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茧质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谢云南                     曹忠宏
(江苏省徐州市丝绸公司 221009)(江苏省徐州市蚕种冷库)

      蚕茧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蚕农的经济效益和生丝乃至绸缎的质量。制约茧质的因 素是多方面的,1996年,在茧丝绸行情全面滑坡,蚕桑生产面临十分困难的形势下,我市坚持以提高茧质为中心,从基础工作抓起,狠抓各项关键措施,使茧质有了大幅度提高。1997年全市蚕茧平均上茧率达87%,解舒率达66%,干茧出丝率达36%。干壳量达 10.2克。特别是春茧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从7个庄口抽样送无锡检验,丝长,出丝 率,解舒率和上茧率平均达到1250米,41.36%、 68.48%、99.16%,受中丝公司的好评,使我市在激烈竞争的蚕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从生产实际出发,就提高茧质谈几点体会与做法。

    l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蚕桑生产的工作重点从数量速度增长及时转移到质量效益提高的轨道上来 

    1997年初以来,我市认真分析了国际、国内茧丝绸行情形势,从我市实际出发,制定了“提高质量,稳定面积”的指导思想。
    通过多种渠道,向广大蚕农宣传当前蚕茧市场的竟争正由以价格为中心的竟争逐步转变为以质量为中心的竟争,行情不好是事实,而管理水平低,蚕茧质量差是导致经济效益 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强化质量意识,把提高茧质当作保护茧丝绸生命的大事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茧质,才能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使茧丝绸行业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  坚持以质量为中心开展基础工作, 提高生产水平

    2.1  加大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变我市多数蚕区条件差,抗病抗灾能力弱的状况,1997年,我市采取市、县、乡三级共同投资的办法,共投入11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抓好“双建、双改”工作。要求蚕户建好消毒地,建好蚕沙坑;改明火加温为暗火加温(地火垅、火墙),改蚕室无窗(或小窗)为标准对流窗。同时要求大、小蚕分室饲养,蚕室上有天花板、下有水泥地,以改善养蚕的环境条件。其次是积极搞好小蚕共育,在组织蚕搞好联户共育的基础上,着重推广小蚕共育,使共育比例和质量有所提高,全市小蚕共育率超过80%为养好小蚕,夺取丰收打下基础。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产、质量。1996年冬以来,我市先后三次召开全市桑园管理现场会,针对主要问题进行层层发动统一部署,组织县、乡、村三级技术员分片包干,指导蚕农进行桑园管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桑园水利配套建设,做到内、外三沟齐全,能排能灌,提高防洪降渍的能力。今年普遭洪涝的情况下,我市桑园受淹面积较少。二是科学施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市桑园普遍存在着肥料投入不 足,有机肥比例失调,氮磷钾比例失调的问题,市丝绸公司于3月初请苏州蚕专的教师来 我市对重点乡、村桑园进行土壤肥力测定,为指导广大蚕农进行科学配方施肥提供了依 据。三是认真做好桑病虫测报及防治工作,降低桑病虫的危害程度。
    2.2  强化养蚕防病消毒工作。
    在各季蚕饲养之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养蚕消毒防病周”活动,做到四个结合:即大环境消毒与小环境消毒相结合,微毒防治与其它蚕病防治相结合,普及消毒防病知识与集中强化消毒相结合,专业队统一消毒与蚕农分户消毒相结合。在具体实施中,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统一药物、统一行动。并投入60万元用于改造消毒机械和药物补贴,在饲养中,加强对迟眠蚕及病弱小蚕的淘汰,全年没有出现危害性的蚕病,特别是近几年一直影响我市蚕桑生产的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
    2.3  坚持大蚕“良桑饱食”
    贯彻“良桑饱食”是发挥多丝量优良性状的基本措施。我们注意及时引导蚕农在五龄期做好匀、扩座工作,要求每张种使用蚕框从原来的35只增加到50只,切实做到“稀放饱食”,改变以往茧形小,茧层薄的现象。

    3  推广适合我市气候特点,土壤条件的优良蚕品种

    我省当家品种“苏5×苏6“推广已有20余年,许多优良性状开始退化,不能满足优质高产的需要。我市和山东南部接壤,气候条件基本相仿,为此我市1997年全部配发山东省当家品种“菁松×皓月”,单产、质量明显提高,深受广大蚕农及丝厂的欢迎。

    4  加强方格簇的推广及簇中管理

    正确使用方格簇对提高上茧率和解舒率的作用是明显的。1997年,我市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强技术培训,市丝绸公司派高级农艺师深入到各重点乡村向蚕农讲授方格簇室外上山技术。(即在室外搭架、上山、挂簇,待熟蚕入孔90%后,蚕尿排尽即移至室内挂簇保护。)二是采取优惠措施,鼓励蚕农使用方格簇。如睢宁县政府统一购进方格簇135万片赊销给蚕农,并补贴0.3元/片。邳州市对方格簇茧加价一级。据统计,全市方格簇增加400万片,使用率由40%提高到79.6%, 三是加强簇中保护,严格控制目的温湿度, 保持簇室通风换气,这是促使方格簇茧提高茧质的前提。

    5  严把蚕茧收烘关,努力保全茧质

    1997年,我市首次推行全面仪评仪检和分级售茧,为此,市丝绸公司及早购买了仪评仪检仪器,对评茧人员进行了培训,收购期间,各级业务部门向蚕农宣传分级售茧的意义,并深入农户指导分级选茧;收购部门采取奖罚措施,对选茧分级,用篮、筐、箱盛茧,平板车运茧的加价一级,对不分级;用塑料袋装茧的降价一级,以经济杠杆促使蚕农选茧分级。收购中,实行上台选茧抽样,密码检验,仪评定价,杜绝人情茧,增强蚕农提高茧质的自觉性。
    其次,加强收烘管理。为调动收烘人员的积极性,各茧站制定了岗位责任制,完善了目标考核,划小核算单位,将收烘费用、人员工资报酬与收烘质量相挂钩,严格考核兑现,有效地保全了茧质,降低了烘折。积极推广操作简便,劳动强度低,干燥能力大(一台相当于三付煤灶),省力又省工,且环境污染小的JFH200型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为提高收烘的科技含量,解决煤灶烘力不足,烘茧质量不稳的问题。1997年我市购置了15台自动烘茧机,从各地使用的情况看,其解舒率,出丝率分别比83型风扇煤灶提高7.l%和3.6%,经济效益明显。蚕茧质量的提高,促进了蚕茧的销售与资金回笼,增加了蚕农的收益,从根本上稳定了桑园面积,使我市蚕桑生产基础得到巩固。