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夏秋蚕新品种“限1×限2
卵质及繁育系数的技术关键

               李飞鸣 贾孟周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限1×限2”是我所“七.五”期间育成的夏秋用斑纹双限性二元杂交种。该品种除具有我省夏秋蚕主要推广品种芙蓉×湘晖的抗逆性强、好养、茧丝质全面优良的特点外,还表现出茧大、产茧量高等优点。同时,可以免除蛹期鉴别雌雄,节约制种成本,保证彻底杂交,提高蚕种质量。该品种经参加1993一1994年度全国蚕品种鉴定试验,综合经济性状表现优良,居参鉴早秋蚕品种之首。湖南省从1990年起开始应用推广,目前已成为该省夏秋蚕的主要品种;近年,已逐步在广东、广西、浙民、四川、湖北、贵州、江西等省繁育推广。
  现根据我们近年的良繁实践,谈谈提高限1、限2卵质及繁育系数的体会。 
  一、注重良桑饱食,有效提高卵质 
  卵质、卵量与体质、营养成正相关关系。蚕体内物质运动的归宿是“良桑饱食—桑叶消化量—蛹体重量”。资料证明化蛹当时相当于蛹体重30%的贮存养分供造卵用,说明营养是造卵的基础;蚕儿上簇后,还需完成化蛹、化蛾等自身的生理代谢过程,特别是种茧育过程中蛹体必须裸身接触各种不良环境,故强健的体质是多造卵、多产卵乃至造卵成功的条件。因此,良桑饱食是有效提高卵质的关键。
    1、提高饲料营养价值
  饲料的营养价值,来源于优质的桑树品种和合理的肥培管理。
  首先,应建设好品质优良,适应大、小蚕生理要求的专用桑园。1990年以来,我所通过逐年改良,形成了以本所选育的成熟早、叶肉厚、含水适中的“早生一号”和丰产型“7920”桑品种为主,以早熟品种“小冠桑”为辅的小蚕专用桑园;及以叶质营养丰富的中熟型“大墨斗”为主,辅以荷叶白、湖桑系列等迟熟型桑品种的壮蚕专用桑园,通过品种改良,满足了原蚕各期营养要求,单位制种量逐年提高。1993年比1992年提高5%,1994年比1993年提高8%。
  其次,提高肥力水平是充实卵质的重要一环。以重施人粪尿为主的有机肥,适当追施无机氮肥,对提高虫蛹生命率和良卵率,有一定效果,限1尤为明显。经对照调查,施用磷钾肥可提高限1虫蛹率3%一4%,良卵率3%左右。 
  2、加强饲养质量管理
  饲养管理应按照品种性状,强化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品种对叶质的个性要求选用桑叶。限1、限21一2龄必须给以适熟偏嫩桑叶,特别是限2秋季忌用偏老、硬化叶,以防眠起不齐,发生小蚕;要求选采含水率达到78-80%的桑叶,并力求保持新鲜。3龄选用适熟叶(春期用三眼叶)。壮蚕期用叶应充分成熟,对限1要偏严;如给以偏嫩或沾水湿叶,其体质虚弱,易发生蚕病。
  第二方面要做到充分饱食。强健性与丝量平衡提高是限1、限2突出性状之一。与芙蓉、湘晖对照,在同样的饲养条件下,生命率相当,但食桑时间长1-2天,食桑量增加 10%左右,全茧量提高10%以上,单蛾卵量平均增加50粒以上(见附表1)。根据这一性状,在饲养中一定要强调叶量要求,适当增加饲养餐数,一般每昼夜给桑5~6次。壮蚕期可使之少量食下叶脉,但断叶时间每餐以1.5小时左右为度。


  另一方面,要求结合品种食桑习性,做好箔面功夫。限1趋光趋密,食桑旺盛。自下而上食桑,必须超前扩座匀座,防止蚕儿饥饿;限2食桑相对缓慢,自上而下食桑,具有逸散性,喜踏叶爬边,要求及时缩座整座,同时要看蚕给桑,防止蚕座冷湿。
  二、根据生理需求,正确调节温湿
  限1、限2是在高温多温、高温干燥等条件下交替定向选择培育而成的抗高温早秋用品种,为保持发挥其优良性状,必须满足如下温湿要求。
    温度。前人资料认为催育后期及稚蚕期造温偏高利于提高茧质,在不影响化性转变产黑种的情况下,造温偏低(77°F)可增强体质和卵质。我们在限1、限2繁育实践中的体会是反转期催青温度79°F—80°F,小蚕期在82°F—80°F高温条件下饲养,蚕儿食桑旺盛,发育齐一,对体质建设更为有利。壮蚕期保持76°F—75°F的适温则消化吸收充分,但要防止82°F以上高温或昼夜温差8°F以上的变温饲养。蛹期保护中,上·簇至茧壳形成应保证78°F—80°F,后期以75° F-74°F适温保护,严防82°F以上高温连续冲击,以减少生种等不良卵的发生。产卵时,按常规做好迟交、长交的同时,保持78°F-80° F温度可减少遗腹卵,提高单蛾卵量。
  湿度。小蚕期保持较高温度85%左右,为防止限2半蜕皮蚕发生,各龄见起10%左右, 用0.3%—0.5%有效氯漂白粉稀释液喷体,即可给起蚕创造无病条件,又能促进蚕儿蜕皮,抑制半蜕皮蚕发生。壮蚕期通风干燥,要求相对湿度、70%-75%;簇中切忌高温多湿环境,待别是限2排尿较多,营茧偏慢,易吐平板丝,更要加强通风排湿工作,减少不结茧蚕发生。
  三、掌握品种特性,调节发育现差
  
一代杂交种的制造以发挥品种杂交优势为目的。因此,在保证营养、提高体质、卵质和卵量的同时,掌握限1、限2生长发育特性好发育调节是提高其繁育系数的关键。
  1、发育经过特点及出库或差
  催青期:两品种催青经过无明显差异,春季约11天,秋季9天左右。如生产中出现催青差,限1到已5进行黑暗保护,补以适当降温措施(一般72°F),可推迟1-2天收蚁时间,日系可推迟一天。
     幼虫期:两品种幼虫期经过春期均为23天左右,秋季正常年份约22天。各龄期生长发育除与种性有关外,同时受温度和桑叶含水量的影响。限1眠性较快,眠起期间遇过高温度,发育加快;而限2在秋期因桑叶含水率低而发育 偏慢,故秋季繁育中限2经过可能比取限1少一天,甚至1天以上。
  蛰中期:限114-15天,限215-16天,限1比限2约快一天。限1蛹色谈,蛹皮薄,发蛾集中,蛾体活泼,交配性能好;雄蛾先出,不耐冷藏,注意压雄;制种时应迟感光,雄蛹可不感光。限2蛹色深,发蛾欠集中,雌雄蛾蛾尿多,蚕卵沾着力差,制种时早感光,注意充分排尿。
  全龄经过限147-49天,限248—50天。原种出库开差应根据繁育季别及当年气象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春季限2比限1早1天出库,早1天收蚁;秋季则早l-2天出库,早1-2天收 蚁。两品种间上簇开差应控制在三天以内。(全期发育经过实况见表2)但生产中常因眠起处理不当,或受高、低温的影响,上簇期差出现偏小或偏大的情况,这就需要合理的蛹期调节。
  2、正确掌握蛹体发育特性利用积温调节期差。限1蛹色在复眼着色前较限2浅,易误认为限2偏快,因而导致调节失误。复眠黑色至发蛾,限1比限2短半天;且发蛾齐涌,一般见苗蛾第二天即盛发蛾,而限2见苗蛾后第二天仍是少量发蛾,第三天才盛发蛾。利用积温调节时间差,应着重在前期(化蛹前至复眼着色)抢时间,宁早勿迟,一般限1、限2蛹期调节的适温范围要求在70°F—80°F之间,削茧后对雌蛹的调节在72°F-80°F之内,对雄蛹可扩大至70°F-82°F的范围。

  3、压头留尾,促雌控雄,根据对交品种雌雄蛾比例,合理保护和利用雄蛾,保证彻底杂交。 限1、限2在蚕期已分出推雌,可准确调查两品种各上簇批次的茧、蛹数量,按照各对交批数量差的情况确定调节手段,保证中批数量基本相符的前提下,掌握压头留尾,促雌控雄的原则。特别是在蚕期已淘汰相当数量雄蚕的情况下,更应控制头尾批及雄蛹的发育,交配时合理利用雄蛾(尤其限1),以确保制种前中后期雌雄平衡对交。
  四、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不结茧蚕和不良蛹的发生
  不结茧蚕的发生除与品种性状有关外,簇中环境、上簇型式和适熟程度对其影响较大。本文只结合品种重点讨论适熟上簇和如何促进老熟齐一,以减少不结茧蚕的问题。限1、限2。雄蚕均比雌蚕老熟早而齐,故上簇时雄蚕应偏早,雌蚕应偏迟,反之将增加不结茧蚕。未进行雌雄蚕分养时务须捉去早熟蚕分开上簇,以减少不结茧蚕和双宫茧。促进老熟齐一的技术处理主要是两条:一是4龄眠前严格分批提青,5龄起分批饲养,保证群体发育齐一;二是在群体中有5%-10%熟蚕时,添食蜕皮激素切叶一餐作为整齐剂,可免青蚕上簇,减少不结茧蚕发生。(自动上簇时效果更明显,此项处理不用于原种及原种以上种级)。
  不良蛹包括细菌性败血蛹(黑死蛹、黄死蛹、红死蛹)、套节缩尾蛹和僵蛹等,其发生多少与品种性状,技术处理和环境条件等相关。败血蛹的发生主要因为采茧、削茧、发育调节等操作创伤蛹体感染细菌而致病。限1、限2特别是限1蛹皮嫩薄易破,操作粗放、处理不当,将导致大量发生。其控制措施主要有:(一)发挥双限性优势,蚕期做好雌雄鉴别工作,减少因发育调节而造成的蛹体振动、颠簸和创伤。(二)推迟削茧时间,轻细操作。削茧适期为上簇后10-11天,先削限2,后削限1,保证在限2见苗蛾当天削完。(三)改良摊蛹材料。近年来我所改粗壳摊蛹为折扇包装纸摊蛹,减少了裸蛹旋动创伤和细菌繁殖机会,有效地控制了败血蛹的发生。
  套节缩尾死蛹的发生除与品种有关外,一般是高温干燥造成蛹体失水所致,预防时重点是采取控温补温相关措施。另外,采用0.3%有效氯漂白粉液喷雾蛹体亦可收到一定效果。 
  僵蛹、蛾的发生主要是在上簇前后感染真菌孢子而带入蛰中发病。预防措施突出抓两条,一是上簇前用优氯净烟剂或防消散时蚕室和簇食薰烟,并封闭半小时(用法按说明)净化环境;二是上簇前和上簇时的熟蚕分别使用一次防僵粉作蚕体消毒,防止病菌扩散。另外,采茧时如发现僵蚕,可补熏烟一次。这样能有效控制僵蛹、蛾的发生。
  五、适当淘汰雄蚕,提高单位用桑制种量 
  
种茧育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的桑叶资源、设备和劳动力,发挥品种优良性状,获取优质、多量的蚕种。限1、限2是斑纹限性品种,可利用蚕儿皮肤斑纹的限性,在大蚕期准确分辨雌雄。我们利用这一性状,进行了增加收养蚁蚕,适当淘汰雄蚕,试图在同量桑叶条件下繁制出更多优质蚕种的探索。
  1994年春,我所原种繁育室在繁制限1×限2一代杂交种时,根据桑园估产原计划分别 同养限1、限2 260克和240克,共500克蚁量。 基于上述思路,后调整为各275克共550克。试繁结果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蚕期淘汰约占总蚁量的11%的雄蚕,可节约用桑9~10%。而理论雄蛾交配利用次数反交(限2×限1)为1.26次,正交(限1×限2)为 1.22次;实际生产上正反交使用2—3次即可完成交配,且不影响受精。单位用桑制种量提高10%左右,公斤茧(雌雄合计) 制种量达到4张以上。
  试繁实践表明,增收蚁量,淘汰4龄雄蚕,单位用桑制种量可以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气候条件恶劣而桑叶减产的情况下,淘汰雄蚕作为应急措施是可行的。试繁中,我们注意掌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恰当确定雄蚕淘汰比例
  在一般条件下雌雄比例大致相等。利用限性斑纹特点培养小蚕,淘汰雄蚕的比例,应根据不同地区及其设施、饲养技术水平、饲料质量、气象环境和不同的繁育季别等因素综合考虑,慎重决定。一般中系品种在10%一15%,日系品种在20%左右为宜。我们1994年的生产实践只能作为在生产正常情况下供参考的资料,在技术基础较薄弱、叶质较差、气侯恶劣情况下不宜运用这一措施。
  2、正确掌握雌雄蚕鉴别的适期与方法 
  双限性斑纹明显表现是在4龄第二天,随蚕龄的增长而表现突出。雌雄蚕鉴别及分养从 此开始。但蚕座处理的劳动量随蚕龄增长而加大,如何合理安排劳力,既及时、彻底鉴别好雌雄蚕,而又不造成壮蚕饥饿和伤蚕,有待深入探讨。我们的做法是在4龄第二天到上簇期间,分三步完成分蚕工作,可归纳为“一分二选三夏鉴”。即利用4龄期用桑量较少,蚕座面积较小的时期,增加部分劳力,突击分蚕,在5龄盛食期结合分箔、除沙进行第一次复鉴,上簇时利用雄蚕老熟早的特点,进行第三次雌雄蚕复鉴,其鉴净率可达97%以上。
  3、注意加强雄蛾保护,提高雄蛾交配能力。 
  切实保护好雄蛾,提高雄蛾交配能力,克服重雌轻雄的思想,是淘汰雄蚕后获得制种成功的重要前提。雄蛾保护主要是调节温度、湿度和光线,避免雄蛾自然体力消耗。交配能力主要由幼虫期营养和蛹期环境决定,但作为辅助手段,蚕期适当添食抗菌素,对提高雄蛾交配能力是有效的。1994年春我们对限1、限24龄和5龄盛食期的蚕分别连续添食2次蚕宝素,制种时限1在82°F的自然高温下当天交配3次,在地下室贮存至第二天仍可交配,雄蛾死亡仅40%。 
  蚕种繁育中,利用斑纹限性蚕品种的特性,增收蚁量,4龄期适当淘汰雄蚕,以图提高单位用桑制种量的探索,虽然初步取得较明显效果,但这一增产措施在推广中涉及的问题很多,有待我们进一步重复试繁,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