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坎
(湖南省分种工作站410127)
湖南有丘陵山地160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75%,经济较为贫困。但是山丘区把蚕桑业作为支柱产业开发,具有资源丰艺、商品率高、市场好、受益或长等特点,经济效益较好。近几年,我省蚕桑生产已经开始向山丘区转移.实践证明,在山丘区开发要渠业,对于山丘区农民脱贫致富和振兴地方经济起着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山丘区开发蚕桑产业的战格作一些探讨,翔实有益于在山丘区建设好一批新兴的蚕条生产由地。
一、山丘区自在开发的科学依据
1、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山丘区开发蚕桑产业的苗木依据.湖南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光条件好,水热基本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系统较为稳定,生物生产力高。年平均气温在16ºC-18ºC之间,年光辐射总量86—109千卡/厘米2,年日照时数1300-1800小时.无霜期在260—310天之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ºC的有效活动积温在5000—5850ºC.年平均降雨量1200—1700毫米,4-9月降水量占70%左右。
桑树是性喜高温多湿环境的“中生植物”,适应性较广,PH值在4.5-9的范围内。蚕是节肢动物门的昆虫,养蟹则要求温和凉爽,日夜温差较大,大气温度相对较低的气候条件,广布于山丘区的红、黄、紫色土壤及丰富的温、光、热、水资源,都能充分满足桑、蚕特定的生长发育的生理要求。还有山丘区森林复盖,地形地貌所形成的缓坡谷间、山凹山脚、溪流滩地,冬暖夏凉,昼夜温差较大,几乎没有污染的小气候,更宜于桑、蚕的生长发育。按照亩产桑叶量与积温之间的相对关系和亩产桑叶世与亩产蚕茧量之间的相对关系,湖南山丘区具备了亩产桑叶2000公斤以上和亩产蚕茧100公斤以上的生态条件。
2、良好的农业经济基础是山丘区开发蚕桑产业的基本条件。1992年统计,湖南总人口6千多万,每平方公里293人,有劳动力112.4万人,人平耕地O.799亩.密集的人口和富余的劳动力为劳动密集型的蚕桑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力。
建国以来,湖南山丘区的农业基本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就,蚕桑科研、教育、科技推广、桑苗培育、桑蚕育种、茧、丝、绸加工都有已形成了体系。省蚕桑科学研究所育成了全国著名的“芙蓉×湘晖”等优良品种。长沙农业学校蚕桑专业已向各地县培养输送桑蚕专业技术人才5OO余人。培训了千余名农民技术员。有些县市已建立了优良桑品种育苗基地。全省建设了5个专业蚕种场和长沙蚕种冷酷库,具备了年生产供应60余万盒优质蚕种的能力。浏阳、湘乡、茶陵、攸县、桃源、邵阳等山丘区县市已建成了缫丝厂,全省现有15家缫丝厂。年缫丝能力450吨以上,需要原料茧5000吨以上,而目前本省蚕茧仅能满足缫丝工业所需原料的一半。这些都为山丘区的经济振兴,开发蚕桑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
湖南山丘区人民素有栽桑养蚕的历史习惯,积累了丰富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经验,创造了粮桑、林桑、牧桑、鱼桑产业紧密结合的经营形式。同时,山丘区丰富的竹、木资源,可供修建蚕房、制作蚕具、簇具的原料。近年来,随着社会李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山丘区的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待别是省际间的边境贸易量不断扩大,为开发蚕业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交流和蚕桑产品流通的市场条件。还有国家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和“长防工程”,安排的林业开发资金以及各有关方面给予“老、少、边、穷”地区的支持等,为山丘区经济产业开发,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保证。
3.最佳的经济效益是山丘区开发蚕桑产业的基本动力。1941年湖南蚕丝改良场对全省48个县农村副业生产调查,养蚕户占总农户的13.7%山丘县占有相当比重。近几年来蚕桑生产逐渐转移,山丘区已逐渐成为湖南蚕桑生产业相对集中的基地。1993年全省桑园125225亩,山丘区占54.25%;饲养蚕种56364盒,占全省饲养量132832盒的42.44%;产茧1550吨,占全省产茧量3462吨的44.77%。
桑树适应性较广,又是绿化造林的优良树种,在丘山缓坡、丘间坝头、溪滩及零星“四边”地都可栽植,建园后受益寿命期长。还可净化空气,改善农田小气候,桑树对光能利用率低,可以间种浅根性作物或生产食用菌,在年休眠期还可间种蔬菜等。养蚕不需复杂的设备条件和很高的劳动强度,可用较少的投资和农家的房屋、农具、妇女老少辅半劳力作为家庭副业经营。蚕桑是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用工多,技术性强,但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是农副产品中商品率最高的产业,一般都在95%以上,生产经济效益好。在主要农产品中,以蚕桑的经济效益最高。同时,蚕桑还能与粮食、林业或牧业、渔业等复合经营,许多副产物可以综合利用,获得综合经济效益。
蚕桑生产的主要产品是蚕茧,蚕茧的商品率高,价格较好。按国家规定,每吨鲜茧价9600元,生丝内销价每吨20万元左右。如果一个县年产茧500吨以上,则茧款收入在500万元左右,可以安排数千劳力就业,取得5000吨桑柴和几百万公斤作为猪、羊、渔用精饲料或高级有机肥料的蚕粪。还可以设置蚕茧收烘站和500人左右规模的缫丝厂。据丝绸工业部门资料,蚕茧缫成丝,丝织成绸,其再增价值大。每100公斤鲜茧经缫丝、织绸、染整后出口,可增值4606无,为原料茧的4.7倍。
4、畅销的市场潜力是山丘区开发蚕桑产业的基本保证。蚕丝是一种与人体肌肉相仿的动物蛋白纤维,具有优雅的光泽,柔性与染色性和良好的吸湿、排湿与保护皮肤的性能。丝绸服装是具有特殊魅力的高档商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纤维皇后”,在国际国内市场上长期畅销不衰.据统计资料,世界最高生丝产量是1938年的56457吨,到半个世纪后的1988年,世界生丝的产量仍只有59334吨,增长无几。而世界生丝的消费量的增长速度、特别是70年代以来平均年增长10%以上,优质生丝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升,一直保持增长趋势。我国每吨生丝的出口价从1985年的2万美元上升到1988年下半年以来的4.9万美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蚕丝与合成纤维或与棉、毛、麻交织,互相取长补短,更为人们喜爱。专家们预测。今后世界丝绸消费。每年将以5%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时全世界将消费生丝9万吨以上。丝织在世界消费市场上潜力很大。
至于国内市场,据调查统计资料,1981年我国平均每人生丝消费量为4克,以60克丝织
1米绸计,只会2寸绸。1980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增长10%。1986年全国内销人,丝交织绸8.5亿米,人均0.8米。今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丝绸产品在国内的消费量每年将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我国11亿人口,至2000年预计需消费生丝5万吨左右,将相当于现在世界产丝总量。丝绸在国名消费市场潜力也很大。
从供求平衡的角度看,蚕桑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是客观的必然趋势,这就为广大山丘区蚕桑产业的开发展示出广阔的前景。但蚕业生产正面临著参与竞争和迎接挑战,在市场中优胜劣汰都是可能的。还有待于通过努力奋斗,拓宽领域,应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二、山丘区蚕桑开发的目标与布局
1、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建设蚕桑基地。当前蚕桑产区的布局已经开始向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山丘区转移,蚕桑在山丘区已有相当的生产基础和经营体系,广大群众有了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要开发山丘区蚕桑生产,应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商品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为前提,以适度规模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商品生产原则,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建立起优质高产高效的蚕桑生产基地,形成综合商品生产能力和区域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整个蚕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在选定并组建蚕桑支柱产业时,应采用粮桑或林桑或牧桑或渔桑相结合的经营形式,全面规划田、土、山、水,合理布局各项经济产业。就蚕桑而言,必须形成集中连片或小分散大集中的格局。既要有利于家庭经营的适度规模,又要形成区域性商品生产基地。现阶段蚕桑产业的适度规模,就山丘区而言,一个蚕桑基地村的桑园面积大体上应占该村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年茧50吨以上,蚕桑收入占农副业收入的比重在15%左右。一个蚕桑专业户应有桑园2.5亩左右(含“四边”栽桑),年产茧250公斤以上,茧款收入2000元以上。一个基地乡的桑园面积应占乡耕地面积10%以上,最少6000亩左右,年产茧500吨以上,蚕桑收入占农副业收入的20%以上。或者采取“百、千、万”的模,择优在重点组、材、乡、县开发蚕桑产业,即一个村民小组植桑百余亩,产茧百余担,一个村植桑千余亩,产茧千余担,一个乡植桑数千上万亩,产茧万担左右,一个县建立几个万担乡,产
茧数万担.这样的规模有利普及提高科学技术,有利于优质、高产、高效益,有利于巩固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及投入产出率。
建立蚕桑基地一定要因地制宜,加强领导,增加财力、肥力、劳力、智力的投入,使基地生产有足够的后劲,沿着稳定优质增产和持续优质高产高效益的道路键康发展。
2、基地建设的核心在于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扎实建设好优质丰产型桑园。山丘区在桑园建设上应该实行扩大面积与提高单产相结合,小块成片栽桑与分散多边栽桑相结合,培管好新桑园与改造低产桑园相结合。要使桑园建设的速度与效益保持良性发展的势态,必须做到土地投入的不断增加,使蚕茧产量持续增长,又以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率的不断提高,求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规划布局桑园面积时,应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种植面积与亩产水平的关系,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确定适应的目标。
要提高亩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运用现行有效的植桑科学技术,建设好快速丰产优质桑园。第一、选择宜桑的地块建立桑园。山丘区应尽可能选择相对高度在300米以下,坡度在10度或15度以下的盆地、丘陵低山地的山凹山脚、平坝阶地、河滩洲土和“四边”零星地块,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深厚,水源好的耕地植桑。与粮、林、牧、渔结合,发展小片桑园与“四边”栽桑相结合,形成相对集中的格局。桑地要远离工矿区或砖瓦窑多的地方并与稻田、棉地、烤烟地相隔一定距离,防止有害废气、农药、煤烟等污染桑叶,危及蚕作。第二、建立合理的桑园道路和排灌系统。桑园干线路应设顺坡分水线上,与坡向垂直的路以设在等高线上为好。山地桑园应结合水土保持沿等高线挖成沟渠,平地桑园要挖渠道或畦沟。第三、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商品种。既要充分发挥优良桑品种增产20%左右和
提高出丝率1%左右的潜力,又要因地制宜做好早、中、晚生和抗旱、抗瘠、抗病品种的配置,防止单一化。山丘区栽桑应采取“杂交桑开路,嫁接湖桑为基本桑园”的战略,利用杂交桑投产快和苗木成本低的特点,栽植占桑园总面积20—30%的杂交桑,以提高栽桑当年和第二年的经济效益;同时积极嫁接湖桑苗,建立优质湖桑基本园,增加桑园后期效益。第四、选择合理的栽植行间和密度及其树型。合理的栽植行间和密度及树型是保持桑园具有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夺取桑叶优质高产的中心环节。根据地形、风向、水土保持和管理方便,选择好桑树栽植行向,如地形许可,以行向东南为宜,增加通风透光,有利于改善叶质。土质和肥培管理水平较差的地块,宜栽普通桑园的密度,亩栽湖桑600~800株,三年养成80厘米高的中干偏低树型;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管理水平较高的田块,宜栽密植桑园的密度,亩栽湖桑1000-1500株,以宽行窄株三年养成40厘米高的低干树型。杂交桑以亩栽2000一3000株,二年养成30—40厘米高的低干树型为宜。第五、合理施肥和及时防治病虫害。新栽桑园要挖沟栽植,亩施土杂肥250担以上或厩200担以上或塘河泥300担左右。已投产的桑园亩产桑叶1000公斤需施肥纯氮20公斤,亩产桑叶1500公斤需施纯氮28公斤,并按氮:磷:钾为1O:4:5的比例加施磷钾肥。化肥和有机肥以各占50%为宜,充分利用行间、坡壁种植绿肥,以改良土壤,肥培地力,加固梯坡,减少水土流失,调节地温。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为害桑树的病虫害种类繁多,要建立病、虫测报和联心组织,掌握本地区桑树病、虫的种群消长规律,及时落实综合防治措施。此外,还要做好合理采叶,及时抗旱和中耕除草等技术管理工作。
3、逐步建立茧、丝、绸一条龙的生产基地,不断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养蚕业包括从栽桑、养蚕到茧、丝、绸加工的整个过程,既有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特点,又有和丝绸工业密切结合的要求,还要与产品的经营管理和社会技术服务相衔接,构成蚕业的系统工程。蚕茧属于多层次增值的商品,经过缫丝、织绸、整染和眼装加工等环节,一般可在原有茧价基础上再增加产值6—8倍。
山丘区蚕桑支柱产业基地乡、县,首先要办好村、乡级的蚕茧收烘站,经营蚕茧收烘业务。乡、村蚕茧收烘站以最大一季收购鲜茧25—50吨为宜,集中烘烤和交售干茧。实行蚕茧生产的收烘经营一体化管理,调动乡、村干部和广大蚕农关注蚕茧生产的积极性;把家庭副业经营与集体经营联系起来,有利于稳定茧价,实行按质论价;使茧质与茧价挂钩,有利于促进蚕桑产业的稳步发展。
随着蚕桑基地片、县、乡、村的蚕茧生产稳步发展,产茧量不断增长,一个乡镇或县产茧量达到千吨以上至数千吨的水平,就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全面规划论证,组织蚕药、蚕具经销机构,组建缫丝厂,再根据需要和可能,稳妥地逐步组建丝绸厂,印染厂和服装厂,开拓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综合经营基地,增加资源的利用层次和加工增值,使茧、丝、绸生产能够统一规划,农、工、商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以工补农,增强蚕桑生产的后劲。
4、在蚕桑基地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坚持按照价值规律指导蚕桑生产。桑树栽植成本较高,投产比一年生作物慢,蚕茧在丝绸服装成品系列中又纯属初级产品,受市场的影响和制约的深度和广度更大更敏感。因此,蚕茧价值是通过蚕茧价格不断上下波动中实现的,而蚕茧价格到目前为止,一直是由国家规定而统一实施的。这样的宏观控制相对市场价格而言,往往带有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因而当蚕桑生产接受市场价格下跌的信息时,能迅速作出反映,直至毁桑改种。当蚕桑生产接受市场价格上扬的信息时,都反映迟缓,甚至价格上扬高峰将过,还在购苗栽桑。这是过去蚕桑产业发展徘徊状态的人为市场原因。因此,山丘区开发蚕桑支柱产业,建立基地的同时,必须以当前国家规定的蚕茧指导价格为论证依据,在蚕茧经营中
随时以市场的本来价格予以适当调整,制订合理的蚕茧收购价格。同时,在整个茧、丝、绸行业应通过制订带保护性的合理价格,提高蚕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比较利益,使整个蚕业商品经济走向良性协调发展轨道。还应该调整茧价与丝价的比例,把固定茧价改为随丝价而浮动。在制订合理价格的基础上,认真执行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使蚕茧商品生产沿着价值规律的轨道运行。
(2)改革蚕业管理体制。按照蚕业系统工程的要求,改革蚕业管理体制,实行农、工、贸联合经营,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管理集团和经济实体,才能充分发挥有效管理的整体功能,才能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发展蚕业生产力。当前建立蚕桑支柱产业的县、市,都相应地建立了蚕业经营管理机构或经济实体,主管蚕桑生产和蚕茧收烘经营,为走向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管理集团和经济实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对蚕桑基地采取积极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山丘区开发蚕桑支柱产业,生产潜力较大而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在资金和物资上有必要给予优惠倾斜和支持,为这些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近年来,有的地区实施增产优质奖励政策和加强对基地建设的扶持,结于低息贷款等措施,对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建立与山丘区蚕桑开发相适应的技术体系、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
1、建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快速丰产道路的技术体系。山丘区开发蚕桑支柱产业,要围绕“三高”目标,把栽桑养蚕一些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加以综合配套,沿纵向和横向引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按照立体蚕业原理,应用工程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综合的、系统的、立体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主要内容是:推广快速优质繁育苗木;建设立体桑园、理培育桑树,改革蚕作制度,普及优良品种;坚持分级、简易、省力化养蚕;实行综合防病,采用悬挂上簇;开拓综合利用;发展复合经营等。通过几年艰苦努力,认真实施,一定会加速科技转化,推动蚕业发展,在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的同步提高上
获得明显的效应。
2、壮大专业技术队伍,组成一个纵横网络的推广体系。山丘区开发蚕桑产业基地,发展蚕业生产,必须建设好一支专业技术队伍。专业技术队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蚕业科学技术的专业人员。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可以根据不同层次,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把正规教育、职业教育、中期培训、短期培训结合起来,通过专业教育和请进来教反派出去学,有计划地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并固定在蚕业技术推广工作岗位上.对现有专业技术队伍必须加以稳定、充实、提高,并进一步做好再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使之在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山丘区开发蚕桑支柱产业基地的县、市,在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应相应建立县、乡、村各级的技术推广和生产示范的网络,以县级的蚕业站(或办公室或中心或公司),乡、村级的蚕茧收烘站为中心形成体系,做到组织健全,职能明确,人员配套,从计划到配套实施,从示范到推广普及,项项管好,环环抓紧,真正成为科技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效地推动生产的发展。
3、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同生产全过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蚕桑产业具有较强的织合性和系统性,蚕桑产业的开发,更需要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同生产全过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实施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全程配套服务功能。围绕蚕桑产业的开发,形成一个上下相连,左右相通,多层次,多形式的服务体系,拓宽服务领域,实行有偿服务。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有:种、苗的计划与调度,资金的调节与周转,生产资料的组织与供应,生产技术的咨询与辅导,科技的宣传与示范,信息的收集与传播以及产品的收购、加工和流通等等。建立建全服务体系,就能全面有效地促进蚕业生产的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