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国蚕茧生产会议情况的通报


  农业部于1993年3月11日-14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全国蚕茧生产会议,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农业司副司长孙小平、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庄溪华、全国农技推广总站 .副站长田民军,各省农业部门(茧丝绸公司)主管蚕茧生产的负责同志和浙江、四川、江苏省蚕种公司的负责同志共44人。会议由农业司副司长孙小平同志主持,其内容主要有;
  一、蚕茧生产及丝绸市场形势
  1993年全国桑园面积1188.8万亩(未包括四边桑),发售蚕种3286.6万张,产茧66.40 万吨,比上年增加4.8万吨以上,增7.8%,收购蚕茧45.8万吨,比上年减13%。每50公斤 均价江苏555.5元、广东530元、浙江520元、 山东506元、四川430.5元、湖南451元。蚕茧 产量除广东、浙江各减产8500吨外,其它省区都增产。去冬今春江苏省发展新桑园30万亩, 安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也在积极发展。 
  全国丝绸企业820多家,职工800多万人, 现有缫丝机250多万绽(每万绽需鲜茧3000 吨),织绸机20多万台(以上未包括乡镇企业)。去年丝绸和出口约减20%,但丝绸及制品出口有较大增长。据海关统计,丝绸和丝织品出口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2%,其中外贸系统出口20亿美元,比上年减2%,边贸与水货很厉害,出口额占1/3。同时国内的丝绸和服装市场也逐步打开。目前蚕茧原料偏紧,有的丝厂停工2-3个月,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因此目前干茧市价每吨3.5—4万元,厂丝每吨达20万元左右。
  二、蚕茧生产发展规划问题
  蚕茧生产各省都有一个规划,但全国究竟需要发展多少才能满足工业和市场的需要?各省代表建议农业部经过考察后拿出一个全国发展规划,各地才好根据这个规划来安排生产。从1985年以来,农业与外贸所持的观点是相反的,农业部门要积极发展,而外贸部门则认为茧、丝多了,不能发展。其实际情况,在“七五”期间,每年都以4—5万吨速度递增,茧、丝、绸仍然好销。特别是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在1985年下文夏秋茧降价15%,到第二年茧价突然猛涨,引起全国蚕茧大战;去年又将每50公斤480元茧价降至440元,到下半年秋茧又涨价,每50公斤上升到500元以上。这两次市场预测显然是失误的,是对生产的严重打击,分散省区受害极大。为稳定蚕茧生产孙副司长提出:要摆正产量、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加强市场调查,把握蚕茧生产的发展速度。
  三、蚕业体制的改革问题
  目前四川、广东和山东等省是实行农工贸、茧丝绸、产供销一体化管理;其它省区是县里先农工贸统一管理,地区和省上仍是农业、供销、 轻工、外贸分头管理;有的从省到县都是分头管理,其中有不少农业部门参与收烘经营蚕茧。我省是农业管生产,也参与收烘经营蚕茧;省丝绸公司管工业和外贸。这样扶持生产的少了,蚕茧价好,大家抢着收,销路不好,就少收或不收购,茧价压得很低,对生产不利。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有条件的省区可以实行农工贸一体化管理, 便于调节利益分配,促进生产发展;暂无条件的省区,抓生产的部门必须管到蚕茧收烘经营,才能避免压级压价,稳定蚕茧生产。
  四、蚕茧价格问题
  1992年以前,国家定价为480元/50公斤,1993年下调为440元。到秋茧收购时,茧价回升到500元左右,高的达到600多元,代表们认为,全国地域大,省际间差异很大,不能规定为一个价,只能下达一个有幅度的指导性价格,各省根据自己的情况,规定一个合理价格,或由市场调节。江苏省人民政府今年的1号文件把茧丝价格管理下放到各县(市),由当地自定。据了解该省有的县(市)今年春茧定价为550—6O0 元/50公斤。对于蚕茧的调价问题,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最近下文,还是强调统一价格,归口收购。
  五、蚕种生产与管理问题
  全国的蚕种目前是产大于销。主要是原蚕区制种大量增加,蚕种场要活下去也超负荷生产,加上市场的冲击,把统一计划管理制度打破了。由于原蚕区四处扩散,千家万户养蚕,生产设备差,技术力量跟不上,所以大部分省都发生微粒子病。如江苏省111个蚕种场,1993年制种938万张,其中超毒烧种占4.2%。湖北去年7个蚕种场共烧毁超毒蚕种26.7万张,加上原种超毒,共损失460万元。因此,部里强调要加强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不准乱引种,各省应控制原种,统一销售;普种统一计划,分区管理,合同订购。同时要加以控制原蚕区生产蚕种,加强质量检验。与会代表建议,农业部在上半年发一个蚕种管理办法各地好遵照执行。
  六、加强基础建设,抓好科技兴蚕
  我国的蚕业生产基础很薄弱,经不起风浪,特别是蚕种场,基础设施老化、薄弱。由于生产资料涨价,临工工资不断增加,致使蚕种生产成本高,而蚕种销售按国家定价。蚕种余缺调剂困难,多了只能报废。省际间互相冲击,使计划完不成。蚕种质量检验困难,难以保证质量。这些年来蚕种场的投入很少,各省区应设法扶持蚕种场的建设,改造桑园土壤和水利设施,蚕室降温、消毒设备,以及技术队伍建设。各省应建设一批蚕茧基地县,抓好高产、优质、高效益样板, 研究几项突破性的技术措施,把蚕茧生产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