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当前桑蚕形势与对策


                 张 国 平
               (农业部农业司 100026)

  1 困境
  我国的桑蚕茧生产在经历了近10年的稳定、持续发展之后,1995年已全面陷入困境。具体表现有许多方面,主要有产茧量下降,茧价下跌,“白条”普遍,微毒严重。
1.1 产量下降。据四川、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广西、湖北等7个主产省调查统计,共发蚕种2267万张,比上年增加0.68%;产蚕茧 53.5万吨,比上年减产8.34%。上述7省 1994年发种量和产英量均占全国的85%左右,其生产情况基本代表了全国的趋势。估计 1995年全国的发种量将比去年基本持平或略增,产虽量将减5%一10%。
1.2 茧价下跌。1995年国家计委下达桑蚕茧中准级指导价为1500元/公担,上下浮动 10%。实际执行情况春季较好,茧价在1200—1700元/公担,夏秋茧部分省区则为400—800元/公担。以中秋茧为例,湖北省每公担为400元,江苏省为760元,广西自治区为500-600元。这个价格水乎不但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更无法与1994年同期每公担2000—2800元的水平相比。
  1.3 “白条”严重。这是1995年蚕茧收购中的又一突出问题。广东省丝绸公司已久蚕农 的“白条”款3000多万元.湖北省黄岗地区5000多万元,安徽省金寨县就达3000万元以上。
  1.4 微毒流行。据初步估计,1995年全国因超毒而烧毁的蚕种占全国蚕种生产总量的 10%以上。更为严重的是,个别省还在农村丝茧育生产中大面积发生微粒子病危害,造成巨大损失。微粒子流行已对我国蚕丝业的安 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2 成因
     2.1 市场波动分析造成1995年蚕茧减产、农民减收的原因,主要是产销形势发生剧变,外贸出口受阻,导致丝绸工业亏损,继而影响蚕茧收购和生产。据海关统计,由于我国丝绸产品竞争能力下降、出口退税政策改变及西方主要丝绸进口国设限等原因,1995年l-8月全国丝绸出口21.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7.04%。其中占全国丝绸出口额三分之二左右的丝绸服装,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减少了32.39%和21.67%。由于出口量减少,单价下降,导致1994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生丝价格大相度下跌,从每吨22-23万元降至15—16万元。丝绸工业生产下降,亏损严重, 使蚕茧收购部门的干茧大量积压。江苏、浙 江、四川、广东、广西、安徽等6个蚕茧主产区到8月初仍有60%的春干茧调不出去而积压仓库,夏、秋茧则几乎全部压库。尽管今年国家下达了鲜茧收购指导价,各省区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具体执行价,甚至规定到各养蚕季节,要求收购部门必须执行。但收购部门却因上述原因,又迫于政府、农民及社会舆论压力,不得不收,又不能亏本收购,只能大幅度降价。此外,由于干茧压库严重,使鲜茧收购资金周转困难而呈现严重短缺,打“白条”难以避免。
  2.2 体制不顺
  虽然,从表面上看,目前茧丝绸行业陷入困境,是茧丝供需矛盾激化的表现,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茧丝产品供大于求的结果。但从深层次分析,还与体制不顺有密切关系。
  2.2.1 外贸体制不顺。目前占我国丝绸出口主导地位的丝绸服装尚未能做到统一对外, 不但未能使国家市场得到较好的巩固和发展,反而因低价倾销而导致西欧、美国等主要进口国对我国采取种种限制政策。即使目前联合统一经营的生丝和坯绸,也严重影响了统一经营、一致对外政策的贯彻落实。
  2.2.2 流通体制不顺。蚕茧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不下达任务生产、收购计划,又无优惠 政策、奖励措施,却又实行“统一收购、统一经营、统一价格”的农产品。为了制止1987年以来不断升级的“蚕茧大战”,国务院曾多次发明传电报、通知,并组派巡视组各地检查督促,采取种种行政强制手段来维护蚕茧收购经营秩序,但由于没有从调整生产关系入手, 逐步进行茧丝绸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理顺茧 丝绸比价、国家定价与市场价差,蚕茧的收购 和经营权、鲜茧“统”与干蚕“放”等根本性问 题,结果使“蚕茧大战”不但未能真正制止,反 而越演越烈,对生产的破坏作用也越来越大。 1994年各地大幅度抬价抢购蚕茧造成干茧 质次价高,丝绸工业无力承受,大面积亏损。 1995年茧价虽低于国家指导价,但却没有监 督、制止,更没组织“巡视”。蚕茧少时有人 “统”、多时没人“管”的流通体制已严重制约 了生产的稳定发展。
  2.2.3 行业管理体制不顺。多年来,贸工商等部门对各自的责职范围、管理权限、责任义 务等互争互推,一直在扯皮。外贸要求各部门都以它为中心,在掌握蚕茧收购、干茧调拨 (经营)后,不但技制了出口,还控制若原料生产及丝纫工业,因为丝绸出口是目的所在,是行业的龙头;工业则要求原料收购权和外贸出口权。因为它是降低生产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增加花式品种、提供丝绸产品主体;商业则以体系完善为理由,要求负责蚕茧的收购经营工作;而农业是整个茧丝绸行业的基础, 它的波动起伏必然影响全行业的发展,必须得到全行业的支持和保护。但实际却相反,不管行业是否景气,农业始终是保护其它各方利益的奠基石,特别是目前行业处于低谷时, 农业部门心散人走、经费严重不足现象更是有增无减,严重影响正常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导致英质下降,蚕病流行。对今年出现的全行业的困难,各有关部门是早已有觉察的, 但并没有统一行动,没有采取预防性措施,没有设法制止形势的进一步恶化。
  2.2.4 政企合一的经营体制不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企不分的经营管理体制已日益暴露其弊端。在“蚕茧大战”期间,外贸公司以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失、保证行业稳定发展为由,一再要求国务院重申由其统一收购蚕茧,但公司内部各单位之间因受暴利吸引而互相抢购,成了“蚕茧大战”的主体: 1995年在全行业陷入困境、国家利益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也未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茧价政策。基层干部的群众对谁代表国家利益、负责蚕茧收购和经营深表怀疑和不满。“从 “三令五申”的“三统一”到无所作为,充分说明了政企不分,公司从政的“偏心”和从商的“专心”。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
  2.3.1行业结构不合理。尽管1989年国家即已出台丝绸生产方面的产业政策.对限制新建额丝厂等作了有关规定,但各地并未认真执行,在当时茧丝供求矛盾已十分突出的输况,仍盲目发展丝绸生产能力。据统计,目前全国的锻丝能力已达到420万绪左右,超出原料茧供应能力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新增的丝绸厂中,又以乡镇或蚕茧收烘单位办的不符合经济规模的小厂占绝大多数。这些小厂基本控制了本地资源,用好茧但产不了好丝好绸,而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则原料不足而停产。小丝厂的发展,丝绸加工能力的扩大,不但误导了蚕桑生产,激化了供需矛盾,增加了市场动荡幅度,严重影响行业的稳定、协调发展,还与我国出口生丝质量下降、中低档丝绸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倾销等导致出口受阻的有关因素密切相关。
  2.3.2 区域布局不合理.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不联发展,广东珠江三角洲、江苏苏南地区等一些传统的蚕桑产区已经转移,还有一些地区的产量也在逐步下降,而与此同时,一批新产区也已经形成或正在逐步形成,如广东的粤西、苏北地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虽然产区成功转移了,但丝绸工业并未转移。在新区配套建设丝绸加工业的同时,老区的丝绸厂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加剧了供需矛盾,也造成了地区间有抢购而无支持和保护的局面。
  2.4 调控机制不健全
  近十年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大战”不休、 矛盾迭起的时期,但也是建国以来少有的繁 荣期,茧、丝、绸出口均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创造了很大的利益。但是,由于没能形成一个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机制,遇到目前这样的低谷就显得束手无策.其实,1994年第四季度开始,茧丝绸的形势已趋严峻,但由于缺乏调控和保护机制,只能任其发展,导致了现在全面困难的局面。
  3 后果
  1995年产销形势变化,已对我国茧丝绸行业的税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把施,放任不容而任其下去,那么,其带来的后果将更加严重。
  3.1  蚕业生产基础动摇.一是挖桑普遍,据初步估计,目前全国挖桑面积已在150万亩以上,占全国原有桑园面积的10%左右,各地反映,还有更多的蚕农桑园弃管,还在等待观望,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不少地方出现了种桑不养蚕、催育不收蚁、养蚕不收茧的怪现象。如果1996年春茧价格仍不回升,那么全国将掀起一个挖桑高潮,大部分优质、主产成片桑园将难以维持。二是蚕业技术推广体系无法正常运转,经费短缺,技术推广困难,各种病虫害将进一步扩散、流行。 
  3.2 丝绸工业步履艰难.据协个重点城市统计,1995年1-8月丝绸产品用售收入比 去年同期下降5.51%,利润则减少355.57%;亏损企业面达61.02%,专项额增加工74.32%;桑蚕丝产量下降19.92%,桑蚕丝织品下降30.80%;丝及丝织品库存分别比年初增加47.36%和41.55%,估计全国1995年桑蚕丝产量为6万吨,比上年减30%左右;桑丝织品5亿米上下,约减产35%。
  3.3  出口市场受到威胁。据了解,在我国丝绸出口减少、价格下降的同时,巴西、印度等国家的蚕丝却仍在迅猛发展,在不断挤占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据专家估计,如果全国丝绸出口能统一对外,那么我国出口生丝的价格至少可以从目前的每吨24727美元提高到35000美元,提高42%以上,在不增加出口货源的基础上就可使每年的出口额从1994年37亿美元上升到50亿美元。如果我国仍不能提高质量、加强管理、统一对外, 那么我国许多传统的国际丝绸市场很有可能被别国逐步取代。
  3.4  扶贫成果难以巩固。今年,由于茧价下降,收购资金不足,已对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等一批以蚕桑为支柱产业的地区农民收入、地区经济发展等产生严重影响。如大别山区的金寨县70-80%的农民就是靠养蚕脱的贫,丝绸工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40%的财政收入来自丝绸行业。今年产茧6500吨,按每100公斤少收入600元计算,全县即减少3900万元,加上3000万元以上的“白条”,使全县经济发展严重受阻。 
  4 对策
  4.1 真正贯彻农业部提出的:“巩固提高、稳定发展”的蚕茧生产方针,把巩固桑园面积,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发展蚕桑生产,避免大起大落,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工作的重点。
  4.2成立行业协会,承担全行业的管理协调职能。改革目前茧丝绸的管理模式,由一个代表国家和全行业利益的权威机构来研究茧丝行业的发展战略,制定行业法制法规,建立各种保障行业稳定发展的机制和体系,协调内外贸、农工商等各种关系。
  4.3改革经营体制。积极引导建立农工商贸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行政企分开,在产业 政策的统一指导下公平参与经营,公开开展竞争。
  4.4 建立调控保障机制。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生产的调整应该说是正常现象。如何避免对生产具有极大破坏作用的波动,则是政府在体制上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80年代中后期,生丝出口价每吨高达5万多美元,比目前高1倍以上,蚕茧的价格还低于目前 水平,丝绸工业和外贸,特别是外贸获利极为丰厚,应该也完全有可能建立风险基金来解 救象目前这样的困境。因此,从体制上解决茧丝绸稳定发展的调控和保障问题应提到议事 日程上来。
  4.5 建立信息服务体系,茧丝绸行业环节多,战线长,一头是千家万户,一头是国际市场。影响行业发展的,不仅有市场的因素,还有自然灾害及信息误导等因素。去年国内外丝绸市场并不十分繁荣,还呈现种种不利迹象,但由于没有正确的信息引导、引起了高价抢购风。因此,建立一套快速、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
  4.6 逐步改革流通体制,使蚕茧走向市场。多年来蚕茧一直实行“三统一”的政策,少了有人管、多了没人收的体制已到了彻底改革的时候了。为避免市场的大幅波动,除建立调控保障机制外,还可以实行鲜茧烘干和蚕茧收购分开的办法,逐步建立于茧市场,引导农民进行干茧交易,摆脱鲜茧在存放时间上的限制,这样农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市场、价格和出售时间,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蚕茧供需波动的幅度。
  4.7 加强蚕业投入和法制建设,保证蚕业安全生产。一是要形成蚕业的有效投入机制,保证蚕改费的收缴和使用,以稳定蚕技推广队伍,保证正常蚕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要建立蚕种方面的法规,改变长期以来各地蚕业部门管理无依据、工作没手段的局面,特别是要把蚕种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中去,以使管理合法化;三是要组织联合攻关,把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作为全国重大农业病虫害防治内容之一,从技术和技理两方面入手,将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