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正 天
(湖南省湘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411400)
桑叶是桑树的营养器官,采摘桑叶养蚕,会不同程度地损害桑树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尤以夏秋期,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在桑树管理与养蚕过程中,既要根据养蚕的需求,适时适量地采摘桑叶养蚕,不使或尽量少使桑叶老化浪费;又要适当留叶,不影响或尽量少影响桑树的生长;还要重视给桑树一定的休养时间,恢复树势,以确保桑树下年继续正常生长。即在养蚕过程中要重视“用”树与“养”树相结合的技术,做到采、养兼顾,合理采摘,使桑树持续优质、高产、稳产,“用”而不衰。
如何适度“用”树、“养”树,保持桑树“用”而不衰,我市有桑树“用”而不衰持续稳产的可喜经验,亦有桑树早衰败园的深刻教训。我市苏坡乡蚕场1980年在当时就称为“吨粮田”的洲里栽植了80亩桑园,由于培管粗放,热衷于养三秋蚕,过量养蚕,过量采叶,不到10年,桑园就衰败了,至今还难以恢复。而横洲村1974年在山坡旱土栽植了30亩桑园,经20年养蚕,桑树仍然比较强健,主要是采用了桑树以春伐为主的剪伐制度取代以夏伐为主的剪伐制度,和坚持“两秋蚕”饲养布局。本人就这两条“用”树和养树相结合、坚持保养桑树的培桑、养蚕增产技术措施,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桑树剪伐改夏伐为春伐为主
目前生产上广泛实行的是传统的夏伐制度。我市的横洲村,小车村根据当地的生态条
件,摸索出一条适合山坡早上桑树生长发育的春伐剪伐制度。
横洲村1974年在山坡旱土栽植的桑树经几年养蚕,由于多种原因,树势逐渐衰弱,夏伐后萌发生长的枝条数少,枝条短而细。80年代中期,蚕农逐渐采用春、夏伐复壮桑树的技术,
不断扩大春、夏轮伐桑园面积,增强了树势。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基本将“春、夏轮伐”逐
渐演变成为春伐为主的剪伐制度,桑树长势强健。横洲村改夏伐为春代,保持树势的原因是由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决定的,当地桑树夏伐萌芽后,一般很快就进入规律性的夏季早期(我市夏秋干旱率为75%),进入旱季后,山坡旱土桑园缺乏抗旱条件,桑园土壤干燥夏梢难于生长伸长,故枝条短而细,不仅秋叶、秋蚕饲养量少,次年春叶和春蚕饲养量也少。而采用春伐,春蚕用10%一20%留作夏伐的桑树养小蚕,让春蚕
萌芽长足、疏芽采片叶养大蚕,春蚕饲养量虽较少,然而桑树不经夏伐,而充分利用此时气温高,雨量充沛之时旺长新梢,进入早季后,桑树仍能维持缓慢生长,故枝条长而粗,夏秋叶及夏秋蚕饲养量比夏伐的要多得多,全年茧产量比“夏伐的,不仅没有减少,还略有增产。更主要是桑树能维持年年强健,“用”而不衰,蚕茧产量连年持续稳产。此外,横洲村从80年代中期开始,始终坚持“两秋蚕”饲养布局,后秋蚕后,留叶养树,也是该村桑园不早衰的原因。
潭市镇小车村300亩河洲桑园,至80年代末,也衰败严重,少数农户也采用春伐复壮措施,近几年来春伐面积逐渐增大,有演变春伐制度的趋势。
关于这个问题最后补充说明一点,上面所称的“春伐”,实际为“冬伐”更为确切,因该村大部分桑园伐条是12月至次年元月前后这段时间内完成。由于剪伐早,输向顶端的生长激素及早转向桑拳上的桑芽,因而齐,春梢长势好。
二、饲养布局改“三秋蚕”为“两秋蚕”
将“两秋蚕”饲养布局取代“三秋蚕”饲养布局,宗旨是确保实施“用”树与“养”村相结合,使桑树有一定的休养时间,恢复村势,“用”而不衰,在这个基础上,促进蚕茧生产向优质、高产,稳产的方向发展。多年来实施这项改进措施,得到大多数蚕农和技术工作者的支持,并在经营蚕茧生产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但近两年来,我市由于多家经营蚕种供种业务,致蚕种、蚕茧生产技术管理失控,个别供种单位缺乏蚕桑生产基础理论,适应少数蚕农只顾增加当年产量和收益的愿望,同时满足自己增加当年收购和经营盈利的欲望,增发晚秋种,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舍弃长远利益的错误作法,使桑树树势逐渐衰败。
我们湘江乡市,在中国蚕业区划中的位置归属于“南方中部山地红壤蚕区”中的“南方中部山地丘陵红壤蚕桑亚区”,蚕桑生产立地生态条件远比长江流域蚕区差得多。1、土壤以红壤为主,由于春夏降雨量多,夏秋气温高,土壤养分流失也快,土质比较贫瘠;2、秋季规律性的干旱严重,桑园多无抗旱条件,桑树生长条件差;
3、桑园多系土质瘠薄的河洲沙滩,山坡旱土,多边隙地。因此更应该比“长江流域蚕区”保养恢复树势。
我市的“两秋蚕”饲养布局取代“三秋蚕”饲养布局,不仅重视“用”、“养”结合。保养树势,而且还促进桑树的增产和蚕茧的优质。
1、“两秋蚕”饲养布局顺应了桑叶生长规律,有利于夏秋增叶增茧。桑树在上批蚕采叶后,在恢复生长过程中,所留的光合作用较弱的幼叶又逐渐成熟进入旺盛的光合作用阶段,随着叶片不断增多。在一定限度内,光合作用旺盛的叶片越多。光合作用旺盛的时间越长,桑叶的生长速度越大,桑叶的生长量也越大,“两秋蚕”
饲养布局根据桑叶生长规律,调整饲养时间,把夏秋蚕各批间隔时间拉长几天,就适当地拉长了生长速度快,桑叶生长量大,这段桑叶生长最旺盛的时间,增产夏秋叶。
2、早秋蚕改为前秋蚕,推迟7~10天(至7月底8月初)收蚁,较之早秋,相对避开了高温,中秋蚕推迟或晚秋蚕提前为后秋,气温条件也相对较理想,“两秋蚕”饲养布局顺应了蚕桑对气温条件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秋蚕产量和质量。
3、后秋蚕较晚秋蚕提前10一15天结束蚕期,并留叶养树,有利于桑树恢复树势储存养
分过冬,以晚秋劣势换取了春蚕优势,为持续增产、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4、“三秋”改“两秋”,调整饲养时间,拉长各批蚕间隔时间,有利于缓和农忙争劳力的矛盾,便于加强饲养管理,有利于消毒防病,减少蚕病病原物的积累和扩散。创造了蚕作安全、蚕茧优质高产的生产条件。
总之,“两秋蚕”饲养布局取代“三秋蚕”饲养布局,不仅仅是为了保养桑树,实现蚕茧优质、高产、稳产才是其最终目的。虽然减少了秋蚕饲养批次,但由于创造了蚕茧优质、高产、稳产的综合生产条件,蚕茧不仅不会减产,而且增产优质茧,多年来。已为不少蚕桑科技示范户的实践所证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