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幼 聪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4155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依靠推广应用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1995年又召开了全国科技大会,进一步落实经济建设向科技进步的轨道转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效力。
蚕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蚕业技术进步曾给予了有力的扶持,先后建成了一个国家级、21个省级、5个地市级蚕业研究所。11所高等农业院校设有蚕桑或蚕学专业,有17所中等蚕业技术学校,从中央到蚕区的各级农业生产部门,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蚕业生产管理体系和蚕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了我国蚕业技术不断进步,保持着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对技术推广如何深化改革研究不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推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同志片面地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价值规律起作用,技术推广可有可无。把技术推广部门当成是财政的包袱,蚕业技术推广受到严重削弱,不少地区技术推广“网破、线断、人散”。与千家万户蚕农对蚕业技术和力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渴求矛盾十分突出,为此,特就当前蚕业技术推广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与同行商讨。
1 加深对技术推广的再认识
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发展的路子各不相同,但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使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部处于高速度、高水平线上。据联全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资料,1986年世界上农用拖拉机81.15%、收割脱粒机93.44%集中在发达国家,当年世界平均每个农业劳力生产谷物1758公斤、肉146公斤、奶类490公斤、蛋30公斤。而发达国家分别为15912公斤、1680公斤、6751公斤、329公斤,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为发展中国家水平的15倍以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他们按照国会通过的“农业部与各州合作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法案”,层层建有农业推广站,重视农业推广专家;组织地方性科技服务合作社,对口为农场主提供农业机械、良种、计算机信息、测土施肥及其他先进技术;发展私人创办技术推广和咨询机构,为农用机械、物资、农产品加工等企业推销产品,组织原料。高速发展和应用农业先进技术,推动了农业生产高速度、高水平发展,全国总人口2.4亿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5%,1988年务农人口305.8万,占世界务农人口的0.28%,掌握着世界农业机械总量的18%,生产的谷物、玉米、大豆、皮棉、家畜肉、家禽肉、奶类、蛋品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31%、52%、19%、17%、31%、14%、11%。一个农业劳力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大约可供100人一年消费。全国30%耕地专门用于生产出口农产品,1987年农产品出口额达400多亿美元,为我国的4倍多。充分显示了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
日本是世界上蚕业技术先进的国家,其蚕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他们层层建有蚕业技术指导所,所内配有蚕业技术改良指导员,属都府县的技术官员,指导所的经费列入国家预算,通过都府县交付;都府县还设有蚕业试验场,直接为当地蚕业技术普及服务;民间技术推广组织政府和行业给予经费扶持。对蚕业技术推广人员,采取全国性研修和地方性研修等多种形式轮流培训,进行技术更新和深造。
我国蚕业技术推广工作,较国内农、牧、渔业的技术推广基础薄弱,与国际上蚕业技术先进水平的差距也很远。1994年只产茧7724吨的日本,其蚕业新品种、新蚕药、新蚕肥的推广,人工饲料、省力养蚕技术及蚕业机械的应用,茧检定技术的普及等都走在我国的前面。生产每公斤茧所需劳动时间,日本1985年为2.103小时,1990年缩短到1.955小时,1993年又缩小到1.635小时,效率为我国4倍左右。我国的蚕业技术普及工作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现代蚕业技术推广在新形势下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①现代蚕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效蚕业,较计划经济下和传统蚕业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核心是科技竞争。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桥梁,通过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加强蚕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具有较高的商品竞争能力;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蚕业技术的服务对象,从集体经济组织变成了千家万户的蚕农,技术推广工作量增大;③技术推广的内容从种养技术服务,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系列服务,服务难度增加;④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更新快,对技术推广人员素质要求高;⑤原来依靠行政手段无偿进行技术服务的方法已不相适应,新的工作方法需要不断探索。
总之,从世界发达国家技术推广的经验、我国蚕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以及当前蚕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特点看。都说明蚕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削弱,应该加强领导,加大扶持,健全体系,改革服务方法,才能适应发展现代蚕业的需要。
2 建立健全推广体系
建立健全蚕业技术推广体系,直接关系到蚕业发展能否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蚕农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广体系原则上应与蚕业管理体制一致。我国目前省一级的蚕业管理体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茧丝绸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管理;二是农业部门管蚕茧生产,工贸合一的丝绸公司管收烘、加工和销售;三是农业部门管生产,供销系统管收烘,工业部门管加工,内外贸管销售。省内各市、县蚕业的管理形式多种多样,难以分类。根据一些地区的经验教训,不论采用那种管理形式,在建立推广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原则问题:
①蚕业属农业的组成部分,蚕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尽量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保持一致或靠扰,以便争取政府或部门统筹建设。
②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基本特征,也是新经济体制的依托。技术推广体系要适应多种经济成分的需要。
③蚕业生产和蚕业技术推广,不同于工业生产和工业技术推广。蚕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自然影响大,风险性比较大,经济效益比较低。其技术服务主要对象是千家万户的蚕农。技术服务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蚕业发展和蚕农致富上,技术推广单位的直接经济效益几乎等于零。其试验示窗工作主要在桑园、蚕室中进行,保密性很差,加之我国农民还不富裕,技术直接有偿服务难以全面实现。蚕业技术推广的社会效益重于经济效益的特点和农村现实状况决定其推广经费主要应由财政拨款和行业资助。
④我国蚕业生产分布面广、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水平各不相同,蚕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和工作方法应各不相同。
⑤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成果应用的时间短,要求加快推广速度。
⑥蚕茧几乎是纯商品生产,丝绸及其制品大部用于出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
根据我国国情和蚕业生产水平及特点,当前我国的蚕业技术推广,应建立由国家、集体、个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辐射点的蚕业技术推广体系。例如:
由农业部门主管蚕茧生产的省,可以按以下层次建立推广体系:①省和主产市、县,由农业厅、局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蚕业技术推广(服务)站;一般产区在市、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或经作站中配备蚕业技术推广干部;②集中产区的区乡,建立蚕业技术专业站,村、组固定民办公助的蚕业技术辅导员;③利用蚕桑专业户中文化素质较高的户,建立科技示范户,起新技术推广桥梁作用;④组织有技术专长的专业大户,成立专业研究会、技术协会等民间科技组织,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蚕茧生产和收烘由一个部门统管的县,可以将蚕茧收烘与技术推广融为一体,建立蚕茧站。湖南澧县、桃源、汉寿、安乡、津市、南县、永顺、桑植等县,农口茧站抓技术推广,在近年全省蚕茧滑坡的形势下,起到了稳定生产、提高质量、保证效益的较好作用。
茧丝绸一条龙的省、市、县、蚕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但需将有些松散的联盟变成紧密的整体,真正做到生产、技术、收烘一起抓。
3 拓宽服务范畴
现代蚕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武装的优质、高产、高效蚕业。蚕业技术推广必须根据以上特点,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有重点的不断拓宽推广服务范畴,才能推动生产发展。根据各地经验和发展趋势,当前技术推广服务应该沿着以下几个方面拓宽工作范畴:
①从单纯的产中种养技术服务中解脱出来,向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拓展;②从产技术服务,向高产、优质、高效益技术服务转变;③单项技术服务与跨部门、多科学综合技术服务结合;④从常规技术普及向高新技术开发;⑤把信息咨询服务纳入日常重要工作内容,为蚕农导航,为主管部门当好参谋;⑥创造条件,为蚕桑产业综合利用服务;⑦参与流通和加工服务;⑧贯彻政策,参与技术质量监督,防止假、劣产品坑农。
4 改革四分方法,增肥田务活力
实践证明,过去那种依靠行政手段推广技术,以及国家推广机构无偿进行技术服务的做法必须进行改革,才能使技术服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增强自身服务活力,改革的方向是。
4.1 树立市场导向观点,按市场需要的产品和质量进行技术服务。
4.2 推行技术承包,实行技术责任制。以合同形式,把技术推广者与应用者招在一起,双方都负有一定的技术责任和经济责任,使技术服务的效益与服务单位和服务者本人的利益挂钩,以改进技术推广者责任心不强、动力不足的缺点,解除技术应用者想用新技术、怕担风险的顾虑。吸引蚕农大胆应用新技术,并从应用中得到高效益;激励技术推广者加强责任感,自动面向经济建设。走出一条服务
——创收——扩大服务的良性循环新路。
4.3 开展技物给合、技劳结合、技资结合等多种有偿服务,结合推广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推广。
4.4 参入项目开发服务。积极主动参入国家、地方和部门组织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等项目开发工作,担负技术服务,促进项目实施,提高自身技能。
4.5 继续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的服务方法,通过中间试验为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示范为推广作出样板,培训为推广准备骨干。
至关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加强推广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素质,培养知识面广、一专多能的推广人才。我国蚕业技术推广人员,大多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单一技术型人才,缺乏市场经济知识和推广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很难适应千变万化和千家万户的需要。不少技术推广人员认为一般种桑养蚕技术,我知道,蚕农也知道,在市场经济面前,他们因信息不灵、技术单一、知识老化,显得束手无策。这一问题急需引起领导重视,进行知识更新的培训与进修,拓开知识面,提高工作和技术水平。蚕业技术推广者,应勤奋好学,勇于开拓,严格自律,发扬奉献精神,为促进我国现代蚕业发展贡献力量。
1995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