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平高
(安徽省绩溪蚕种场 245300)
近年来,微粒子病已在我国部分省区发生蔓延,并日趋严重,威胁蚕种生产。目前微粒子病防治除采取消毒防病、隔离等措施切断食下传染途径外,还需重视三级原种的检验,防止胚种传染。只有三级原种不带毒则防病消毒等措施才起效果,蚕种安全生产才有保障,否则措施再完善均无效。我场自1991年以来,除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外,还高度重视三级原种的检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几年来我场三级原种产质量不断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除加强防微工作外,优质无毒原种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场在三级原种预知检查及母纸检验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 加强预知检查
预知检查可以预先了解微粒子病的发生情况,有效地降低微粒子病的发生率。
1.l 认真做好苗末蚁及卵壳检查
由于补正检查工作量大,检出率极低,除引进蚕种外,我场一般不进行补正检查。收蚁后,母种以蛾区、原原种、原种以区(张)为一个样本对号装袋送检,检查时一并铲下死卵、不受精卵、转青死卵、卵壳及末蚁于研钵或小瓷碗中研磨,每个样本制作两个镜面,看80—100个视野,发现问题整区淘汰。
1.2 重视各龄迟眠蚕和病弱小蚕的检查
蛾区有l-3龄.每区不少于10条、蚁量有1-3龄15-20条、4龄5-10条迟服蚕,要求正确对号装入袋中送检,不准遗漏,检种室要建立材料档案.对于遗漏区号要及时通知补送病弱小蚕.送检的迟眠要求认真挑选,防止随意捉几条应付。各龄中还可根据发育情况,随时将发育不良的病弱小蚕等对号装袋送检,检种室要正确对号研磨检查并及时通知各龄检查情况。
1.3 加强簇中不结茧蚕检查
上簇来茧时将每区不结茧蚕5-8条对号送检,要求送检时不要将败血蚕及僵蚕等病蚕混入,要选真正的不结茧蚕。取不结茧蚕的消化管研磨镜检。
1.4 苗蛾检查
我场三级原种一般不进行发蛾进检查,而倒重于苗峨检验。苗峨检查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认真妥善安排,每日对已检苗俄区号进行登记,送检苗蛾蛾区育每区不少于5只(雌雄均可),蚁量育不少于20只,不得遗漏,随谨防检。每区为一个样本,能上磨蛾机者尽量磨碎离心,提高检出率,每个样本看不少于20个视野,检验结果及时通知,以便编号并区制种。此外还对桑国官虫、周围野外昆虫及蚕沙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2 强化袋蛾管理
为确保三级原种无毒,除提高母蛾检出率、准确率等措施外,正确袋蛾是最最关键的一项工作。
2.1 投蛾
铺原种连纸时5张一排,不缺号不漏号不重号,边铺边查。投娥时每日投一蛾,防止空圈或双蛾。加强巡蛾,防止母蛾爬混或爬失。母种、原原种全部采用14蛾袋装连纸。
2.2 袋蛾
袋蛾前先核对连纸号与蛾盒号是否对应,卵圈数与母蛾数是否相符,如有不符及时查明原因并及时汇报技术员处理,对产卵母蛾遗失的蚕种必须整张淘汰,决不姑息。原种袋峨时如母蛾不足或超过28蛾者及时在蛾合和连纸上注明并登记,以便蛾盒整理和检种时核查。袋蛾时禁止将不产卵蛾选除不装盒。袋蛾工作由本场职工自己完成,不得放手临工参与。袋蛾前后要有技术人员检查监督把关,要求将每天的制种袋纸情况,连纸蛾盒起止号码进行登记以备查。
2.3 母娥保管处理
袋毁结束及时核对统计三级原种的品种、数量、号码,蚕种数与蛾盒(袋)数是否相符。母蛾蛾盒(袋)在收种结束后放于干燥通风处5天后再行分批干燥处理,避免70ºC以上温度,防止霉变及鼠虫害,提高检出率,母纸保管处理要有专人负责,对来不及镜检的春制春用种母纸一定要放樟脑丸密封保存待检。
3 母蛾检查
严格母蛾检验是确保各级原种无毒最有最关键的措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母峨检验是一项细致而繁重又易出差错的工作,要求在检种之前制定好检种计划、物资准备、劳力组织安排分工,做到检种工作程序规范化,操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严防漏检或错检现象发生,提高准确率和检出率。
3.1 母种、原原种的母蛾检验
要求全部实行单蛾镜检。在填写检种单时要求正确对号,三人对检,每个样本不少于30个视野,发现可疑或有毒者及时登记,对于鼠虫害者在检种单上标明,以便对号剔除.
3.2 原种的母峨检验
在填写检种单、拆娥、装简、唐蛇、离心、点板及消毒整个过程中要严格操作,防止错乱,特别是装筒时要数娥,将不足或超过28蛾的蛾数填入检种单,分别标明袋蛾蛾数和检种蛾数,以便查号核对,磨蛾时要将逸出的蛾及时拾回筒内磨碎,离心进出筒时要防顺序改变。三人对检,每人不少于15个视野,发现可疑物或有毒,不论密度多少,一票否决,检种整个过程要有人抽样监督。
3.3 蚕种淘汰
检种结束,根据检种单逐蛾逐张核对淘汰,母种、原原种淘汰从严要求,除正确核对外,不论有毒纸数多少一律整张淘汰.原种淘汰要根据检种单逐张逐号核对,严格淘汰与蚕种蛾数不符蚕种、重复号及有毒可疑张或超毒批,核对要两人进行,剔除张号要核实无误。淘汰的各级蚕种必须集中,待挖补整理结束方可烧毁。几年来,由于严格母绒检验,我场未曾发生一例原种带毒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