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种生产技术的演进和发展

 
                 苏 树 鑫
             (江苏省镇江蚕种场 212018)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的国家。在20年代初,江苏推广的概为纯系蚕种。1924年开始推广一代杂交种,深受蚕农的欢迎。1927年冷藏浸酸人工卵化种获得成功,为一年多次养蚕开创了有效途径。劳动人民对象蚕的选种和繁育技术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现代蚕种生产发展的基础。利用最新科学的成就和养蚕业先进经验,有系统的改进了蚕种生产的技术过程。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蚕种品质。
  一、良种繁育制度的改革
  中央农业部1955年在镇江召开了首次全国桑蚕选种及良种繁育会议,曾规定蚕种繁育制度分为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四级。1958年在全国蚕种生产座谈会上,鉴于蚕茧生产的迅速发展,要求蚕种繁育工作必须相应紧密配合,保证蚕种供应,讨论决定从1959年起良种繁育取消原原母种一级,改为原原种。原件和一代杂交种三级饲养四级制种的制度。三十多年来,从生产成绩来看,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的家蚕良种繁育制度是符合生产情况的,由于从较大数量的原原种区中选优提作母种,提高质量并简化了繁育过程,缩短了繁育周期,提高了设备利用率,有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
  二、蚕种生产型式的改革
  蚕种生产一直由蚕种专业场生产,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专业场生产量不能满足农村需种的需要,1979年开始在农村选择条件比较适合的饲养原蚕,派科技人员指导,收购种茧回场制种。到1985年农村需种量迅速增加,加之专业场养蚕制种劳动力紧缺等原因,逐步试行农村饲养原蚕就地制种,而后逐年扩大就地制种数量,1993年江苏春期一代杂交种生产量,农村原蚕饲育数占80%,其中就地制种数占40%。
  三、原种生产的改革
  1、原种饲养型式:原种饲养型式50年代初为三蛾育,1953年改一克蚁量育,1985年改为定蛾区二克育。改革后原种区减少一半,由于区数减少,收蚁时间相应缩短,各项统计调查也减少了工作量,生产实践表明,各项生产正常。
  2、原种制种型式:原种制种型式一直采用框制种,每张28蛾。1992年开始试行原种框制改散卵,已批量生产。其优点是卵量规格化,净盒率高,对下代普通种原蚕收蚁量趋于一致.每盒原种中系1400O粒,日系14500粒。原种框制改卵,尚在逐步总结推广。
  四、催青方法的改革
  1978年进行常规催青与简化催青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简化催青并不影响孵化率,且有提高的倾向,同时由于催青温度的简化,房屋设备利用率提高,减少每日升温的复杂性,尤其是当外温高时,常规催青前期有 17.2℃、 18· 3℃、20.O℃几种温度,难以控制,而简化催青法,只有一天用15.6℃,可以利用低温室,其后就用22.2℃,具体用温
215.6℃,丁1一戊2 22.2℃,戊3一已5 25℃一25.6℃。
  五、采茧方法的改革
  采茧方法一般都在上簇后第八天前后待化蛹以后开始采茧。1955年,镇江蚕种场试行在蚕吐丝营茧尚未终了未开始化蛹前,一般蚕儿在上簇后6O--70小时之间进行采茧称之谓早采茧。是我国蚕种生产技术上的一项独创。由于早采茧控制种茧保护比较容易。人为造成横营茧。因而减少缩尾蛹,降低死笼率,提高发蛾率,增加产卵量以及提高簇室利用率,此项技术已在全国普遍采用。
  六、制种型式的改革
  30年代至40年代,一代杂交种制种型式为框制种,每张28蛾,至5O年代开始改为平附种、其面积为21cm×16cm=336cm2。至60年代全部改为散卵,该卵的优点在于卵量规格化,同时通过盐水比重选卵,淘汰了不良卵及过轻过重卵,提高净度与卵质。开始制造散卵时各品种均为每盒12克,1982年按23400粒一盒,按各品种克卵粒数折算其重量,如苏五14克,苏六13.2克。1988年又进行调正每盒按25000粒,如苏五14.5克,苏六13.8克。
  七、蚕种保护的改革
  春制越年普通种产卵于上浆布经半年保护,于冬季进行浴消,这种保护技术,蚕种易发霉、虫蛀、增加死卵,保护室需要多。1988年进行散卵型保护技术试验,1991年已趋向实用化并通过省级鉴定。具体技术掌握:1、由于滞育期的蚕卵生理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掌握产卵后5-30日间为滞育卵洗落的适期。2、洗落时的水温尽可能在25℃左右,避免21℃以下和28℃以上的温度。3、消毒标准用0.2%一0·15%有效氯漂白粉液,在一23℃-25℃液温中,浸渍3分钟,再滤液1分钟。避免蚕卵堆积,尽量快干。4、摊卵每匾1.5公斤,定时用梳子状的软帚翻动蚕卵。注意观察,预防打翻和品种混淆。5、冬季仍需进行与常规相同的消毒、比重等工作。
  八、技术操作的改革
   1、收蚁方法:从过去的羽帚法,打落法改为绵纸吸引法,具体分正吸法和反吸法.优点减少蚁体的损伤。2、调桑方法:1956年镇江蚕种场研制成功第一台切桑机,从手切桑叶改为机器切叶,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3、扩座方法:先后创造了蚕期振动扩座、条叶扩座,卷网扩座等,减少蚁体损伤,提高了工效,4、眠起处理:从单纯的发育观察,进行科学的调查见眠见起时间,做好合理分批适时饷食。5、贮桑方法:稚蚕期原来采用卷蓬贮桑,缸贮,1978年改进为活叶贮桑,桑叶排到齐叶辆插入水池中,保持桑叶的新鲜。6、种茧调查时间:为了减少蛹体损伤,1972年改革为先查后称的方法,具体先抽样调查茧质与死笼率,再进行分类选茧、过称、调查收茧量。7、衬蛹材料:多年来使用稻草壳切碎垫衬蛹体,70年代初曾用废纸边条代替,80年代用灰报纸摺成瓦楞状摊放蛹体,有利于防病卫生,简单方便,减少后期死蛹发生。
  九、冷藏浸酸的改革
  1、冷藏方法:1975年以前春用蚕种冷藏采用单式冷藏方法,由于这阶段外温变化大,蚕种胚子发育不齐,1978年改为中间补正冷藏方法,即蚕种整理后,于一月上旬把蚕种送冷库用5℃冷藏到月1月20日降为2.2℃-3.3℃,冷藏到3月初。蚕种出库感温用7.2℃-10.0℃-12.8℃,渐进温度加温,最高不超过15.0℃,待蚕种胚于发育到丙1一丙2时进库,仍用2.2℃-3.3℃库温保护,一直到春种出库。多年来春种孵化率一直比较稳定。
  2、浸酸脱粒方法:l983年以前秋用种采取连纸上浆,先脱粒后浸酸,由于脱粒操作中蚕卵易擦伤,脱浆不净影响浸酸、比重的正确性,孵化率受到一定影响,1983年改为浸酸脱粒,改革后用工省,操作时间缩短以及蚕种卵化率亦有所提高。
  3、浸酸工具:浸酸容器一直采用赛璐璐制品的浸酸笼,价格贵,使用笨重,浸水加滤水慢,1990年镇江场冷库在参观学习的启发下,自己动手研制成新一代的浸酸容器尼龙袋获得成功。孵化率提高,每只成本价格降低70%,可以自己制作,随着浸酸容器的改革,手工浸酸操作改为电控操作,降低了劳动强度。在江苏各冷库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