量宁少勿多,温度在适温范围内宁高勿低,基本达到“眼前饱、就眠齐、眠中安、饷食适时”的要求。
5、经济用叶,提高叶茧转化率。盒种产茧量、全茧量、茧丝量、茧丝长等经济指标,都随盒种用桑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成正比,盒种用桑量超过一定限度,随着盒种用桑量的增加,斤茧用桑量增多,上述各项经济指标的增产幅度递减,即是说壮蚕期的给桑,既要考虑到蚕的充分饱食,以发挥其经济性状,又要考虑给桑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不能盲目追求盒种产茧量的高指标,而要注重单位桑量的经济效益,换而言之,即注重节约用桑适量给桑,以提高担桑产出量或降低斤茧用桑量,提高叶茧转化率。
综合各地实验经验认为,春蚕盒种用桑650公斤,其中l—4龄用叶110公斤,5龄用全芽叶540公斤,产茧40公斤;夏秋蚕盒种用桑430公斤,其中l—4龄用叶100公斤,5龄用叶330公斤,产茧35公斤。蚕品种不同、蚕期不同应适当增减用叶量。
节约(经济)用叶重在五龄,给桑量采取“两头紧、中间宽”的方法,盛食期充分吃饱,起蚕、将熟蚕不留残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