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橙瘿蚊是一种以幼虫寄生于桑树顶芽吸食汁液为害桑树的微体害虫。该虫体型小、发生员期短、繁殖速度快,一旦发生,来势凶猛、蔓延迅速、为害严重、防治难度大、容易暴发成灾,是近几年来夏秋季桑园主要害虫危险性最大的新虫种。被其为害的桑树多以顶芽弯曲萎凋发黑。枝条提前封顶,致使腋芽萌发。侧技丛生、条短叶老、桑叶减产,直接影响夏秋蚕种的配发与饲养。初步统计全国此虫发生面积突破200万亩。已成为直接影响蚕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当前桑园害虫的重点防治对象。
为了有效防治和控制桑橙瘿蚊的发生与为害,现将桑橙瘿蚊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及防治技术简述于下。
发生规律
桑橙瘿蚊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五至六代,特殊年份七代,每个世代周期一般为13一20天,第二代后即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常以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弹跳入土,在土下结成囊包体休眠越冬;雨水正常年份,越冬代于六月上中旬化蛹、羽化成虫、产卵孵化,幼虫期多为4—8天,蛹期7—12天,成虫期l—3天,卵期l一3天;各代幼虫盛孵期分别为6月中旬后期、7月上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8月底、9月中旬、10月上旬,南北各地和不同年份有所变化。
生活习性
桑橙瘿蚊虫呈蛆状,体长2毫米左右,初孵时无色透明,老熟为橙黄色,弹跳入土后分布在)0—2厘米土层内;有背光喜湿和怕干的生活习性。雨水充沛、土壤湿润和夏秋温度偏低的年分为害较重,如遇长期高温干旱,则能自然抑制其化蛹、羽化,减轻次代发生量。
成虫似蚊,体长2.5毫米,多傍晚羽化,产卵于即将开放的第一片叶背面;一般气流缓和地带、周围多高大树木、房屋遮荫、树势旺盛、郁蔽程度较高、地面多覆盖物和杂草丛生的桑园,有利于桑瘿蚊化蛹、羽化,发生为害较重;相反条件或成虫羽化时遇大风大雨,则不利于其羽化、产卵孵化,会压低羽化率和次代虫口密度。
防治技术
桑橙瘿蚊防治是一项时间性、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当前,各地应立即行动起来,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以村组为单位、以治虫为中心的桑保服务队,采取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土壤施药与顶芽喷药相结合和普治与重点治相结合的‘三结合’的措施,狠抓关键世代的统一防治和联防联治。具体防治可通过实地调查摸清虫性,搞好预测预报,掌握适期防治和综合治理配套技术。
一、防治适期的确定
每年6月上旬开始,选择受害较重的田块,用棋盘式五点取样法,每点4一5株,每次查20殊桑,逐日随机摘取20—30个顶芽,直接剥查或把芽头浸入清水中,待1小时左右后再将散逸水中的幼虫倒在黑布上查其虫量和发育进度;一般发生代的防治运期可定在查见无色透明的初孵幼虫和乳白色半透明的幼龄幼虫两个抗药性较差的阶段,并在2天内实施顶芽保护性喷药。
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在一、二代和第四代桑橙瘿蚊发生前,还可采用土壤筛通过淘土或人工饲养的方法,观察越冬代或第一代和第三代虫蛹发育进度;一般在部分老熟幼虫弹跳入土后7一14天内或发现初蛹7-8天内到成虫始羽期,便为土壤撒布长效农药杀灭虫蛹的最适时期。
二、综合治理配套技术
(一)农业防治技术
1、冬耕夏锄。利用冬季深翻和夏伐后除草浅锄,冻死或晒杀桑瘿蚊虫蛹,以降低虫口密度。
2、开沟埋墒。因地制宜开沟筑高畦,降低桑园地下水位,促使他表干燥,抑制桑橙瘿蚊的继代发生;
3、去侧扶壮。结合夏秋蚕采叶,及时疏剪顶芽被害后萌生的腋芽或侧枝,每条选留1根壮枝集中养分向上生长,维持正常树型;
4、秋后摘芯。结合晚秋蚕条桑育或晚秋养蚕结束后及时摘除每个顶芽,并带离桑园销毁,以杀灭最后一代幼虫,减少越冬虫源,减轻来年为害。
(二)化学防治技术:
1、实用原理
旨在通过某种广谱性的化学农药对靶喷撒,作为农业防治的辅助手段,达到快速杀灭虫蛹和兼杀其它桑园害虫的目的。
2、施药技术规范(见表) 
3、施药注意事项
(1)桑田治虫农药要专人、专室保管,切勿与蚕药蚕具存放一处,同时严禁混用农作物治虫药械,以保蚕作安全;
(2)土壤施用药液和毒土,均不能直接喷撒到桑叶上,上述药品除甲胺磷和乐果乳油外,其余几种都没有内吸传导作用,但为安全起见,施药后靠近地面的桑叶不要随即养蚕,最好先采少量叶试用;以防大面积蚕儿中毒;
(3)药液和毒土务必随配、随拌、随用,并要撒布均匀、不留死角,特别是周围多高大树木、房屋遮荫和田头沟边等虫口多发处,更不应漏撒;
(4)施药应在早晨、傍晚或雨前、阴天进行,并做到施后及时浅锄复土,提高防治效果;
(5)来防操作人员中毒。施药后应马上用肥皂、清水洗净手脸、换洗衣物,切忌用污染的手直接取食、擦眼和随便闯入蚕室;如发现有头昏、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应尽快撤离现场送医院用阿托品解毒治疗。

全国染病虫联防协作组的各参加省协作单位:
兹将江苏省蚕学会有关桑橙疾蚊防治技术要点经过改写后发给你们,望参照组织实施。 农业部农业司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蚕虽处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1993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