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场近10年来各次蚕种事故浅析

 
               杨希哲 付图强
                 
(四种省北碚蚕种场 630716)

  蚕种生产专业性强,技术环节多,处理上如销有疏忽,往往导致蚕种事故。给生产上带来损失。我场已有50余年的历史,既有过获得丰收和成功的喜悦,也不乏减产欠收和蚕种事故带来的颓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使今后在工作中少发生或不发生类似事故,笔者收集、整理了我场近10年所发生的蚕种事故,以供同仁们在生产工作中借鉴、参考。
  一、盲目照搬书本,粉状药物拌蛹损失大
  根据浙江省农科院蚕研所的资料介绍,削茧鉴蛹后使用“大蚕防病一号”撒播蛹体,能有效防治僵蛹发生。1976年,我场未经小试即采用此法应用于原蚕普种生产,结果发现蛹体发黑、萎缩干瘪死亡,估计损失普种2000多张。 
  事后又听说江北县蚕种场采用氯霉素粉拌撒蛹体也发生同样的死蛹;梓潼场也有类似情况反映。
  为了查清死蛹产生的原因,笔者多次进行试验证实,任何粉状药物都不宜用作蛹体消毒。 因粉剂刺激导致蛹体摆动、摩擦、蛹皮受损失水,致使萎缩,试验排除了粉状物堵塞气门,影响呼吸造成死蛹的分析。
  另外,使用粉剂拌蛹引起蚕蛹死亡程度与蚕品种、蛹的老嫩及保护温度有关。
  二、保种室温度大,蚕种霉烂损失惨重 
  我场1980年春制越年原种3754张(毛种),普种86018张(毛种),原原种47750蛾(毛种),在保种期因蚕种发霉,损失普种25万张(毛种),占所制普种的29%,直接经济损失(以当年价格计算)6万余元。
  我场地处重庆,夏秋季高温干燥或高温多湿的环境对春制越年种越夏的保护极为不利,70年代我场多次将蚕种运往缙云山寺庙内保存,但往返运输既麻烦又增加了不必要的损失。1979年我场新建一楼一底保种室一幢,由于加层修建检种室的需要,1980年5-6月对保种室底层柱子增粗加固,不等施工结束,春制越年种陆续进入保种室。因施工用水,使墙体尚未干透的保种室,湿度进一步增大,加之挂放蚕种的竹杆又是新购买的,在没有空调器,吸湿机的情况下,湿度无法降低,时至7、8月份高温季节,客观上为霉菌的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
  更加之当年三级蚕种都大幅度超产,保种数量太大,蚕种挂得非常拥挤,通风条件较差, 蚕种未及时用清水洗浴,蛾尿、蛾尸等污物便成为霉菌最良好的寄生物,这对大面积发霉起到了诱导作用。
  保种中,虽然也采取了一些防霉、排湿措施,但未能控制住霉菌的蔓延。我场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1981年购置了柜式空调、吸湿机,大大改善了蚕种的保护条件,并规定春制越年种都要用1%的甲醛进行洗浴,杜绝了类似事故的发生,春制越年种孵化齐一度也明显提高。
  三、火神三顾,警钟长鸣
  
之一:升温用火不慎,焚毁半幢蚕房 
  1981年4月2日零点30分,毗邻蚕种冷库的二蚕室发生了自建场以来最严重的火灾事故。经北碚区消防中队两个多小时扑救才将大火扑灭。此次火灾烧毁半幢蚕房,直接经济损失3.2万元(以当年价格计算)。
  经调查人员深入了解,分析认为造成失火的原因是:
  1、火缸的质量太差。二蚕室修建于1934年,总面积1763m2,系砖墙木楼板结构。蚕前甲醛消毒后要求保持室温25℃,并封闭门窗,以提高消毒效果。当时升温使用的新编制竹火缸, 其底层衬泥1.5一2.5cm厚。升火时在火缸内未盛灰,火缸底直接与楼板接触。由于杠炭的高温煅烧,衬泥裂口,将其底部烧穿,导致楼板燃烧起火。
  2、网子,蚕箔及蚕杆离火缸较近,有的仅50cm。这成为火势迅速蔓延的一大诱因。 事故发生后,对当事人给予了不同处罚,并 针对事故的教训,对蚕室升温消毒作出明确规   事故发生,对当事人给予了不同处罚,并针对事故的教训,对蚕室升温消毒作出明确规定。①新编竹火缸四周必须填土 8—10cm;②木楼板蚕房在升火时,火缸下面必须垫上砖头;③ 蚕室密闭升温消毒必须经制种科、保卫科防火负责人检查认可后才能进行;④消毒后的12小时内,应安排专人值班。
  此次火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场蚕室结构的改造。至今我场已全部将木楼板蚕房改为砖混结构,减少了火灾隐患。
  之二:一把糊涂火,烧掉一万五 
  1983年元月,检种工作即将结束,在处理普种免检蛾盒时,误将春制春用原种东肥× 671(正反)3488张的母蛾盒一同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5万元(按83年价格计算)
  造成事故原因是:
  第一、1982年以前,我场的微粒子病较少,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对母蛾的镜检工作不够重视,管理松懈,各蚕室技术员自行负责本组蛾盒的清理,发放及有毒张的清号淘汰。由于个别技术员工作马虎,对检种进度心中无数,缺乏记载,不负责任地向制种科负责人禀报本蚕室镜检全部结束,而场品检员在未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的情况下,仅凭口头禀报草率地通知将蛾盒烧毁。
  第二、执行烧毁蛾盒的职工理应知道原种蛾盒实际未全检不能烧掉,仍盲目地将其烧毁。 
  事故发生后,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1、对母蛾被烧的四批原种,逐圈取卵进行补正检查,合格无毒以作为预备种。如免出库使用,必须征得省蚕种公司的同意,向用户如实讲明情况,注意用户的信息反馈,以便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加强检种室的管理。严格执行检种技术操作规程,定岗定人,做到责任明确,制度过硬, 检种完毕后,检种室负责人应将原记录、检种证、报表等交品检员审查验收。
  之三;烘茧机烘蛾,关门不当引起无情火 
  1986年6月16日,我场使用广东生产的XHD一B型自动控温蚕茧炉烘烤原种母蛾盒时,不慎造成蛾盒与加热管接触引起燃烧,共烧毁母蛾盒5600多个,烘茧机也被烧坏,直接经济损失3万多元(以当年价格计)。
  1、烘茧机非烘蛾盒专用机具,每层间相距较近,为加大每次烘蛾数量,采取蛾盒竖放的方法。蛾盒离加热管仅2cm左右,制种科领导检查蛾盒时,移动了装蛾盒的铁盘,关门时用力过猛,造成个别蛾盒跳动离开原位而接触到发热管引起失火。
  2、报警装置未调到位,当烘箱内燃烧超过警戒温度警铃不响。失去了早期采取应急措施 的机会。
  采取的措施:
  第一,为防止微粒子孢子的胚种传染,决定这部分蚕种不出库,全部销毁,扣发责任人三个月奖金。
  第H,改进烘蛾装置。1987年我场建成蒸汽烘蛾、消毒两用灶一座,彻底杜绝了烧毁蛾盒的危险。
  第三,使用蚕茧烘炉进行小批量烘蛾时,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开机时必须坚守工作岗位。
  四、飞机喷药祸从天降,防治虫害殃及蚕桑 
  
1987年4月24日至5月1日期间,重庆市林业局为防治尺蠖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的危害,采取飞机喷洒几丁合成抑制“苏脲1号”、苏云金杆菌、菊脂类等混合农药,致使我场在缙云山脚的转龙乡原蚕区及我场700多亩桑园的桑叶受到污染,造成原蚕区九个共育室 560张原种已发育到二龄的蚕儿全部中毒死亡,场内有七幢蚕室饲养的蚕儿(包括育种、品 保、原原种、原种)也出现大面积中毒,直接经济损失5.4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3万多元。据了解,西农蚕桑系饲养的春蚕及西里蚕种场在金刚、歇马等乡发放的原蚕也发生同样中毒死亡现象。
  事故发生后,引起了省、市、区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多次召开会议,并组织专家现场视察,研究抢救措施,力争把药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1、组成专门小组,划片抽采样桑,进行饲养试验,摸清桑园药害污染程度、范围,以便指导大面积生产的采叶工作。
  2、组织专业队,对全场桑园喷洒5%的石灰水澄清液解毒。
  3、为保存品种资源,保证母种,原原种生产任务的完成,多次派人到西里、江北蚕种场采运桑叶。根据省公司的安排,把即将收蚁的一幢原种蚕室的原原种计3800多蛾专车送往阆中蚕种场饲养。
  4、加强饲养管理,一旦发现中毒,立即组织人力加网除沙,进行区间和个体淘汰。防止再度污染。
  5、将冷库所余母种、原原种出库催青,进行第二次饲养。
  经过以上几项措施的贯彻,当年各级蚕种生产基本上完成省下达到任务,品种资源也得以全部保留。但是,与往年同期实际完成的情况相比,无论蚕种数量或质量都受到较大影响。普种少生产2.8万张,原种生产量减少20%,计6000张,原原种也减少22%。
  五、分装农药厂不负责、敌敌畏中混菊酯 
  为防止桑园害虫,我场栽桑科1990年春蚕前。于4月17日到18日和5月4日至6月期间,使用由甘肃盐锅峡化工厂生产,经富顺农药厂分装,西充县农资公司销售的80%敌敌畏乳 剂,配合乐果喷洒桑叶,发生了罕见惨重的蚕儿菊酯药物中毒事故,经统计,该季少制原原种5200蛾,原种28345张,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富顺农药分装厂使用曾装过菊酯药物、水胺流磷的旧瓶,事前又未认真清洗所致。
  事故发生后不久,省公司领导亲临我场,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布置抢救措施及补救方法。全场职工全力以赴开展生产自救,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组成桑叶鉴定小组,分区逐株采叶,进行饲育鉴定观察。基本弄清桑园的农药污染情况(重毒区70亩,中等毒区100余亩,轻毒区140亩)。这为大面积采摘桑叶,保证未中毒蚕儿的安全提供了依据。
  2、对农药污染区用5%的石灰水解毒,前后共3-5次。
  3、由场统一安排,指挥桑叶的采摘、供应。以确保选种安全为中心,尽量减少原种损失。终因桑叶毒性不解,再次出现中毒全部倒掉。由于我们采取了各种措施,选种室各品种都平安上簇,结茧产卵情况良好,原原种生产任务基本完成,对原种组保留下来的蚕儿,加强饲养管理,严格进行个体淘汰,防止诱发其它蚕病,最后,实际生产原种3.8万多张。
    这次发生的中毒事故,实属偶然,给我场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回顾整个事故过程,体会深刻。
  第一、桑园使用的农药,应购买经国家指定、认可的大型农药厂生产的农药,并要求销售单位提供有关证件(如营业执照、品质检验证、 产品合格证等)。
  第二、对农药的购进、保管、领用应建立一套严格的制度。药品进出库应逐箱检查,核对是否有误,看包装是否整齐一致,标签是否完整,药物有无异样等。对用药情况应进行详细记载, 并作好药瓶的回收、保管工作。
     第三、严格遵守农药的用技术规范,做到安全用药,保证蚕作安全。
  第四、一旦遇到蚕儿发生药物中毒,应尽快弄清中毒原因,查清桑叶的污染情况。如系农药本身的质量问题,应做好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向专门机构申请质检,以便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六、蚕室附近忌用家庭药物“灭害灵” 
  
1991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我场二位职工在家喷用“灭害灵”杀蚁,第二天发现隔壁房屋里(有门相通)喂养的蚕儿全部死亡(眠中蚕儿未死),死亡的蚕儿呈O形、C形、S形扭曲,有吐液现象,系典型的菊酯类药物中毒死亡。
  据分析,“灭害灵”内含有菊酯类成份,挥发性极强,在空气中药物微粒可以飘散沉降在桑叶上,引起蚕儿中毒死亡。因此,蚕房附近不能使用含有菊酯药物成份的杀蚁药物
  另外,灭蟑螂用的“神笔”也含有菊酯类药物,蚕期也应忌用为妥。
  七、1987年秋散卵制造部分孵化不齐的原因
  1987年秋我库冷藏了10个场的普种18万多张,由于四川省要求从当年秋季开始必须 全面推广散卵。为迎接大规模散卵浸酸,1987年我场进行了浸酸场改造。因时间紧、任务重,加之经常停电,影响了施工进度。临到7月23日开始浸酸时,干燥室、整理室、浸酸缸等场所的配套设施还未能完善,浸酸人员对浸酸缸的性能又不熟悉。仓促上马,造成工作忙乱无绪。发往涪陵、石棉、沿滩等地的20410张蚕种,先后反映孵化时间长,一天卵化不集中,实用孵化率低等孵化不齐现象。
  经认真分析认为,造成蚕种孵化不齐的原因是浸酸刺激量不足。
  1、对赛璐璐浸酸笼的性能掌握不够。据实测,浸酸笼下缸后,需15-20秒钟才能将药液注满,起笼后需35-40秒盐酸才基本排尽,酸液进入笼内后,其温度要降低3一4°F,且与笼外酸温平衡缓慢,致使蚕卵在没酸过程中实际感受的酸温显著低于标准。
  2、出库后蚕种未及时松捆,装笼时捆内冷气未充分散尽,这既影响胚子发育,浸酸时又降低了笼内酸温。
  3、反映孵化不齐的单位均出库较早,冷藏时间较短。
  在找出孵化不齐的原因后,我场针对问题, 采取了如下措施以提高浸酸种的孵化率。   ①赛璐璐装改制种时,每笼以130大张为限,散卵以1.5寸厚度为限。浸酸笼初下缸时, 提出酸液面2—3次,这段时间不计为浸酸时间。
  ②蚕种出库后,及时解捆摊晾,散尽冷气,保证有2-5小时过度时间。
  ③对孵化机能差的品种延长浸酸时间20-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