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桑树品种选育组 我们于1994-1995年连续两年对桑树新品种澧州7号的剪梢程度与桑叶产量的关系进行了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l 试验桑园及桑品种
试验桑园选在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的新桑品种比试圃中的三年生桑树,供试品种为“澧州7号”,栽植密度为每亩900株,栽植规格株行距0.5m×1.5m。
树干高0.6m,中干拳式养成。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A为只剪除枝条梢端未木栓化部分;B为高桑拳140cm高水平剪梢;C为离桑拳110cm高水平剪梢; D为离桑拳80cm高水手剪梢4个处理,每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桑园面积为0.l亩,各处理间的肥培管理均一致。
1.3 春叶产量调查,在春蚕5龄第4天一次性采叶伐条,调查春叶产量。
2 结果和分析
2.1 春叶产量及片叶量调查 各处理区的总产叶量及片叶总量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总产叶量,片叶总量均有随留条长度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均以A区最
高,以D区最低。
2.2 对各处理区总产叶量的分析
对表1中的总产叶量进行方差分析列表
2、表3。
从表3可知,处理间的总产叶量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查明4种处理彼此间总产叶量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新复极差法(LSR法)的q测验,通过q测验的计算,获得各处理平均数的LSR值(见表4)和4种处理间总产叶量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见表5)。

从表4、表5的测验结果表明:①A的总产叶量极显著的高于D、C的总产叶量。③B的总产叶量极显著的高于D的总产叶量。③
B与C,C与D间的总产叶量的差异都不显著。
2.3 对各处理区片叶总量的分析
对表1中的片叶总量的分析列表6、表7。
从表7可知,处理间的片叶总量达到极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查明4种处理彼此间片叶总量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新复极差法
(LSR法)的q测验,通过q测验的计算,获得各处理平均数的LSR值(见表8)和四种处理间片叶总量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见表
9).
从表8、表9的测验结果表明:①A的片叶总量极显著的高于D、C、B的片叶总量;②
B的片叶总量极显著的高于D的片叶总量;
③B和C的片叶总量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④C和D间的片叶总量的差异不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对“澧州7号”不同剪梢程度的总产叶量、片叶总量成绩进行分析比较表明:
3.1“澧州7号”不同的剪消程度影响到春叶的总产叶量和片叶量,剪梢程度不同,总产量,片叶量也不同.只剪除枝条上端未木栓化部分的春叶产量极显著的高于留条80cm水
平剪梢区;留条140cm水平剪梢区,极显著的高于留条80cm水平剪梢区;而留条110cm、80cm水平剪梢区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
3.2 “澧州7号”春叶总产叶量、片叶总量均与剪梢留条长度呈正相关关系,剪梢留条越长、总产叶量、片叶量越高,剪梢留条越短,总产叶量、片叶总量越低.这一研究结果主要是与该品种独特的生物持征有关.因该品种枝条下端的芽全为花芽,如剪除核条越多,生长芽和三眼叶也将减少,影响着叶的总产叶量和片叶量.
3.3 在该品种的栽培管理中,剪除枝条上端未木栓化部分对提高该品种的着叶产量和片叶量是最有效的.因此,生产上对该品种应打破常规,采取剪除嫩梢的管理方法,以利提高春叶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