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市场农业的成功之路

 
          
王 昭 耀
             (中共安徽省委 230000)

  分布在广袤农村单家独户的小地经营如何才能与市场历求相衔接?如何才能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这是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金寨县茧丝绸一体化经营形式的崛起及其所显示的优越性,为我们引导农民有序走向市场开辟了一条现实有效的途径。
  一、一体化经营的现状
  
金寨县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该县积极探索,从山区实际出发选择了蚕桑作为主攻项目,每年新辟和更新一部分桑园,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始终居全省县级之首。 随着栽桑养蚕业的发展,全县先后办起了6个蚕种场、9个缫丝厂、10个织绸厂、2个绢纺厂、 1个印染厂和2个服装厂,逐步形成系列开发,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新格局,茧丝绸系列开发产值1992年达3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3,实现利税133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45%,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占农村非农就业的49%。茧丝绸系列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香港等十几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4000多万元,占全县出口创汇额的70%。茧丝绸一体化经营成为该县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全县经济面貌和人民生活也因此而大为改观。
  二、一体化经营的积极效应
  金寨县的实践表明。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主要点有:
  —最大的优点是把分散的农户与市场需求衔接了起来,为农户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一体化经营中的企业或公司,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使生产、加工、销售等再生产过程环环相扣、有序连结,农户主要是按合同从事生产,企业则负责收购、加工和开拓市场.企业或公司拥有许多小农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收集信息、预测需求、组织销售等方面,企业与农户结合后农户已不再是单家独户面对市场,而是作为一体化经营中的一员参与市场角逐,从而,克服和弥补了许多小规模农户经营的不足,大大弱化了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目前, 金寨县13万农户有95%从事植桑养蚕,户均此项年收入385元,80%的农户因此脱贫致富。分散的农户经营通过一体化的形式被纳入了市场经济的新天地。
  —较好地解决了原料产地后继利益的流失问题。农产品原料产地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之一是以原料输出为主,加工增值的肥水流入了外人田。实行一体化经营后。企业一般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大大提高了加工增值约转化能力。金寨县年产11万担蚕茧,若以出卖原料为主,产值不过6000万元左右,现在通过一体化组织中的企业进行加工,资源加工转化率达到70%,比输出原料增值5倍左右。
  —有利于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一体化经营中的加工企业,为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要求原料生产相对集中,区域生产规模趋于扩大,企业发展壮大后,也会主动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把原料基地作为乡镇企业的“第一车间”。1988-1991年的四年间,金寨县栽桑10万亩,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桑园面积1992年来已发展到15万亩,相当于全县新面积的一半,并主要集中在南部的中山区。目前县内9个缫丝厂中已有8个直接投资建立桑园基地12处,面积近一万亩。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专业化、产业化及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格局正在金寨县形成和扩展。
  —有利于调节工农利益关系,缓解农业利益比较低的矛盾。一体化经营后,农户能够按市场需求生产,产品销售无后顾之忧,收入来源相对稳定和有保障,这本身就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加之公司的利益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联,企业关心农业生产,这就必然产生以工补农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金寨县缫丝企业主动从每公斤收购茧中拿出0.10无返还乡镇,全县提取50多万元用于扶持蚕桑基地建设,仅南溪镇缫丝厂每年就拿出20万元反哺农业。在一体化经营中以工补农得以变成现实。
  金寨县茧丝绸一体化经营的成功经验,给人以很多有益的启示,通过这次调研,我感受比较深的有四点:
  第一,政府行为对启动和发展市场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绝不意味政府撒手不管。金寨县茧丝绸一条龙并不是自发产生和形成的,是政府决策将茧丝绸作为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是政府牵头兴办了县蚕业开发总公司和协调资金扶持上写了一大批加工企业,为一体化形成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政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把系列开发不断引向纵深;还是政府为保障一体化顺利健康的发展,正着手筹建县乡两级蚕业发展基金。因此,离开了政府行为,金寨县茧丝绸一条龙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格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不但干预经济,而且要提高干预的本领和能力,在干预中有所作为。
  第二,商品农业与乡镇企业一起抓,农工互补互促符合省情的经济发展思路。金寨县通过对山区资源的开发,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把农工两大产业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县城内实现了资源的转化增值,逐步形成了以商品农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金寨特色的发展山区经济的路子。金寨县的实践说明,在农业转向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对广大农民来说,最直接、最现实也是最普遍的办法就是从开发商品农业起步,逐步增加收入和积累,商品农业发展了,兴办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加工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特别是用一体化的形式把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将会形成农工结合相得益彰的新局面。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各地特别是农产品集中产地都应选准具有自己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办工业、建基地、带农户,走生产产业 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的路子。
  第三,办好龙头骨干企业是一体化经营的关键所在。金寨县一体化经营之所以能形成气候,主要是县政府重点抓了企业建设,在全县办起了50多家加工企业,龙头昂了起来,龙身龙尾才能够腾舞。金寨县南溪镇为全县茧丝绸开发规模最大的镇,主要是该镇有一个实力雄厚的缫丝厂。从某种意义上讲,办好一个龙头企业可以改变一个乡、甚至一个县面貌。因此,推行贸工农一体化必须要把办好龙头企业作为最重要的环节来对待。
  第四,建议把贸工农一体化作为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主要组织形式。联结农户与市场有诸多组织形式、那么选择哪一种为主呢?这是政府应考虑的事。把现有的乡村地区性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性联合组织,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城乡间的多种联合组织等与贸工农一体化形式进行比较,不难看出一体化的经营形式实践效果明显。这是因为一体化形式符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它对农民的素质要求不高,市场风险主要由龙头企业承担,较之其他形式对农民更具吸引力,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较低而收益却较大。一体化形式还反映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国内外的大量事例也反复证明了这点,如泰国的正大集团、山东诸城的肉鸡一条龙、山东寿光的蔬菜一条龙等,都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一经营形式,认真总结金寨和各地涌现的一体化经营的做法、经验,展开对这一经营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为在我们这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大面积推广这一形式创造条件,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的新路子。

                    (此文转载自《安徽工作》半月刊1994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