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一优”蚕桑示范点工作简报


吴恢             鲁足庭     冯桂春
(湖北省农科院蚕研所 430070)(罗田县蚕业经济委员会)(罗田县龙资河农技站)

  针对当前蚕业面临的困境,1996年我们在罗田县九资河镇汪家畈村开展了“两高一优”蚕桑示范研究,目的是取得经验并加以推广,以便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和促进蚕桑生
产的稳步发展。现将示范工作简报如下:

    1  示范点的基本情况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l  基本情况
    汪家畈现有桑园面积200亩(其中投产桑园180亩),养蚕农户241户(全村农户313户),总人口1270人。示范前(1995年),全村全年发种340张,其中春蚕120张,张产29.5公斤,中秋蚕120张,张产26公斤,晚秋蚕100张,张产30公斤。全村平均亩桑产叶1500公斤。
    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是技术入户率达到100人实现每户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养蚕员;二是桑蚕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桑园以湖桑为主,蚕种以多丝量品种为主;三是小蚕共育串达到100%以联育户起步,逐步推广专业共育和小蚕商品化;四是优良簇具普及率达到l00%,以塑料折簇为主,逐步推广方格簇;五是好蛹率达到100%,售茧时杜绝毛脚茧和死笼茧;六是上车茧率达到100%,做到适时采茧和分级售茧。

  2 采取的技术措施

  2.l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入户率 
    实施“两高一优”蚕桑,科技须先行。春蚕期共举办了桑园管理、蚕室蚕具消毒、小蚕共育、大蚕饲养、后期管理等五次培训班。全村241户养蚕,共培训1250人次。技术组派出2名科技人员巡回检查指导,服务到户,同时采取以垸、以组或连片不定期的组织现场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村里固定一名技术员(蚕期中脱产),小组安排一名业余技术员,建立村,组、户科技联系网络。 由于强化了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基本达到每户蚕农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养蚕员,使科技入户率、应用率达到预期目标。
    2.2 搞好桑园建设,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 
    首先是抓桑树品种良种。汪家畈桑园以湖桑和广东荆桑为主,其中湖桑32号约占70%由于该村地处山区,地壤砂性重,保水保肥能力差,无抗旱设施,广东荆桑易受旱害,常常产低质差,因而在桑树品种结构上适当扩大了湖桑栽植面积,使湖桑面积达到90%。同时对一些产低质次的其它杂乱的桑品种采用高位芽接换种的办祛,使基点桑品种基本达到良种化。
    其次是实行科学培桑。汪家畈湖桑树龄大致可分为4年和7年两种。7年树龄桑树因过 去管理不善,树势有不同程度的衰败。这类桑园已全部实行伐干复壮,并且严格采用春夏轮伐的办法,以保持树势。在肥培管理上,针对该村仍施无机肥或氮肥等问题,实行配方施肥和增施有机肥。利用桑园土壤肥力调查的资料和桑树对营养的需求,亩桑纯氮30公斤,磷12公斤,钾15公斤,分春、 夏、秋按4:3:3三次施入,有机肥亩施1000公斤,冬耕时施入。此外,还加强桑病虫害防治,桑芽刚脱苞时喷洒敌白虫或敌敌畏乳油剂杀灭害虫。
    2.3  普及蚕药配套,提高蚕儿成活率 
    蚕药配套是该县多年的成功经验,是防止蚕病危害的重要措施。我们在试点上全面实行了蚕药配套。四月份,我们将蚕室蚕具消毒、蚕体蚕座消毒和添食的按张种6.5元的蚕药送到家家户户,同时配发药物使用技术资料一份,做到药物、技术配套服务。采用四统一的方法,科学使用配套蚕药。一是统一供药,由县蚕业经济服务中心按照技术要求,选用广谱高效最佳蚕药。二是统一用药时间,特别是蚕室蚕具消毒,全村在规定时间内,统一行动,三天时间彻底消毒完毕。三是统一方法,统一规范药物品种、配制浓度、用药数量、喷撒方法,达到科学、经济、高效目的。四是统一验收,组织人员逐户检查验收,发给合格证,不合格的及时采取措施限期达到合格,全村不漏一户,把住消毒防病关,确保蚕作安全。
    2.4  全面推广小蚕共育,提高小蚕饲养水平 
    小蚕共育是养好小蚕的关键措施。因此,要生产优质高产的蚕茧,必须全面实行小蚕共育。我们在全村范围内,选择养蚕大户、技术好的蚕户、有小蚕室的蚕户承担共育任务。采取自愿组合,就近联合的形式普及共育,要求每室饲养5张以上。全村所有共育室要求做到“五个一致”:温湿度标准一致,严格执行小蚕饲养标准;采摘桑叶标准一致,按天、按龄统一采叶标准;蚕座面积一致,规定每日蚕座面积,保证蚕儿分布均匀,食桑充足;给桑保鲜方法一致,统一喂叶时间、次数、喂叶量,全面实行塑料薄膜复盖育,保持桑叶新鲜;眠期处理技术一致,做到孵化整齐,眠起整齐,分批提青淘汰病弱小蚕,为大蚕安全饲养,高产丰收奠定基础。
    2.5  加强后期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
    后期管理涉及因素较多,关系到“二高一优”基点的大指标,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重点抓好” 四件事:一是良桑饱食,推广大蚕地面育, 延长五龄期,增加食下量,提高叶丝转化率。二是使用优良簇具,推广塑料折簇,禁用松枝、禾杆等作簇具。三是加强簇中管理,选用通风干燥房屋作簇室,加强簇中通风换气,严防湿闷。四是适时采茧,分级选茧售茧,禁售毛脚茧、潮湿茧,宣传优茧优价,激发蚕农多产多售优质茧的积极性。 
    2.6  贯彻优质优价政策,积极鼓励蚕农生产优质蚕茧
    为了鼓励蚕农多生产优质茧,我们要求茧站在鲜茧收购时按我省现行干壳计价法坚持仪评收购,杜绝人情茧,拒收统装茧,代茧优价。在此其础上,我们还实行奖励政策,对张产在30公斤以上,上车茧率达到100%的农户,收购价格在现行价格基础上上浮20%,先由蚕茧公司付给茧站,再由茧站按茧单付给村委,村委再返还给农户。

    3  效果

    汪家畈“两高一优”示范,经过1996、1997两年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1  茧质优
    1997年春汪家畈村发种150张,产茧4998.5公斤,其中优质茧3767.5公斤, 上茧4262.5公斤,优质茧占上茧总量的82.6%,好蛹率达95%以上,上茧率89.1%。从随机抽样调查情况来看,汪家畈村蚕茧较邻村蚕茧全茧量、茧层量分别高0.19克和0.07克,茧层率高1.26个百分点。
    3.2产量高,效益高
    汪家畈1997年春张产达33.3公斤,单张产值436.9元,分别较九资河镇高3.3公斤和 112.9元,较全县高8.4公斤和192.88元。仅1997年一季春蚕汪家畈村就增收蚕茧499.5公斤,除去人为价格上浮因素,净增效益5242.75元。
    3.3  示范作用强
    汪家畈开展“两高一优”生产示范取得成功,不仅促进了九资河镇蚕桑生产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全县蚕桑生产的继续滑坡。在汪家畈实施“两高一优”示范的当春,九资河镇农民就停止了毁桑改种行为,继而在1996年中秋九资河全镇发种量一下跃居全县各乡镇发种量之首,尤为突出的是晚秋,全县发种2000张,而九资河镇就有800张,占全县的40%茧质优,产量高,效益高,极大地鼓舞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1996年底该镇特地从外地调进优质湖桑苗30万株,新建桑园300亩,对稳定罗田县的蚕业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