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蚕期真菌病与细菌病害的防治措施


                             (日)前田信孝

    蚕的发育适温因龄期稍有差异,一般在20~30℃温度范围内,低于20℃或高于30℃以上时,对其发育有一定影响,特别是持续接触30℃以上高温,能导致生育速紊乱,体质虚 弱,容易直接或间接引起蚕病的发生。尤其在夏蚕和早秋蚕期,遇到阴雨及昼夜酷暑天气,多造成高温多湿,儿处于恶劣环境之中,并且因温偏高.病菌更易大量繁殖,是高温蚕期影响蚕茧产量、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日本鹿儿岛县,每年因蚕病造成蚕茧损失量的70%由软化病引起,大部分为细菌病所致。家蚕真菌病的为害,随着近年人工饲料育的普及而逐渐减少,但因地区及年份的不同,仍对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因为霉病引起的茧中死蚕亦很多。
  家蚕细菌,真菌病均从夏蚕期后急剧增加,据上述分析,这是因气象条件变劣、蚕儿体质虚弱、病原物增多等与以上两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所以在高温蚕期,尤其应注意预防蚕病的发生。 
  家蚕真菌病害的防治:
  蚕儿的真菌性病害大致有霉病和僵病二种,其防治方法基本相同,但传染途经存在差 异。曲霉病主要从蚕室内外感染发病,僵病则由野外昆虫引起。由此看出,在搞好蚕体蚕座消毒和饲育防疫措施中,前者关键是饲育前除去病原,后者的防治重点是减少桑园患病虫的发生。蚕室蚕具类的清洗与消毒:
  从蚕农的消毒状况看,残留着上一蚕期的蚕粪蚕沙及病死蚕进行药物消毒的事例仍为很多,这是曲霉病菌极好的繁殖场所,且药液难以浸透,亦无法获得满意的消毒效果。因此在消毒前;应认真清扫及冲洗,彻底除去前一蚕期的遗物是极其必要的。
  药物消毒时,可按照各县制订的防治标准实施为好,但须避免散药量不足。另外,在曲霉病菌中,因存有对福尔马林抗性菌,所以在发病严重的场所,亦可使用二氯醋酸等药剂进行消毒。
  另外。养蚕前对病原污染严重的簇具进行消毒是必要的,其消毒方法,可推广使用环氧乙烷气体法进行。该药尤其是对福尔马林抗性曲霉有着极强的杀菌效果。
  野外昆虫的驱除:
  在夏期后的桑园及其周围,栖息的野生外昆虫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被侵染患黄僵病、绿僵病的虫害亦渐增多,大量的病原往往随桑叶进入蚕座。
  此时,即使实施蚕体蚕座消毒防病,尚较为困难所以在蜡蝉类、叶甲类、桑螟等桑园害虫盛发前,须彻底驱除。考虑药剂的防治效果及对象蚕的影响(安全用叶日数),使用药的种类,可选用敌敌畏剂1000倍液较为适当,如此时再混用代森按1000倍液,则效果更好。
  蚕体蚕座的消毒;
  如上所述,当蚕期病原真菌随桑叶被搬运到蚕座后,在病原浓度较低时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对予防真菌病害较为有效。
  消毒时,要用其标准药量进行全面均匀地散布,且注意勿用水桑及散药后及早给桑,并勿使蚕儿发生药害。
  其散药次数的标准是,每令起蚕及龄中各1次当野外昆虫盛发时,可实施隔日或每日1 次,适当增加散药次数是必要的,尤其是5龄第 l~3天,蚕儿对病原感受性高,望切勿忽视。
  细菌病害的防除:
  蚕儿的细菌病害大致可分卒例病、败血病、细菌性胃肠病三种。各病原菌均分布于自然界中,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下,这些病原可在各种有机质中大量繁殖。
  因此,夏秋蚕期饲育场所的病原污染度往往偏高,而且蚕儿体质降低,越发增加感染发病的机会。所以抑制病原细菌的繁殖,是防治上述各细菌病害共同的关键对策。
  另外,从以上各蚕儿细菌病的发病来看,卒例病菌的分布从蚕室的尘埃中亦可检出很多, 所以在饲育前进行彻底消毒,降低病原浓度是必要的。另外,本菌产生的芽胞及结晶性毒素亦作为害虫防除剂使用,尚需引起注意。
  蚕儿败血病主要由病原细菌从蚕体表皮伤口、气门侵入引起,所以技术处理须认真仔细切勿弄伤蚕体。同时,因饲喂水桑和上簇时感染机会增多,亦需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蚕座干燥, 发现病蚕及早处理,对簇具进行彻底消毒。 细菌性胃肠病的发生,因营养及环境条件的恶化可导致蚕体生理虚弱,是诱发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进行适宜的饲养管理,培养健壮蚕体是予防该病发生的重要措施,另外当微量农药进入蚕体后亦可引进蚕儿胃肠消化机能降低,能助长本病的发生,故须注意勿使桑叶造成农药感染。
  总之,饲育管理的要点,首先是良桑饱食。 因此对桑园要加强肥培管理,彻底防治害虫,以确保优质桑叶。不过,此期易受季节性台风、干旱等气象灾害影响,亦需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 
  采桑时避免日中高温,应在朝夕凉爽时进行,尽可能地给予新鲜桑叶,贮桑时要选择适宜的场所,注意经常翻叶及洒水,避免桑叶凋萎和蒸热。
  日中给桑后容易凋萎,蚕儿食欲亦往往减弱,因此宜少量多次给桑为好。待傍晚后使其充分饱食,适当调整增多给桑回数、给桑量是必要的。尤其是食量增大的5令期更需注意。
  饲良管理的要点之二是创造蚕儿发育的最适环境。在高温蚕期,为了改善蚕座环境,像蚕室前植树遮阴,应用隔热材料设置天花板,使用换气扇、吹风机等防止蚕室升温及应用消石灰、养蚕VA散布等措施,改善蚕座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为进一步研讨饲育环境改善方法,以下就鹿儿岛县蚕试采取的有关措施概要介绍如下: 
  屋顶防暑改善环境法: 
  在石板瓦屋顶的蚕室,涂布瓦用丙烯酸基性纯白色涂料和消石灰乳后,研讨了蚕室的防暑效果。涂布纯白涂料与无涂布相比,蚕室内的平均温度降低1.5℃左右,桑叶凋萎慢,茧重增加,化蛹率也高。
  即使用消石灰涂布,也可获得相同的防身效果,是一种价格便宜经济有效的防暑方法。另外屋顶涂白时,可将工业用消石灰稀释2.5倍, 用动力喷雾器每平方米喷0.25升,并选择持续晴天的天气散布为好,如事先将屋顶进行清扫水洗,再用等量的白色胶接剂混用涂布,还可减少剥落现象的发生,可获得长期的防暑效果。
    应用通风改良蚕座环境法:应用试制改良的多孔式蚕座送风装置,研讨了蚕座较高密度下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送风区与无送风区相比,在5今后半期蚕座温度下降了3~6℃,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了0.1%~0.3%,化蛹率提高,每盒蚕种收茧量增加了1~2公斤。
  另外,待上簇后整理蚕座时,整个蚕座上下部分亦较干燥,霉菌发生甚少,均反映出蚕座的干燥效果。
  如使用上述通风设置,对防止夏秋蚕蚕座蒸热有显著的作用,所以在立地条件较差通风不良的蚕室及喂水桑时,更能期待着理想的效果。
  以上就家蚕真菌病、细菌病的防治对策进行了论述,但因高温蚕期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与其感染发病有关的因素尚有很多,所以在认真实施现行基本防治措施的同时,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并需对病原及饲充育管理诸方面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董廷宣、彭炳香摘译自(日)(蚕丝科学和技术)1991年第6期25~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