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桑树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蒯 元 璋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212018)

     栽桑养蚕起源于中国,蚕种、桑种通过丝绸之路传遍世界各地。现有37个国家和地区有蚕桑生产。悠久的蚕业生产历史,广阔的地域分布,加之桑树生育在各种气候、地貌的生态环境中,病虫种类繁多,病虫为害成为发展蚕桑生产的重要灾害。
     我国桑树保护工作,在解放前由于科技力量薄弱,科研和防治建树甚少。解放后,尤其在近二十年来,无论在科技力量的壮大和提高,还是生产方面的成就和成果,都取得巨大的发展和业绩。据1980-1993年9月统计有关桑病虫科技论文,在国内外各种杂志上发表的有505篇,在国内外各种会议上发表的近100篇。这些论文说明,桑村保护工作为我国蚕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我国桑树保护的主要进展
     1、基本查明了我国桑病虫种类
     全世界桑病种类不下400种,桑虫种类约440种,其中有许多是异名同种的,或属非真正寄生和半寄生的。根据《中国桑树栽培学》和《桑树病虫学》(全国高等学校统编教材)所记载的我国桑病有65种,桑虫有200余种,还发现一些新的桑树病虫。
     江苏、浙江、四川、安徽、山西、山东等省均开展了桑病虫普查或调查,各省的桑病虫种类、名录正在陆续发表。
    查明我国桑病虫种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对这许多病虫一方面看作是生物资源,因为他们的遗传基因,将来可能为人类所利用;另一方面看作防治对象,加以控制,以保护桑园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免受损失。
     2、提出了主要桑病虫种群并得到控制
   我国桑病虫种群有些是常见性的,有些是暴发性的,也有些是局部性,少见性的。根据桑病虫种群的发生为害程度,传播机率,适存性强弱和防治难易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重要性评价(Pest important Assessment PIA)和危险性评价(Pest Risk Assessment PRA)。提出桑黄化型萎缩病、桑萎缩型萎缩病,桑疫病、桑紫纹羽病、桑青枯病、根结线虫病、桑花叶萎缩病、桑赤锈病、桑芽瘿蚊、桑叶螨、桑蓟马、桑象虫、桑白蚧、桑螨、野蚕、桑尺蠖、桑螟、桑毛虫、桑天牛和黄星天牛等20种主桑病虫。其中桑黄化型萎缩病、桑紫纹羽病、桑花叶萎缩病、桑青枯病、桑蟥、南方根结线虫、桑橙瘿蚊属危险性病虫。显然绝大多数论文内容都是围绕这些主要病虫害而进行工作的,并取得控制效果。例如闻名全国的三大桑蟥区和三大桑赤锈病区,业已控制为害,桑黄化型萎缩病和桑芽瘿蚊在查明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组织全国性联防,取得了重大进展;广东省发现的桑青枯病,通过高抗桑品种抗青10号的选出,有了控制病害发展的方法;通过对桑蓟马、桑天牛、桑象虫的生物特性的研究,提出了更好更有效的防治方法;桑灰霉病、桑露湿漆斑病、多食侧线叶螨以及绿盲蝽为害桑树规律的发现取得防治经验;红黄壤地区桑粗皮病和江苏沿海地带桑黄白化叶病的研究取得防治上的突破;桑紫纹羽病原研究和防治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一批适用于蚕桑生产的新农药的选出,对控制桑病虫发生为害起着重要的作用;桑病虫的测报防治,提高了桑病虫防治整体水平。
     3、获得了一批有关桑病虫研究的重要成果
     有关桑病虫害研究成果,获得部级和省级的科技成果奖有:桑黄化型萎缩病、桑断捎枝病、桑疫病、桑赤锈病、桑褐斑病、桑紫纹羽病、桑青枯病、桑兰尾叶、桑天牛、桑瘿蚊、绿盲蝽、多食侧线叶螨、桑毛虫性诱激素和桑病虫系统性测报等。还有更多的市、县级病虫科技成果奖。
     这些成果丰富了植物保护学科,在学术交往中,卓越的成绩获得国内外的重视和好评。
     4、建立了全国桑病虫测报站网络,提高了病虫防治的水平
  中国是蚕业生产发达国家,有关生产领导重视桑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1975年广东省顺德县宣告建立第一个桑树病虫测报站。嗣后,江苏省无锡县建立第二个桑树病虫测报站。桑病虫测报是一件新生事物,2个桑病虫测报站的建立和运行,立即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专家的重视,并加以肯定,为推动和发展桑病虫测报工作,提高测报水平,农牧渔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举办全国桑病虫害防治训练班,为13个省市培养了一批桑树保护技术力量,他们已经成长为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中坚,推动着我国桑病虫害防治工作。从1975年至今,经历18年的发展,全国桑病虫测报站已近100个,构成了桑病虫测报网络,测报防治对桑园的覆盖面达到全国桑园面积的60-70%。
     二、展望
     我国是蚕业生产大国,在桑树保护工作方面确实取得了重大进步,为国际蚕业国家所瞩目。但由于桑病虫种群繁多,桑园面积迅速扩大,病虫为害形势仍十分严峻。桑黄化型萎缩病这一毁灭性病害已扩大到250万亩,约占全国桑园总面积的25%,损失桑树5%;桑芽瘿蚊发生面积扩大趋势十分明显,目前已达到200万亩,约占全国桑园总面积20%,严重时桑叶减产20%。在防治过程中病虫种群发生交替演变,近两年来杭嘉湖苏上百万亩桑园暴发桑粉虱以及江苏省沿江蚕区暴发多食侧线叶螨的为害影响秋蚕生产;四川、浙江、云南的桑断枝病和亚洲区大发生的黄星天牛为害在加深扩大。桑青枯病在广东严重为害,导致桑园大面积病毁,现在江苏部分地区也有发现。鳞翅目昆虫如野蚕、桑螨、桑尺蠖、棉尺蠖、桑螟、桑白毛虫的重新抬头。因这些害虫的微粒子病原可与家蚕发生交叉感染,成为蚕种生产上蚕种毒力增加的因素之一。
     为此,要大力加强对桑树保护工作的领导,首先要巩固、发展桑病虫测报站及其科技工作,落实人员、经费、设备条件。
     第二、抓好全国业已组织的对桑黄化型萎缩病和桑芽瘿蚊的病虫种类。
     第三、抓好桑病虫防治联防工作,力争在“八五”期间能够基本控制为害。还要扩大联防的科普工作。
    第四、坚持培训,提高桑保科技人员的素质,增强桑保科技力量;突破重要的、危险性的病虫防治技术;坚持基础工作,查明全国病虫种类;坚持科研,重视具有国际水平的和有开创性的桑病虫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