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永 年
(湖南省蚕科学研究所 4155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努力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
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科技进步为我国蚕丝业的持续发展,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本文根据我国目前蚕丝业的科技水平和面临的新形势,试提出近期科技发展的战略,供同行讨论。
1 科技进步对我国蚕丝业发展的贡献
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蚕丝业得到迅速
恢复和全面发展。1970年蚕茧产量11.5万吨超过日本,1980年蚕茧产量2498万吨超
过我国历史玉高水平,目前我国年产茧量约60万吨,较1949年增长近20倍。1994年全国各种蚕丝产量为10万吨,其中桑蚕丝力量为8.7万吨,较建国初期1953年增长15.l倍,桑蚕丝及其交织品为8.4亿米,增长65.8倍。目前我国蚕茧产量、生丝产量、生丝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66%和90%,对世界丝绸生产和贸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0多年来蚕丝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我国蚕丝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先后选拔、选育、推广了50多个优良桑品种,各主产蚕区初步实现了桑品种的区域化、良种化。同时,先后选育出70多个优良蚕品种杂交组合、茧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春茧
品种的蚕层率、茧丝长由50年代的20%和1000米,分别提高到80年代的25%和1400米,接近日本现行春蚕品种水平。夏秋蚕品种体质较强,茧层率达到23%左右,茧丝长达1200米左右。由于蚕桑优质高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和推广,养蚕和桑园单产有了大幅度提高。养蚕省力、高效技术的推广,使生产公斤茧所需劳动时间从50年代的15小时下降到6小时左右;蚕病损失率由30%下降到10%以下。
丝绸工业方面,研究开发出一批如膨松丝、复合丝、包覆丝以及丝混纺纱等具有良好
性能和外观的蚕丝新型原料,打破了过去丝绸原料单一的传统格局。由于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丝绸产品的质量和产品档次,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丝绸色泽鲜艳度、印花精细度、渗透性和防缩抗皱性已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此外,微电子和计算机开始进人传统的生产领域,显著提高了丝绸工业的劳动生产力。
2
国内外蚕丝生产技术水平的主要差区
我国蚕丝生产技术水平与日本相比有较大差距。蚕茧生产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低、
茧丝质量较差。目前日本生产1公斤蚕茧只投入不足2小时劳动,而我国需6小时。蚕茧质量方面,日本近年蚕茧茧丝长全年平均为1280米,解舒率75%,鲜茧出率19%左右,上茧率98%以上,而我国较先进的主产蚕区平均一茧丝长在1050米左右,解舒率60%左右,出丝率14%左右(全国平均为11.75%),上茧率85%。
缫丝工业生产方面,日本在60年代就已完成自动缫丝机替代立缫机的更新换代工作,而我国目前的自缫丝机所占比例还不足5%;日本自动缫丝机看台能力为3-4人/组,而我国为12-14人/组;日本件丝用工为9-10人,而我国为60—120人;日本缫丝工业的前段工序已实现了连续化、机械化和自动化,而我国大多数缫丝厂仍处于单机分段探作等等。
3 古老蚕丝业面临新的挑战
3.1
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蚕丝业正处于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新时期,对蚕丝及其制品,贸易上不再单纯是数量和价格的竞争,而主要表现为质量和技术的竞争。这无疑对我国蚕丝业生产技术、条件和装备相对落后,更新改造资金相对紧缺的现状提出了挑战。
近来,印度、巴西、泰国、越南等国的蚕丝业发展迅速,出口竞争力明显提高,对我国丝绸出口已构成越来越大的威胁。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对增强我国丝绸出口的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从国内形势来看,蚕丝业这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目前经济还不发达,劳动工效仍较低的状况下,发展茧丝绸生产仍有较大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劳动结构的调整,这种优势将会日趋削弱。日本蚕丝的衰败和我国发达地区蚕区的转移就是例证。
目前,全国平均亩桑产茧仅40余公斤,经济效益低,面临着其他作物和多种经营项目对蚕茧生产的挑战。此外,仿真丝绸织物的发展和品质的不断提高,对真丝绸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我国蚕丝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要使这古老产业不断振兴,持续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释放的伟力,迎接国内外经济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
4 我国近期蚕丝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实施措施
我国近期蚕丝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根据世界蚕丝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立足我国国情,按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科学研究和开发,不断提高蚕业基础学科和应用技术的水平,力争我国在今后10-15年内,在蚕丝应用技术和基础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赶上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蚕丝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为保证上述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实施下列措施:
4.1 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研究
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指出:“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是推进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要目光运大,筹划未来,针对下世纪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开发。要把未来经济发展提供科技动力的成果储备,作为基础性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这一指示精辟地阐明了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重要性。蚕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科技上取得的每一个新突破,都取决于基础性研究的进展,根据我国蚕丝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近期主攻的研究领域主要是:蚕桑遗传育种方法研究;蚕桑生物学基础性研究;蚕桑生物工程研究;蚕桑分子生物学研究;蚕桑资源库、基因库、培养细胞库的研究;微电子及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丝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丝绸工业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研究;丝纤维超级处理工艺(如生物刻蚀)的研究;蚕丝和丝绸高新技术产品(如人工皮肤、隐形眼镜材料)的开发研究等。
4.2 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把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和经济才能够真正的高速度发展。
技术推广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因此要加速成果转化,首先必须抓好技术推广工作。对于蚕业推广,当前要着重解决好蚕业技术推广网络的建立初犯全,稳定蚕业技术推广队伍,尤其是稳定乡(镇)、村蚕业技术辅导员和中心技术员的队伍,各级政府要重视技术推广人员在发展“三高”蚕业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于丝绸企业,以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同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以及使用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推动产、学、研三结合,加快先进技术在丝绸企业中推广应用。
其次、要注意培育技术市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作为商品的科技成果的迅速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采用转让、合作、入股、服务、咨询等多种形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4.3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
我国蚕丝业从生产技术到工艺、设备。和世界技术先进的国家相比,都相当落后,这是我国蚕茧和丝绸产品质量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快我国蚕丝业的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1979年到1982年四年中,国家经委和农牧渔业部曾分别拔出1500万元,共3000万元支持茧丝绸行业的技术改造。蚕茧生产方面主要用于蚕种场的技术改造,扩大蚕种生产能力,改良蚕品种和提高蚕种质量,这笔资金的使用为我国蚕茧生产的稳步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丝绸生产方面,通过对一批大中型丝绸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很多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得到改善提高,生产迅速增长,产品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发展了深加工产品,提高了经济效益。但近十多年来,丝绸工业技术改造投入几乎90%以上用于购买新设备和翻建厂房等,而用于软技术开发、消化吸收、创新方面投入不到5%,软技术投入明显偏低,影响了技术改造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因此,除采用先进、适用的设备外,还必须与软技术相配合,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新工艺展高职工素质,特别是加强技术信息工作,为企业掌握市场动态,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设备等决策提供依据。
近年来国家拨给蚕业生产技术改造的资金甚少,丝绸企业自留技术改造资金普遍不足。不少亏损企业更无力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这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和急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国家的财力有限,技术改造资金应从多渠道。多层次含引进外资来设法筹集,以加快蚕丝业技术改造的步伐。
4.4 坚持自主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加快我国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是借助外力的。如日本50一70年代用了20年的时间,花了100亿美元,引进了3万项技,几乎掌握了世界各国半个世纪以来绝大多数的科技成果。经济和科技部得到了飞速发展。据专家估计,如果这些技术全靠自己来搞,则需要花60年时间,需耗1000亿美元。日本政府重视科技和经济结合,重视技术开发和消化吸收工作,促使6O年代后经济和科技的大发展。在丝绸行业中,日本的喷水织机数量多,产量高,质量好。而喷水织机实际上最早是捷克发明的,日本买了喷水织机专利后,予以不断提高,并开发各种产品,从而占领了世界市场。
从日本经济和科技发展历史进程看出,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提高茧丝绸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主要出路。但是如果一味靠技术引进,就难以摆脱我国技术落后的局面,因此,我们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
实施我国近期蚕丝发展战略的措施除上述各项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培养科技
优秀人才;增加智力和科技投入;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义。近年,有关文献对这些措施论述较多,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党中央领导下,随着科技
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传统的蚕丝业在新世纪中,一定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界,
为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愿祖国绚丽的蚕丝之花常开不败,芳香溢遍全球。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主要参考文献
[1]靳永年,从国内外蚕丝业现状与前景论发展我国蚕丝业的策略,湖南蚕桑,1994,(2):2-7
[2]刘桥,中国蚕业生产的发展与蚕业技术的进步,国外农学——蚕业,1994,(1):2-5
[3]向仲怀,我国蚕业科学基础学科近期发展战略研究,四川蚕业,1994,(1):1—7
[4]蔡幼民,蚕业科技发展动态与设想,湖南蚕桑,1993,(4):9-15
[5]白伦,日本蚕业的现状及蚕丝业管理,国外丝绸,1995,(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