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宝 雷国新 谈顺友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桑树萎缩病是桑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几年来,该病在我省主产茧区普遍发生,且传播蔓延迅速,为害日益严重.是影响我省提高养蚕单产,并阻碍蚕桑生产巩固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蚕农对桑萎缩病为害引起的严重减产非常痛心,迫切要求研究解决本病的防治问题,为了弄清我省桑萎缩病病情,探讨本病在我省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因素,以供进一步研究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近年,我们开展了桑萎缩病在湖南蚕区的分布与为害现状的调查研究,并对本病在我省洞庭湖蚕区流行的因素作了初步分析。
一、分布与为害
我省桑萎缩病的分布与为害现状调查采用全省普查和病区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各县农业局负责全面普查本县桑萎缩病的发生为害情况,我所负责对全省桑萎缩病区进行重点抽样调查,每地选一有代表性的桑园,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0株,逐株记载,计算株发病率,以病情级数(5级)表示发病程度
桑萎缩病分级标准:
0级 无病
Ⅰ级 1/4以下枝条发病
Ⅱ级 1/4一2/4枝条发病
Ⅲ级 2/4一3/4枝条发病
N级 3/4以上枝条发病
1991一1993年全省各地分别普查了浏阳、湘乡、茶陵、桑植、澧县、津市、汉寿、南县、华容等22个县(市)约13.8万亩桑园占全省桑园总面积的92%,其中发现澧县、安乡、汉寿、南县、华容、桑植、新邵等14个县(市)约6万亩桑园发生有桑萎缩病,占桑园普查面积的43.5%,占全省桑园面积的40%。我所重点抽查了湖南病区15个县(市)的16个村(桑场)的桑萎病的发生与为害情况。结果见表1

全省普查的抽样调查和结果表明,桑萎缩病在湖南省主要分布在洞庭湖蚕区,其中澧县、安乡、津市、汉寿、常德、南县、华容蚕区发病普遍,发病较重,株发病率达29%一60%,发病程度以Ⅲ-N级为主,屈原农场,益阳县、桃源县蚕区发病较轻,株发病率达5%-22%,发病程度以Ⅱ级为主,其次零星分布在丘陵山区的桑植县、新邵县发病轻微,株发病率达2%一3%,发病程度为Ⅰ级。我省桑萎缩病株主要表现为黄化型萎缩病,只有少数株表现萎缩型。
桑萎缩病在湖南以桃源、安乡发病较早,两县60年代中期从江苏、浙江调进桑苗,发展蚕桑生产,60年代后期桑树开始发生萎缩病,以后逐渐扩展蔓延到常德、汉寿、澧县、华容、益阳等蚕区,到80年代后期,桑萎缩病已广泛传播蔓延到洞庭湖地区的大部分蚕区,且为害逐渐加重,成为我省蚕桑生产上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据我们在洞庭湖病区调查,在桑树生产期间,桑树或桑苗均可被媒介昆虫传染发病,尤其在桑树夏伐后7—9月容易暴发成灾,湖区发病桑园一般每年减产桑叶30%左右,重达60%以上,有的田块甚至90%桑树萎缩,致使成批桑树被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丘陵山区发病桑园一般每年减产桑叶5—10%。
二、病害流行因素的初步分析
病害流行因素主要取决于桑园病株,桑树品种和媒介昆虫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缺一不可。我省洞庭湖区桑萎缩病流行的主要特征是桑树夏伐后,桑园中感病桑树的比率迅速增加,病害大面积蔓延而暴发成灾。
1、桑园病株逐年积累,病源多是病害流行的前提条件
据我所在安乡、澧县、汉寿等病区调查,见表2,凡是桑萎缩病流行的地区,几年前,
桑园中就发生了萎缩病、到病害流行的前一年,桑园中已逐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病株,株发病率一般达10%以上,春季病原在树体内大量增殖,这不仅为媒介昆虫的传染蔓延提供了大量的菌源基础,而且大大增加了媒介昆虫吸毒传病的机率,当桑树夏伐后,桑园病株大量积累,株发病率猛增到30%以上,从而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从表中可见,澧县城关镇护城村桑园1990年发病,株发病率2%,91年9月发病率只达3%,而官垸乡桑场1986年发病,90年9月株发病率达15%,到91年9月株发病率则高达56%,因此,桑园中存在一定数量的病株是病害流行的前提条件。
2、媒介昆虫虫口密度大,传病能力强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在自然条件下,桑树萎缩病只能通过媒介昆虫传染,因此,桑萎缩病在桑园中扩展蔓延速度主要取决于媒介昆虫虫口密度的大小及其传毒能力。媒介昆虫虫口密度大,传病机率高,传毒能力强,桑园中感病桑树的比率就会大量增加,这就为病害大面积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我们在澧县、安乡、津市、汉寿等病区调查,见表3,
一般病害流行地区,桑菱纹叶蝉亩虫量均达3000只以上,且传毒力强的拟菱纹叶蝉比率高于凹缘菱纹叶蝉,这样,桑菱纹蝉群体的传毒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桑萎缩病流行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媒介昆虫虫口密度大,传毒力强是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
3、桑树品种的抗病性在病害流行中起关键作用。
据我所桑品种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桑品种对萎缩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由于我省栽植的桑品种主要为感病的湖桑32号和抗病力较弱的湖桑197等,从而导致我省洞庭湖病区桑萎缩病大面积流行。据我所在澧县、津市、汉寿等地调查,即使在病害流行的同一地区,桑品种间的抗性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见表4,1991年浪县官烷桑场,汉寿县蚕种场
 1993年津市渡口镇新湖村桑萎缩病均大面积流行,株发病率分别为56%、37%、36%,而桑场和村少数农户栽植的育2号、湘桑7号、湖桑199、湘456、育71—l等抗性较强的桑品种发病率却较低,分别为11%、7%、5%。因此,大面积栽植感病品种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所以,桑品种抗病性在病害流行中起关键作用。
4、偏施氮肥,采伐过度、沙性土壤等不良因素,均有加重加速病害流行的倾向。
偏施氮肥,桑树营养单一,枝叶偏嫩偏绿,不仅树体抵抗力较弱,而且还有利于吸引菱纹叶蝉取食传毒,因而容易引起发病,据我们1992年在澧县官烷乡桑场李凡明家试验,全年每亩只施尿素40公斤的桑萎缩病发病株率达16%,而按氮磷钾比10:4:5混合施肥(尿素40公斤)的株发病率仅14%。因此,偏施氮肥有加重发病的倾向。
采伐过度,对桑树营养破坏性大,降低桑树本身的抵抗力,因而容易引起发病。
沙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保肥保水力差,桑树后期容易脱肥脱水,因而,桑树抵抗力差,容易发病。如澧县官烷乡桑场,安乡安凝乡桑场均属河沙土,土壤有机质含量1.33%,全NO.105%,速效 P10.4PPM,速效 K95PPM,土壤肥力较差,桑园一经感病,桑树发病快,发病重,一般达Ⅲ、N级,来势猛,桑园发病只需4一5年就会造成病害大流行。而桃源县喜雨乡剪市村属红黄泥土,土壤有机含量3.26%,全NO.165%,速效P3.3PPM,速效K124PPM.土壤肥力较强,桑树抵抗力强,桑园即便感病,桑树发病慢,发病轻,一般Ⅰ、Ⅱ级,桑园发病4年珠发病率只5%。因此,沙性土镶有加重加速病害流行的倾向。
主要参考文献(略)
*本文承蒙靳永年研究员指导和修改,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