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蛹期败血病与僵病的发生及防治

 
                  吴 友 良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215151)

  蚕种场在蚕种生产中,为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除加强幼虫期防病工作外,防止蛹期败血病、僵病的发生也必须引起注意。
  蚕种生产种茧保护中,常招致败血病及僵病的严重危害,可以说,家蚕蛹期的蚕病以这两种病的危害最为严重,生产常有因这两种病蔓延而使制种惨遭失败的事例。这里,就这两种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蛹期败血病的发生及防治
  (一)蛹期败血病的发生状况及其特征
  踊期败血病的发生时期多见于削茧、鉴蛹以后,有黑死蛹、红死蛹、黄死蛹、黑头蛹等。
  黑死蛹、红死蛹蛹体腐烂变黑或变红,稍经振动即流出黑色和红色污液。这种败血蛹大多在削茧、鉴蛹后第一天就出现,如不及时处理,常以同心圆方式一批接一批的相继感染死亡。
  黄死蛹发病较慢,出现高峰,无一定的规律。据陕西蚕研所病理组调查,大多在上簇后第14天的前后发生。我省不少种场70年代秋期制种曾引起严重危害的黑头蛹,与此情况类似。这种蛹背血管色泽首先加深,然后蛹的翅芽部分发黑,发病缓慢。
  (二)病原及发生原因
  1、病原细菌类型  蚕期败血病均系细菌侵入蚕蛹血液大量增殖而引起。败血性细菌种类很多,并非由某一种特定细菌引起,蚕室内外空间及地表、蚕具及桑叶表面、自然存在的细菌中,约有1/3—1/2的菌类,在注入蚕的血液后均能引起败血病。
  常见的败血性细菌有以下几类:
  (1)芽孢杆菌(BacillUS)属大杆菌,周生鞭毛,革氏阳性菌,产生芽孢,在幼虫期浸入血液引起黑胸败血病,在蛹期则引起黑死蛹。
  (2)沙雷铁氏菌(Serratia),小杆菌,周生鞭毛,革氏阴性菌,能产生红色素,幼虫期侵入起灵菌败血病,在蛹期则引起红死蛹。
  (3)气单孢杆菌(Aeromonas),小杆菌,端生极鞭毛,革氏阴性菌,幼虫期侵入引起青头败血病,蛹期也成黑死蛹,但蛹体色泽稍淡。
  (4)假单孢杆菌(Pseudomomas),小杆菌,端生丛鞭毛,革氏阴性菌,幼虫期侵入引起无病斑的败血病,体灰色,蛹期也呈黑死蛹,蛹体黑变也稍谈。
  (5)链球菌(Streptococcus——其中肠道链球菌属的Entercoccus群),幼虫期侵入致病性差,蛹期危害呈黄死蛹或黑蛹。
  2、败血病的传染途径 一般认为败血病是由创伤传染引起的。即细菌直接侵入蚕的伤口繁殖引起蚕死亡。蛹期发生的败血病大多是在削茧,鉴蛹、摊蛹中受到创伤,细菌侵入其中,急性发作而引起。
  但在特殊的条件下或有些特殊的细菌,我们不能忽视细菌食下通过肠壁进入血液或先在肠道内增殖,然后漫漫转移进人血液引起政血病的可能性。
  作者曾进行过以下试验,将5龄蚕给与高温(4O℃,4小时)、低温(5℃,24小时)冲击,然后添食Aeromonas或Serratia等菌液,只要经过1天,绝大部分的蚕患败血病而亡。将蚕长期饲养在32℃以上高温环境下,添食上述菌液时,败血病的发生率也甚高。
  陆元林用Serratia给蚕添食,无论哪一龄期,均见有一定比例的蚕患败血病而死亡,其发病率随饲育温度的增高而提高。如4龄起蚕,将浓度为10亿/ml的菌液涂于桑叶上,饲喂蚕儿,不同温度下由通过肠壁引起的败血病率:20—22℃为18.4%;25℃为21%;28℃为32%;30℃为39%;32℃为43%。
  陕西省蚕研所病理组曾将败血病死蛹中分离得到的23株菌种,在5龄后期添食,发现有4株分离菌至蛹期后期引起10%左右的败血性死蛹,其中以从黄死蛹中分离到的菌株居多。
  据研究,Aeromonas能分泌蛋白质分解酶,进入肠腔有可能通过该酶的作用分解围食膜,破坏围会膜的天然屏障作用,使其有可能通过肠壁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病。陆元林用免疫萤光菌球技术观察到口腔注射Ssrratia菌液后,约经48小时,在蚕的血液中就能检到菌。而streptococcus属抗碱性菌,正常饲育条件下,蚕的消化液中PH高,含有大量抗链球菌的物质,但饲育条件差,消化液中抗菌力减弱,这种菌就有可能增殖。抑或蚕上簇时,随消化液的减弱,抗菌物质排出,抗链球菌作用减弱。这种菌在一定条件下增殖,并通过肠壁进入血液,缓缓增殖,引起败血性的黄死蛹或黑头蛹。
  由此而见,蛹期败血病的发生有两种,一是蛹期创伤,细菌从伤口侵人寄生;二是幼虫后期食下较多量细菌,或体质虚弱,细菌在肠道内增殖,至化蛹后通过消化管壁破损处进入血液而引起。
  3、败血病的发生条件
  急性发作的黑死蛹、红死蛹,由削苗后创伤传染引起,它的发生主要由以下两个条件引起:
  (l)削茧、鉴蛹、摊蛹等操作粗放。生产上较为多见的黑死蛹、红死蛹大多是在削茧、鉴蛹的第一天后即陆续发生,显然这与削茧、鉴蛹等的操作技术有密切关系。在制种过程中,如削茧、鉴蛹、摊蛹操作粗暴,很易使蛹体体壁造成伤口,这样败血蛹的发生就会大大增加,一旦发生后,向周围蔓延扩展很快。试验证明,将削茧、鉴蛹的时间推迟,黑死蛹、红死蛹的发生就会降低。摊蛹中如用瓦楞纸、蚕网,既可以防止蛹体滚动,减少创伤,又可以防止病死蛹污染液对健蛹的迅速传染。
  (2)摊蛹场所污秽,病原细菌自然存在量增多。很早以前,蚕种场摊蛹常用短稻草,如稻草未经日晒,败血蛹发生率很高。特别是一旦发生后,很快向周围蔓延。以后。改用草绳网摊蛹,虽有减轻败血蛹的效果,但不注意草蝇网消毒,同样也会引起败血蛹的大量发生。摊蛹时,如用经消毒的红网或新瓦楞纸,病原菌自然存在量就可大大减少,败血蛹的发生大大减轻。
  缓缓发病的黄死蛹、黑头蛹等,初步调查试验,与削茧、鉴蛹、摊蛹等操作情况关系不大,这可能是由幼虫后期肠道内细菌在化蛹时通过肠壁侵入血液缓慢增殖有关,它的发生与蚕品种、5龄期的饲料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①蚕品种的关系:据陕西省蚕研所调查,在同等条件下,体质较弱的多丝量品种败血死蛹率一般高于体质强的品种。现行品种中,同一杂交组合,大多中系品种的发生率高于日系。
  ②饲料的关系:春期长期用嫩叶、雨水叶喂饲,后期死蛹率就会增多。同是适熟叶,若贮藏时间长,后期死蛹就有增多的倾向;秋期如不适当喂饲水叶,或连续用老硬叶喂饲,败血死蛹也会增多。
  ③饲育温度及种茧保护温度的关系:幼虫后期高温,种苗保护温度高,败血蛹的发生就会增高。
  ④幼虫后期添食药物的关系:陕西省蚕研所试验,5龄第2天起每天添食1—2次l%多菌灵液,后期死蛹率明显下降。
  (三)蛹期败血病的防治
  1.细微地做好削茧、鉴蛹和摊蛹等项工作。蚕茧摘下后及时排放在蚕匾内。搬运种茧时要防止振动,削茧、鉴蛹动作轻巧,不使蛹体堆积,鉴蛹后及时排放在蚕匾内,为了防止创伤,可用干净的瓦楞纸摊蛹。
  2.推迟削茧、鉴蛹时间。在劳力可以安排的情况下,削茧、鉴蛹如能推迟至11-12天后进行。蠕壳老化,创伤传染机会减少,对防止黑死蛹,红死蛹等急性败血病有很大效果。
  3.注意5龄后期的饲料质量。勿大量使用水叶,过嫩叶及老硬叶,中系品种尤要注意。加强贮桑管理,确保叶质新鲜。如能添食1%多菌灵或抗菌素(青霉素),对防止后期黄死蛹、黑头蛹有较大效果。
  4. 注意簇具、鉴蛹、摊蛹器材的消毒.盛放蚕蛹的器具用前可喷洒抗菌素。
  5.注意簇中及种茧保护温度的调节,防止温度过高。
  二、蛹期僵病的发生及防治
  (一)僵病的类型及其特征
  蛹期发生的僵病种类很多,几乎各种僵病在蛹期均可收集到,其中以白僵病和曲霉病的发生危害最为普遍。
  蚕上簇后发生僵病,所结的茧又干又轻,即为僵蚕茧。僵蛹发生时,胸部缩小,腹部缩皱,全身干瘪,由于环境干燥,生成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较少,往往只在节间膜处生长,如给与补湿,气生菌丝及分生孢子就可旺盛生长。
  曲霉病蛹较白僵蛹外部形态上稍有不同,蛹体稍黑褐,分生孢子黄绿色,以后逐渐加深呈褐色。
  (二)僵病菌的人侵危害及僵蛹的发生
  1.僵病菌的入侵危害 僵病菌的入侵危害有两种方式,一是孢子附在体壁上。发芽侵入即接触传染;二是创伤传染。
  蚕体的体壁外层被有见丁质的外表皮和蜡质层,能抵制病原菌的入侵寄生。但僵病菌分生孢子遇适宜的温度和多湿的环境都可在体壁表面膨大、发芽,长出发芽管,发芽中能分泌几丁质酶、脂酶和蛋白质酶,将寄生点部位体壁消化,并借机械的伸长生长作用入侵寄生。
  不同的僵病菌对蚕接触传染的致病性不同。如白僵病菌较曲霉病菌要强得多,同是曲霉病菌,因种类不同差异也很大,其中黄曲和寄生曲的入侵能力最强。连续使用福尔马林消毒后,在曲霉菌中就可能诱导产生抗甲醛力强的菌株,这种菌种不仅对甲醛还原酶的活性提高,而且几丁质酶活性也提高,对蚕接触传染的致病性增强。
  入侵体内后,发育成营养菌丝,不仅吸收蚕体营养水分,而且产生毒素使蚕致死。死后长出体外,呈气生菌丝并长出分生孢子继续传染危害。从入侵到发病。白僵病大约5-7天(蛹期稍长),曲霉病3-4天。
  2.种茧阶段僵病发生的条件
  (1)熟蚕由于对僵病菌的接触传染抵抗力下降,以致簇中感染后形成僵茧僵蛹。
  家蚕幼虫期,不同的发育阶段对僵病菌接触传染的抵抗性不同。蚁蚕最易感染,随蚕龄增大抵抗力逐渐增强,但到熟蚕期又趋下降。即以对家蚕接触传染致病力较弱的曲霉菌而言,以一定浓度菌液喷布各龄蚕体上,蚁蚕感染率为100%,2龄起蚕为80%,3龄起蚕为32%,4龄起蚕为20%,5龄起蚕为7.5%,至熟蚕又上升到30%。同一龄中,起蚕时最易感染,随食桑时间增长,感染率下降,但至眠期又有增高倾向。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熟蚕对僵病菌的接触传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熟蚕上簇后排尿,造成多湿环境,故很易引起僵病的大量发生。
  (2)僵病菌与野外昆虫的交叉传染。僵病菌均属兼性寄生菌,既可以在昆虫体内寄生,又可在有机质上腐生。而且大多僵病菌对昆虫的寄生性相当广泛,造成昆虫间相互交叉传染。如黄僵病菌(真菌分类上也属白僵病一类),其寄主包括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六个目200多个种,桑园内大部分桑虫会被其寄生,随着采叶,病菌带入蚕室。5龄后期大量用叶时,如僵病的昆虫多发,极有可能造成上簇后大量发生僵茧僵蛹,由此引起严重危害的病例屡见不鲜。
  (3)簇具不洁或消毒不彻底,是造成大量僵蛹茧的另一传染源。目前蚕种生产中,大多采用折簇,这种簇重复使用,如上期蚕用过后特别是发生僵病的情况下,下期蚕具消毒不彻底,蚕上簇后很容易引起传染。由于簇具量多,体积大,难于消毒,加上已至结茧,对消毒工作放松,引起蛹期僵病的情况也十分突出。特别是蚕在上簇中,不仅接触传染机会多,且熟蚕上簇时无论捉蚕、堆放及上簇。造成创伤机会很多,一旦被创伤传染,致病率极高。
  (4)削茧、鉴蛹中造成创伤,加上摊蛹场所霉菌自然存在量多,常可引起后期曲霉病的发生。曲霉菌更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腐生菌,簇具、稻草、绳网上如不洁不干燥,就可腐生,形成大量孢子,一旦侵入蛹体创口,只要经过3-4天,蝇体即成曲霉病而死亡。   (三)蛹期僵病的防治。
  1.做好5龄后期的防僵工作、5龄后期,由于采叶、饲育、除沙等劳力花费多。常放松防僵药剂的使用。而这一时期,如桑虫多发但病随着大量用叶,很易带来交叉传染,至种茧期发病。所以5龄后期特别是上簇前防僵药剂使用不能放松。
  如遇蚕期僵病发生多或桑虫多僵病,在上簇时,宜对熟蚕喷洒防僵药剂后上簇,这样可大大减少僵蚕僵蛹。
  2.簇中防僵措施:簇中也可采用适当防僵措施,以使用熏毒威等熏烟剂熏烟最为简便,防僵效果也明显;402也可防僵,但不宜直接用402水溶液喷洒在已上簇的熟蚕及簇上,否则种茧质量下降。
  3.加强对簇具的消毒。簇具可集中堆放场上,喷洒药液后盖上塑料薄膜,使膜内造成熏蒸的环境。
    4.仔细做好上簇、拣茧、削茧、鉴蛹等项工作,防止创伤。摊蛹后如发现僵病蚕,应及时拣除,防止扩散。
  5.蚕期中,拣茧、削茧加强对僵病蚕、僵病蛹的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